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2022-07-31 03:26: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船舶动力系统动态特性仿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2.对于船舶动力系统,多以大量的管路系统(包括燃油、滑油、蒸汽、冷却水、空气等)和设备(包括锅炉、主机、换热器、冷凝器等)等组成热工流体循环。在船舶动力系统的设计、论证、评估及后续的培训使用中,往往需要通过仿真建模的形式,对船舶动力系统系统层面整体的动态运行特性进行仿真计算。一般的系统层面动态仿真以热工流体网络模型作为基础,船舶动力系统热工流体系统可根据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求解,以从系统角度对船舶动力系统的不同运行方案的进行评估,以获得系统整体的动态运行特性及参数变化特征。
3.船舶动力系统存在大量的设备,由于设备自身的特点,导致一些设备仿真运行的时间步长与整体系统的时间步长是不一致的。例如一些设备的仿真往往具有独立的、特殊的时间步长,或者一些简单设备的运行现象旺旺需要很小的时间步长便可以得出仿真参数。
4.但是,当前一些软件在进行建模仿真时,整体的流体网络以及内部的所有设备往往采用一套固定的时间步长对船舶动力系统进行仿真求解计算,如此本身具有较短时间步长的设备为了匹配流体网络的时间步长,可能造成一些设备的特定现象仿真计算的失真、发散、错误,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动态运行特性的体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其能够实现多时间多方向的传递,从而有助于减少仿真步数,及时且快速地将参数传递出去,降低由于时间步长的不合适造成的模型仿真计算误差,也能将时间步长较短的或具有特定运行现象的设备的仿真数据真正利用起来,从而提高船舶动力系统级动态仿真计算的精确度和适应性。
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系统。
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9.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s1、根据船舶动力系统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管道和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关系搭建出用于船舶动力系统仿真计算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
11.s2、基于船舶动力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出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基于设备的运行参数确定出每个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
12.s3、筛选出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设备,并将此设备与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将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除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外的部分设定为基础流体网络模型;
13.s4、每个局部流体网络模型选用该模型中所包含的设备的时间步长作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基础流体网络模型选用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作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
14.s5、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一方运行过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且另一方至少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
15.s6、对由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组成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调试,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
16.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
17.判断仿真调试结果是否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至少一种;
18.若仿真调试结果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至少一种,则返回步骤s5对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进行调整;
19.若仿真调试结果不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任何一种,则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仿真结束。
20.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在步骤s5中,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双方运行过各自整数倍的时间步长。
21.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前一次参数传递和后一次参数传递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为各自时间步长的公倍数;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前一次参数传递和后一次参数传递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各自时间步长的公倍数。
22.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公倍数为最小公倍数。
23.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在步骤s1之后和步骤s3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步骤s1中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建立协同连接关系矩阵,用以标识出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的所有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
24.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在步骤s6的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运行过各自的整数倍时间步长后,将局部流体网络模型收敛的仿真数据输出。
25.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系统,包括模型搭建模块、步长确认模块、模型筛选模块、步长设定模块、传递设定模块和仿真执行模块。
26.其中,模型搭建模块,用于根据船舶动力系统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管道和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参数传递关系,搭建出用于船舶动力系统仿真计算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步长确认模块,用于基于船舶动力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出用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
