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7-15 22:23: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用砌体铺浆装置,具体是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二次结构墙体砌筑在建筑施工中的体量越来越大。目前施工中常用的铺浆方法有传统铺浆法、坐浆法和借助普通铺浆装置的方法。
3.然而实践表明,现有铺浆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使用传统铺浆法时,需要用铺浆铲在墙顶上铺一段砂浆,然后用手拿砖,用砖挤入砂浆中一定厚度之后把砖放平,达到横平竖直的要求,这种砌筑方法砂浆高度难以控制,灰缝控制较差,全靠工人的熟练程度,同时存在砌筑速度慢、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二是采用坐浆法施工时,需要每块砖一次次地单独在底面和侧面放置砂浆,速度极慢,而且即使设置皮数杆,灰缝厚度也往往难以把握,灰缝控制差;三是利用普通铺浆装置时,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力付出,但不能实现铺浆墙体厚度的自由选择,同时因缺乏行走装置,行走过程中容易偏离铺浆方向。
4.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可实现快速铺浆,能够自由调节,以适应不同墙厚、不同铺浆厚度;同时具备行走装置,从而实现墙体铺浆作业的高度可控性,加快铺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铺浆方法作业效率低下、灰缝控制较差、易偏离铺浆方向、适用性能有局限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
6.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包括围合成矩形框状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的底面低于前侧板的底面,左侧板的底面、右侧板的底面均低于后侧板的底面;左侧板的前端面底部、右侧板的前端面底部均一体设置有底面低于后侧板底面的纵向直立的矩形挡板,前侧板搭接于两块矩形挡板的上表面;左侧板的前端部、右侧板的前端部均与前侧板的后部滑动连接,左侧板的后端部、右侧板的后端部均与后侧板的前部滑动连接,且前侧板与左侧板之间、左侧板与后侧板之间、后侧板与右侧板之间、右侧板与前侧板之间均设置有锁定机构;
8.前侧板的前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左右平行分布且底部与后侧板的底面齐平的z形支杆;前侧板的前表面底部设置有底部呈锯齿状的横向直立的刮浆板,刮浆板的底部高于后侧板的底面,且刮浆板的底部低于前侧板的底面;刮浆板的顶部两端开设有两个竖向布置的条形调节孔,刮浆板通过穿于两个条形调节孔的两个调节螺栓与前侧板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左侧板的左侧、右侧板的右侧均设置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横向放置的条形固定板、位于条形固定板下侧的斜向支杆和安装于斜向支杆底部且沿前后方
向滚动的滚轮,条形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板或右侧板、另一端沿横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调节孔i,斜向支杆通过一根穿于条形调节孔i的调节螺栓i与条形固定板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设于前侧板或后侧板且横向布置的矩形凹槽和一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板或右侧板的l形连接板,l形连接板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尾端部抵触于矩形凹槽槽底的锁定螺栓。
11.进一步地,左侧板的左表面、右侧板的右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
12.进一步地,前侧板的后表面、后侧板的前表面均开设有两个上下平行分布的燕尾状凹槽,左侧板的前端面、左侧板的后端面、右侧板的前端面、右侧板的后端面均一体设置有与两个燕尾状凹槽位置匹配的燕尾状滑块。
13.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有效提高了铺浆作业效率,而且铺浆厚度均匀,保证了灰缝厚度,有效提高了铺浆作业的施工质量,同时带行走机构,可稳定移动,不易偏离铺浆方向,能够有效防止砂浆漏出,有效提高了所筑砌体的观感质量,进一步的,方便调节,可控性高,具有方便组装、方便清理、制造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实现了墙体铺浆作业的高度可控,可适用于不同墙厚、不同灰缝厚度的铺浆作业。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16.图3是图1的前视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前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左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后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前侧板,2-后侧板,3-左侧板,4-右侧板,5-矩形挡板,6-z形支杆,7-刮浆板,8-条形调节孔,9-调节螺栓,10-条形固定板,11-斜向支杆,12-滚轮,13-条形调节孔i,14-调节螺栓i,15-矩形凹槽,16-l形连接板,17-锁定螺栓,18-把手,19-燕尾状凹槽,20-燕尾状滑块,21-已砌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一种可调节的新型砌体铺浆装置,如附图1-附图3所示;包括围合成矩形框状的前侧板1、后侧板2、左侧板3、右侧板4,后侧板2的底面低于前侧板1的底面,左侧板3的底面、右侧板4的底面均低于后侧板2的底面;左侧板3的前端面底部、右侧板4的前端面底部均一体设置有底面低于后侧板2底面的纵向直立的矩形挡板5,前侧板1搭接于两块矩形挡板5的上表面;左侧板3的前端部、右侧板4的前端部均与前侧板1的后部滑动连接,左侧板3的后端部、右侧板4的后端部均与后侧板2的前部滑动连接,且前侧板1与左侧板3之间、左侧板3与后侧板2之间、后侧板2与右侧板4之间、右侧板4与前侧板1之间均设置有锁定机构;
