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7-05 19:39: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支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


背景技术:

2.支架,具体指建筑楼房时搭起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会随着楼房的建成而被撤掉,但如今支架的应用极其广泛,工作生活中随处可以遇见,在我司的新建海宁市王国维小学(暂定名)项目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一般需要通过临时支架对施工电气设备进行放置。
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的临时支架,由于现有的临时支架多为一体式,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运输携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由于现有的临时支架多为一体式,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运输携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
5.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包括一号支撑板,所述一号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二号支撑板,所述一号支撑板和所述二号支撑板之间铰接有合页,所述一号支撑板和所述二号支撑板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活动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端螺纹安装有一号螺栓,所述限位板与所述一号支撑板和所述二号支撑板之间通过一号螺栓进行固定,所述限位板的顶端开设有圆孔槽,所述一号螺栓的顶端拧头放置在所述圆孔槽内部,所述一号支撑板和所述二号支撑板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一号支撑板的连接环的底端活动安装有一号支撑柱,所述二号支撑板的连接环的底端活动安装有二号支撑柱,所述一号支撑柱和所述二号支撑柱的底端均活动安装有调节底座。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合页,使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便于折叠放置,节省空间,增强连接性,通过一号螺栓与限位板的配合,增强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连接稳定性,圆孔槽对一号螺栓顶端具有隐藏作用,提高机电装置放置稳定性。
8.可选的,所述连接环的底端开设有一号螺纹槽,所述一号支撑柱和所述二号支撑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一号螺纹头,所述一号螺纹头和所述一号螺纹槽螺纹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号螺纹头与一号螺纹槽的配合,使一号支撑柱与一号支撑板连接,二号支撑柱与二号支撑板连接,增强连接性,便与安装与拆卸,方便拆分运输。
10.可选的,所述一号支撑柱和所述二号支撑柱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二号螺纹头,所述调节底座的顶端开设有二号螺纹槽,所述二号螺纹头和所述二号螺纹槽螺纹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二号螺纹头与二号螺纹槽的配合,便与根据地形,调
节支架的水平,提高机电的放置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一号支撑柱与所述二号支撑柱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侧嵌设在一号支撑柱的一侧,所述加强杆的另一侧贯穿于所述二号支撑柱的一侧。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加强杆,增强一号支撑柱与二号支撑柱之间连接性。
14.可选的,所述加强杆的顶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放置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顶端设置有三号螺栓,所述加固杆与所述加强杆之间通过三号螺栓进行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固杆与三号螺栓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支撑架的支撑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加强杆靠近所述二号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二号螺栓,所述加强杆和所述二号支撑柱之间通过二号螺栓进行固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杆与二号螺栓的配合,增强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加强杆的顶端螺纹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顶端设置有压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纹杆与压板的配合,提高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的受力性能,增强实用性。
