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同步杆、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6-14 19:39: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同步杆、触摸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的触摸式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正在向高性能、高颜值以及优质触感等方向发展,而触摸板作为笔记本电脑中与使用者进行人机交互的部件,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其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受以用户的关注。
3.在相关技术中,触摸板的触摸按钮焊接在触摸电路板的底部,而触动头位于笔记本电脑的机壳上,用户进行点按操作时,依靠支撑件和触摸单元间距缩小以使得机壳上的触动头去触发触摸按钮,触发灵敏度低,且触摸板的盖板、触摸电路板、金属支架会发生变形,按压行程长,触摸板左右变形量不统一,按压手感会不一致,影响用户体验;同时,由于变形不均匀会导致触摸板变形翘曲。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步杆,该同步杆设于电子设备的触摸单元与支撑件之间,按压操作时,利用同步杆的触压部去触发触摸按钮,提高触发灵敏度,触摸单元在左右按压时触发行程一致,且行程较短。
5.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摸组件,该触摸组件包括上述的同步杆。
6.本公开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应用有上述触摸组件。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步杆,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摸单元与支撑件之间的按压力及形变的传递,所述同步杆包括:
8.触压部,用于转动地触发所述触摸单元的触摸按钮;
9.转轴段,分别连接于所述触压部的两端;以及
10.滑动段,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转轴段的远离所述触压部的端部。
11.可选地,所述触压部构造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段连接。
12.可选地,所述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所述滑动段形成的平面共面;
13.或者,所述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所述滑动段形成的平面呈夹角设置。
14.可选地,在所述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所述滑动段形成的平面共面时,所述u型结构和所述滑动段位于所述转轴段的同一侧。
15.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组件,所述触摸组件包括触摸单元、支撑件以及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同步杆;
16.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触摸单元的下方,用于在所述触摸单元受到按压力时支撑所述触摸单元,且所述同步杆设于所述触摸单元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17.所述转轴段沿第一方向可绕其轴线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触摸单元的底部,所述滑动段能够与所述转轴段同步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件,所述触压部与设于所述触摸单元底部的触摸按钮相对应,用以在所述触摸单元受按压时通过所述同步杆的转动以触
发所述触摸按钮。
18.可选地,所述触摸单元包括盖板、触摸电路板、加强板和支架;
19.所述盖板设于所述触摸电路板的具有传感器阵列的一侧,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支架设于所述触摸电路板具有所述触摸按钮的一侧;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转轴段配合的转动槽,所述支撑件设有与所述滑动段滑动配合的卡接槽;
20.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支撑件的前部与所述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可朝向所述支撑件移动地卡接于所述支撑件的后部。
21.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触摸按钮设于所述触摸电路板的中部;
22.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触摸电路板并与所述触摸按钮对应的触发凸台,所述触压部抵接于所述触发凸台的底面。
23.可选地,在第二方向上,所述加强板的前部设有第一插接部,所述支撑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对应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配合,用以所述支撑件的前部与所述加强板的连接;
24.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支撑件的相接处还设有用于限定两者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用于限定两者在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第二限位结构。
25.可选地,所述支架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支撑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配合,用以所述支撑件的后部与所述支架之间的卡接。
