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

2022-07-16 20:0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慢性病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


背景技术:

2.目前,慢性病管理是通过信息采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对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健康管理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最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随着信息化及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 手段实现海量现有医疗资源及医疗大数据的集合重整,提取关键数据信息,实现与患者(受检者)互通互流,改善受检者就医体验,实现精准健康管理干预与随访;同时,通过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多专家团队精心设计,构建非传染性慢性病人群科研队列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高效利用,获得高质量科研产出成果,也使慢性病患者获得从亚健康、疾病前期、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康复等全周期的个性化、精准化健康管理干预及随访服务成为可能。
4.各单位的健康管理中心积累空了大量的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的体检信息以及部分人群的纵向体检信息,但是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大量的数据及信息整合、分析。同时,传统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信息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目前各种类型的健康管理机构均是单纯的横断面的健康体检数据,难以反映出受检者的疾病危险因素,无法快速有效的识别出相关风险因子,也无法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直接干预、更缺乏后续疾病的转归信息、缺乏精准全程的随访管理体系、更缺乏精准的健康管理随访干预业务。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的慢性病健康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5.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6.(1)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大量的数据及信息整合、分析。
7.(2)传统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信息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
8.(3)目前各种类型的健康管理机构均是单纯的横断面的健康体检数据,难以反映出受检者的疾病危险因素,无法快速有效的识别出相关风险因子,也无法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直接干预、更缺乏后续疾病的转归信息、缺乏精准全程的随访管理体系、更缺乏精准的健康管理随访干预业务。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慢性病健康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介质、设备及终端,旨在解决传统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
10.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步骤一,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
12.步骤二,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13.步骤三,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
14.步骤四,通过针对于流行病学的统计,包括自检上报咨询过程,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15.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实现大数据的收集、储存、整合、分析及处理。
16.进一步,所述步骤三中,基于步骤一、步骤二建立的数据整合系统,实现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及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联共享,最终达到多中心、多网络、多水平的慢病智能管理。
17.进一步,所述步骤四中的流行病包括新型冠状肺炎。
1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施所述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
19.云服务平台构建模块,用于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
20.数据管理模块,用于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21.交流互动模块,用于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
22.流行病学统计模块,用于通过针对于流行病学的统计,包括自检上报咨询过程,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23.进一步,所述云服务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单元、用户随访单元、统计分析单元及系统设置单元。
24.其中,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数据以及用户自上传系统所采集的数据;
25.所述用户随访单元,用于实现用户端上传随访数据的储存及更新、系统定期随访提示及大数据整合后对高风险用户定期随访的提醒功能;
26.所述统计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单元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评估及分析,制定个性化服务;
27.所述系统设置单元,用于实现系统的初始化设置、系统的管理及用户设置以及账户的系统化管理。
28.进一步,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基于平台的移动应用研发,移动端采用 c/s架构。
29.进一步,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包括:将任务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 端。
30.进一步,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android和ios平台分别开发相应的app。
31.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
执行如下步骤:
32.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33.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通过对于流行病学统计,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3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35.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36.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通过对于流行病学统计,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37.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供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应用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38.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储存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应用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3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数据处理终端,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用于实现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40.结合上述的技术方案和解决的技术问题,请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本发明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41.第一、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难度,紧密结合本发明的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以及研发过程中结果和数据等,详细、深刻地分析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何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带来的一些具备创造性的技术效果。具体描述如下:
42.本发明创建了一种集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大数据队列科研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管理干预随访服务业务、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交流互动端三位一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大数据队列科研管理及精准健康管理干预随访业务一体化平台”,完成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大数据队列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软件、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干预随访服务平台软件及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健康管理随访干预移动客户端的开发设计,通过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病人群大数据队列科研管理及精准健康管理干预随访数据库,整合慢性病人群各维度、各个接口、院内诊疗等资源,通过web应用端为工作人员提供科研管理活动、开展精准健康管理干预随访业务。
43.本发明提供的管理方法首创性的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通过严谨的科研队列设计能够为受检者提供更加科学、前沿的、精准的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随访方案,基于受检者互通互流的精准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随访信息化平台构建能够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服务效率、改善受检者就医体验的同时,又能弥补科研队列构建及科研数据采集
维护的高昂成本及人力、物力缺口;二者相辅相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主动化的人群筛查、预测和干预,真正实现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服务的内涵,也能实现科研工作与医疗业务无缝对接。
44.第二,把技术方案看做一个整体或者从产品的角度,本发明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具备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具体描述如下:
45.本发明提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能够起到全国管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
46.本发明能够克服传统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打造全新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相结合模式。
