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蒸烤箱的门体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7-20 19:57: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烤箱,具体是一种蒸烤箱的门体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蒸烤箱中,为了防止门体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事故,门体上一般设置多层隔热玻璃(普遍是设置三层);当蒸烤箱以蒸煮模式工作时,蒸烤箱内工作温度可高达200℃以上,门体必须做好隔热,否则高温的满体可能会导致烫伤用户,因此蒸烤箱领域对门体的隔热要求较高,多层隔热玻璃的结构是具有较好隔热性能的门体结构;为了排放蒸烤箱工作时产生的蒸汽,一般会在蒸烤箱顶部开设相关排汽孔,高温的蒸汽经排汽孔排出于蒸烤箱顶部,容易引起高温烫伤,影响用户体验。
3.因此,需要对现有蒸烤箱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蒸烤箱的门体冷却结构,本结构能使门体迅速降温,起到有效的隔热作用,同时可避免高温蒸汽直接排放至高处或前方引发烫伤事故。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蒸烤箱的门体冷却结构,所述蒸烤箱包括主机和箱门;所述主机上设置有加热腔;所述箱门与主机铰接以通过翻转方式打开或封闭所述加热腔;所述门体冷却结构包括冷却风道和风机;所述冷却风道的进风端连通加热腔;所述冷却风道的出风端开设于箱门的左侧面和/或右侧面和/或底侧面上,所述冷却风道至少部分与箱门的前侧面对应,以对其进行降温;所述风机设置于冷却风道上。
7.所述冷却风道包括设置于主机上的第一风道、及设置于箱门上的第二风道;当所述箱门封闭所述加热腔时,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端连通加热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端,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开设于箱门的左侧面和/或右侧面和/或底侧面上;所述风机设置于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
8.所述主机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箱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当所述箱门封闭所述加热腔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彼此配合连接,使第一风道出风端与第二风道进风端连通。
9.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连通第一风道出风端的插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凸起于所述箱门的内侧面的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连通第二风道进风端的通风孔,所述插孔与所述凸台插接配合;当所述箱门封闭所述加热腔时,所述插孔与所述凸台相互插接,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通过所述通风孔连通第二风道的进风端。
10.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密封件;当所述箱门封闭所述加热腔时,所述密封件密封作用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
11.所述箱门上设置有一层或两层以上隔热玻璃,所述隔热玻璃至少部分与所述前侧
面对应;所述箱门与隔热玻璃之间有第一散热夹层;当隔热玻璃设置两层以上时,相邻两隔热玻璃之间有第二散热夹层;所述第一散热夹层和/或所述第二散热夹层内有空气对流。
12.所述箱门底部与所述主机前侧底部铰接;所述加热腔前侧开口设置,翻转所述箱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加热腔前侧;所述冷却风道经过所述主机和所述箱门;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主机上,并与所述主机上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13.所述冷却风道上设置有凸筋和回水孔,所述回水孔连通所述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中的蒸汽与凸筋碰撞、遇冷形成冷凝水,冷凝水经回水孔返回所述加热腔。
14.所述冷却风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筋对应的导流斜面;所述回水孔设置于所述导流斜面的低位端。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通过设置冷却风道,且冷却风道至少部分与箱门的前侧面对应,以对其进行降温;此外,高温的蒸汽最终从门体侧部和/或底部排走,蒸汽不会直接喷向用户;本门体冷却结构既能让箱门迅速降温,获得有效的隔热效果,可避免箱门前侧面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事故;蒸汽从箱门侧部或底部排走,有效防止外排的高温蒸汽烫伤用户,进而提升安全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蒸烤箱关门状态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蒸烤箱开门状态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蒸烤箱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1.第一实施例
