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7-02 13:13: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具有新风功能的挂壁式空调,其新风装置为独立模块,现有方案一般是采用单独的电机驱动,该方式的空调价格较高并且设置单独的电机增加了空调的整体大小尺寸,一方面安装后也要占用较大的空间,考虑现在较高的房价,较大体积的空调不利于推广和使用;采用双电机的新风空调;另一方面,双电机的新风空调耗能较高,并且当需要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同时工作时,双电机同时工作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在空调的使用中是很不好的体验,不但影响室内人员的工作生活,而且给人一种产品质量差的印象。
3.针对上述问题,现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具有新风功能的挂壁式空调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和推广,双电机工作耗能高,噪音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和空调器;
5.一方面,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双轴电机、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其中,双轴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在第一输出轴与第一风叶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二输出轴与第二风叶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机构;
6.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包括结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当第一传动机构处于结合状态时,所述双轴电机转动驱动第一风叶转动;当第二传动机构处于结合状态时,所述双轴电机转动驱动第二风叶转动。
7.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第一从动件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主动件并使其与所述第一从动件相结合或分离;
8.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主动件、第二从动件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二主动件并使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结合或分离。
9.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件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从动件的第一主动齿,第二主动件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从动件的第二主动齿,所述第一从动件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主动件的第一从动齿,第二从动件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主动件的第二从动齿;
10.所述第一主动件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下向所述第一从动件移动,所述第一主动件能与所述第一从动件结合;所述第二主动齿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下向所述第二从动件移动,所述第二主动件能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结合。
11.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齿位于所述第一主动件的圆周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从动齿位于所述第一从动件的圆周且均匀分布;
12.所述第二主动齿位于所述第二主动件的圆周且均匀分布,所述第二从动齿位于所述第二从动件的圆周且均匀分布。
13.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齿和/或第一从动齿为梯形,所述第一主动齿和第一从动齿
相互靠近的一端均为小头端,第一主动齿和第一从动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为大头端;当第一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啮合在一起时,所述第一主动齿和第一从动齿相互交错的结合在一起;
14.所述第二主动齿和/或第二从动齿为梯形,所述第二主动齿和第二从动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为小头端,第二主动齿和第二从动齿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为大头端;当第二主动件和第二从动件啮合在一起时,所述第二主动齿和第二从动齿相互交错的结合在一起。
15.优选的,所述第一从动件和第二从动件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上;所述第一主动件和第二主动件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止转面和第二止转面;所述第一风叶转轴和第二风叶转轴上分别形成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
16.所述第一风叶包括有第一风叶转轴,第二风叶包括有第二风叶转轴;
17.所述第一连接孔套在所述第一风叶转轴上且第一止转面和第一配合面保持面接触防止第一主动件相对第一风叶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连接孔套在所述第二风叶转轴上且第二止转面和第二配合面保持面接触防止第二主动件相对第二风叶转轴转动。
18.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永磁铁,第二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永磁铁;所述第一连接孔穿过所述第一环形永磁铁的内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穿过第二环形永磁铁的内孔。
