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27 13:38: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卫星导航(satellite navigation)是指采用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例如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均为卫星导航。卫星导航综合了传统导航系统的优点,真正实现了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高精度被动式导航定位。特别是时间测距卫星导航系统,不但能提供全球和近地空间连续立体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和测速,而且抗干扰能力强。现有技术中,尚且没有与融合了卫星导航与用户识别卡的一体化模块相对应的卡托结构,无法为卫星导航与用户识别卡的一体化模块提供连接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实现集成卫星信号接收和用户识别卡信号接收的技术效果。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托装置,所述卡托装置包括卡托托板和承接板;
5.所述卡托托板设置有至少一个智能卡卡槽,所述智能卡卡槽用于放置智能卡;
6.所述承接板安装在所述卡托托板,所述承接板包括承接板本体、弹片组件和触点组件,所述弹片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承接板本体,通过所述弹片组件固定智能卡,所述触点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承接板本体,所述智能卡通过所述弹片组件、所述触点组件连接卫星天线。
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该卡托装置通过在卡托托板上增加承接板,通过承接板上的触点组件连接卫星天线,弹片组件与智能卡连接,从而完成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即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的完美信号联通,该卫星天线可以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信号接收天线;从而,该卡托装置通过增加承接板的方式,可以识别集成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智能卡,从而可以实现集成卫星信号接收和用户识别卡信号接收的技术效果。
8.进一步地,所述弹片组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弹片分别安装在所述承接板本体的两侧。
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弹片、第二弹片从两个方向固定智能卡,并完成信号联通。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弹片均为金属弹片。
11.进一步地,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分别安装在所述承接板本体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弹片对应设置。
1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分别与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对应,将智能
卡的信号引出到卡托托板的外部,进行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均为金属触点。
14.进一步地,所述卡托托板设置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触点穿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触点穿过所述第二过孔。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可以将信号引出到卡托托板的外部。
16.进一步地,所述卡托托板设置有第一智能卡卡槽和第二智能卡卡槽,所述承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智能卡卡槽。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一智能卡卡槽可以用于安装具备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功能的智能卡,第二智能卡卡槽可用于安装普通的智能卡。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智能卡卡槽和所述第二智能卡卡槽上下紧邻设置。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智能卡卡槽和所述第二智能卡卡槽并排紧邻设置。
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卡托装置。
21.本技术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公开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
2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装置和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标:卡托托板100;承接板200;承接板本体210;弹片组件220;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触点组件230;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固接弹片240;智能卡300;第一智能卡310;第二智能卡320;终端设备40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
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点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联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托装置及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应用于智能卡插入;该卡托装置通过在卡托托板上增加承接板,通过承接板上的触点组件连接卫星天线,弹片组件与智能卡连接,从而完成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即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的完美信号联通,该卫星天线可以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信号接收天线;从而,该卡托装置通过增加承接板的方式,可以识别集成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智能卡,从而可以实现集成卫星信号接收和用户识别卡信号接收的技术效果。
37.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托装置设置有至少一个智能卡卡槽,可支持单卡安装或多卡安装,支持市面上双卡双待手机产品;而且,该卡托装置可不改造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等)原有的任何硬件和结构设计,仅需更换相应的卡托;通过更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托装置及配套的定制北斗sim卡(集成北斗卫星信号接收和用户识别卡信号接收),即可实现北斗定位、应急的功能。