20.可选的,所述转动盘的两侧均设置有四号螺栓,所述转动盘和所述压板之间通过四号螺栓螺纹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号螺栓连接,使压板便于安装与拆卸,增强连接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3.通过在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合页,使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便于折叠放置,节省空间,增强连接性,通过一号螺栓与限位板的配合,增强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连接稳定性,圆孔槽对一号螺栓顶端具有隐藏作用,提高机电装置放置稳定性,通过一号螺纹头与一号螺纹槽的配合,使一号支撑柱和二号支撑柱便于与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连接,增强连接性,便与安装与拆卸,方便拆分运输,通过二号螺纹头与二号螺纹槽的配合,便与根据地形,调节支架的水平,提高机电的放置稳定性,通过加强杆与二号螺栓的配合,增强支架的支撑稳定性,通过加固杆与三号螺栓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支撑架的支撑稳定性,通过螺纹杆与压板的配合,提高一号支撑板与二号支撑板的受力性能,增强实用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一号支撑板;2、二号支撑板;3、合页;4、限位槽;5、限位板;6、一号螺栓;7、圆孔槽;8、连接环;9、一号支撑柱;10、二号支撑柱;11、调节底座;12、一号螺纹头;13、一号螺纹槽;14、二号螺纹头;15、二号螺纹槽;16、加强杆;17、二号螺栓;18、卡槽;19、加固杆;20、三号螺栓;21、螺纹杆;22、转动盘;23、压板;24、四号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实施例: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参照图1和图2,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包括一号支撑板1,一号支撑板1的一侧设置有二号支撑板2,一号支撑板1和二号支撑板2之间铰接有合页3,通过在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合页3,使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便于折叠放置,节省空间,增强连接性。一号支撑板1和二号支撑板2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环8,连接环8的底端分别活动安装有一号支撑柱9和二号支撑柱10,一号支撑柱9位于一号支撑板1底端,二号支撑柱10位于二号支撑板2底端,一号支撑柱9与二号支撑柱10的数量均为两个。
31.参照图1和图2,连接环8的底端开设有一号螺纹槽13,一号支撑柱9和二号支撑柱10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一号螺纹头12,一号螺纹头12和一号螺纹槽13螺纹连接,通过一号螺纹头12与一号螺纹槽13的配合,使一号支撑柱9与一号支撑板1连接,二号支撑柱10与二号支撑板2连接,增强连接性,便与安装与拆卸,方便拆分运输。
32.参照图1和图2,一号支撑柱9和二号支撑柱10的底端均活动安装有调节底座11。一号支撑柱9和二号支撑柱10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二号螺纹头14,调节底座11的顶端开设有二号螺纹槽15,二号螺纹头14和二号螺纹槽15螺纹连接,通过二号螺纹头14与二号螺纹槽15的配合,便与根据地形,调节支架的水平,提高机电的放置稳定性。
33.参照图1和图2,一号支撑板1和二号支撑板2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4,限位槽4的内部活动放置有限位板5,限位板5的顶端螺纹安装有一号螺栓6,限位板5与一号支撑板1和二号支撑板2之间通过一号螺栓6进行固定,限位板5的顶端开设有圆孔槽7,一号螺栓6的顶端拧头放置在圆孔槽7内部,通过一号螺栓6与限位板5的配合,增强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连接稳定性,圆孔槽7对一号螺栓6顶端具有隐藏作用,提高机电装置放置稳定性。
34.参照图1和图2,一号支撑柱9与二号支撑柱10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6,加强杆16的一侧嵌设在一号支撑柱9的一侧,加强杆16的另一侧贯穿于二号支撑柱10的一侧,通过设置有加强杆16,增强一号支撑柱9与二号支撑柱10之间连接性。加强杆16靠近二号支撑柱10的一侧设置有二号螺栓17,加强杆16和二号支撑柱10之间通过二号螺栓17进行固定,通过加强杆16与二号螺栓17的配合,增强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35.参照图2和图3,加强杆16的顶端螺纹安装有螺纹杆21,螺纹杆21的顶端转动安装有转动盘22,转动盘22的顶端设置有压板23,通过螺纹杆21与压板23的配合,提高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的受力性能,增强实用性。转动盘22的两侧均设置有四号螺栓24,转动盘22和压板23之间通过四号螺栓24螺纹连接,通过四号螺栓24连接,使压板23便于安装与拆卸,增强连接性。
36.参照图1和图2,加强杆16的顶端开设有卡槽18,卡槽18的内部放置有加固杆19,加固杆19的顶端设置有三号螺栓20,加固杆19与加强杆16之间通过三号螺栓20进行固定,通过加固杆19与三号螺栓20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支撑架的支撑稳定性。
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工程机电临时支架的实施原理为:
38.当临时支架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合页3使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展开,通过将限位板5放置在限位槽4内部,通过一号螺栓6连接,使限位板5对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
板2进行限位支撑,增强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连接稳定性,圆孔槽7对一号螺栓6顶端具有隐藏作用,提高机电装置放置稳定性,再通过一号螺纹头12与一号螺纹槽13的配合,使一号支撑柱9和二号支撑柱10便于与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连接,增强连接性,便与安装与拆卸,方便拆分运输,通过二号螺纹头14与二号螺纹槽15的配合,便与根据地形,调节支架的水平,提高机电的放置稳定性,通过加强杆16与二号螺栓17的配合,增强支架的支撑稳定性,通过将加强杆16的一侧嵌设在一号支撑柱9内部,通过二号螺栓17与二号支撑柱10螺纹连接,对加强杆16进行限位固定,通过加固杆19与三号螺栓20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39.通过转动螺纹杆21使压板23上移抵接对应的一号支撑板1、二号支撑板2,提高一号支撑板1与二号支撑板2的受力性能,增强实用性。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