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

2022-07-23 06:41: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数据可视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


背景技术:

2.可视化的意义是帮助人更好地分析数据,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表达方式。对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使分析结果可视化。运用可视化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用户可以详细地了解每一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对企业运营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如今需要展示和分析的数据每天都在成倍的增加,越来越庞杂的数据已经无法用二维数据报表直观体现,需要用可视化方式的表达出来,以用更生动、友好的形式呈现,即时呈现隐藏在瞬息万变且庞杂数据背后的业务洞察。无论在零售、物流、电力、水利、环保、交通领域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通过交互式实时数据可视化视屏墙来帮助业务人员发现、诊断业务问题,越来越成为大数据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由于不同软件的可视化对于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不同可视化软件呈现的形式和精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及不同可视化的内容切换需要基于某一特定的信息,故目前的整合技术都是在一同系统内利用第三方数据,通过静态数据、数据库、api接口的方式作为数据源进行重新数据接入,重新建模呈现。对于已经建成的可视化呈现或第三方系统不能直接复用和继承,都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可视化设计,不能基于已有的可视化呈现进行功能延展性,灵活性低,增加了可视化设计的,降低了客户的使用体验。
4.目前针对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可视化内容的复用性低和融合成本高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以至少解决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可视化内容的复用性低和融合成本高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所述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
8.根据所述切换策略,通过视频处理模块对融合显示布局进行切换,以及通过可视化模块对显示内容进行切换;
9.根据所述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11.将所述切换后的显示内容以可视化视频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视频接口传输到可视化融合模块。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包括:
13.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所述视频处理模块,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原有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或者根据原有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又或者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外部触发信号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15.记录所述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根据预设优先级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其中,所述外部触发信号包括外设i/o信号、鼠标信号和可视化模块信号。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7.所述切换策略中还包含定时恢复机制,通过所述定时恢复机制设置生效时间;
18.根据所述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在经过所述生效时间之后,所述可视化融合模块恢复到所述切换前的状态。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记录所述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根据预设优先级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包括:
20.设置触发源队列,记录所有接收到的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优先级从所述触发源队列中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
21.响应完一个触发源操作后从所述触发源队列中删除所述触发源,同时继续响应剩下的触发源。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3.在没有接收到外部触发信号的默认状态下,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固定的视频图像。
24.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可视化融合模块、可视化模块和信号输入模块;其中,所述可视化融合模块包括切换逻辑模块和视频处理模块,所述可视化模块包括若干可视化子模块;
25.所述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切换逻辑模块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所述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
26.所述可视化融合模块根据所述切换策略,通过视频处理模块对融合显示布局进行切换,
27.所述可视化模块根据所述切换策略,对所述可视化子模块的显示内容进行切换;
28.所述可视化融合模块根据所述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过视频处理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
2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
30.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
31.相比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系统、装置和介质,通过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根据切换策略,通过视频处理模块对融合显示布局进行切换,以及通过可视化模块对显示
内容进行切换;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解决了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可视化内容的复用性低和融合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跳过传统可视化融合中的数据接入、呈现融合和关联匹配三个主要问题,减少了开发工作量和数据对接的归一化工作;可以复用之前的可视化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支持资源,对于问题开发和定位可以实现独立模式;方便增加和删除可视化子模块,易于可视化升级和替代
附图说明
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是相关技术中可视化融合方案的示意图;
34.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数据可视化融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35.图3是切换逻辑模块的内部决策结构框图;
36.图4是根据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的示意图;
37.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数据可视化融合方法的结构框图;
38.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附图说明:51、可视化融合模块;52、可视化模块;53、信号输入模块;54、切换逻辑模块;55、视频处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42.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3.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
