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及射频美容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9 22:1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护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及射频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2.射频美容技术是一种利用3khz~300mhz的高频交流产生的电磁波作用于皮肤组织层面,通过电能转化为热效应引起皮肤组织细胞机能的改变,引起皮肤细胞胶原纤维收缩、相互融合、重塑,使真皮增厚,皮肤紧致而富于弹性,达到美容目的。目前,射频美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面部皮肤的改善,包括:前额纹、眉间纹、鱼尾纹、鼻根横纹、颧部皮肤松弛、口角两侧等皮肤松弛及皱纹的改善,以及后续在临床中发现在射频技术也可对中重度痤疮以及痤疮带来的暗沉瘢痕、脂肪粒等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
3.现有市面常见的射频装置一般将射频发射电极和工作电极集成在手持装置上,通过电极输出的射频能量作用于接触皮肤位置,实现皮肤护理。手持操作时间过长难免给用户带来不便;而且用户难以对特定部位作用力度和作用时间进行把控,可能会导致时间过短而没有效果,或时间太长造成的能量集中而产生的皮肤灼伤,降低用户体验。授权公告号为cn20846496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拉伸的射频除皱面膜,其方案为将柱状的射频电极固定在可拉伸柔性电路板上,点状的射频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程度受到拉伸性能受到柔性电路板的弹性强度的影响,长期使用后,各射频电极分布易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存在与皮肤接触不佳的问题,导致射频作用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射频美容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射频电极与皮肤接触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该射频美容组件通过使用柔性薄膜电极作为射频电极,与射频发生装置分离,利用柔性薄膜电极柔软特性,薄膜电极与皮肤形成面接触且接触良好,使用过程中也无需移动射频电极,容易把握作用时间,提升了射频作用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包括电极载体和至少一个射频电极组件;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中至少一个为薄膜电极。
7.使用时,将美容组件与外部的射频发生装置连接。通过使用薄膜电极作为射频电极,薄膜电极与皮肤的贴合性更好,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明显增大;在使用过程中,薄膜电极贴敷在皮肤上,无需移动,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更为可控;而且薄膜电极在长期使用后不会因为拉伸造成射频电极分布发生变化,避免了射频电极分布不均匀带来的效果均匀性差的问题;使得射频作用效果更佳。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薄膜电极,所
述第二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薄膜电极。两个射频电极均采用薄膜电极,均作用在待美容的皮肤上,能发挥更好射频作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为金属薄膜电极或者非金属薄膜电极,例如不锈钢薄膜电极、钛薄膜电极、金薄膜电极、铂箔电极、铜箔电极、铝膜电极、导电布电极、石墨烯薄膜电极、导电油墨薄膜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为金属薄膜电极或者非金属薄膜电极,例如不锈钢薄膜电极、钛薄膜电极、金薄膜电极、铂箔电极、铜箔电极、铝膜电极、导电布电极、石墨烯薄膜电极、导电油墨薄膜电极中的一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边缘间隔距离为3-20mm。当薄膜电极为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时,宽度为对应形状的宽度;当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时,宽度是指圆形薄膜电极的直径。
12.薄膜电极的宽度和间隔对美容效果有一定影响。随着薄膜电极宽度的增加,作用温度降低,间隔宽度过大时,电极作用于皮肤真皮层的温度不能达到射频美容所需要的55℃-70℃。因此,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优选6mm;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优选6mm。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之间的间隔为3-20mm,优选6mm。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采用的薄膜电极的电阻率为0.42(微欧
·
米)~2.40(欧.米)。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均为圆环形薄膜电极,并呈同心圆环布置,其中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环上设有缺口,用于导线布线。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为5-30mm。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为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为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环套在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外周;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内径为5-30mm,优选内径为20mm;宽度3-10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和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同心设置,间隔为 3-20mm,优选间隔6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宽度3-10mm,优选6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内径随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以及两各薄膜电极之间的间隔而变化。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均为弧形电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同圆心设置,且位于同一扇形区域。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均为弧形电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薄膜电极靠近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二薄膜电极靠近所述第一薄膜电极的一侧。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均为圆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镜像对称排布或中心对称排布。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均为条形电