19.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蜗壳上的第一固定板和转动连接在第一主动件上的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一主动件能够相对第一活动板绕第一风叶转轴转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一活动板之间经第一压簧连接,所述第一压簧内部设置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通电使第一环形永磁铁向所述第一线圈移动并压缩第一压簧,第一线圈断电,第一压簧使第一主动件向第一从动件移动并与第一从动件啮合;
20.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风叶固定架上的第二固定板和转动连接在第二主动件上的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二主动件能够相对第二活动板绕第二风叶转轴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活动板之间经第二压簧连接,所述第二压簧内部设置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通电使第二环形永磁铁向所述第二线圈移动并压缩第二压簧,第二线圈断电,第二压簧使第二主动件向第二从动件移动并与第二从动件啮合。
21.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包括外壳和所述的一种送风装置,所述外壳形成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
22.所述第一风叶为离心风叶,所述第二风叶为贯流风叶;
23.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有新风风路,所述新风风路包括所述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离心风叶设置在所述新风风路上;
24.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回风风路,所述回风风路包括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所述贯流风叶设置在所述回风风路上。
25.优选的,当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从动件结合时,双轴电机转动能够驱动离心风叶转动,并使空气从所述新风进口进入,沿着新风风路流动并从新风出口排出;
26.当所述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结合时,双轴电机转动能够驱动贯流风叶转动,并使空气从所述回风进口进入,沿着回风风路流动并从回风出口排出;
27.当所述第一主动件与所述第一从动件结合,第二主动件与所述第二从动件结合
时,双轴电机能够驱动离心风叶和贯流风叶同时转动,使空气从新风进口和回风进口同时进入,从新风进口进入的空气沿着新风风路流动并从新风出口排出,从回风进口进入的空气沿着回风风路流动并从回风出口排出。
28.本发明通过在新风空调内设置单个双轴电机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双轴电机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也可以单独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中的一个,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功能,降低了新风空调的成本,减小了新风空调的体积,减少了新风空调的能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并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29.此处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空调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送风装置爆炸图;
3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双轴电机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传动装置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传动装置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风叶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新风组件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风叶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驱动装置示意图;
39.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驱动装置示意图。
40.其中:1-双轴电机;2-第一输出轴;3-第二输出轴;4-第一主动件;5-第一从动件;6-第二主动件;7-第二从动件;8-第一风叶;9
‑ꢀ
第二风叶;401-第一主动齿;501-第一从动齿;601-第二主动齿;701
‑ꢀ
第二从动齿;402-第一连接孔;602-第二连接孔;403-第一止转面; 603-第二止转面;801-第一配合面;901-第二配合面;404-第一环形永磁铁;604-第二环形永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发明通过对冲片本体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提高永磁电机转子的机械强度和电磁性能。
4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
盖不排他的包含。
44.实施例如下:
45.如图1-10所示一种送风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如图3所示,双轴电机1包括第一输出轴 2和第二输出轴3,在第一输出轴2与第一风叶8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机构,第二输出轴3与第二风叶9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均包括结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当第一传动机构处于结合状态时,双轴电机1转动驱动第一风叶8转动;当第二传动机构处于结合状态时,双轴电机1转动驱动第二风叶9转动;通过双轴电机1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提高了双轴电机1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空间的大小。
