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

2022-07-30 16:39: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和应用。


背景技术:

2.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3.目前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已知与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有关。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导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细胞介素(il)-1a及其他有关炎症递质,il-1a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4.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性激素、维甲酸类等来治疗痤疮,虽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诱发痤疮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复发可能性大,长期使用还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然而目前公开的组方对于痤疮的综合治疗效果欠佳,对以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为治则的辩证配伍组方仍报道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以上缺陷,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证属湿热互结证者,各组分相互作用,全方组方严谨,共行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之功。
6.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制剂。
7.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痤疮药物中的应用。
8.为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9.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赤小
豆 9~30份,芦根6~30份,酒大黄3~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3~10份,连翘6~15 份。
10.本发明首次公开了以赤小豆和芦根为君药治疗痤疮的中药组方,该组方仅需6味中药,即可达到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的目的,在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方面效果显著,与常用的治疗痤疮的药物如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当归苦参丸相比,治疗效果提升显著,并且gags评分较低,安全性较高,对于改善患者面部痤疮部位血流灌注量,促进表面微循环均有疗效。
1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治痤疮,与气血痰湿瘀相关,涉及的脏腑有心、肺、肝、胆、肾等。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考之痤疮一证,前贤多责之肺热,《石室秘录》云:“粉刺之症,乃肺热而风吹之”,因肺主皮毛,肺热熏蒸肌肤,因肺主皮毛,肺热熏蒸肌肤,湿热内蕴,再则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湿阻中焦,引起脾胃运化失司,郁久生热滞于血络、肌肤,形成痤疮,宜治以清热祛湿。
12.进一步,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赤小豆15~30份,芦根 9~20份,酒大黄6~15份,麸炒冬瓜子9~15份,黄芩6~9份,连翘6~15份。
13.在以上配比范围内,该中药组合物都可以实现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的目的。为便于调配使用,发明人又进一步优选出如下原料药配比方式,他们的疗效都是确定的:
14.(1)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
15.(2)赤小豆30g,芦根15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2g,黄芩9g,连翘6g;
16.(3)赤小豆20g,芦根9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5g,黄芩9g,连翘12g;
17.(4)赤小豆30g,芦根20g,酒大黄15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15g。
18.基于中药严谨的治法治则,本发明治疗以气血痰湿瘀引发的痤疮出发,进行中药组合物的考量配伍:
19.在君臣佐使方面:方中赤小豆、芦根合为君药,赤小豆甘、酸,平,功效为利水消肿、解毒排脓,《药性论》曰“红豆(生赤小豆)消热毒痈肿,散恶血”,芦根甘、寒,入肺、胃经,既能宣透热邪,又能生津补损,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莫属”的用药原则。此甘凉清热之品滋阴清热,从而使胃热得清,阴液恢复。两药相合,清上焦心肺之火热,透邪外出,排脓解毒且生津护阴。酒大黄、冬瓜子为臣药,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
……
并敷一切疮疖痈毒。肺与大肠相表里,泻下以清上焦火热,且大黄推陈致新,善治一切肿毒。冬瓜子归肺、大肠经,可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两臣药配伍,清肺胃之热,推陈焕新。黄芩、连翘为佐药,连翘清肺胃之热,配伍冬瓜子消肿散结,佐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善治湿热之痈肿疮毒等症。连翘轻清扬之,因而越之,黄芩泻肺、大肠火,养阴退阳,有“辛开苦降”成方之意。全方配伍,清肺胃之热,使脏腑气机升降功能恢复如常,皮毛肌腠郁邪尽去,痤疮自消。且现代研究表明,连翘、黄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也从药理学角度提供了用药依据。
20.以下是方中各组分的药理分析:
21.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
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22.芦根: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有清肺胃热,利尿,开郁涤痰,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温病热入营分之烦热口渴,舌燥津少,热邪犯肺至咳嗽咳痰,肺痈之咳嗽吐脓,湿热阻滞于胃之呕吐呕逆等症。
23.酒大黄: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经,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痈、行瘀通经、清热除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24.麸炒冬瓜子:味甘,平,用于润肺、化痰、消痈、利水。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
25.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6.连翘:味苦,平,入心、肝、胆经,用于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27.为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药制剂,将上述治疗痤疮的中药组合物作为内服药物制成煎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散剂、丸剂或口服液等,或作为外用药物制成膏剂、搽剂、贴膜或喷雾剂等,以上剂型均能实现药物的治疗效果。
28.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煎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9.s1、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按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
30.s2、将步骤1的粉末加入到冷水中浸泡12-18h,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3h,然后将煎煮液过滤,得第一滤液,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粉末质量的3-5倍;
