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01:17: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热力站是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网与用户的连接站,其作用是根据热网工况和用户的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将热网输送的供热介质加以调节、转换,向用户系统分配,以满足用户需要,并进行集中计量、检测供热介质的数量和参数。
3.热力站按供热形式分直供站和间供站,现如今集中供热是以间供站为主,但相关技术中的热力站间供站的余热回收装置结构单一,且余热一般由于温度较高、压力较大,在进入回收装置的单一管路后,流速较快,使得冷水受热不够均匀,余热也得不到充分的回收利用,造成了可利用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热力站的余热不能得到充分回收利用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内腔中空用于提供保温隔热环境的箱体、安装在箱体内腔中且用于放置进行热交换冷流体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套设在第一水管外侧用于流入余热的主管路以及与主管路连通且套设在第二水管外侧用于分压的分支管路。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热进入装置与冷流体进行热交换,当余热的温度过高、压力较大而导致进入装置流速过快时,打开分支管路,使余热的一小部分走分支管路进行热交换,降低了余热的流速,使余热在装置中充分的进行热交换,提高了余热的回收利用率。
8.可选的,所述第二水管中进行热交换的冷流体为冷水,所述第一水管中进行热交换的冷流体为第二水管中流出的温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支管路中余热分布相较于主管路中的要少,故分别设置冷水与温水对应分支管路和主管路进行热交换,保证了热交换的有效性,且提升了余热进行热交换的利用率。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均为回形弯管,且设置有多次弯折。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均设置有多次回形弯折,增加了与余热进行热交换的接触面积,从而对余热进行更为充分的回收利用。
12.可选的,所述主管路为与第一水管的弯折配合设置的回形通道,所述分支管路为与第二水管的弯折配合设置的回形通道。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流通余热的管道与放置冷流体的水管对应设置,形成相同的流通路径,从而使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受热更加均匀彻底,进一步提高对余热的回收利用率。
14.可选的,所述主管路内均匀布置有朝向第一水管伸出的用于改变余热流通路径的挡流板;所述分支管路内也均匀布置有朝向第二水管伸出的用于改变余热流通路径的挡流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余热在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中的流通经过挡流板的规律阻隔,余热形成波浪状的起伏波动,从而增大余热与第一水管的接触面积,使热交换进行的更为有效彻底。
16.可选的,所述箱体内填充有用于保温的岩棉隔热层。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箱体内填充岩棉隔热层,减缓了余热从主管道和分支管道外侧进行无效的散逸损耗,余热主要与水管中的冷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对余热的高回收利用起到保障效果。
18.可选的,所述主管路和分支管路的出口处均安装有过滤网。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对最终流出主管路和分支管路的热气进行过滤处理,使排至装置外界的空气保持清洁,提升了工作环境的洁净度。
20.可选的,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方便检修的活动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门可打开闭合,在后期需要对箱体内部进行保养维修时,方便操作。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设置与主管道相通的分支管道,当余热的温度过高、压力较大而导致进入装置流速过快时,打开分支管路,使余热的一小部分走分支管路进行热交换,有效降低了主管道中余热的流速,使余热在装置中充分的进行热交换,提高了余热的回收利用率。
24.2.通过设置回形弯折的第一水管、第二水管以及与水管相应布置的回形流通管路,余热进入管路进行热交换时,增加了第一水管、第二水管与余热进行热交换的接触面积,从而对余热进行更为充分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4、第二出水口;15、余热进口;16、余热主出口;17、余热副出口;2、第一水管;3、第二水管;4、主管路;5、分支管路;6、挡流板;7、分压阀;8、过滤网;9、岩棉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热力站余热利用装置,参照图1,包括箱体1、第一水管2、第二水管3、主管路4以及分支管路5,所述箱体1为内腔中空的封闭结构,第一水管2和第二水管3用于放置进行热交换的冷流体,且安装在箱体1内腔,主管路4环绕第一水管2外侧布置,分支管路5环绕第二水管3布置;箱体1内腔中填充有岩棉隔热层9,对主管路4以及分支管路5起到保温隔热作用;箱体1一侧设置有活动门,可打开闭合,方便对箱体1内部进行维护检修。
29.箱体1一侧设置有贯穿至内腔的第一进水口11,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2,第一
水管2一端连通第一进水口11,另一端连通第一出水口12,第一水管2靠近第一出水口12的一端安装有截止阀;第一水管2为不锈钢材质的回形弯管,在箱体1内部设置有多次弯折。第二水管3选用不锈钢材质,且与第一水管2结构相同,第二水管3两端分别连通在箱体1外侧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水口13和第二出水口14上,第二水管3靠近第二出水口14的一端安装有截止阀。
30.箱体1外侧分别设置有余热进口15和余热主出口16,主管路4两端分别连通在余热进口15和余热主出口16上,且主管路4与第一水管2配合设置,主管路4口径比第一水管2的外径大,主管路4套设在第一水管2外侧。主管路4内壁上固接有沿管路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挡流板6,挡流板6向第一水管2方向凸起,但与第一水管2留有间隙,且挡流板6设置为不同的高度,使余热在主管路4中的流通形成波浪状起伏波动,从而增大余热与第一水管2的接触面积,使第一水管2受热更加均匀。
31.分支管路5的一端与主管路4靠近余热进口15的部位贯通连接,分支管路5上安装有分压阀7,分支管路5另一端与箱体1外侧对应设置的余热副出口17对应连通。分支管路5结构与第二水管3对应设置,套设在第二水管3外侧。分支管路5内也设置有沿管路方向呈阵列分布的若干挡流板6。箱体1的余热主出口16和余热副出口17处均安装有过滤网8,箱体1内的余热经过过滤网8的过滤后排出箱体1。
32.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余热的压力过大而流速较快时,打开分压阀7,主管路4中的余热一部分进入分支管路5进行热交换,关闭第二水管3中的截止阀,将冷水由第二进水口13流入,通过分支管路5中与余热的热量交换,冷水在第二水管3中变成温水,并由第二出水口14流出至外部的温水箱中;外部的温水箱中的温水接着被输送至第一进水口11流入第一水管2中,继续与主管路4中的余热进行热量交换,变成热水后从第一出水口12中流出进行后续使用。
3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