26.可选地,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架的相接处设有用于限定两者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
27.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以及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触摸组件;
28.所述机壳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触摸组件安装于所述固定孔处。
2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同步杆,包括触压部、分别连接于触压部两端的转轴段以及垂直连接于转轴段远离触压部的端部的滑动段,相比于相关技术依靠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间距缩小以使机壳上的触发头去触发触摸按钮的结构形式,本公开中,当进行按压操作时,通过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的移动,带动同步杆相对旋转运动,利用同步杆的触压部能够直接压与触摸单元的触摸按钮抵接并触发,提高了触发的灵敏度,同时,同样是由于同步杆的两端的滑动段的设置,触摸单元在左右按压时触发行程一致,且行程较短。
30.本公开提供的触摸组件,通过利用上述的同步杆,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发触摸按钮,提高触发灵敏度,同时,触摸单元在左右方向按压时的触发行程均匀,且行程较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1.本公开提供的电子设备,因其包括上述的触摸组件,因此,该电子设备也具备上述触摸组件的优点。
32.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3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
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34.图1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同步杆的结构图;
35.图2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与支撑件连接的结构图;
36.图3是图2中的a-a剖示图;
37.图4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与支撑件连接的仰视图;
38.图5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爆炸图;
39.图6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加强板的结构图;
40.图7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支撑件的结构图;
41.图8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中支架与触摸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42.图9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支架和加强板与触摸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43.图10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支架、加强板和同步杆与触摸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44.图11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支架、加强板和同步杆与触摸电路板的连接正视图;
45.图12是图11中的c部放大图;
46.图13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侧视图;
47.图14是图13中的d部放大图;
48.图15是图13中的e部放大图;
49.图16是图13中的f部放大图;
50.图17是图13中的g部放大图;
51.图18是图13中的h部放大图;
52.图19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触摸组件的正视图;
53.图20是图19中的m-m剖示图;
54.图21是图19中的n-n剖示图。
55.附图标记说明
56.100-同步杆;110-触压部;120-转轴段;130-滑动段;200-触摸组件;210-盖板;220-触摸电路板;221-触摸按钮;230-加强板;231-第一插接部;232-第一限位块;233-第二限位槽;234-凸包;235-加强筋条;236-凸起;240-支架;241-转动槽;242-第一卡接部;2421-第一导向面;243-触发凸台;244-凹槽;300-支撑件;310-第二插接部;320-第一限位槽;330-第二限位块;340-卡接槽;350-第二卡接部;351-第二导向面;400-机壳。
具体实施方式
5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58.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通常是指使用者的使用时的位置;“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远、近”是指相应结构或者相应部件远离或者另一结构或者部件的;“第一方向”是指图2及图4中所示的x方向;“第二方向”是指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及图4中所示的y方向);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
59.如图1至图21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同步杆100,用于电子设备的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的按压力及形变的传递,如图1所示,该同步杆100包括:触压部110,用于转动地触发触摸单元的触摸按钮221;转轴段120,分别连接于触压部110的两端;以及滑动段130,分别垂直连接于转轴段120的远离触压部110的端部。
