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7-23 11:34: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常见的是应用在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中。显示面板通常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内用于布置走线以及芯片,芯片可以提供给显示区的信号线控制信号。
3.其中,芯片与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可以称为扇出区,扇出区内设置有扇出走线,扇出走线用于连接位于显示区的信号线以及位于非显示区的芯片。显示面板的尺寸不同,所需要的芯片的数量也不同。而芯片受信号线以及测试板的限制,芯片通常不处于扇出区的中间位置,由此导致扇出区两端走线阻抗差异大,显示面板容易出现亮暗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使扇出区两端走线阻抗相匹配,减少显示面板出现亮暗线问题的机率。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6.多条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内;
7.多个扇出走线结构,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内,多个所述扇出走线结构连接所有的信号线,每一所述扇出走线结构包括多条依次间隔排列的扇出走线,多条所述扇出走线包括两侧的第一组走线和第二组走线,所述第一组走线中的每一扇出走线均包括连接的第一折线段和第二折线段,所述第一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段的折弯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组走线中的每一扇出走线均包括连接的第三折线段和第四折线段,所述第三折线段和所述第四折线段的折弯方向相反;
8.多个芯片,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每一所述芯片分别于一个所述扇出走线结构对应连接。
9.可选的,所述第一组走线包括远离所述第二组走线的第一扇出走线,所述第二组走线包括远离所述第一组走线的第二扇出走线,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第一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第三折线段对称,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第二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第四折线段平行。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折线段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第三折线段与所述第四折线段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与所述第一长度相等。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第一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第三折线段的平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第二折线段与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第四折线段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相等。
12.可选的,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第三折线段和第四折线段围设形成有凹槽。
emitting diode,oled)类型或者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类型的显示面板,二者显示原理不同,lcd显示器是靠背光板发光,然后光线经过液晶的偏振来显示不同的颜色的。而oled则不需要背光板,因为oled的像素本身就会发光。显示面板1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比如,电子设备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手机、车载显示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带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33.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b-b,非显示区b-b围绕显示区a-a设置。显示区a-a用于显示画面。非显示区b-b用于布置线材或芯片。比如,非显示区b-b可以分为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用于将显示区a-a内的如信号线引出来,连接到芯片上,芯片可以发送控制信号至信号线上。扇出区也称fanout,其命名的原因在于位于这个区域的走线呈现扇子的形状。绑定区也即是将走线与芯片如芯片引脚绑定在一起,因此,绑定区内可以设置芯片、柔性电路板等。
34.示例性的,请结合图1并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包括多条信号线10、多个扇出走线结构20和多个芯片30。多条信号线10位于显示区a-a内,信号线10可以用于提供给像素驱动信号。多个扇出走线结构20设置于非显示区b-b内诸如设置在非显示区b-b的扇出区。多个扇出走线结构20连接所有的信号线10。多个芯片30设置于非显示区b-b内,每一芯片30分别与一个扇出走线结构20对应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通常包括驱动电路层和像素层,驱动电路层用于驱动像素层的像素发光,信号线10可以将芯片30的控制信号传输至驱动电路层,以使显示面板1呈现不同的显示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扇出走线结构20与芯片30的数量一一对应。而信号线10与扇出走线结构20的数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多条信号线10与多个扇出走线结构20中的所有扇出走线一一对应。
35.多个芯片30在非显示区b-b呈一行m列排布,m为正整数,每相邻两个芯片30之间的距离相等。例如,对于中尺寸如14inch的终端产品如电视机,可以设置6个芯片30,6个芯片30在非显示区b-b等间距排布。
36.显示面板1还可以包括测试板40(cell test pad,ctp),测试板40设置在芯片30的两端,而芯片30之间的距离需要设置为等间距,受vdd、vss、ctp等走线限制,芯片30通常不处于扇出走线结构的中间位置,也即扇出走线结构的摆放位置关于芯片30不对称,扇出走线结构两端走线阻抗差异大,在测试中发现,请结合图1至图3并参阅图4,图4为现有技术中扇出走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正常的扇出走线结构中扇出走线的布线方式两边走线阻抗分别为:左端463.77ω,右端365.78ω。两边走线阻抗差异接近100ω,两边走线阻抗明显不匹配。阻抗不匹配会造成显示面板出现亮暗线的问题,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3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对扇出走线结构20进行了改进,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扇出走线结构20进行说明。
38.请结合图1至图4并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扇出走线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扇出走线结构的局部结构图。扇出走线结构20可以包括多条扇出走线21,多条扇出走线21依次间隔排列,每相邻两条扇出走线2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等间距。多条扇出走线21包括两侧的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可以理解的是,多条扇出走线21组成扇出走线结构20,扇出走线结构20两端或者两侧的扇出走线21可以分