真的时间步长,基于设备的运行参数确定出用于每个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模型筛选模块,用于筛选出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设备,并将此设备与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将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除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外的部分设定为基础流体网络模型;步长设定模块,用于将每个局部流体网络模型选用该模型中所包含的设备的时间步长设定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且将基础流体网络模型选用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设定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传递设定模块,用于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一方运行过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且另一方至少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仿真执行模块,对由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组成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调试,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
27.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28.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0.1)本技术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将船舶动力系统中具有特殊仿真时间步长的设备及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独立出来,形成可用于单独仿真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对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使用与该模型中的特殊设备相同的时间步长进行仿真,从而更好地研究这些特殊设备在运行中的动态响应特性,这些特殊设备的动态运行特性及参数变化特征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31.2)对于包含特殊设备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其时间步长基本都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本技术对参数传递时机调整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并不需要再等待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可以在运行过适当的时间步长后即可进行参数传递,以便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进行及时计算和求解。本技术将原本在同一时刻进行的参数传递改造为多时间多方向的传递,从而有助于减少仿真步数,及时且快速地将参数传递出去,降低由于时间步长的不合适造成的模型仿真计算误差,也能将时间步长较短的或具有特定运行现象的设备的仿真数据真正利用起来,从而提高船舶动力系统级动态仿真计算的精确度和适应性。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34.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的流程简图;
35.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的协同连接关系矩阵;
36.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的仿真推进示意图;
37.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系统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如图1和2所示,首先提供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s1、根据船舶动力系统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管道和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关系搭建出用于船舶动力系统仿真计算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
42.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中设备可以是独立的主机、换热器等设备,也可以是由设备和管路组成的子系统设备,不应单纯的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设备,后文中的设备与此处的设备相同,不再一一解释。
43.s2、基于船舶动力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出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基于设备的运行参数确定出每个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
44.步骤s2中,设备的时间步长可根据设备的设计特点、技术参数、运行特点及仿真理论知识进行确定,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一般依据船舶动力系统整体的设计特点、技术参数、运行特点及仿真理论知识进行确定。
45.s3、筛选出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设备,并将此设备与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将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除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外的部分设定为基础流体网络模型。
46.步骤s3中,在筛选时需要判断每个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大小关系。在筛选出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设备后,首先判断其周围连接的流体网络是否为对整体仿真影响不大的部分,即判断此设备周围连接的流网设定较短的时间步长或者较长的时间步长对仿真计算是否都无较大影响。除此之外,此设备周围连接的流网还需能与设备构成一个可独立仿真运行的局部流网,假使缺少一些支持仿真运行的部件,可以在局部流网中加入对局部流网仿真结果无影响的第三方管路或者设备,以支持局部流网仿真的正常运行。此外,设备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可以包含管道、独立的设备、子系统设备(设备和管道组成)中的一种或多种。
47.s4、每个局部流体网络模型选用该模型中所包含的设备的时间步长作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基础流体网络模型选用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作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
48.步骤s4中,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中与在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局部
流体网络模型的特殊的设备的时间步长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不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的内的所有的时间步长统一。
49.s5、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一方运行过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且另一方至少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