6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同步杆100,包括触压部110、分别连接于触压部110两端的转轴段120以及垂直连接于转轴段120远离触压部110的端部的滑动段130,相比于相关技术依靠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300间距缩小以使机壳400上的触发头去触发触摸按钮221的结构形式,当进行按压操作时,通过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300的移动,带动同步杆100相对旋转运动,利用同步杆100的触压部110能够直接压与触摸单元的触摸按钮221抵接并触发,提高了触发的灵敏度,同时,同样是由于同步杆100两端的滑动段130130的设置,触摸单元在左右按压时触发行程一致,且行程较短。
61.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触压部110构造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转轴段120连接。优选地,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滑动段130形成的平面共面。该u型结构与两个滑动段130形成的平面共面,这样设置方便同步杆100在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的布置。需要说明的是,触压部110还可以构造为半圆形或者其他的多边形结构,能够满足以触发触摸按钮221即可,本公开不作限定。
62.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滑动段130形成的平面可以呈一定夹角设置,即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滑动段130形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180
°
。其中,不包括上述设置在与滑动段130相反的一侧,也即呈180
°
的情况,例如,可以为30
°
、45
°
、60
°
、90
°
、120
°
、135
°
和150
°
等,同样可以通过传动机构触发触摸按钮221,也能够实现触发的目的。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u型结构所在平面与两个滑动段130形成的平面共面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u型结构和滑动段130位于转轴段120的同一侧,另一种情况是u型结构和滑动段130位于转轴段120的相对的两侧。当u型结构和滑动段130位于转轴段120的同一侧,因该同步杆100设置在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通过需要转动以实现触发以及触摸单元左右方向受力的均匀性,因此,将u型结构与两个滑动段130设置在转轴段120的同一侧,有利于节省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也可以将该u型结构设置于与滑动段130相反的一侧,通过其他的传动机构与触摸按钮221连接,同样能够实现触发的目的。
64.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触发部、转轴段120和滑动段130可以采用钢材质一体成型,u型结构和两个滑动段130通过弯折成型。也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上述的同步杆100。
65.相关技术中,触摸组件200是靠支撑件300和触摸单元间距缩并利用机壳400上的触发点去形成按压,由于支撑件300是固定在机壳400上的,运动件为触摸单元,大面积的触摸单元均在平移,弯曲的刚度相对同步杆100的扭转刚度会较差,对平移距离量敏感度不如角度变化敏感,平移的距离容易被触摸单元的变形吸收一部分,用户需要按下更长的距离来弥补,触发灵敏度较低,且按压行程较大,操作手感差。
66.本公开提供的同步杆100具体包括触压部110、转轴段120和滑动段130,触摸按钮221的触发模式发生了变化,按压操作时,触摸单元驱动同步杆100转动,由同步杆100的触
压部110去压动支架240上的触发凸台243,然后通过触发凸台243压动触摸按钮221,如图2及图3所示。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差异在于,同步杆100的运动是旋转,扭转刚度非常好,对于角度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用户有按压操作,触摸组件200的微小角度位移会立刻传递到同步杆100的每一处,处于中间部位的触压部110便可直接压动触发凸台243,灵敏度更高,且按压行程会更短,跟手性更好。
67.另外,如图2至图21所示,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触摸组件200,该触摸组件200包括触摸单元、支撑件300以及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同步杆100;支撑件300设于触摸单元的下方,用于在触摸单元受到按压力时支撑触摸单元,且同步杆100设于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转轴段120沿第一方向可绕其轴线转动地连接于触摸单元的底部,滑动段130能够与转轴段120同步转动,且可滑动地连接于支撑件300,触压部110与设于触摸单元底部的触摸按钮221相对应,用以在触摸单元受按压时通过同步杆100的转动以触发触摸按钮221。