23.如附图1-附图4所示;前侧板1的前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两个左右平行分布且底部与后侧板2的底面齐平的z形支杆6;前侧板1的前表面底部设置有底部呈锯齿状的横向直立
的刮浆板7,刮浆板7的底部高于后侧板2的底面,且刮浆板7的底部低于前侧板1的底面;刮浆板7的顶部两端开设有两个竖向布置的条形调节孔8,刮浆板7通过穿于两个条形调节孔8的两个调节螺栓9与前侧板1固定连接。
24.本实用新型中右侧板4、左侧板3均分别与前侧板1、后侧板2滑动连接,该结构设计使得右侧板4、左侧板3的间距可调节,并通过锁定机构对调节后的位置进行锁定,使得本铺浆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砌体;通过将右侧板4、左侧板3的行走机构夹持于已砌墙体21,使得本铺浆装置行走过程中不会偏离铺浆方向;通过控制刮浆板7的高度,进而对铺浆厚度进行控制,有效提升了灰缝控制质量;同时刮浆板7的高度可调节,使得本铺浆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灰缝厚度的施工。此外,本铺浆装置各构件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方便对构件进行清理,保证高效持续运行。
25.安装时,首先将本铺浆装置放置于待铺浆砌体的上侧,接着沿左右方向推拉左侧板3、右侧板4,使得左侧板3的右表面能够贴合于已砌墙体21的左表面,右侧板4的左表面能够贴合于已砌墙体21的右表面,而后通过锁定机构将左侧板3、右侧板4的位置进行锁定,由此完成本铺浆装置铺浆宽度的调整;然后旋松调节螺栓9,上下移动刮浆板7,使得刮浆板7底面与已砌墙体21上表面的间距与灰缝的厚度一致,而后旋紧调节螺栓9,对刮浆板7的高度进行锁定,由此完成本铺浆装置铺浆厚度的调整。
26.作业时,将砂浆从上方倒入本铺浆装置,并将本铺浆装置自前向后行走于已砌墙体21的上方,z形支杆6的底部、后侧板2的底面均抵触于已砌墙体21的上表面,砂浆粘贴于已砌墙体21的上方,刮浆板7进行刮浆,使得砂浆厚度与灰缝要求厚度一致。在此过程中,左侧板3、右侧板4贴合于已砌墙体21的两侧,防止偏离铺浆方向;z形支杆6能够对前侧板1进行支撑,防止铺浆过程中发生倾斜;矩形挡板5能够防止砂浆从刮浆板7的两侧溢出,避免砂浆浪费的同时,提高了所筑砌体的观感质量。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铺浆方法作业效率低下、灰缝控制较差、易偏离铺浆方向、适用性能有局限性的问题。
27.如附图1-附图3、附图5所示;左侧板3的左侧、右侧板4的右侧均设置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横向放置的条形固定板10、位于条形固定板10下侧的斜向支杆11和安装于斜向支杆11底部且沿前后方向滚动的滚轮12,条形固定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板3或右侧板4、另一端沿横向开设有前后贯通的条形调节孔i13,斜向支杆11通过一根穿于条形调节孔i13的调节螺栓i14与条形固定板10固定连接。
28.作业时两个滚轮12的内端面分别行走于已砌墙体21的两侧,该结构设计使得作业时本铺浆装置不会偏离铺浆方向,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铺浆装置移动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本铺浆装置的结构可靠性。条形调节孔i13、调节螺栓i14的结构设计一是方便对滚轮12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使得滚轮12的外周面能够贴合于已砌墙体21,降低了本铺浆装置组装时的难度;二是实现了滚轮12的提升与放下。
29.如附图1-附图4所示;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开设于前侧板1或后侧板2且横向布置的矩形凹槽15和一端固定连接于左侧板3或右侧板4的l形连接板16,l形连接板16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尾端部抵触于矩形凹槽15槽底的锁定螺栓17。
30.该结构设计对左侧板3、右侧板4的位置进行了锁定,能够防止移动时左侧板3、右侧板4发生滑动而影响铺浆精度。同时锁定操作便捷,进一步提升了本铺浆装置调节时的操作便捷性。
31.如附图1-附图3、附图5所示;左侧板3的左表面、右侧板4的右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把手18。
32.把手18的结构设计方便左侧板3、右侧板4的移动,进一步提升了本铺浆装置调节时的操作便捷性。
33.如附图1、附图2、附图4、附图5、附图6所示;前侧板1的后表面、后侧板2的前表面均开设有两个上下平行分布的燕尾状凹槽19,左侧板3的前端面、左侧板3的后端面、右侧板4的前端面、右侧板4的后端面均一体设置有与两个燕尾状凹槽19位置匹配的燕尾状滑块20。
34.该结构设计实现了左侧板3与前侧板1、右侧板4与前侧板1、左侧板3与后侧板2、右侧板4与后侧板2的滑动连接,并能够防止滑动时左侧板3、右侧板4脱出,进一步提升了结构可靠性。
35.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把手18为钢制把手;把手18通过与其垂直的连接板与左侧板3或右侧板4固定连接;条形固定板10通过与其垂直的连接板i与左侧板3或右侧板4固定连接;z形支杆6通过与其垂直的连接板ii与前侧板1固定连接。所述斜向支杆11的上部开设有安装凹槽,条形固定板10夹设于安装凹槽的内腔。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