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间隔交错排布。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极载体包括绝缘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层靠人体皮肤一侧表面;所述绝缘层为无纺布、蚕丝布、面布、涤纶布、混纺布、pet薄膜、pp薄膜、pe薄膜、硅胶薄膜、橡胶薄膜、硅凝胶薄膜、水凝胶薄膜中的一种;
21.或者,所述电极载体包括导热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导热层中;所述导热层为导电水凝胶层、导电硅凝胶等。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可整体嵌入导热层中,或者,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与导热层可拆卸连接。
22.或者,所述电极载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和导热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导热层之间。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可与绝缘层、导热层能够完全分离,或者,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嵌于绝缘层或导热层上。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射频美容组件还包括面膜件,所述电极载体与所述面膜件可拆卸连接。通过设置面膜件,多次使用时仅需要更换面膜件,利于降低成本。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极载体包括若干载体片,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位于所述载体片上;所述载体片与所述面膜件可拆卸连接。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极载体为第一导热层,所述电极载体为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和所述面膜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热层和所述面膜件均为导电水凝胶层。
26.一种射频美容装置,包括控制器和如上所述的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均和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27.即,一种射频美容装置,包括电极载体、控制器和若干个射频电极组件;所述射频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极载体上;每个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包括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与所述第二射频电极导接后,能够射频作用于人体;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至少一个为薄膜电极;所述第一射频电极通过导线一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射频电极通过导线二和所述控制器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和两个射频电极分别连接,降低了该美容装置贴敷在人体上的重量,更方便使用。薄膜电极的面积、形状和数量可以根据美容部位进行调整。优选的,多个薄膜电极均匀分布。
28.一种射频美容装置,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射频电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薄膜电极;每个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分别通过一个导线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各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串联后通过导线二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即控制器能够单独控制每个第一薄膜电极工作或者同时控制多个第一薄膜电极工作。
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相邻设置的至少一对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可构成一个射频单元,所述控制器控制每个射频单元的工作状态。,例如通过继电器电路设计使射频单元之间的进入轮询工作状态。
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射频美容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电极载体上,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均匀分布。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表皮温度,以适时基于表皮温度控制射频组件的工作状态,避免过高温度烫伤皮肤的情况发生。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柔性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环绕于两个环之间,通过监测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的电阻值的变化监测射频美容装置的温度变化。
3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柔性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环绕于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之间。
3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射频美容装置还包括过热保护单元,所述过热保护单元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表皮温度过高时降低表皮温度。
3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射频发生电路、升压电路、稳压电路、通信电路、温度检测控制电路、电源电路等。
34.在使用时,将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置于人体皮肤表面后,启动控制器工作,射频信号发生电路向射频电极输出射频信号,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射频电极的工作状态,例如采用轮询电路使至少一个射频单元轮流进入工作状态,射频电极通过人体形成导电回路,射频单元之间轮流的工作方式可解放人手部操作,并且可针对特定部位(皱纹较深部位)设置不同的工作时间和/或射频信号的强度,无需人为干预,更精确,效果更好。温度检测控制电路接收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值,将检测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比较,当检测温度值大于预设第一温度值时,控制所述过热保护单元开启或者停止当前射频单元工作或者在停止当前射频单元工作的同时切换至下一个射频单元工作;当检测温度值小于预设第二温度值时,控制所述过热保护单元关闭或者将此射频单元已经可以作为后续轮询工作的信号输入至控制器。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二温度预设值。控制电路为轮询控制电路,当检测到温度达到一预设值或者当前工作射频点位达到预设时间值时,轮询至下一个射频点位作用,即各射频单元的轮询可以在继电器的作用下固定时间周期轮询,同时还可以在上述温度监测情况下实现轮询,继电器在每一个点位开始作用时重新计时。
35.本方案利用输入高频交流电时,射频组件周围会基于交变的电磁场,能够直接加热表皮层下的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修复新生,重新激活的胶原蛋白就能撑起皮肤,保持皮肤紧致、光滑、弹润。高频交流电进入皮下组织,随着电流变化造成的震动,会出现局部高热效应现局部高热效应,使肌纤维出现空泡,继而拉紧萎缩,从而起到瘦脸的作用。