68.本公开提供的触摸组件200,通过利用上述的同步杆100,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发触摸按钮221,提高触发灵敏度,同时,触摸单元在左右方向按压时的触发行程均匀,且行程较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9.实际使用时,同步杆100设于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且位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后部,同步杆100的转轴段120与触摸单元转动连接,同步杆100的滑动段130滑动连接于支撑件300,当触摸单元左右方向的一侧受到按压操作时,一端的滑动段130与支撑件300发生滑动,同时带动滑动段130和转轴段120同步转动,因此,触压部110和另一端的滑动段130也发生转动,且另一端的滑动段130同时相对于支撑件300发生滑动,以实现触摸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行程相同,即实现同步转动,当触摸单元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受到按压操作时,同样能够满足同步转动,因此,能够满足按压手感一致的要求;且相比地相关技术中的按压变形,触摸单元的变形量较小,能够避免因大变形以及变形不均匀造成的变形翘曲发生。同样,在触压部110转动的同时,直接作用于触摸按钮221,与利用壳体上的触发点进行触发的结构相比,可以提高触发的灵敏度,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70.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摸单元包括盖板210、触摸电路板220、加强板230和支架240;盖板210设于触摸电路板220的具有传感器阵列的一侧,加强板230和支架240设于触摸电路板220具有触摸按钮221的一侧;支架240设有与转轴段120配合的转动槽241,支撑件300设有与滑动段130滑动配合的卡接槽340。
71.其中,触摸电路板220的靠近手操作的一侧具有传感器阵列,能够感知用户在盖板210上的手操作时的触摸位置和滑动速度,另一侧具有触摸按钮221;盖板210可以由玻璃或者麦拉片等材料制成,其上表面用于手触摸,其下表面涂有背胶,用于与触摸电路板220的具有传感器阵列的侧面粘接。加强板230可以提高盖板210和触摸电路板220的刚性,减轻其变形,可为硬质金属件或其他硬质材料,在靠近用户手操作的一侧含有背胶,用于粘接在触摸电路板220的下侧面;支架240粘接于触摸电路板220的下侧面。
72.为了满足同步杆100的转轴段120与支架240的转动连接,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240朝向支撑件300的侧面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转动槽241,同步杆100的转轴段120可转动地设于转动槽241;同时,支撑件300设有卡接槽340;滑动段130滑动连接于卡接槽340中,当转轴段120转动时,滑动段130能够在卡接槽340内滑动,实现支架240整体相对于支撑件300移动,同时,支架240的底部与支撑件300抵接,并在同步杆100的
触压部110的作用下,通过支架240上的触发凸台243触发触摸按钮221。
73.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支撑件300的前部与加强板230固定连接;支架240可朝向支撑件300移动地卡接于支撑件300的后部。其中,支架240与支撑件3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盖板210被点按压时,支架240能够相对于支撑件300移动,转轴段120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架240,以使得施加于盖板210的按压力能够带动支架240与支撑件300抵接并触发触摸按钮221,同时,由于同步杆100的作用,与按压位置处于第一方向上的其他部位的行程相同,变形均匀,且触摸单元的整体行程较短。
74.为了进一步减少因两侧距离触摸按钮221的距离不致而造成左右两侧按压手感的不同,如图3、图8及图2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触摸按钮221设于触摸电路板220的中部;支架240包括朝向触摸电路板220并与触摸按钮221对应的触发凸台243,触压部110抵接于触发凸台243的底面。
75.需要说明的是,支架240可以采用注塑件,其中部设有用于避让触摸按钮221的避让空间,在该避让空间内可以有一触发凸台243,该触发凸台243与触摸按钮221相对应,当支架240随触摸电路板220一起朝向支撑件300移动时,同步杆100的触压部110会向上推动触发凸台243,进而压动触摸电路板220上的触摸按钮221,当达到触摸按钮221的触发行程时,形成触发命令;当用户松开触摸单元时,触摸按钮221利用自身的弹性顶住触发凸台243,将触摸单元弹起,以恢复按压前的状态。
76.为了实现加强板230与支撑件300的连接,如图6、图7、图13至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加强板230的前部设有第一插接部231,支撑件300设有与第一插接部231对应的第二插接部310,第一插接部231与第二插接部310配合,用以支撑件300的前部与加强板230的连接,该连接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用以支撑件300与加强板230之间的限位,避免两者发生相对位移。其中,第一插接部231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加强板230,同时,第二插接部310也为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支撑件300,且第一插接部231与第二插接部310一一对应,用以更好地实现加强板230与支撑件300在厚度方向的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插接部231和第二插接部310均可以构造为l型插板,且两个l型插板的方向正好相反,能够满足实现插接即可。当然,第一插接部231和第二插接部310还可以构造为能够实现插接的其他结构,本公开不作具体限定。
77.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加强板230与支撑件30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定位,如图13、图15及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230的前端与支撑件300的相接处还设有用于限定两者在第一方向移动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用于限定两者在第二方向移动的第二限位结构。
