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2022-06-16 02:14: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龙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龙头。


背景技术:

2.水龙头是常见的生活用具,用来控制水流的通断,家庭厨房的洗涤池,浴缸,洗漱台等都会装有水龙头,还有一些饮水机、茶吧机、净水器等饮水设备也会装有水龙头。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龙头只出常温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中对热水、温水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双水龙头中,一个用于出热水,另一个用于出常温水,却无法出温水,而能够将热水和温水混合的单水龙头,需要手动拧动开关,调节热水和常温水的出口,由于常温水和热水的流量差别较大,二者混合难度大,达不到人们所需温度的温水需求,而且,在出水时,水流冷热掺杂且水形不美观,易形成交叉出水而导致水流溅射现象严重,降低了用户体验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龙头,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和设置于龙头本体的出水嘴,所述出水嘴具有混水腔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混水腔两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设有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所述出水端设有外排口;在所述进水端朝向所述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挡件,所述常温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混水挡件。
7.本技术中的水龙头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混水挡件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混水弧形挡板,所述常温水进口的开口方向朝向一个混水弧形挡板的凹面,所述热水进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另一个混水弧形挡板的凹面,两所述混水弧形挡板之间形成第一过水间隙。
9.所述混水挡件还包括混水直挡板,所述混水直挡板设于所述混水弧形挡板和所述外排口之间,所述混水直挡板具有正对所述第一过水间隙的挡水端面,所述挡水端面的两侧与所述出水嘴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间隙。
10.所述水龙头还包括用于对进入混水腔内的水流进行测温的测温件,所述测温件设于所述进水端。
11.在所述常温水进口和所述热水进口之间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测温件的安装孔,所述测温件的感温探头自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混水腔,所述感温探头贴靠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
12.所述外排口包括第一出口和沿所述第一出口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的进口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出口的进口端高度。
13.所述外排口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出口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三出口,所述第三出口的进口端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出口的进口端高度并高于所述第一出口的进口端高度,所述第二
出口、所述第三出口沿所述第一出口的周向交替布置。
14.所述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出口的内壁为横截面设为圆形的结构,所述第一出口的内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导流筋。
15.所述出水嘴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内,所述出水嘴设有与所述外排口连通并自所述龙头本体内伸出的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凸起的出口处设有可拆卸的分流件,所述分流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出口对接连通的第四出口以及沿所述第四出口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五出口,所述第五出口用于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对接连通。
16.所述水龙头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龙头本体的支撑柱,所述龙头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柱,所述龙头本体设置有弹性凸部,所述支撑柱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弹性凸部适配的凹部,在所述龙头本体相对所述支撑柱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凸部自一个凹部内脱出并与另一个凹部配合。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中,热水和常温水在混水腔内混合形成温水,通过在进水端朝向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挡件,且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混水挡件,在出水时,混水挡件的阻挡引起热水和常温水的回旋,降低热水和常温水朝向外排口的流速,尤其降低流量较大的常温水的流速,使得热水和常温水在经外排口排出之前可以充分混合,从而便于形成适宜温度的温水,此外,得益于热水和常温水的充分混合,对于后续的温度检测、温水温度的把控也更加精准可靠。