3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7.1、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通过使用薄膜电极,使得射频电极与皮肤的贴合性更好,射频电极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明显增大;在使用过程中,薄膜电极在电极载体的作用下贴敷在皮肤上,无需移动,作用时间和作用力度更为可控;而且薄膜电极在长期使用后不会因为拉伸造成射频电极分布发生变化,避免了射频电极分布不均匀带来的效果均匀性差的问题;使得射频作用效果更佳。
38.2、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通过将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均设置为薄膜电极,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两个射频电极的间隔为 3-20mm,能够提升作用效果,且不会造成温度过高烫伤皮肤或者温度过低不能达到良好的射频美容效果等负面作用。
39.3、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通过设置导热层,导热层位于皮肤和射频电极之间,有效降低了射频电极工作中能量传输不均匀引起的局部温度过高,使得人体皮肤组织接收的热量更均匀,避免了灼烧皮肤。
40.4、本实用新型的射频美容装置,将控制器通过导线和两个射频电极分别连接,射频组件的其他部分位于控制器内,大大降低了射频电极的重量,更方便使用。
41.5、本实用新型的射频美容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和过热保护单元,实时监测温度,
当温度过高时,能够通过过热保护单元降温,进一步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42.图1是实施例1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是图1在a-a处的剖面图示意图。
44.图3是实施例1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45.图4是实施例1中射频美容装置的另一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46.图5是实施例2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6是图5在c-c处的剖面图示意图。
48.图7是实施例2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图8是实施例3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9是图8在e-e处的剖面图示意图。
51.图10是实施例3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52.图11至图18是射频美容装置的不同形状射频电极的排布示意图。
53.图19是实施例4中控制器电路示意图。
54.图20是实施例4中传感器与两个环形薄膜电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55.图21实施例5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2是实施例5中面膜件和导热层在使用时的剖面图示意图。
57.图23是实施例6中的射频美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4是实施例6中电极载体的面膜件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5是图24在g-g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0.图26是实施例6中的电极载体的其中一个载体片的结构示意图。
61.图27是实施例6中的电极载体的其中一个载体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2.图标:100-电极载体;101-面膜件;1011-配合槽;1012-连接部一;102-载体片;1022-连接部二;110-绝缘层;120-射频电极组件;121-第二薄膜电极;122
‑ꢀ
第一薄膜电极;123-导线二;124-导线一;130-导热层;200-控制器;400-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6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65.实施例1
66.一种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包括电极载体和至少一个射频电极组件;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中至少一个为薄膜电极。使用时,将上述便携式射频美容组件和控制器组合为射频美容装置。
67.一种射频美容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电极载体100、控制器 200和至少一个射频电极组件120;所述射频电极组件120设置在所述电极载体 100上;每个所述射频
电极组件12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射频电极122和第二射频电极121;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22与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1导接后,能够射频作用于人体;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22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1至少一个为薄膜电极;所述第一射频电极122通过导线一124和所述控制器200连接,所述第二射频电极121通过导线二123和所述控制器连接。
68.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为第一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为第二薄膜电极。每个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分别通过一个导线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串联后通过导线二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即控制器可单独控制每个第一薄膜电极工作或者同时控制多个第一薄膜电极工作。
6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为不锈钢薄膜电极、金薄膜电极、钛薄膜电极、铂箔电极、铜箔电极、铝膜电极、导电布电极、石墨烯薄膜电极,导电油墨薄膜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第二薄膜电极为不锈钢薄膜电极、金薄膜电极、钛薄膜电极、石墨烯薄膜电极,导电油墨薄膜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为3-10mm,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的间隔为3-20mm。当薄膜电极为环形薄膜电极、条形薄膜电极或弧形薄膜电极时,宽度为对应形状的宽度;当薄膜电极为圆形薄膜电极时,宽度是指圆形薄膜电极的直径。
7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射频电极为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为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环套在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外周;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和所述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同心设置。所述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内径为5-30mm,优选内径为20mm;宽度3-10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和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同心设置,间隔为3-20mm,优选间隔6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宽度3-10mm,优选6mm,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内径随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以及两个薄膜电极之间的间隔而变化,第二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外径随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两薄膜电极的宽度以及两薄膜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变化而变化。
