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迷宫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7-12 22:54: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迷宫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的生活污水处理大多数地方采取的是集中式的方式处理,但是远离城镇、偏僻的工矿企业的住宅小区、农村聚集区等居住区,由于远离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生活污水只能采用另行单独设计污水处理装置,否则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3.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时最常见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方式,该方法利用微生物的新城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分解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活性污泥的悬浮,不能使其沉降到池底。大部分生化法污水处理工艺,厌氧区和缺氧区底部装有潜水搅拌机,为防止活性污泥沉积潜水搅拌机通常为连续运行;污泥回流采用污泥回流泵;混合液回流采用混合液回流泵;沉淀区域的填料没有自动反洗系统;上述系统都是需要增加电气设备,使得污水处理装置建设成本升高,同时需要不定期的对其进行修护检修,增加了设备的维护成本,运营费用,管理难度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迷宫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迷宫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迷宫圆形生活污水处理池主体、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好氧区、沉淀区、a斜管填料、b组合填料、c气自动搅拌系统、d污泥斗、e曝气膜系统、f沉淀填料自动反冲洗系统;
6.其中,迷宫圆形生活污水处理池内由各类隔板将各个区域完全分开,隔板上留有水流通道,强制水流方向;
7.所述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中以及水体进入口均设置气自动搅拌装置;
8.所述好氧区内设置了膜曝气系统及微生物填料,同时设置监测系统;
9.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沉淀填料及沉淀填料的反冲洗系统。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搅拌罐的内部贯穿固定安装有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罐内侧壁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输出轴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圆周表面套设有两组搅拌叶组件,位于两个搅拌叶组件下方的所述搅拌杆的圆周表面固定套设有至少两个搅拌叶。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搅拌叶的下端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轴架,每两个所述轴架之间均转动安装有同一个搅拌板,每个所述搅拌叶的下端部均固定安装有挡板,每个所述挡板与搅拌板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弹簧,每个所述搅拌板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弧形。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装置采用迷宫及垂直流的方式,强制水流方向,杜绝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短路,最大限度的增加水力有效停留时间;同时能使得厌氧、缺氧区域采用自动搅拌,使沉淀区域的斜管进行自动反洗,使污泥区的污泥用气进行自动回流,使各类混合液用气进行回流;采用此实用新型装置能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节约运行成本、运营管理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同时方便检修。
14.2、在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中设置气自动搅拌装置,每天定时搅拌,防止活性污泥堆积,使得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将大分子污染物降解从小分子污染物,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由监测系统控制曝气量;微生物填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环境,保证污水的微生物浓度,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污泥采用自动汽提的方式回流到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及污泥区、好氧区内,同时好氧区的混合液也采用自动汽提的方式回流到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及污泥区内,从而将污泥进行处理。
15.3、本装置通过利用空气定期自动对沉淀用的斜管填料进行反冲洗,从而有效防止长时间沉淀造成斜管底部污泥结团、甚至堵塞斜管,最终引起水质悬浮物超标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装置在长时间运作的通畅性,进一步提高了污泥的流通性。