19.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两个混水弧形挡板的对称布置,且常温水进口和热水进口均朝向混水弧形挡板的凹面,凹面的曲面结构对常温水和热水具有缓冲和引导作用,缓冲带来的效果是可以降低常温水和热水的湍急性,使二者可以平缓均匀地混合,引导带来的效果是促进常温水和热水的回旋转弯,使二者回旋之后相向而行进而实现混合,第二过水间隙位于两个混水弧形挡板之间,此处压力降低,增大热水和常温水向该处流动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混合。
20.进一步地,混水直挡板的设置对经第一过水间隙流出的水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进一步促进热水和常温水的混合,并能够降低水流的湍急性,使水流能够从混水直挡板两侧形成的第二过水间隙分散开,进而能够沿着外排口的周向流出,避免水流仅从外排口靠近混水直挡板的一侧流出,保证了出水的水形美观性,此外,混水直挡板的阻挡作用还可以使位于挡水端面一侧的水位升高,便于与出水嘴内设置的测温件充分接触,达到提高测温精准性的目的。
2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出水嘴内设置测温件,可以对水流的温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由热水和常温水混合形成的温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达到精准控温的目的,精准测温、控温的实现可以对温水的温度精准把控,例如可以实现45℃、65℃等温度的温水,进而能够很好地对温度梯度进行把控,提高水龙头的多应用场景的适配性。此外,在混水挡件的阻挡下,进水端的水位高,热水和常温水的混合度最高,因此,将测温件设于进水端能够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22.进一步地,通过将测温件的感温探头贴靠于混水腔的底面,便于水流淹没感温探头,使感温探头与水流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2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出口的进口端高度高于第一出口的进口
端高度,在水龙头出温水或者常温水时,水流流量较大,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可以配合一起出温水或者常温水,在水龙头出热水时,由于流量的减小,第一出口可以用于出热水,第二出口可以用于出蒸汽,将蒸汽和热水分隔开,降低出现气堵喷气和水流溅射的概率。
24.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三出口的进口端高度低于第二出口的进口端高度并高于第一出口的进口端高度,在水龙头出常温水时,水流流量较大,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可以用于出常温水,在水龙头出温水时,水流流量相对减小,第一出口和第三出口可以用于出温水,第二出口可以用于排出蒸汽,在水龙头出热水时,水流流量最小,第一出口可以用于出热水,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用于排出蒸汽,可见,出温水、出常温水、出热水等三种出水形式完全避免了蒸汽与水流的混合,进一步降低出现气堵喷气和水流溅射的概率。第二出口、第三出口沿第一出口的周向交替布置,保证了出水的均匀性和水形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龙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嘴和测温件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嘴和测温件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嘴和测温件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出水嘴的剖视图;
31.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32.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一二;
33.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龙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图8中b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5.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图10中c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7.图12为图1中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8.附图标记:
39.1龙头本体,11弹性凸部;
40.2出水嘴,21常温水进口,22热水进口,23外排口,231第一出口,232 第二出口,233第三出口,24混水挡件,241混水弧形挡板,242混水直挡板, 25安装孔,26导流筋,27导流凸起;
41.3测温件,31感温探头;
42.4分流件,41第四出口,42第五出口,43出水端面;
43.5支撑柱,51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6.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9.现有技术中,水龙头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洗涤池、浴缸、洗漱台、饮水机、茶吧机、净水器等等,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的技术方案并不仅限于应用在前述所列举的装置或设备内,对于具有出多种温度需求的出水装置均具有借鉴意义。
50.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龙头,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51.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水龙头包括龙头本体1和设置于龙头本体1的出水嘴2,所述出水嘴2具有混水腔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混水腔两端的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设有常温水进口21和热水进口22,所述出水端设有外排口23;在所述进水端朝向所述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挡件24,所述常温水进口21和所述热水进口22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混水挡件24。
52.本技术所提供的水龙头中,相较于现有中利用双水龙头中的一个出热水、另一个出常温水的形式具有较大的改善,将出热水和出常温水集成于一个水龙头内,而且热水和常温水在混水腔内混合形成温水使水龙头还能够出温水,满足了人们对温水的需求。
