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的制作方法

2022-07-09 20:4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火灾的频繁发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品质受到极大的威胁,消防人员在救援及灭火过程中常常面临高温、高湿的环境,而防护服作为消防人员在靠近火焰区受到强辐射热侵害进行灭火救援时所穿着的防护服,防护服的性能直接影响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防护服的研发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3.目前,大多数用作消防服外层的阻燃面料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耐高温的有机纤维织造而成,另一种是使用阻燃剂对坯布进行阻燃处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对于消防员隔热防护服外层面料来说,不仅需要阻燃耐火,还应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上述两种阻燃面料虽然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但是却并不能有效隔热。因此,上述阻燃面料的隔热性能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面料的隔热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包括相互贴合设置的表层和里层,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构成的贴合结构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气腔,所述气腔边沿的表层与里层通过双面纬编交织固定连接;
8.所述表层为45s/2橘红织线编织防火层,所述里层为40s/2黄织线编织防火层,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结构均为经线与纬线一上一下的平纹结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受热后,位于气腔内部的气体会快速膨胀,而由于气腔位于表层与里层之间,气腔内气体流通性差,最终导致气腔结构鼓起,从而使气腔结构发挥出良好的隔热作用,进而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10.优选的,所述表层与所述里层的厚度比为1:1。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表层与里层控制为同一厚度,有利于平衡面料两侧结构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减少因面料一侧受损而导致气腔与外界直接连通的情况发生。
12.优选的,所述表层远离里层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隔热阻燃涂层。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阻燃涂层可对热辐射进行有效反射,有效减少在面料内传递的热能,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同时,还能增加面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强度。
14.优选的,所述隔热阻燃涂层的厚度为0.25
±
0.02mm。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阻燃涂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到其所起的隔热性能,在一定范围内,隔热阻燃涂层的隔热性能随其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隔热阻燃涂层的厚度过厚时,会增加面料的重量,从而增加防护服的重量,给救援人员带来身体上的负担。当
隔热阻燃涂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时,使得面料不仅具有足够优异的隔热阻燃性能,而且不至于过重。
16.优选的,所述表层的经纱密度为110-115根/英寸,纬纱密度为95-100根/英寸。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表层面料的较好的致密性和较高的力学强度,从而提高了面料整体的隔热性能及抗断裂、抗撕破性能。
18.优选的,所述表层的经纱结构和纬纱结构均为芳纶纤维与抗静电丝的并捻结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芳纶纤维与抗静电丝并捻得到的经纱和纬纱,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同时兼备较好的防火和抗静电性能,使制得的面料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以及较好的耐火阻燃性能和抗静电性能。
20.优选的,所述里层的经纱密度为95-10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85-90根/英寸。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里层面料的较好的致密性和较高的力学强度,从而提高了面料整体的隔热性能及抗断裂、抗撕破性能。
22.优选的,所述里层的经纱结构和纬纱结构均为多根芳纶纤维的并捻结构。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多根芳纶纤维并捻得到的经纱和纬纱,具有较强的力学强度和防火性能,使制得的面料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
24.优选的,所述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经50次洗涤后,按照gb/t 8965.1-2009中测试方法测试后,续燃时间和阻燃时间均为0s,损毁长度为0mm,且无熔融、滴落现象,符合ga 10-2014中对防护服材料的阻燃性能要求。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可应用于制备防护服。
26.优选的,所述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经50次洗涤后,按照gb/t 8965.1-2009中测试方法测试后,热防护系数高于660kw
·
s/m2,防护等级可达a级。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应用于防护服中,减少了热浪对救援人员人身安全的侵害。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本技术通过在表层与里层之间设置有多个气腔,气腔结构在受热后膨胀鼓起,从而发挥出较好的隔热效果,继而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30.2.本技术通过在表层表面设置隔热阻燃涂层,对热辐射进行了有效反射,减少了在面料内传递的热能,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31.3.本技术通过对表层与里层经纬密度的设置,保证了面料整体的较好的致密性和较高的力学强度,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的截面图;
3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平纹结构的示意图;
3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并捻结构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1、表层;2、里层;3、气腔;4、隔热阻燃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参照图1和图2,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包括相互贴合设置的表层1和里层2,表层1和里层2之间形成的贴合结构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整体结构呈六边形的气腔3,气腔3边沿的表层1和里层2通过双面纬编交织固定。气腔3受热后膨胀鼓起,从而发挥出良好的隔热作用,提高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39.其中,表层1为45s/2橘红织线编织防火层,其结构如图3所示,为经线与纬线一上一下的平纹结构,表层1的经线和纬线均为45s/2橘红织线,45s/2橘红织线的织纱由98%的芳纶纤维和2%的抗静电丝并合后加捻而得,形成的并捻结构如图4所示。里层2为40s/2黄织线编织防火层,其结构如图3所示,也为经线与纬线一上一下的平纹结构,40s/2黄织线的织纱由多根芳纶纤维并合后加捻而得,形成的并捻结构如图4所示。表层1与里层2的厚度为本领域中的常规选择,厚度越厚其强度越高,本实施例中,表层1与里层2的厚度比为1:1,均为1mm。
40.参照图1,表层1远离里层2的一侧还涂覆有隔热阻燃涂层4,隔热阻燃涂层4的厚度为0.25
±
0.02mm。隔热阻燃涂层4内含有纳米级反射型隔热功能填料,从而使隔热阻燃涂层4可对热辐射进行有效反射,进一步提高面料的隔热性能。
41.在制备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的过程中,织造表层1时,设置上机经纱密度为110-115根/英寸,纬纱密度为95-100根/英寸;织造里层2时,设置上机经纱密度为95-100根/英寸,纬纱密度为85-90根/英寸。如上设置,不仅使面料具有较好的致密性,还提高了面料的抗撕破、抗断裂等力学强度。
42.将本实施例的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按照gb/t 17596-1998中第7章的洗涤条件洗涤12.5h,漂洗1.5h,漂洗过程中换水两次,然后脱水4min。上述过程代表洗涤50次,然后依据gb/t 8965.1-2009中的方法测定面料的热防护系数、续燃时间、阻燃时间、损毁长度,并观察面料的熔融、滴落情况,其测试结果为:面料的热防护系数高于660kw
·
s/m2,达到666.87kw
·
s/m2,续燃时间和阻燃时间均为0s,损毁长度为0mm,且无熔融、滴落现象,防护等级可达a级,且符合ga 10-2014中对防护服材料的阻燃性能要求。由此表明了本技术的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具有较好的隔热阻燃性能,可应用于制备防护服。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双层面料的实施原理为:在面料受热后,气腔3内部的气体快速膨胀,同时受气腔3内气体流通性差的影响,使得气腔3结构膨胀鼓起,从而发挥出较好的隔热效果,并且通过在表层1表面设置隔热阻燃涂层4,对热辐射进行了有效反射,减少了面料内传递的热能,进一步增加了面料的隔热性能。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