22.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涉及的蒸烤箱包括主机1和箱门2;主机1内设置有加热腔101,食物放置于加热腔101中,并在加热腔101中被加热;箱门2与主机1铰接以通过翻转方式打开或封闭加热腔101;门体冷却结构包括冷却风道和风机3;冷却风道的进风端连通加热腔101;本实施例中的冷却风道的出风端开设于箱门2的底侧面204(左侧面或右侧面)上,冷却风道至少部分与箱门2的前侧面202对应,以带走箱门2内侧的热量进而对其进行降温;风机3设置于冷却风道上,风机3工作时使冷却风道中产生空气对流。本蒸烤箱通过设置冷却风道,且冷却风道至少部分与箱门2的前侧面202对应,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降温;此外,高温的蒸汽最终从箱门2底部排走,蒸汽不会直接喷向用户;本门体冷却结构既能让箱门2迅速降温,获得有效的隔热效果,可避免箱门2前侧面202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事故;蒸汽从箱门2侧部或底部排走,有效防止外排的高温蒸汽烫伤用户,进而提升安全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23.进一步地,冷却风道包括设置于主机1顶部的第一风道102、及设置于箱门2内侧的第二风道201;当箱门2封闭加热腔101(关门状态)时,第一风道102的进风端连通加热腔101,第一风道102的出风端连通第一风道102的进风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102的出风端开设于箱门2的底侧面204上,蒸汽从箱门2的底侧面204排走,有效防止高温的蒸汽直接
喷向用户而导致烫伤事故,本结构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的风机3设置于第一风道102的进风端。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向风机3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风机3作业,风机3通电工作使冷却风道产生负压,加热腔101中高温的蒸汽吸入第一风道102,经输送然后进入第二风道201,在第二风道201中将箱门2内侧的热量带走,使箱门2得到有效的降温,避免出现箱门2烫伤用户的事故;蒸汽最终经箱门2的底侧面204排放至大气中,蒸汽喷出的方向朝向用户,所以有效防止外排的蒸汽伤人,进一步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24.进一步地,主机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箱门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当箱门2封闭加热腔101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彼此配合连接,使第一风道102出风端与第二风道201进风端连通,进而保证关门状态下形成连贯的冷却风道;冷却风道分开第一风道102和第二风道201,第一风道102设置于主机1上可更加有效的抽吸加热腔101中高温的蒸汽,同时风机3可直接装配于主机1上,更好的连接控制电路板,且可避免风机3设置于箱门2上导致箱门2质量过重而影响开关门体验;第二风道201设置于箱门2内侧,可与前侧面202对应,有效的对其产生降温效果,保证用户不会被箱门2烫伤。
25.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为连通第一风道102出风端的插孔103,插孔103开设于主机1前侧顶部,即插孔103位于加热腔101前侧开口顶部;第二连接部为凸起于箱门2的内侧面203顶部的凸台207,凸台207的端面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风道201进风端的通风孔208,插孔103与凸台207插接配合;当箱门2封闭加热腔101时,凸台207插入插孔103内侧,第一风道102的出风端通过通风孔208连通第二风道201的进风端。凸台207与插孔103的插接配合可使箱门2的关门稳定性更强、定位效果更精准,同时可保证箱门2在关门状态下冷却风道才能成形。
26.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密封件5,本实施例的密封件5为套设于凸台207外侧壁上的密封圈;当箱门2封闭加热腔101(即关门状态)时,密封件5密封作用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保证高温蒸汽不会泄漏。
2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箱门2内侧设置有三层隔热玻璃4,各隔热玻璃4前端面分别与前侧面202对应,三层隔热玻璃4分别以前后排列方式排布;箱门2与隔热玻璃4之间有第一散热夹层205,具体是箱门2内前侧壁与相邻的隔热玻璃4之间有第一散热夹层205,箱门2内后侧壁与相邻的隔热玻璃4之间有第一散热夹层205;相邻两隔热玻璃4之间有第二散热夹层206,即有两层第二散热夹层206;第一散热夹层205和第二散热夹层206内分别有空气对流,以带走各夹层中的热量,使散热效果更佳。
28.进一步地,箱门2底部与主机1前侧底部铰接;加热腔101前侧开口设置,上下翻转箱门2以打开或封闭加热腔101前侧开口;冷却风道经过主机1顶部和箱门2内侧;风机3设置于主机1顶部,并与主机1内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第一风道102的进风端开设于加热腔101顶部。
29.第二实施例
30.参见图3,本实施例涉及的门体冷却结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为了避免蒸汽经在冷却风道输送过程中遇冷变成冷凝水而经箱门2底侧面204流出,导致箱门2下方出现积水;冷却风道内侧设置有凸筋104和回水孔106,回水孔106连通加热腔101顶部;凸筋104设置于冷却风道内侧左右侧和/或上下侧;工作时,加热腔101中高温的蒸汽经抽吸进入冷却风道,并沿冷却风道输送,输送过程中蒸汽与凸筋104碰撞、遇冷形成冷凝水,冷凝水经
回水孔106返回加热腔101;凸筋104和回水孔106的设置可有效防止箱门2下方积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本实施例中的凸筋104设置于第一风道102中。
31.进一步地,冷却风道上设置有与凸筋104对应的导流斜面105;回水孔106设置于导流斜面105的低位端。具体地,倾斜的导流斜面105设置于第一风道102底部,冷凝水落在导流斜面105后沿其倾斜方向最终到达回水孔106,并经回水孔106回流至加热腔101。
32.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这里不再详细分析说明。
33.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