53.而且,本技术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在进水端朝向出水端的流体路径上设有混水挡件24,且常温水进口21和热水进口22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混水挡件 24,在出水时,混水挡
件24的阻挡引起热水和常温水的回旋,降低热水和常温水朝向外排口23的流速,尤其降低流量较大的常温水的流速,使得热水和常温水在经外排口23排出之前可以充分混合,从而便于形成适宜温度的温水,所流出的温水不会给用户冷热掺杂的感受,提升了用户体验。此外,得益于热水和常温水的充分混合,对于后续的温度检测、温水温度的把控也更加精准可靠。
5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可以使所述混水挡件24 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混水弧形挡板241,所述常温水进口21的开口方向朝向一个混水弧形挡板241的凹面,所述热水进口22的开口方向朝向另一个混水弧形挡板241的凹面,两所述混水弧形挡板241之间形成第一过水间隙。
55.两个混水弧形挡板241的对称布置,且常温水进口21和热水进口22均朝向混水弧形挡板241的凹面,凹面的曲面结构对常温水和热水具有缓冲和引导作用,缓冲作用带来的效果是可以降低常温水和热水的湍急性,使二者可以平缓均匀地混合,而且还可以降低水流和混水弧形挡板241碰撞产生的水流噪音,引导作用带来的效果是促进常温水和热水的回旋转弯,使二者回旋之后相向而行进而实现混合,第二过水间隙位于两个混水弧形挡板241之间,此处水压降低,增大热水和常温水向该处流动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二者的混合。
56.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可以使所述混水挡件24还包括混水直挡板242,所述混水直挡板242设于所述混水弧形挡板241和所述外排口23之间,所述混水直挡板242具有正对所述第一过水间隙的挡水端面,所述挡水端面的两侧与所述出水嘴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水间隙。
57.从第一过水间隙中挤出水流的水压较大,仍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而混水直挡板242的设置对经第一过水间隙流出的水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进一步促进热水和常温水的混合,并能够降低水流的湍急性,使水流能够从混水直挡板242 两侧形成的第二过水间隙分散开,进而能够沿着外排口23的周向流出,避免水流仅从外排口23靠近混水直挡板242的一侧流出,保证了出水的水形美观性,此外,混水直挡板242的阻挡作用还可以使位于挡水端面一侧的水位升高,便于水流与出水嘴2内设置的测温件3充分接触,达到提高测温精准性的目的。
5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水龙头还包括用于对进入混水腔内的水流进行测温的测温件3,所述测温件3设于所述进水端。
59.在出水嘴2内设置测温件3,可以对水流的温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由热水和常温水混合形成的温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和反馈,从而达到精准控温的目的,例如,可以将所检测到的温度数据传输至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常温水的出水量和/或热水的出水量达到调整温水的温度的目的。精准测温、控温的实现可以对温水的温度精准把控,例如可以实现45℃、65℃等温度的温水,进而能够很好地对温度梯度进行把控,提高水龙头的多应用场景的适配性。此外,在混水挡件24的阻挡下,进水端的水位高,热水和常温水的混合度最高,因此,将测温件3设于进水端能够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6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可以在所述常温水进口21和所述热水进口22之间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测温件3的安装孔25,所述测温件3的感温探头31自所述安装孔25伸入所述混水腔,所述感温探头31贴靠于所述混水腔的底面。
61.将测温件3的感温探头31伸入混水腔内便于对水流温度的检测,而将测温件3的感
温探头31贴靠于混水腔的底面,便于水流淹没感温探头31,尤其当对热水或者温水等水流量较小时,使感温探头31与水流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测温、控温的精准性。
62.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测温件3和安装孔25之间设有密封圈,通过密封圈实现安装孔25和混水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流从安装孔25流出而对测温件3以及水龙头内的其他部件造成不利影响。
6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4所示,可以使所述混水腔的底面为倾斜设置的导引斜面,并将所述外排口23设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低位位置处,从而便于水流向进入混水腔后向外排口23的汇聚和外排,避免水流在水龙头内积累,例如,以净水器为例,应用本技术中的水龙头后,不易在水龙头内积水而形成过夜水。
6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使所述外排口 23包括第一出口231和沿所述第一出口231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出口232,所述第二出口232的进口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出口231的进口端高度。
65.由于本技术中的所述水龙头满足出常温水、出热水以及出温水等多种形式的出水需求,因此,可以对外排口23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相较于单一出水口的形式更加适配于多种出水形式的不同需求,例如,对不同温度的水流流量的需求、水流形状的需求等等。
66.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出口232的进口端高度高于第一出口231 的进口端高度,在水龙头出温水或者常温水时,水流流量较大,第一出口231 和第二出口232可以配合一起出温水或者常温水,在水龙头出热水时,由于流量的减小,第一出口231可以用于出热水,第二出口232可以用于出蒸汽,将蒸汽和热水分隔开,降低出现气堵喷气和水流溅射的概率。