71.相邻设置的至少一对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可构成一个射频单元,所述控制器200控制每个射频单元的工作状态。多个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分为若干个射频单元,每个射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射频电极组件;所述控制器控制每个射频单元之间轮询工作。控制器能够分别控制每个射频单元的导通时间和导通间隔,产生射频作用于人体,从而实现各射频单元之间的轮询工作。所述控制器200包括射频产生模块、升压电路、稳压电路、通信电路、温度检测控制电路、电源电路。以上实现控制的模块及电路皆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路实现。为使装置输出合适的波形,可对电路做细微改动。
72.所述电极载体包括绝缘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层靠人体皮肤一侧表面;所述绝缘层为无纺布、蚕丝布、面布、涤纶布、混纺布、pet薄膜、pp薄膜、pe薄膜、硅胶薄膜、橡胶薄膜、硅凝胶薄膜、水凝胶薄膜中的一种;或者,所述电极载体包括导热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导热层中;所述导热层为导电水凝胶层。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可整体嵌入导热层中,或者,所述第一薄膜电极与导热层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电极载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和导热层,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导热层之间。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可与绝缘层、导热层能够完全分离,或者,所述第一薄膜电极嵌于绝缘层或导热
层上。具体设置时:射频组件可以直接层叠、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在电极载体上;或者,第一射频电极和/或第二射频电极可直接镀在合适的电极载体(如pet膜等)上,用于将射频电极组件与控制器连接的导线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直接镀在电极载体上,此时需要将导线部分做绝缘封装即可;或者,射频组件直接镶嵌在电极载体上。导线一和导线二在电极载体上的部分可以采用与薄膜电极同样的材料,通过印刷的方式实现。必要时,对导线一或导线二进行绝缘涂层处理。导线一和导线二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带有绝缘层的导线,将导线和薄膜电极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
73.回到图1、图2和图3,所述第一射频电极和所述第二射频电极位于同一个电极载体100上。所述电极载体包括层叠设置的绝缘层110和导热层130。共设置三个射频电极组件120。共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三个第二薄膜电极121。一个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一个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组合为一个射频电极组件120。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位于所述绝缘层 110和所述导热层130之间。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为圆环状电极,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套设在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外围。
74.如图3所示,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分别通过一根导线一124与控制器200 连接;控制器200能够单独控制每个第一薄膜电极122导通,以使得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形成回路。三个第二薄膜电极121通过导线二123串联后与控制器200连接。
75.另外的方案中,如图4所示,可以设置更多个所述射频电极组件均匀分布在面膜装置的电极载体上。对于脸部美容时,多个所述射频电极组件120分为若干射频单元,所述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每组射频单元轮询工作。
76.实施例2
77.一种射频美容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 和图7所示,所述电极载体只有一层导热层130;所述导热层130为导电水凝胶层。所述射频组件设置在所述导热层130中。
78.所述射频组件为三个,包括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三个第二薄膜电极121。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位于所述导热层130中。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为圆形薄膜电极。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套设在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外围。共设置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三个环形的第一薄膜电极122分别通过一个导线一124与控制器200连接。第二射频电极通过导线二123与控制器200连接。
79.实施例3
80.一种射频美容装置,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 9和图10所示,所述电极载体100包括绝缘层110。
81.所述射频电极组件为三个,包括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三个第二薄膜电极 121。三个第一薄膜电极122分别通过一个导线一124与控制器200连接;三个第二薄膜电极121通过导线二123串联,然后与控制器200连接。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位于所述绝缘层110表面。所述表面指所述绝缘层110与皮肤接触的一面。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均为圆环状电极,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套设在所述第一薄膜电极122 外围。在使用时,第一薄膜电极122和第二薄膜电极121均对应人体脸部。
82.实施例4
83.一种射频美容装置,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3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温度传感器和