78.其中,第一限位结构可以构造为设于加强板230的第一限位块232和/或第一限位槽320,对应的支撑件300的第一限位槽320和/或第一限位块232,利用第一限位块232与第一限位槽320的配合,实现两者在第一方向上的限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一限位槽320均可以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即可。
79.另外,第二限位结构可以构造为设于加强板230的第二限位块330和/或第二限位槽233,对应的支撑件300的第二限位槽233和/或第二限位块330,利用第二限位块330与第二限位槽233的配合,实现两者在第二方向上的限位。同样,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限位块330和第二限位槽233均可以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即可。
80.如图9及图11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加强板230上设有第一插接部231、第一限位槽320和第二限位块330,三者均处于第二方向上加强板230的前端,且处于同一直线上,即沿第一方向延伸,同理,支撑件300上设有第二插接部310、第一限位块232和第二限位槽233,三者也处于同一直线上,为了避免两者在厚度方向的松动,在加强板230的第一插接部231、第一限位槽320和第二限位块330的间隔处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且朝向加强板230的凸包234,用以在加强板230与支撑件300的前部连接时支撑于两者之间,实现两者固定连接。同时,因盖板210、触摸电路板220、支撑件300和支架240均为固定连接,因此,当用户用手按压触摸单元的盖板210时,触摸单元能够以多个凸包234形成的转动轴线b为轴朝向支撑件300方向转动,而同步杆100能够使得触摸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的变形均匀,且利用触压部110实现精确触发。
81.同样,为了实现支架240与支撑件300的挠性卡合,也即,在满足支架240相对于支撑件300移动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两者的连接。如图7、图13及图17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支架240设有第一卡接部242,支撑件300设有与第一卡接部242对应的第二卡接部350,第一卡接部242与第二卡接部350配合,用以支撑件300的后部与支架240之间的卡接。具体连接时,先将支架240上的第一卡接部242与支撑件300上对应的第二卡接部350对齐并接触,支架240上的第一卡接部242受挤压会发生弹性变形,待支撑件300上的第二卡接部350压入后,支架240的第一卡接部242会回弹,并阻止支撑件300与之脱开,以实现两者的连接。
82.为了方便第一卡接部242与第二卡接部350卡合,如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242设有第一导向面2421和第二卡接部350设有第二导向面351,用以第一卡接部242与第二卡接部350卡接时的导向。
83.考虑到加强板230和支架240均粘接于触摸电路板220的下侧面,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固定以及方便两者的定位,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230与支架240的相接处设有用于限定两者相对位置的定位结构。
84.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方式中,加强板230朝向支架240的一侧设有凸起236,支架240设有与凸起236对应的凹槽244,凸起236与凹槽244配合,用于加强板230与支架240之间的定位。其中,凸起236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加强板230朝向支架240的端面,对应的凹槽244数量也为两个,与凸起236一一对应,通过将凸起236插装于凹槽244内,实现两者之间的限位。
8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230朝向支架240的一侧设有凹槽244,支架240设有与凸起236对应的凸起236,凹槽244与凸起236配合,用于加强板230与支架240之间的定位,同样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
86.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230朝向支架240的一侧设有凸起236和凹槽244,支架240设有与凸起236对应的凹槽244以及与凹槽244对应的凸起236,通过凸起236与述凹槽244配合,同样可以满足加强板230与支架240之间的定位。因此,加强板230与支架240之间的限位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定位形式,也可以为其他的限位结构,能够满足两者之间定位即可。
87.如图6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强板230的强度,加强板230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条235,避免加强板230因按压而过早地变形翘曲,甚至失效。其中,加强筋条235可以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条。考虑到用户使用习惯,且按压动作
通常会作用在靠近左侧位置或才靠近右侧位置,因此,优选地,加强筋条235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加强筋条235设于加强板230靠近左侧的位置,另一个加强筋条235设于加强板230靠近右侧的位置。