67.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外排口23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出口 231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三出口233,所述第三出口233的进口端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出口232的进口端高度并高于所述第一出口231的进口端高度,所述第二出口232、所述第三出口233沿所述第一出口231的周向交替布置。
68.作为对外排口23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通过使第三出口233的进口端高度低于第二出口232的进口端高度并高于第一出口231的进口端高度,在水龙头出常温水时,水流流量较大,第一出口231、第二出口232和第三出口233均可以共同配合出常温水,不存在气堵喷气现象,在水龙头出温水时,水流流量相对于出常温水而言变小,第一出口231和第三出口233可以用于出温水,第二出口232可以用于排出蒸汽,在水龙头出热水时,水流流量相较于出常温水和出温水最小,此时,第一出口231完全满足热水的出水需求,第二出口232 和第三出口233则可以用于排出蒸汽。可见,出温水、出常温水、出热水等三种出水形式均完全避免了蒸汽与水流的混合,进一步降低出现气堵喷气和水流溅射的概率。而第二出口232、第三出口233沿第一出口231的周向交替布置,使得水流在外排口23的各个水口可以均匀分配,保证了出水的均匀性和水形的美观性。
6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出口232、所述第三出口233的内壁为横截面设为中心轴线与第一出水口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扇形结构,此时扇形外边缘对水流向内的力大于内边缘对水流向外的力,便于将水流向中心轴线方向引导,而因为第二水口、第三水口的中心对称性,水流各方向的力相互抵消而竖直向下运动。
70.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还可以使所述第二出口232、所
述第三出口233的内壁为横截面设为圆形的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出口231的内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导流筋26。
71.第二出口232和第三出口233的内壁为圆形结构,使得流经第二出口232 和第三出口233的水流的各向受力均衡,不管水流流量的大小,水流可以竖直向下流动,降低了发生水流溅射的概率,保证了水流的美观性。此外,导流筋 26的设置可以对水流的流向进行引导,因此,通过导流筋26的导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流的水形美观性。
7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出水嘴2 设置于所述龙头本体1内,所述出水嘴2设有与所述外排口23连通并自所述龙头本体1内伸出的导流凸起27;所述导流凸起27的出口处设有可拆卸的分流件4,如图6所示,所述分流件4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出口231对接连通的第四出口41以及沿所述第四出口41的周向设置的多个第五出口42,所述第五出口42用于与所述第二出口232和所述第三出口233对接连通。
73.多个第五出口42形成绵密的环形出水圈,当水流经过第五出口42时,其截面积由大变小,此时水流流速加快,冲击力变大,这样保证了出水水流沿直线流出,避免出现水流偏斜的现象。此外,第四出口41与第一出口231对接连通,第五出口42用于与第二出口232、第三出口233对接连通,第五出口 42的数量多、密度大,便于蒸汽与水流的分离,尤其在出热水或出温水时,蒸汽从其中一部分第五出口42流出,水流从另一部分第五出口42和第四出口41 流出,避免蒸汽与水流碰撞造成水流的溅射。
74.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对所述分流件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导流凸起27的出口处的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在导流凸起27的外周设置外螺纹,在分流件4的内壁设置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拧合实现分流件4和导流凸起27的可拆卸连接,又如,还可以在分流件4和导流凸起27两者之一设置卡扣,两者之另一设置扣位,通过卡扣和扣位的卡接配合实现分流件4和导流凸起27的可拆卸连接。
75.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可以将所述分流件4的设有所述第四出口41的出水端面43设为自上而下内径依次减小的缩口结构,当结束出水时,水会向中间聚集而后流出,由于此时水从中心流出,因此水形美观,也不会产生造成水的积存。
7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8至图12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水龙头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龙头本体1 的支撑柱5,所述龙头本体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柱5,所述龙头本体1 设置有弹性凸部11,所述支撑柱5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弹性凸部11适配的凹部 51,在所述龙头本体1相对所述支撑柱5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凸部11自一个凹部51内脱出并与另一个凹部51配合。
77.支撑柱5可以用于支撑龙头本体1,还可以用于与水源对接以将水流引流至龙头本体1内,将龙头本体1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撑柱5,使得可以通过转动龙头本体1使出水嘴2朝向不同的位置出水,扩大了水龙头的出水范围,方便了用户的接水操作或者清洗操作,例如,在水槽内放满物品而不便接水时,可旋转龙头本体1,将出水嘴2旋至水槽外,便于在水槽外接水。
78.龙头本体1上设置的弹性凸部11和支撑柱5上设置的凹部51配合,当龙头本体1旋转时,弹性凸部11从其中一个凹部51内进入另一个凹部51,此时,弹性凸部11打在凹部51时会发出咔咔声,形成用户旋转龙头本体1时的阻尼手感,提升了用户体验。
79.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龙头本体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柱5的方式不做限定,其
包括但不限于卡接,插接、限位配合等方式。
80.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