16.4、多个搅拌板对搅拌罐底部的污泥进行旋转,搅拌板在旋转时会受到阻力,此时搅拌板会在两个轴架之间发生旋转,挡板与搅拌板之间的弹簧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通过搅拌板对搅拌罐底部的污泥进行清理,从而有效防止搅拌罐底部发生沉淀,进一步提高了污泥与污水的混合,同时该搅拌装置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可安装在一体设备内,也可安装在一体化设备的前端或后端,大大提高了实际使用的便捷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处理系统拓扑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搅拌罐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搅拌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搅拌板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反冲洗系统的拓扑示意图。
22.其中:1、搅拌罐;11、进水管;12、电动机;13、搅拌杆;14、搅拌叶组件;15、搅拌叶;16、轴架;17、搅拌板;18、挡板;1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4.实施例一
25.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迷宫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迷宫圆形生活污水处理池
主体、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好氧区、沉淀区、a斜管填料、b组合填料、c气自动搅拌系统、d污泥斗、e曝气膜系统、f沉淀填料自动反冲洗系统;
26.其中,迷宫圆形生活污水处理池内由各类隔板将各个区域完全分开,隔板上留有水流通道,强制水流方向;
27.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中以及水体进入口均设置气自动搅拌装置,水体进入口指在进入系统中的管道出水口;
28.好氧区内设置了膜曝气系统及微生物填料,同时设置监测系统;
29.沉淀区内设置沉淀填料及沉淀填料的反冲洗系统。
30.搅拌罐1的内部贯穿固定安装有进水管11,其特征在于,搅拌罐1内侧壁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动机12,电动机12输出轴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搅拌杆13,搅拌杆13的圆周表面套设有两组搅拌叶组件14,位于两个搅拌叶组件14下方的搅拌杆13的圆周表面固定套设有至少两个搅拌叶15。
31.每个搅拌叶15的下端部均固定安装有两个轴架16,每两个轴架16之间均转动安装有同一个搅拌板17,每个搅拌叶15的下端部均固定安装有挡板18,两组搅拌叶组件14对污泥进行搅拌,搅拌杆13旋转带动多个搅拌叶15旋转,多个搅拌叶15旋转带动多个搅拌板17旋转,多个搅拌板17对搅拌罐1底部的污泥进行旋转,搅拌板17在旋转时会受到阻力,此时搅拌板17会在两个轴架16之间发生旋转,每个挡板18与搅拌板17之间均固定安装有弹簧19,每个搅拌板17横截面的形状均为弧形。
32.工作原理:
33.本装置用竖向隔板将迷宫处理池分割成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清水区、污泥区;同时配置厌氧、缺氧、污泥系统的自动搅拌装置,好氧区域配置微生物填料及曝气装置,沉淀、清水区域配置沉淀填料,同时设置沉淀填料的气自动反洗系统,污泥区域配置自动汽提系统,将污泥回流到厌氧、缺氧、好氧区域内部;剩余污泥由泵排出。
34.实施例二
35.本装置采用迷宫及垂直流的方式,将迷宫处理池分隔成几个串联的反应室,每个反应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上下流式污泥床系统,强制水流方向,杜绝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短路,最大限度的增加水力有效停留时间;同时能使得厌氧、缺氧区域采用自动搅拌,使沉淀区域的斜管进行自动反洗,使污泥区的污泥用气进行自动回流,使各类混合液用气进行回流;采用此实用新型装置能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节约运行成本、运营管理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同时方便检修。
36.污水从厌氧区进水口进来,经过厌氧区,采用强制水流的方式流经到缺氧区,再采用强制水流的方式流经到缺氧兼污泥区,在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兼污泥区中设置气自动搅拌装置,每天定时搅拌,防止活性污泥堆积,使得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将大分子污染物降解从小分子污染物,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37.缺氧兼污泥区的污水及活性污泥的混合物同时经过折板,自流到好氧区,在好氧区内设置了膜曝气系统及微生物填料,同时设置监测系统。在此区域内,由监测系统控制曝气量;微生物填料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环境,保证污水的微生物浓度,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8.好氧区的污水及活性污泥的混合物同时流到沉淀区内,在沉淀区内设置沉淀填料
及沉淀填料的反冲洗系统,由于时间的积累,活性污泥会富集到沉淀填料上,本装置带有自动反冲洗系统,定时自动反冲洗。在沉淀区域内进行泥水分泥,上清液达标排放;污泥采用自动汽提的方式回流到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及污泥区、好氧区内,同时好氧区的混合液也采用自动汽提的方式回流到厌氧区、缺氧区、缺氧及污泥区内,从而将污泥进行处理。
39.在污泥经过搅拌装置时,污泥通过进水管11进入到搅拌罐1内,电动机12启动带动搅拌杆13旋转,搅拌杆13旋转带动两组搅拌叶组件14旋转,两组搅拌叶组件14对污泥进行搅拌,搅拌杆13旋转带动多个搅拌叶15旋转,多个搅拌叶15旋转带动多个搅拌板17旋转,多个搅拌板17对搅拌罐1底部的污泥进行旋转,搅拌板17在旋转时会受到阻力,此时搅拌板17会在两个轴架16之间发生旋转,挡板18与搅拌板17之间的弹簧19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通过搅拌板17对搅拌罐1底部的污泥进行清理,从而有效防止搅拌罐1底部发生沉淀,进一步提高了污泥与污水的混合,同时该搅拌装置在安装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可安装在一体设备内,也可安装在一体化设备的前端或后端,大大提高了实际使用的便捷度。
4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