46.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4、第一从动件5和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主动件4并使其与第一从动件5相结合或分离;如图5所示,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主动件6、第二从动件7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二主动件6并使其与第二从动件7结合或分离;第一主动件4形成有朝向第一从动件5的第一主动齿401,第二主动件6形成有朝向第二从动件7的第二主动齿601,第一从动件5形成有朝向第一主动件4 的第一从动齿501,第二从动件7形成有朝向第二主动件6的第二从动齿701;第一主动件4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下向第一从动件5移动,第一主动件4能与第一从动件5结合;第二主动齿601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下向第二从动件7移动,第二主动件6能与第二从动件7结合,通过第一主动件4和第一从动件5的结合和分离,第二主动件6和第二从动件7的结合和分离,当双轴电机1转动时,可以单独驱动第一风叶8转动或单独驱动第二风叶9转动;也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风叶8 和第二风叶9转动。
47.优选的,如图4-5所示,第一主动齿401位于第一主动件4的圆周且均匀分布,第一从动齿501位于第一从动件5的圆周且均匀分布;第二主动齿601位于第二主动件6的圆周且均匀分布,第二从动齿 701位于第二从动件7的圆周且均匀分布;第一主动齿401、第一从动齿501、第二主动齿601和第二从动齿701均匀分布有利于受力均衡,提高稳定性。
48.优选的,如图4-5所示,第一主动齿401和/或第一从动齿501 均为梯形,第一主动齿401和第一从动齿501相互靠近的一端均为小头端,第一主动齿401和第一从动齿50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为大头端;当第一主动件4和第一从动件5啮合在一起时,第一主动齿401和第一从动齿501相互交错的结合在一起;第二主动齿601和/或第二从动齿701均为梯形,第二主动齿601和第二从动齿701相互靠近的一端均为小头端,第二主动齿601和第二从动齿70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为大头端;当第二主动件6和第二从动件7啮合在一起时,第二主动齿601和第二从动齿701相互交错的结合在一起;主动齿和/或从动齿为梯形,有利于主动齿移动时与从动齿啮合在一起;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梯形”为整体轮廓,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梯形。
49.优选的,如图6所示,第一风叶8包括有第一风叶转轴,如图8 所示,第二风叶9包括有第二风叶转轴;第一从动件5和第二从动件 7分别固定在第一输出轴2和第二输出轴3上;第一主动件4和第二主动件6上分别形成有第一连接孔402和第二连接孔602,第一连接孔402和第二连接孔602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止转面403和第二止转面 603;第一风叶8转轴和第二风叶9转轴上分别形成有第一配合面801 和第二配合面901;第一连接孔402套在第一风叶转轴上且第一止转面403和第一配合面801保持面接触防止第一主动件4相对第一风叶转
轴转动;第二连接孔602套在第二风叶转轴上且第二止转面603和第二配合面901保持面接触防止第二主动件6相对第二风叶转轴转动;通过第一止转面403和第一配合面801之间的配合,第二止转面603 和第二配合面901之间的配合,保证了第一主动件4与第一风叶8转轴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第二主动件6与第二风叶9转轴之间不发生相对转动。
50.优选的,所述第一主动件4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永磁铁404,第二主动件6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永磁铁604;所述第一连接孔402穿过所述第一环形永磁铁404的内孔,所述第二连接孔602穿过第二环形永磁铁604的内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蜗壳上的第一固定板10和转动连接在第一主动件4上的第一活动板11,所述第一主动件4能够相对第一活动板11绕第一风叶转轴转动;所述第一固定板10和第一活动板11之间经第一压簧12连接,所述第一压簧12内部设置有第一线圈13,所述第一线圈13通电使第一环形永磁铁向所述第一线圈13移动并压缩第一压簧12,第一线圈13断电,第一压簧12使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从动件5移动并与第一从动件5啮合;通过第一线圈13的通电,使第一线圈13产生磁场,磁场对固定在第一主动件4上的第一环形永磁铁404产生吸引力,使第一环形磁铁带动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环形永磁铁404移动并压缩第一压簧12,第一主动件4与第一从动件5分离,第一环形永磁铁404断电,第一线圈13不再产生磁场,第一压簧12推动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从动件5 移动并与之啮合;
51.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风叶9固定架上的第二固定板14和转动连接在第二主动件6上的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二主动件6能够相对第二活动板绕第二风叶转轴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板 14和第二活动板之间经第二压簧16连接,所述第二压簧16内部设置有第二线圈17,所述第二线圈17通电使第二环形永磁铁604向所述第二线圈17移动并压缩第二压簧16,第二线圈17断电,第二压簧16使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从动件7移动并与第二从动件7啮合;通过第二线圈17的通电,使第二线圈17产生磁场,磁场对固定在第二主动件6上的第二环形永磁铁604产生吸引力,使第二环形磁铁带动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环形永磁铁604移动并压缩第二压簧16,第二主动件6与第二从动件7分离,第二环形永磁铁604断电,第二线圈17不再产生磁场,第二压簧16推动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从动件7 移动并与之啮合。