50.步骤s5中的方法使得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不受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影响,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可独立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任何一个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只需在步骤s5的传递时机进行,无需运行相同的时间步长。
51.s6、对由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组成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调试,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
52.原有的仿真方法采用统一的时间步长,时间步长较短的特殊设备的动态响应基本被忽略,或者说由于统一的时间步长过长,导致这些时间步长较短的设备的仿真结果无法计算,即使计算也可能得到发散、不稳定、错误等结果,从而对这些的独特的现象无法得到较好的仿真。
53.而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将船舶动力系统中具有特殊仿真时间步长的设备及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独立出来,形成可用于单独仿真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对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使用与该模型中的特殊设备相同的时间步长进行仿真,从而更好地研究这些特殊设备在运行中的动态响应特性,这些特殊设备的动态运行特性及参数变化特征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54.同时,由于本技术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对参数传递时机进行了调整,即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一方运行过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且另一方至少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后,进行参数传递。对于包含特殊设备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其时间步长基本都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本技术对传递时机调整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并不需要再等待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可以在运行过适当的时间步长后即可进行参数传递,以便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进行及时计算和求解,后续再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的基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参数传递。本技术将原本在同一时刻进行的参数传递改造为多时间多方向的传递,从而有助于减少仿真步数,有助于降低长时间仿真运行带来的累积误差影响,及时且快速地将参数传递出去,降低由于时间步长的不合适造成的模型仿真计算误差,也能将时间步长较短的或具有特定运行现象的设备的仿真数据真正利用起来,从而提高船舶动力系统级动态仿真计算的精确度和适应性。
55.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都表示实际设备、管路之间的相互连接情况及参数传递情况,是对实际运行过程在仿真模型中的映射。
56.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
57.判断仿真调试结果是否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至少一种;
58.若仿真调试结果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至少一种,则返回步骤s5对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进行调整;
59.若仿真调试结果不包括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中的任何一种,则对收敛的仿
真结果进行输出,仿真结束。
60.需要说明的是,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等情况,是指运行时出现了某个参数(温度、压力等)随时间变化的波动(即不稳定、发散、不收敛)或出现了错误,由于不稳定、发散及收敛造成的计算错误,而导致仿真无法正常计算求解。因为采用本实施里的方案进行仿真之前,一般会通过设定统一的时间步长进行仿真调试出收敛结果,本实施例出现不稳定、发散、不收敛和错误等情况,一般是因为本实施例的所设定的时间步长和参数传递时机导致的,此时需要调整参数传递时机。
61.上述实施例的步骤s6的方法中,加入对参数传递时机的自我检测步骤,有利于寻找到合适的参数传递时机。对于一些特定的运行现象,可能时间步长较短,但是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步长才能得到较稳定的结果,此时可能需要设定运行更多倍的时间步长才能进行参数传递。而有些设备的仿真运行受仿真设备的影响,在初始的仿真运行时即可得到较为稳定和准确的数据,运行过长步数后反而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此种设备的运行参数尽量在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或者几次时间步长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参数传递。
62.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进行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仿真调试之前,首先进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的仿真调试,通过局部流体网络模型的仿真调试求解测试以测定和检验稳定性、收敛性,然后再接入全局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形成全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
63.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在步骤s5中,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双方运行过各自整数倍的时间步长。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便于仿真运行中的时间统计,利于计算。
64.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前一次参数传递和后一次参数传递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为各自时间步长的公倍数;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前一次参数传递和后一次参数传递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各自时间步长的公倍数。参数传递的时机设定在至少运行过各自时间步长的整数倍后,从而确保双方已经运行得到至少一次各自的运行参数。
65.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公倍数为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设定,使传递参数的双方在仿真运行的过程中,第一次同时完成整数倍的时间步长后便进行参数传递,从而减少参数传递前所走的时间步长,降低仿真运行负担,也有助于降低长时间仿真运行带来的累积误差影响。