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技术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技术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44.背景技术补充:
45.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46.可视化设计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47.1、添加数据,包括数据内容、数据结构和数据维度的定义,以及连接和添加数据的方式;如:添加数据源,包括支持直连mysql、sql server、postgresql、oracle、sap hana、hive等数据源,也可上传本地excel/csv文件或通过api连接数据,可完成多源交互分析。
48.2、创建数据模型,用于对数据进行关联,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呈现;如,连接完数据源后,便可以将需要的多张数据表关联成一张宽表,并进行需要的数据处理(如字段重命名、新建计算字段、创建层级、调整字段顺序等操作),建立数据模型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工作;
49.3、制作数据可视化呈现,编辑可视化界面,以各种可视化形式表达的数据内容。
50.随着以“数字孪生”概念技术的提出,未来可视化将bim、cim、gis、物联网和互联网等系统中的众多数据融合成一体,并以图形化方式展现,形成独特多维度跨系统的可视化呈现及融合方案。数字可视化允许决策者查看多维数据集之间的连接、地理图和其他丰富的图形表示提供解释数字的新方法。数据大屏在未来也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融合更多的技术。
51.数字孪生: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对物理实体的映射,从而能够反映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52.bi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将数据分析人员从大量、简陋的数据图表分析中解放出来,采用商业智能报表工具实现美观清晰、模块化、动态更新的数据可视化展示,让管理层或决策者能够基于事实结果做决策。
53.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设计与施工的三维虚拟化数字技术,应用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制造、施工及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和环节的关键数据共享及协同,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了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54.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是bim概念在城市范围内的扩展,是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和关键。cim以三维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叠加城市建筑、地上地下设施的bim信息以及城市物联网信息,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模型。
55.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56.在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图1是相关技术中可视化融合方案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案中有n个可视化子系统。为了统一呈现将可视化系统b作为主系统,将其它可视化子系统以数据接入的方式在b系统中呈现出来。最终通过b系统融合输出。
57.由此可见,目前的整合技术都是在一同系统内利用第三方数据通过静态数据、数据库、api接口的方式作为数据源进行重新数据接入,重新建模呈现。对于已经建成的可视化呈现或第三方系统不能直接复用和继承,都需要进行重新可视化设计。
58.即该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59.1.数据接入问题:不同软件的可视化对于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些数据格式彼此不同,且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公开文件结构。以bim和gis为例如果需要数据相互调用,就需要用到各种格式转换工具或插件;
60.2.呈现融合问题:不同可视化软件呈现的形式和精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会带来处理方式的转换以及对于机器性能要求的不同。尤其是同时显示时,在显示风格、空间尺寸和坐标匹配上做到无缝衔接。需要根据各自的需求实现最小公倍数的能力集;
61.3.关联匹配问题:对于不同可视化的内容切换需要基于某一特定的信息,如地理信息、控制指令、属性关联、坐标转换等。这个需要在不同可视化软件中维护好这样的映射关系,以保证显现内容的同步性。
62.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以跨系统、跨平台以及多用户间的可视化的融合方法,为小到企业客户大到政府实现多数据可视化的平台接力和融合呈现提供一种最低成本的方案,本方法在各个可视化子模块独立运行的前提下增加一个可视化融合模块,由它来负责可视化内容的融合。与传统方案最大的区别是:可视化融合模块与各可视化子模块对接的不是数据,是直接输出的可视化视频信号。系统中没有主可视化系统,最终融合显示的内容和布局由可视化融合模块中预设的切换逻辑决定。
6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数据可视化融合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4.步骤s202,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
65.具体地,图3是切换逻辑模块的内部决策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切换逻辑模块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后续会将该切换策略发送给视频处理模块和可视化模块。
66.步骤s204,根据切换策略,通过视频处理模块对融合显示布局进行切换,以及通过可视化模块对显示内容进行切换;
67.步骤s206,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
68.具体地,在步骤s204至步骤s206中,有些触发信号的切换动作只是在一段时间生效,切换策略包含定时恢复机制,通过定时恢复机制设置生效时间;
69.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
合,在经过生效时间之后,可视化融合模块恢复到切换前的状态。
70.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接收到外部触发信号的默认状态下,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固定的视频图像。
71.通过本技术中的步骤s202至步骤s206,解决了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可视化内容的复用性低和融合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跳过传统可视化融合中的数据接入、呈现融合和关联匹配三个主要问题,减少了开发工作量和数据对接的归一化工作;可以复用之前的可视化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支持资源,对于问题开发和定位可以实现独立模式;方便增加和删除可视化子模块,易于可视化升级和替代。
7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6,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之前,方法还包括:
73.将切换后的显示内容以可视化视频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视频接口传输到可视化融合模块。
74.具体地,假设切换后的显示内容是可视化模块中的可视化子模块a和可视化子模块b输出的显示内容a和b(可视化视频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视频接口传输到可视化融合模块。
75.后续的对内容a和b进行可视化融合。由于该可视化融合基于可视化视频信号,故只需用标准的视频处理方式就可以实现,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对接。