31.s3、将步骤2过滤的滤渣再次加入到冷水中,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3h,过滤得第二滤液,所加入的水的质量和步骤2中相同;
32.s4、合并两次滤液,获得所述煎剂。
33.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胶囊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4.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混合,加水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清膏,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粉碎并过筛成50-100目的混合细粉,将混合细粉与淀粉混合,制粒,干燥,得混合物颗粒,然后将混合物颗粒与硬脂酸镁混合,再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
35.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6.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混合,加水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清膏,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粉碎并过筛成50-100目的细粉,加入淀粉和糊精,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37.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贴膜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8.s1、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
39.s2、将生物粘合剂和赋性剂分别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
40.s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细粉混合均匀,压制成贴膜。
41.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搽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2.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然后将细粉用
水、蜂蜜或75%乙醇混匀即可。
43.为达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痤疮药物中的应用。
44.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均可通过市售商购获得,本发明所记载的任何范围包括端值以及端值之间的任何数值以及端值或者端值之间的任意数值所构成的任意子范围的中药组合物均可以达到治疗痤疮辨证属湿热互结证者的目的。
4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46.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或中药制剂能够有效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特别是证属湿热互结证者,实现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排脓消痤的功效。与普通外用西药和内服中药相比,治疗效果提升显著,有效降低炎症因子il-1、il-8和tnf-α,并且gags评分较低,安全性较高,对于改善患者面部痤疮部位血流灌注量,促进表面微循环均有显著疗效。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48.实施例1
49.处方:
50.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
51.实施例2
52.处方:
53.赤小豆30g,芦根15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2g,黄芩9g,连翘6g。
54.实施例3
55.处方:
56.赤小豆20g,芦根9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5g,黄芩9g,连翘12g。
57.实施例4
58.处方:
59.赤小豆30g,芦根20g,酒大黄15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15g。
60.实施例5
61.处方:
62.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
63.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煎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4.s1、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按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
65.s2、将步骤1的粉末加入到冷水中浸泡12-18h,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3h,然后将煎煮液过滤,得第一滤液,所加入的水的质量为粉末质量的3-5倍;
66.s3、将步骤2过滤的滤渣再次加入到冷水中,以文火煎煮,煎煮时间为2-3h,过滤得第二滤液,所加入的水的质量和步骤2中相同;
67.s4、合并两次滤液,获得所述煎剂。
68.实施例6
69.处方:
70.赤小豆20g,芦根9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5g,黄芩9g,连翘12g。
71.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胶囊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2.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混合,加水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清膏,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粉碎并过筛成50-100目的混合细粉,将混合细粉与淀粉混合,制粒,干燥,得混合物颗粒,然后将混合物颗粒与硬脂酸镁混合,再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
73.实施例7
74.处方:
75.赤小豆30g,芦根20g,酒大黄15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15g。
76.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7.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混合,加水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清膏,减压干燥成干膏粉,粉碎并过筛成50-100目的细粉,加入淀粉和糊精,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压片,制得片剂。
78.实施例8
79.处方:
80.赤小豆30g,芦根15g,酒大黄6g,麸炒冬瓜子12g,黄芩9g,连翘6g。
81.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贴膜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2.s1、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
83.s2、将生物粘合剂和赋性剂分别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
84.s3、将步骤1和步骤2获得的细粉混合均匀,压制成贴膜。
85.实施例9
86.处方:
87.赤小豆15g,芦根18g,酒大黄9g,麸炒冬瓜子9g,黄芩6g,连翘9g。
88.当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搽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9.将赤小豆、芦根、酒大黄、黄芩和连翘用粉碎机粉碎成细粉,过筛,然后将细粉用水、蜂蜜或75%乙醇混匀即可。
90.临床评价实验
91.1一般资料
92.招募80例受试者依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外用试验组、外用对照组、口服试验组和口服对照组,每组20人。
93.2纳入及排除标准
94.2.1纳入标准
95.①
符合痤疮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在18~45岁之间;