88.实际安装时,如图8所示,支架240的上侧面含有背胶,可以将支架240直接粘接在触摸电路板220带有触摸按钮221的一侧。然后,如图9、图11及图12所示,利用支架240朝向加强板230方向的两个凹槽244,与加强板230上的凸起236相配合,以实现两者的定位,将加强板230粘接在固定有支架240的触摸电路板220上,加强板230和支架240均在触摸电路板220带有触摸按钮221的一面;然后将同步杆100的转轴段120嵌入到支架240上的转动槽241中,如图10所示;再将第二方向上的支撑件300的前部的第一插接部231与支撑件300的第二插接部310进行插接的同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进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限位,如图13所示,通过上述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限位,防止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发生相对移动,使得最终触摸板相对笔记本电脑的机壳40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位置固定不动;然后将支撑件300的后部和触摸单元压合上,具体为:支架240上还设有能够挠性卡合的第一卡接部242,支撑件300上设有与第一卡接部242对应的第二卡接部350,压合时,第一卡接部242会先与支撑件300上对应的第二卡接部350接触,且两者都设有导向部,支架240上的第一卡接部242受挤压会发生弹性变形,待支撑件300上的第二卡接部350压入后,支架240的第一卡接部242会回弹,并阻止支撑件300与之脱开。具体地,第一卡接部242可以构造为具有弹性的卡条板,第二卡接部350可以构造为卡钩,两者通过卡接实现支架240与支撑件300的连接。如图18所示,然后将同步杆100两端的滑动段130拨到支撑件300上对应的卡接槽340内进行耦合,完成触摸单元的组装,如图19所示。最后将形成的触摸组件200从笔记本电脑的机壳400内部装入,利用支撑件300上的固定结构,固定到机壳400上,如图4所示;最后翻转,将触摸单元的盖板210均匀的贴附在触摸电路板220上,如图1所示。
89.使用时,当用户进行按压操作时,盖板210、触摸电路板220、加强板230和支架240形成触摸单元,触摸单元的各个部件之间不再发生相对运动,形成了一个整体;操作时,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之间能产生相对运动,运动形式为小角度的转动,转动轴线b由处于加强板230和支撑件300相抵接的六个凸包234的连线形成,如图11所示;同时同步杆100位于支架240和支撑件300之间,同步杆100与支架240形成旋转耦合,滑动段130130与支撑件300之间形成旋转滑动耦合,如图12、13所示;当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300旋转,会使触摸单元与支撑件300的距离变小,带动了同步杆100与支架240相对旋转运动,与支撑件300相对旋转和滑动,此时同步杆100的触压部110运动时直接压动支架240上的触发凸台243,将触摸按钮221压缩,达到触摸按钮221的触发行程后形成触发指令;当用户松开时,触摸按钮221利用自身的弹性顶住触发凸台243,将触摸单元弹起,恢复按压前的状态。
90.相比于相关技术中,是靠支撑件300和触摸单元间距缩并利用机壳400上的触发点去形成按压,由于支撑件300是固定在机壳400上的,运动件为触摸单元,大面积的触摸单元均在平移,弯曲的刚度相对同步杆100的扭转刚度会较差,对平移距离量敏感度不如角度变化敏感,平移的距离容易被触摸单元的变形吸收一部分,用户需要按下更长的距离来弥补,触发灵敏度较低,且按压行程较大,操作手感差。
91.本公开的触摸组件200,同步杆100包括触压部110、转轴段120和滑动段130,触摸按钮221的触发模式发生了变化,按压操作时,触摸单元驱动同步杆100转动,由同步杆100
的触压部110去压动支架240上的触发凸台243,然后通过触发凸台243压动触摸按钮221,如图3所示。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差异在于,同步杆100的运动是旋转,扭转刚度非常好,对于角度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用户有按压操作,触摸组件200的微小角度位移会立刻传递到同步杆100的每一处,处于中间部位的触压部110便可直接压动触发凸台243,灵敏度更高,且按压行程会更短,跟手性更好。
92.本公开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机壳400以及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触摸组件200;机壳400上设有固定孔,触摸组件200安装于固定孔处。其中,支撑件300可以通过螺钉螺接或者卡扣卡接等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壳体上。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为笔记本电脑,还可以为人机交互设备的触摸控制结构。
93.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同步杆100,具体包括触压部110、分别连接于触压部110两端的转轴段120以及垂直连接于转轴段120远离触压部110的端部的滑动段130,相比于相关技术依靠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300间距缩小以使机壳400上的触发头去触发触摸按钮221的结构形式,当进行按压操作时,通过触摸单元相对于支撑件300的移动,带动同步杆100相对旋转运动,利用同步杆100的触压部110能够直接压与触摸单元的触摸按钮221抵接并触发,提高了触发的灵敏度,同时,同样是由于同步杆100的两端还垂直设置有滑动段130130,以使得触摸单元在左右按压时触发行程一致,且行程较短。
94.本公开提供的触摸组件200,通过利用上述的同步杆100,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发触摸按钮221,提高触发灵敏度,同时,触摸单元在左右方向按压时的触发行程均匀,且行程较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5.本公开提供的电子设备,因其包括上述的触摸组件200,因此,该电子设备也具备上述触摸组件200的优点。
96.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97.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98.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