7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6,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进行可视化融合包括:
77.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视频处理模块,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原有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或者根据原有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又或者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
78.具体地,图4是根据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以由可视化子模块a与可视化子模块b组成的可视化模块举例:
79.视频处理模块根据融合显示布局对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该融合显示布局包括但不限于拼接(融合显示布局1)、开窗(融合显示布局2)和单显示(融合显示布局3)。
80.假设初始情况下,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a和b的显示内容a和b在融合显示布局1下的视频图像;
81.融合显示布局由1切换成2,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视频处理模块,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原有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最后由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显示内容a和b,融合显示布局2);
82.可视化子模块b的显示内容由b切换成b’,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视频处理模块,根据原有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最后由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显示内容a和b’,融合显示布局1)
83.融合显示布局由1切换成3,可视化子模块a的显示内容由a切换成a’,可视化子模块b的显示内容由b切换成b’,通过可视化融合模块中的视频处理模块,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对切换后的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最后由可视化融合模块输出(显示内容a’和b’,融合显示布局3)
84.需要说明的是,在可视化融合输出显示中叠加一张底图(图4中黑色填充部分),用
于作为不同可视化系统的显示过渡;
8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202,接收外部触发信号之后,方法还包括:
86.记录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根据预设优先级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其中,外部触发信号包括外设i/o信号、鼠标信号和可视化模块信号。
87.具体地,外设i/o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气体、电机、照明、火警、风机、用电、红外等各种告警信号和控制信号;鼠标信号包括但不限于操控人员对于显示布局主动切换的动作,以及对于各可视化子模块的操作;可视化模块信号——各可视化子模块与可视化融合模块之间除了视频信号以外,还与其(可视化融合模块)内部的切换逻辑模块之间存在信号量链接,包括触发量信号给到切换逻辑模块,同时也接收切换逻辑模块的指令输入。
8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记录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根据预设优先级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包括:
89.设置触发源队列,记录所有接收到的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优先级从触发源队列中选择要响应的触发源;
90.响应完一个触发源操作后从触发源队列中删除触发源,同时继续响应剩下的触发源。
91.具体地,该触发源队列可以是一个不带优先级的队列,也可以是多个带有优先级权重的wrr队列,还可以是一个带有绝对优先的sp wrr队列。
9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流程中或者附图的流程图中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9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系统,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数据可视化融合方法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系统包括可视化融合模块51、可视化模块52和信号输入模块53;其中,可视化融合模块包括切换逻辑模块54和视频处理模块55,可视化模块包括若干可视化子模块;
94.可视化融合模块51中的切换逻辑模块54接收外部触发信号,根据预设融合方案和外部触发信号的触发源输出切换策略;
95.可视化融合模块51根据切换策略,通过视频处理模块对融合显示布局进行切换,
96.可视化模块52根据切换策略,对可视化子模块的显示内容进行切换;
97.可视化融合模块51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或显示内容,通过过视频处理模块55进行可视化融合。
98.通过本技术中的可视化融合模块51、可视化模块52和信号输入模块53,解决了现有可视化融合方案中可视化内容的复用性低和融合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跳过传统可视化融合中的数据接入、呈现融合和关联匹配三个主要问题,减少了开发工作量和数据对接的归一化工作;可以复用之前的可视化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以及支持资源,对于问题开发和定位可以实现独立模式;方便增加和删除可视化子模块,易于可视化升级和替代。
9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可以是功能模块也可以是程序模块,既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对于通过硬件来实现的模块而言,上述各个模块可以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还可以按照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
中。
100.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101.可选地,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102.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被设置为通过计算机程序执行以下步骤:
103.s1,接收外部触发信号,输出切换策略;
104.s2,根据切换策略,切换融合显示布局和显示内容;
105.s3,根据切换后的融合显示布局和显示内容进行可视化融合。
10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107.另外,结合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本技术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来实现。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
108.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109.在一个实施例中,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内部总线连接的处理器、网络接口、内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该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内存储器用于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数据可视化的融合方法,数据库用于存储数据。
11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限定,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11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11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