治疗前1月内未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或针刺等相关治疗,1周内未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

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签署知情同意书。
96.2.2排除标准
97.①
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者;

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ⅳ度痤疮;

面部患有其他皮肤疾病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血管、脑血管、
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受试者;

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98.3治疗方法
99.3.1中药复方外用治疗痤疮给药方案
100.外用试验组:采用中药搽剂综合疗法治疗,具体方法为:(1)清水洁面后,嘱患者平卧,用冷热温喷雾仪距离面部皮损30cm处用蒸馏水喷雾10min;(2)脓疱处行清创术,酒精局部消毒,用粉刺针从脓疱顶部最薄弱处刺破皮肤,用粉刺针的按压端按压脓疱周围促使脓液排出,外用红霉素药膏薄涂清创后患处防止创面感染;(3)用蒸馏水湿润过的无菌纱布罩于患者面部,取实施例9的中药搽剂均匀涂于患者面部,避开眼周及口唇;(4) 保持15min后去除,清水洗净面部。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
101.外用对照组:采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galderma international,h20140076),具体方法为:(1)每晚睡前清水洁面;(2)采用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点涂患处;(3) 次日清洁面部。每周使用3次,连续治疗2周。
102.3.2中药复方口服治疗痤疮给药方案
103.口服试验组:实施例5的煎剂,早晚各服1次,连续治疗2周。
104.口服对照组:当归苦参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z11020318,药物组成:当归、苦参,6g/瓶),每次6g,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
105.4观察指标
106.两组分别于治疗0、2周后观察疗效。皮损选取固定部位,由同一接诊医师观察,专人拍照,并记录患者皮损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自拟疗效量化分级赋分法进行评价。
107.4.1一般指标:两组性别、民族、年龄、身高、体重、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及皮损积分。
108.4.2有效率:(1)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重,无新疹发生;(2)临床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3)临床有效:皮损消退30%~69%,新起皮疹少于10个;(4)临床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者。
109.4.3皮损严重程度(gags)评分:观察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的变化,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110.4.4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检测。
111.4.5安全性评价: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与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
112.5结果分析
113.5.1一般指标:治疗前两组性别、民族、年龄、身高、体重、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及皮损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4.5.2治疗效果:
115.表1示出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2周后的效果对比,表2示出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2周后的效果对比,从临床观察可以看出,本技术的中药复方不管是外用还是口服,其治疗痤疮时的有效率均可显著提高25%,并且口服时对所参与的20人全部有效。
116.表1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痤疮效果对比
[0117][0118]
表2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痤疮效果
[0119][0120]
5.3皮损严重程度(gags)评分:
[0121]
表3示出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gags评分对比,表4示出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gags评分对比,从皮损严重程度(gags)评分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中药复方外用和口服治疗痤疮后gags评分明显降低(p《0.01),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组(p《0.01)和当归苦参丸治疗组(p《0.05)。
[0122]
表3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gags评分对比
[0123][0124]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1),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0125]
表4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gags评分对比
[0126][0127]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0128]
5.4炎症因子:
[0129]
表5示出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比,表4示出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比,可以看出,经过治疗后炎症因子 il-1、il-8和tnf-α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且本技术的中药复方外用和口服的治疗效果显著均优于阳性药对照组(p《0.05或p《0.01)。
[0130]
表5外用对照组和外用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比
[0131][013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0133]
表6口服对照组和口服试验组在治疗前后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比
[0134][0135]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1),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0136]
5.5安全性评价:外用对照组出现2例局部刺激反应,该反应均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 1周,面部可见少量红斑、脱屑,患者诉面部瘙痒、干燥、灼热等不适感,停药2日后继续用药,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试验组无上述现象。
[0137]
5.6对脸部皮肤表面血流的改善情况
[0138]
对以上4组患者利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对人面部皮肤表面血流灌注量情况进行扫描,记录2min内的血流情况,观察血流改善的情况,记录同一人同一部位用药前后的血流量变化。通过moorflpi-2measurement v4.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量化测定,对用药前后血流量进行对比分析。每人固定选取额头、面颊、下巴3个位点进行检测,计算3个点位血流灌注量的综合值,所得结果见表7。
[0139]
表7 4个治疗组对面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改善情况
[0140][0141]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
p《0.01)
[0142]
从表7可知,本技术的中药复方外用和口服治疗痤疮2周后,可明显改善患者脸部痤疮部位血流灌注量(p《0.01),明显优于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组和当归苦参丸治疗组的改善效果(p《0.05),因此中药复方具有明显促进皮肤表面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的作用,进而起到清热解毒治疗痤疮的效果。
[0143]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