为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第一组走线22中的每一扇出走线21可以均包括连接的第一折线段221和第二折线段223,第一折线段221和第二折线段223的折弯方向相同。第二组走线23中的每一扇出走线21均包括连接的第三折线段231和第四折线段233,第三折线段231和第四折线段233的折弯方向相反。折弯方向可以理解为折线段夹角的朝向,以一中轴线为基准,朝向中轴线一侧的为折弯方向相同,朝向中轴线相对两侧的为折弯方向相反。
39.本技术实施例显示面板1中,与现有技术中只有一个折线段的扇出走线结构相比,在芯片30位置和扇出走线结构20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多条扇出走线21两侧的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分别设置为具有两个折线段的结构,并且第一组走线22的折线段与第二组走线23的折线段不同,也即通过增加折线段的数量以及调整折线段的折弯方向,即使芯片30不处于扇出区的中间位置,也可以使得扇出区相对两端的扇出走线21长度相近或相等,进而可以使得扇出区相对两端的扇出走线21的阻抗相匹配,减少显示面板1出现亮暗线问题的机率。
40.其中,为了说明清楚扇出走线结构20的结构组成,以扇出走线结构20左右两端最边缘的两条扇出走线21为例进行说明。扇出走线结构20可以具有左右两端的两条扇出走线21:第一扇出走线21a和第二扇出走线21n,也即是说,第一组走线22可以包括远离第二组走线23的第一扇出走线21a,第二组走线23可以包括远离第一组走线22的第二扇出走线21n。第一扇出走线21a的第一折线段221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三折线段231对称,第一扇出走线21a的第二折线段223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四折线段233平行。第一扇出走线21a的第一折线段221和第二折线段223具有第一长度,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三折线段231和第四折线段233具有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和第一长度相等,以使得第一扇出走线21a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阻抗相匹配,防止出现亮暗线的不均匀显示效果。当然,第二长度与第一长度也可以近似相等,以使得第一扇出走线21a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阻抗相近,也能减少出现亮暗线的机率。
41.其中,示例性的,第一扇出走线21a的第一折线段221与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三折线段231的平行部分之间具有第一距离,第一扇出走线21a的第二折线段223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四折线段233之间具有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相等。第二扇出走线21n的第三折线段231和第四折线段233围设形成有凹槽d。可以理解的是,凹槽d的形成是由于第三折线段231和第四折线段233的弯折配合实现的。
42.对于第一组走线22中的其余扇出走线21以及第二组走线23中的其余扇出走线21可以参照第一扇出走线21a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说明,走线的长度可以理解为呈对称分布。这里不再赘述。
43.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扇出走线结构20的两侧分别具有一个折线段,且两侧的扇出走线21的长度不同。本技术实施例的扇出走线结构20在图4的基础上,不改变芯片30的位置,且不改变扇出走线结构20的高度,将扇出走线结构20中的扇出走线21由一个折线段变成由两个折线段组成的结构,也即相当于将扇出走线21的一部分往左平移一段距离,从而使得扇出走线结构20两侧的扇出走线21的长度近似相等或相等,平衡扇出走线结构20两侧的扇出走线21的阻抗,以减少或避免出现亮暗线等显示不均匀的现象。经过实验测定,本技术实施例的扇出走线结构20中,第一扇出走线21a和第二扇出走线21n的阻抗分别为574.44ω和574.35ω。两端扇出走线21的阻抗相匹配,以避免出现亮暗线问题。
44.芯片30相对于扇出走线结构20的位置可以为:芯片30与第一扇出走线21a之间的距离大于芯片30与第二扇出走线21n之间的距离,也即是说,芯片30更靠近第二扇出走线21n。可以理解的是,也正是因为芯片30更靠近第二扇出走线21n,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扇出走线结构20的第二扇出走线的长度小于第一扇出走线21a的长度。
45.当然,扇出走线结构20中还有一部分扇出走线21的形状与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的形状均不相同。示例性的,请结合图1至图6并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扇出走线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扇出走线结构20还可以包括第三组走线24,第三组走线24位于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之间,第三组走线24中的每一扇出走线21均为直线形,或者第三组走线24中的每一扇出走线21均为近似直线形。
46.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有的扇出走线21来说,多条扇出走线21呈双层叠设布置。由于扇出走线21的数量较多,同层布置空间不足,也不便于扇出走线21与信号线10的连接。并且,在制备显示面板1时,通常会制备至少两层金属,将扇出走线21双层叠设布置还可以利用这两层金属,通过刻蚀形成所需的扇出走线21结构。
47.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图1至图7并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又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还可以包括多条触控走线50和多个扇出触控结构70,多条触控走线50均设置于显示区a-a内,触控走线50用于将显示区a-a内的触控电极的信号引出到非显示区b-b,以接收触控电极的信号或者发生控制信号至触控电极。扇出触控结构70设置于非显示区b-b诸如非显示区b-b的扇出区,扇出触控结构70与扇出走线结构20作用相似,多个扇出触控结构70连接所有的触控走线50,从而将触控走线50的与触控芯片进行通信连接。示例性的,每一扇出触控结构70分别设置于相邻两个扇出走线结构20之间。每一扇出触控结构70可以包括多条依次排列的扇出触控走线,扇出触控结构70可以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分叉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分叉部连接,第二分叉部分别与柔性电路板连接,以将扇出触控走线引出到测试板进行测试。
48.其中,在每一扇出触控结构70的两端设置有引出结构60,引出结构60设置于扇出走线结构20和扇出触控结构70之间,引出结构60用于将显示区a-a的vdd信号线和vss信号线引出到非显示区b-b,比如,引出结构60可以呈扇形。
49.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设置有扇出走线结构20、引出结构60和扇出触控结构70的非显示区b-b的这部分扇出区,可以跟随弯折区一同弯折到显示面板1的背面,也即背向发光侧的一面,以减窄显示面板1的边框。
50.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中,与现有技术中只有一个折线段的扇出走线结构相比,在芯片30位置和扇出走线结构20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多条扇出走线21两侧的第一组走线22和第二组走线23分别设置为具有两个折线段的结构,并且第一组走线22的折线段与第二组走线23的折线段不同,也即通过增加折线段的数量以及调整折线段的折弯方向,即使芯片30不处于扇出区的中间位置,也可以使得扇出区相对两端的扇出走线21长度相近或相等,进而可以使得扇出区相对两端的扇出走线21的阻抗相匹配,减少显示面板1出现亮暗线问题的机率。
5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
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5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