38.本技术实施所述的智能卡,即用户识别卡(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移动用户所持有的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也成为ic卡。gsm系统通过sim卡来识别gsm用户。同一张sim卡可在不同的手机上使用。gsm手机只有插入sim卡后,才能入网使用。sim卡是gsm手机连接到gsm网络的钥匙,一旦sim卡从手机拔出,除了紧急呼叫外,手机将无法享受网络运营者提供的各种服务。sim卡除了能作为钥匙外,还为用户提供很多方便。用户只需将sim卡插入或嵌入任何一台gsm终端,即能实现通信。sim卡还管理许多提供给用户业务的信息,可用来存储短信息,特别是那些当用户不开机或不在时接收的信息。
39.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装置和智能卡的结构示意图;该卡托装置包括卡托托板100和承接板200。
40.示例性地,卡托托板100设置有至少一个智能卡卡槽,智能卡卡槽用于放置智能卡300。
41.示例性地,智能卡300包括第一智能卡310和第二智能卡3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智能卡310为定制的北斗sim卡,第二智能卡310为通用手持sim卡。
42.示例性地,承接板200安装在卡托托板100,承接板200包括承接板本体210、弹片组件220和触点组件230,弹片组件220固定安装在承接板本体210,通过弹片组件220固定智能卡300,触点组件230固定安装在承接板本体210,智能卡300通过弹片组件、触点组件连接卫星天线。
43.示例性地,具备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功能的智能卡300,如具备北斗定位、应急功能的sim卡,与通用sim卡的接口信号有差异;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托装置,可将智能卡300(即第一智能卡310)的新增信号(即卫星信号)完美联通,可不改造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等)原有的任何硬件和结构设计,仅更换相应的卡托即可。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卡托装置通过在卡托托板100上增加承接板200,通过承接板200上的触点组件230连接卫星天线,弹片组件220与智能卡300连接,从而完成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即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的完美信号联通,该卫星天线可以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信号接收天线;从而,该卡托装置通过增加承接板的方式,可以识别集成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智能卡,从而可以实现集成卫星信号接收和用户识别卡信号接收的技术效果。
45.示例性地,弹片组件220包括第一弹片221和第二弹片222,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分别安装在承接板本体210的两侧。
46.示例性地,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从两个方向固定智能卡300,并完成信号联通。
47.示例性地,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均为金属弹片。
48.示例性地,触点组件230包括第一触点231和第二触点232,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分别安装在承接板本体210的两侧,且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分别与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对应设置。
49.示例性地,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分别与第一弹片221、第二弹片222对应,将智能卡300的信号引出到卡托托板100的外部,进行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
50.示例性地,第一触点231、第二触点232均为金属触点。
51.示例性地,卡托托板100设置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第一触点231穿过第一过孔,第二触点232穿过第二过孔。
52.示例性地,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可以将信号引出到卡托托板100的外部。
53.示例性地,卡托托板100设置有第一智能卡卡槽和第二智能卡卡槽,承接板200安装于第一智能卡卡槽。
54.示例性地,第一智能卡卡槽可以用于安装具备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功能的智能卡,第二智能卡卡槽可用于安装普通的智能卡。
55.示例性地,第一智能卡卡槽和第二智能卡卡槽上下紧邻设置。
56.示例性地,第一智能卡卡槽和第二智能卡卡槽并排紧邻设置。
57.示例性地,第一智能卡卡槽和第二智能卡卡槽可以上下紧邻设置或并排紧邻设置,此处不作限定。
58.请参见图3至图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设备,包括图1至图5所示的卡托装置。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2、图3、图4、图6所示的智能卡300中,第一智能卡310为具备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功能的智能卡,例如可以是定制的北斗sim卡,具有新增北斗信号;第二智能卡310为通用手持sim卡。
61.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改造卡托,增加固接弹片240安装到卡托托板100的内侧面,从而将第一智能卡310的新增信号引出到卡托托板100的外部,进行整个信号链路的连接(卫星天线—卡托装置—智能卡)。
62.示例性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智能卡310、第二智能卡320的安装过程中,先安装第一智能卡310,后安装第二智能卡320,通过正面卡位的凸点进行限位再辅以按压力后推入卡托托板100;需要注意的是,图5为卡托装置组合状态下的图示,第一智能卡310位于卡托托板100和第二智能卡320之间,未进行标识。
63.示例性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卡托装置可支持双卡安装,一张卡为通用的智能卡。另外一张卡为定制的智能卡,即具备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功能的智能卡。
64.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自上而下装好2张智能卡(第一智能卡310;第二智能卡320)后,再推入终端设备400;沿

方向从上往下安装第一智能卡310、第二智能卡320之后,再沿

方向将卡托托板100推入终端设备400。
65.在本技术所有实施例中,“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对此类相对用语的表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不再多加赘述。
66.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技术所必须的。
67.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6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