过热保护单元。所述电极载体上设有温度传感器400,所述温度传感器 400与所述控制器200电性连接。所述电极载体上设有过热保护单元500,所述过热保护单元500与所述控制器200电性连接,在监测到温度过高时,控制器通过控制射频美容装置暂停工作来实现过热保护。具体的,温度传感器400可以直接利用控制电路监测射频组件上金属电阻值的变化来实现温度值的获取,当监测温度值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单元则控制当前射频组件暂停工作,此时可直接间隔一定时间后重新启动该射频组件工作或者轮循至下一射频单元。
84.所述控制器200包括射频产生模块、升压电路、通信控制模块、温度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如图19所示,以上实现控制的模块及电路皆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路实现。为使装置输出合适的波形,可对电路做细微改动。
85.温度传感器400为柔性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如图20所示,环绕于两个环之间,即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一薄膜电极122和第二薄膜电极121之间。通过监测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的电阻值的变化监测射频美容装置的温度变化。具体的,为了布线方便,柔性金属薄膜或者金属线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的两端,可以从第二射频电极薄膜的缺口的同一侧引出。
86.在使用时,将第一射频电极和第二射频电极贴于人体皮肤,启动控制器工作,射频信号发生电路向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输出射频信号,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发射电极的工作状态,例如采用轮询电路使多个发射电极轮流进入工作状态,与接收电极通过人体形成导电回路,多个发射电极轮流的工作方式可解放人手部操作,并且可针对特定部位(皱纹较深部位)设置不同的工作时间和/或射频信号的强度,无需人为干预,更精确,效果更好。温度控制电路接收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值,将检测温度值与预设温度值比较,当检测温度值大于预设第一温度值时,控制所述过热保护单元开启;当检测温度值小于预设第二温度值时,控制所述过热保护单元关闭。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二温度预设值。
87.在其他的方案中,如图11至图18所示,为第一薄膜电极122和所述第二薄膜电极121的不同形状示意图,其意在体现本装置结构、原理的射频组件的形状可以是多变的,基于本装置结构、原理的射频组件的一般形状的改变或延伸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88.实施例5
89.一种射频美容装置,如图21、图22和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还包括面膜件101,所述电极载体与所述面膜件101可拆卸连接。此时,电极载包括若干载体片102,所述射频电极组件120位于所述载体片102上,各个载体片102与所述面膜件101均可拆卸连接。如图24、图25、图26和图27所示,其拆卸连接方式为通过面膜件101上设置与载体片102数量相同的配合槽1011,以用于容纳放置载体片102;配合槽1011内设置有连接部一1012,对应的在所述载体片102上设置有与连接部一1012匹配的连接部二 1022,关于连接部一1012和连接部二1022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扣钉、磁吸口等实现。
90.进一步地,每个载体片102内均设置有第一薄膜电极122和第二薄膜电极 121,从而可组成一个独立射频单元,控制器200可控制每个独立的射频单元作用于人体,当然也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个射频单元的轮询工作方式。
91.另外,可以设置为第一薄膜电极122单独可控的通过各自的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各个载体片102上的第二薄膜电极121可串联,减少线路的布置和控制电路的复杂程度;第二薄膜电极121的串联可通过在面膜件101上的封装设置串联线路,以可以实现各个配合槽1011之间的串联连接端,同时在各个载体片102上对应能够与第二薄膜电极121电信连接
的位置设置另一连接端部,以使第二薄膜电极121放置在匹配槽1011后能够实现各个载体片102上的第二薄膜电极121在面膜件101的连接线路下串联,这样,控制器只需要切换各个第一薄膜电极122的工作状态便可以使得工作状态下的第一薄膜电极122与串联后的第二薄膜电极121形成射频单元,作用于人体,达到美容护理效果。
92.结合上述实施例的方案,本实施例中面膜件101的为导热层,如导电水凝胶层即可;而关于载体片102的具体材质以及与射频组件的设置方式基本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相同,本实施例不做赘述。
93.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基于不同的面部位置的使用需求,将对应载体片102 和面膜件101连接即可,其能够大大提高使用者的参与感,并且使用者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自身面部皮肤进行护理,使用操作便捷灵活;并且在多次使用更换时,只需要更换面膜件101即可,大大的节约了成本。
94.试验例方法
95.实验设备采用实施例1中结构的射频美容装置,选择皮肤存在松弛和起皱纹的患者进行治疗。
96.1、对外征集年龄40~55岁之间、且面部肌肤存在松弛或起皱纹的志愿者;
97.2、将志愿者随机分成3个组,进行分别由不同电子皮肤薄膜电极宽度、薄膜电极覆盖面、薄膜电极两级间距的治疗;
98.3、对选择的每一位志愿者,先清洁面部后,进行拍照记录,根绝皮肤松弛起皱情况分级,建档立卡;
99.4、在治疗前,告知志愿者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确保志愿者无该仪器治疗的禁忌症,治疗前也未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5、根据志愿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治疗过程关注志愿者的耐受程度,同时检测皮肤温度变化,仪器具备控温的功能,升温—冷却—再升温
100.—再冷却,循环工作,确保安全;
101.6、当治疗完成后,进行拍照记录;
102.7、治疗后注意保湿补水、防晒,治疗为10次一个大周期,7天一次;
103.8、当一个大周期治疗完成后,进行持续的观察,拍照记录变化。
104.试验例1
105.环形薄膜电极的宽度对美容效果的影响
106.按照试验例方法进行试验。采用实施例1中的美容装置,采用不同宽度的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固定为20mm,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的间距固定为6mm,以使得第二薄膜内径随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变化而调整。同时调整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在3mm-10mm 范围内变化,测试不同环宽的薄膜电极对美容效果的影响。本次邀请6位志愿者参与,测试结果如下表。
107.表1:射频薄膜电极环宽对治疗的影响
108.[0109][0110]
[0111][0112]
上述结果显示,在间隔固定下,环宽在3mm-10mm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普遍在第四周到第六周左右有较明显区别于治疗前的情况;治疗后,额头、口角纹和下颌缘下垂均有明显改善,对患者皮肤松弛、皱纹、肤质等均有改善;但测试中发现,有些宽幅会有一定的不适感,有些治疗效果不够优;综合整体的测试情况,最终确定6mm的环宽。
[0113]
试验例2
[0114]
薄膜环状电极环周大小对美容效果的影响
[0115]
本试验例以实施例1中的美容装置,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均采用环形薄膜电极。第一薄膜电极宽度固定为6mm,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固定为6mm,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的间隔固定为6mm。
[0116]
以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为d