52.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和的一种送风装置,外壳形成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
53.第一风叶8为离心风叶,第二风叶9为贯流风叶;
54.如图7所示,第一风叶嵌在蜗壳里面,蜗壳盖盖在蜗壳上,固定架安放在蜗壳盖上面,密封盖安装在固定架上面。
55.外壳内部设置有新风风路,新风风路包括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第一风叶8设置在新风风路上;外壳内设置有回风风路,回风风路包括回风进口和回风出口,第二风叶9设置在回风风路上;当第一主动件4与第一从动件5结合时,双轴电机1转动能够驱动第一风叶8转动,并使空气从新风进口进入,沿着新风风路流动并从新风出口排出;当第二主动件6与第二从动件7结合时,双轴电机1转动能够驱动第二风叶9转动,并使空气从回风进口进入,沿着回风风路流动并从回风出口排出;当第一主动件4与第一从动件5结合,第二主动件6与所述第二从动件7结合时,双轴电机1能够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同时转动,使空气从新风进口和回风进口同时进入,从新风进口进入的空气沿着新风风路流动并从新风出口排出,从回风进口进入的空气沿着回风风路流动并从回风出口排出。
56.实施例1,
57.当仅需要离心风叶工作时,第一线圈13断电,第一压簧12推动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从动件5移动,第一主动件4沿着第一风叶8转轴滑动,第一主动齿401与第一从动齿501啮合,第二线圈17通电,第二线圈17产生磁场并使第二环形永磁铁604带动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线圈17移动,第二主动件6与第二从动件7分离;第双轴电机 1启动,双轴电机1转动并经第一输出轴2带动第一从动件5转动,第一从动件5经第一从动齿501带动第一主动件4转动,第一主动件 4经过第一止转面403和第一配合面801的作用带动第一风叶8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离心风叶转动;离心风叶转动使空气从新风进口进入,沿着新风风路流动,进入经过新风组件后从新风出口排出。
58.实施例2,
59.当仅需要贯流风叶工作时,第二线圈17断电,第二压簧16使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从动件7移动,第二主动件6沿着第二风叶9转轴滑动,第二主动齿601与第二从动齿701啮合,第一线圈13通电,第一线圈13产生磁场,磁场对固定在第一主动件4上的第一环形永磁铁404产生吸引力,使第一环形磁铁404带动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环形永磁铁404移动并压缩第一压簧12,第一主动件4与第一从动件5分离;双轴电机1启动,双轴电机1转动并经第二输出轴3带动第二从动件7转动,第二从动件7经第二从动齿701带动第二主动件 6转动,第二主动件6经过第二止转面603和第二配合面901的作用带动第二风叶9转轴转动进而带动贯流风叶转动;贯流风叶转动使空气从回风进口进入,沿着回风风路流动,经过制冷或制热后从回风出口排出。
60.实施例3,
61.当同时需要离心风叶和贯流风叶工作时,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7同时断电,第一压簧12推动第一主动件4向第一从动件5移动并与第一从动件5啮合,第二压簧16推动第二主动件6向第二从动件7移动并与第二从动件7啮合,启动双轴电机1,双轴电机1转动并带动离心风叶和贯流风叶同时转动,进而使空气同时从新风进和回风进口口进入,从新风出口和回风出口排出。
62.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63.1、本发明在新风空调内设置单个双轴电机1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双轴电机1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也可以单独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中的一个,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功能;和传统双电机分别驱动第一风叶8和第二风叶9相比,采用单个双轴电机1的方式,首先,降低了新风空调的成本,有利于提高销售,有利于降低使用者的成本;其次,减小了新风空调的体积,有利于运输和安装,减小了新风空调室内机部分在室内的占用空间,尤其是在高房价的今天,降低占用空间,极大的提高了室内空间的使用率,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再次,减少了新风空调的能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并降低了使用成本,减少了新风空调的噪音,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和生活工作的质量;最后,对于制造商而言,相对较小的体积实现了原来较大体积的功能,并且降低了能耗和噪音,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64.2、本发明通过第一线圈的通电和断电使第一主动件与第一从动件分离或啮合,结构简单紧凑,且当需要啮合时,通过第一压簧产生的压力使第一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啮合在一起,第二线圈的通电和断电使第二主动件与第二从动件分离或啮合,结构简单紧凑,且
当需要啮合时,通过第二压簧产生的压力使第二主动件和第二从动件啮合在一起;上述方式无需通电就能够使第一主动件和第一从动件保持啮合,第二主动件和第二从动件保持啮合,即节约了能源,又体提高了安全性。
65.以上具体的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式;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