47.本发明将构建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型,针对管理角色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在数据中心设立相应的路径,提炼相关指南作为指导;且个性化的设计可以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上报信息的依从性,更有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
48.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人们一直渴望解决、但始终未能获得成功的技术难题:
49.本发明建立连续、动态、全面的健康数据,建立个人健康模型。个性化设计推荐基于人工智能管理实践入手,通过智能识别、数据抓取、大数据建模分析处理实现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教育,虚拟管理中生成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策略。同时pc端医生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管理,将系统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
50.该系统的建立更利于全程化追踪慢病患者健康状态,搭建云服务平台构建,进行健康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依据该系统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不同水平的评价,包括回顾性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追踪等。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流程图;
5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框图;
54.图中:1、云服务平台构建模块;2、数据管理模块;3、交流互动模块;4、流行病学统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设备及终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57.一、解释说明实施例。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了解本发明如何具体实现,该部
分是对权利要求技术方案进行展开说明的解释说明实施例。
58.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9.s101,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
60.s102,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61.s103,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
62.s104,通过针对于流行病学的统计,包括自检上报咨询过程,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63.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
64.云服务平台构建模块1,用于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
65.数据管理模块2,用于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66.交流互动模块3,用于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
67.流行病学统计模块4,用于通过针对于流行病学的统计,包括自检上报咨询过程,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6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云服务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单元、用户随访单元、统计分析单元及系统设置单元。
69.其中,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数据以及用户自上传系统所采集的数据;
70.用户随访单元,用于实现用户端上传随访数据的储存及更新、系统定期随访提示及大数据整合后对高风险用户定期随访的提醒功能;
71.统计分析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单元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评估及分析,制定个性化服务;
72.系统设置单元,用于实现系统的初始化设置、系统的管理及用户设置以及账户的系统化管理。
73.本发明旨在克服传统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缺乏、效率低下等问题,打造全新健康管理和科研数据管理相结合模式。
74.本发明提供的完整技术方案如下:
75.①
建设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逐步扩大数据规模;完成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76.②
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高效的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
77.③
基于平台的移动应用研发,移动端采用c/s架构,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降低系统的通讯开销,提高平台的运行速度,避免大量数据通信导致的反馈
迟滞问题。针对android和ios平台分别开发相应的app。
78.本管理方法首创性的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通过严谨的科研队列设计能够为受检者提供更加科学、前沿的、精准的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随访方案,基于受检者互通互流的精准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随访信息化平台构建能够在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服务效率、改善受检者就医体验的同时,又能弥补科研队列构建及科研数据采集维护的高昂成本及人力、物力缺口;以上二者相辅相成,本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主动化的人群筛查、预测和干预,真正实现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服务的内涵,也能实现科研工作与医疗业务无缝对接。因此,该项目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起到全国管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的示范引领作用。
79.本发明保护的技术关键点为:本发明所构建的数据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的管理方法;本发明中的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形式;本发明中的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
80.二、应用实施例。为了证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和技术价值,该部分是对权利要求技术方案进行具体产品上或相关技术上的应用实施例。
81.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82.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83.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通过对于流行病学统计,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84.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85.进行健康管理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病患者体检数据与慢性非传染性病管理干预与随访业务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构建;依次进行健康数据、临床数据与基因组学数据的收集、结构化整合、标准化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源整合;
86.通过关系数据建立基础的访问控制体系,并通过非关系数据提供海量数据即时查询,实现不同业务系统、服务终端数据交流互动;通过对于流行病学统计,管控慢性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流行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影响。
87.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供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应用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88.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储存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应用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89.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数据处理终端,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用于实现所述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90.应当注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来实现。硬件部分可以利用专用逻辑来实现;软件部分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由适当的指令执行系
统,例如微处理器或者专用设计硬件来执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设备和方法可以使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和/或包含在处理器控制代码中来实现,例如在诸如磁盘、cd或dvd-rom的载体介质、诸如只读存储器(固件)的可编程的存储器或者诸如光学或电子信号载体的数据载体上提供了这样的代码。本发明的设备及其模块可以由诸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或门阵列、诸如逻辑芯片、晶体管等的半导体、或者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逻辑设备等的可编程硬件设备的硬件电路实现,也可以用由各种类型的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实现,也可以由上述硬件电路和软件的结合例如固件来实现。
91.三、实施例相关效果的证据。本发明实施例在研发或者使用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和现有技术相比的确具备很大的优势,下面内容结合试验过程的数据、图表等进行描述。
92.随着信息化及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 手段实现海量现有医疗资源及医疗大数据的集合重整,提取关键数据信息,实现与患者(受检者)互通互流,改善受检者就医体验,实现精准健康管理干预与随访;同时,通过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多专家团队精心设计,构建非传染性慢性病人群科研队列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高效利用,获得高质量科研产出成果,也使慢性病患者获得从亚健康、疾病前期、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康复等全周期的个性化、精准化健康管理干预及随访服务成为可能。严谨的科研队列设计能够为受检者提供更加科学、前沿的、精准的健康管理干预随访方案,基于受检者互通互流的精准健康管理干预随访信息化平台构建能够在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改善慢性病患者者就医体验的同时,又能弥补科研队列构建及科研数据采集维护的高昂成本及人力、物力缺口;以上二者相辅相成,本 app构建的集健康体检人群大数据队列科研管理、健康管理服务业务、健康体检客户交流互动端三位一体的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数据科研平台及精准健康管理干预随访一体化平台”实现科研工作与医疗业务无缝对接。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