66.对于上述实施例,结合图4进行举例说明。图4中,纵坐标表示仿真的时间推进,以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为基础,基础流体网络模型时间步长为δt
fn
,局部流体网络模型a的时间步长为δta,局部流体网络模型b的时间步长为δtb,局部流体网络模型c的时间步长为δtc,三个设备时间步长各不相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局部流体网络模型a、局部流体网络模型b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c从同一时刻同时开始仿真运行。
67.为便于描述,在图4中将局部流体网络模型a、局部流体网络模型b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c简称为模型a、模型b和模型c,在图4中将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简称为基础流网模型。基
础流网模型时间步长为δt
fn
,模型a的时间步长为δta,模型b的时间步长为δtb,模型c的时间步长为δtc。图4中模型a与设备模型b之间,存在公共时间步长δt
a-b
,即模型a和模型b在仿真运行中没次仿真计算每间隔δt
a-b
的时间两部分相互传递参数,t
a-b
等于3δta,t
a-b
等于2δtb。同理,图4中模型a与与模型c之间存在公共时间步长δt
a-c
,即a和c仿真计算每间隔δt
a-c
的时间两部分相互传递参数;模型b与模型c之间存在公共时间步长δt
b-c
,即仿真计算每间隔δt
b-c
的时间两部分相互传递参数。同时,模型a、b、c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存在公共时间步长,分别为δt
a-fn
、δt
b-fn
、δt
c-fn
。由此可以看出,模型a、b、c之间的参数传递,并不需要等于基础流网传递参数时再同时传递,而是在运行过适当的步长后即可传递,从而减少参数传递时所经过的仿真步数,降低累积误差的影响,且降低仿真运行的计算负担,提高仿真数据的准确性。
68.对于上述实施例中,举例如下,假设模型a的时间步长为2t,模型b的时间步长为3t,则a与b之间的公共时间步长为6t,a与b同时开始仿真,a走过三步时间步长,b走过两步时间步长,两者及时进行参数传递,并进行求解计算。
69.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有些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其他局部流体网络模型或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难以存在较为合适的公共时间步长、或者间隔太长时间才能传递一次参数(或者称之为很难确定参数传递的时机),此时需要人为采用外推法,即在两个参数传递的两方之间的时间步长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在较大的时间步长的基础上适当外推预定时间作为公共时间步长,使时间步长较小的一方完成整数倍的时间步长,另一方至少完成一次时间步长,即刻进行参数传递。例如,假设模型a的时间步长为2t,模型b的时间步长为17t,最小公倍数法,两者的公共时间步长(参数传递时机)为34t,对于模型b来说,只需运行两个时间步长,而对于模型a需要运行过17个时间步长,模型a在运行过17个时间步长后,其输出的参数可能因为仿真设备的计算误差、时间误差、累积误差等原因导致模型a的参数失去原本的准确性。因此,为了保证模型a的参数的准确性,可以设定模型a运行过9个时间步长后,即总时间经过18t(此为a与b的公共时间步长),而模型b此时也已完成1个时间步长,在模型b的时间步长17t的基础上,外推1t将a与b进行参数传递,从而在确保模型a在运行较少的时间步长下完成参数传递,以尽可能减少模型a的参数的不稳定性,提高准确性。
70.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针对需要采用外推法调整的公共时间步长,由于人为确定时不易带来较好的计算稳定性,可能需要反复微调以寻找合适的外推时间。
71.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在步骤s1之后和步骤s3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步骤s1中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建立协同连接关系矩阵,用以标识出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的所有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在图3所示的协同连接关系矩阵中,a、b、c分别表示包含特定设备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如锅炉、主机、换热器、冷凝器等,fn表示所形成的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矩阵中元素p表示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传递的参数(如流量、温度、压力等),下标a-b表示由a设备向b设备传递。协同连接关系矩阵相当于对实际热工流体循环在仿真中的映射,包含了参数连接关系和参数传递关系。
72.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在步骤s6的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各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运行过各自的整数倍时间步长后,将局部流体网络模型收敛的仿真数据输出。此处方法便于对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各自的仿真结果进行观察,以便于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73.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如图5所示,还提供一种船舶动力系统仿真系统,包括模型搭建模块10、步长确认模块20、模型筛选模块30、步长设定模块40、传递设定模块50和仿真执行模块60。
74.其中,模型搭建模块10用于根据船舶动力系统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管道和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参数传递关系,搭建出用于船舶动力系统仿真计算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步长确认模块20用于基于船舶动力系统的运行参数确定出用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基于设备的运行参数确定出用于每个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模型筛选模块30用于筛选出设备仿真的时间步长小于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仿真的时间步长的设备,并将此设备与其周围预定范围内连接的流体网络设定为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将全局流体网络模型中除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外的部分设定为基础流体网络模型。步长设定模块40用于将每个局部流体网络模型选用该模型中所包含的设备的时间步长设定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且将基础流体网络模型选用全局流体网络模型的时间步长设定为该模型的时间步长。传递设定模块50用于设定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和局部流体网络模型与基础流体网络模型之间的参数传递时机为:在仿真开始后运行至某一时刻时,一方运行过整数倍的时间步长且另一方至少运行过一次时间步长。仿真执行模块60对由局部流体网络模型和基础流体网络模型组成的全局流体网络模型进行仿真调试,对收敛的仿真结果进行输出。
75.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案中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76.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案中的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法。
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