(第一圆环形薄膜电极的内径)为基础,改变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同时调整第二薄膜电极的内径。将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在5-30mm变化时,测试不同环周大小的薄膜电极对美容效果的影响。本次邀请 3位志愿者,实验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0117]
表2:第一薄膜电级的d

大小对美容效果的影响
[0118]
[0119][0120]
上述测试结果显示,在d

根据d

调整,间隔固定为6mm,宽度固定为 6mm的情况下,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d

在5mm≤d

≤30mm范围内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针对不同的皮肤松弛和皮肤皱纹治疗,普遍在第四周到第六周左右有较明显区别于治疗前的情况;同样,在测试中发现,当d

偏小时,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且治疗效果不够优;综合整体的测试情况,最终确定d

为20mm。
[0121]
试验例3
[0122]
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间距对美容效果的影响
[0123]
本试验例以实施例1中的美容装置,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均采用环形薄膜电极。在第一薄膜电极的内径d

固定为20mm,第一薄膜电极的宽度和第二薄膜电极的宽度均固定为6mm。通过调整第二薄膜电极的内径,调整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的间距。测试不同间距下的美容效果。本次邀请4位志愿者,测试情况如表3:
[0124]
表3:薄膜电极正负级间距对治疗的影响
[0125][0126][0127][0128]
上述测试结果小时,第一薄膜电极和第二薄膜电极的间距l

在3mm≤l

≤10mm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通过对皮肤松弛和皮肤皱纹治疗,有较明显区别于治疗前的情况;同样,在测试中发现,当间距偏小时,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且治疗效果不够优;综合整体的测试情况,最终确定l

为6mm。
[0129]
在此次治疗实验,证实了射频技术在皮肤松弛、皱纹淡化上,确有其效;患者的满
意度100%,额头皱纹逐渐消失,下颌皮肤松弛状况好转。基于射频技术得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迅速升高,刺激皮肤修复愈合机制,刺激新的胶原肌纤维再生及再塑,进而使新生胶原数量增多、排列紧致、达到了改善皮肤松弛的目的。
[01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