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10 23:3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伺服电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


背景技术:

2.伺服电机可以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
3.现有技术中,伺服电机在使用过程中通常处于裸露状态,不具备防护结构,易受到外界撞击、灰尘渗入现象发生,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存在噪声污染,部分具备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通常利用螺栓将防护盒安装至伺服电机外侧,拆装较为繁琐,针对伺服电机检修维护时较为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了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外侧安装有电机本体,所述底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插孔,所述底板的外侧接触有防护盒,所述防护盒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拆装组件,所述防护盒的内部设置有降噪组件。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拆装组件包括固定条、移动条、一组弹簧与一组插杆,所述固定条固定连接至防护盒的外侧,一组所述弹簧均固定连接至移动条与固定条之间,一组所述插杆均固定连接至移动条的外侧,一组所述弹簧分别套设至一组插杆的外侧,一组所述插杆均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固定条的外侧,一组所述插杆均贯穿并滑动连接至防护盒的内部,一组所述插杆分别贯穿并延伸至一组插孔的内部。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固定条的内部嵌设有两个磁石,两个所述磁石的外侧均与移动条磁性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防护盒的内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底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插接至通槽的内部。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防护盒的内部插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外侧与底板接触,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安装有滤网。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降噪组件包括一组消音槽与一组消音棉条,一组所述消音槽分别开设至防护盒内部的两侧,一组所述消音棉条分别固定连接至防护盒内部的两侧,一组所述消音槽与一组消音棉条相互交错排列。
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方案当对防护盒进行安装时,使用者可拉动移动条,从而使一组插杆被带动,一组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随后当防护盒的底边与底板对齐接触后,使用者可松开移动条,从而利用一组弹簧的弹力影响,使一组插杆分别插入固定板上一组插孔的内部,从而完成底板与防护盒的快速连接,利用固定条的设置,便于对一组插杆起到导向作用,减少一组插杆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现象,当需要对防护盒进行拆卸时,使用者可直接拉动移动条,随后将防护盒拔出即可。
19.(2)本方案利用一组消音槽与一组消音棉条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产生的噪音传播距离进行增加,同时可对噪声进行吸附,达到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背面立体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盒与降噪组件结构正面立体示意图。
25.图中标号说明:
26.1、底板;2、电机本体;3、固定板;4、插孔;5、防护盒;6、拆装组件;601、固定条;602、移动条;603、弹簧;604、插杆;7、降噪组件;701、消音槽;702、消音棉条;8、通槽;9、限位条;10、固定框;11、滤网;12、磁石。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中,带有防护结构的伺服电机,包括底板1,底板1的外侧安装有电机本体2,底板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3,两个固定板3的内部均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插孔4,底板1的外侧接触有防护盒5,防护盒5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拆装组件6,防护盒5的内部设置有降噪组件7。
29.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底板1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起到支撑作用,利用防护盒5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进行围挡,利用降噪组件7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产生的噪声进行削弱,达到降噪效果,利用两个拆装组件6与两个固定板3上两组插孔4的配合使用,便于对防护盒5进行快速拆装。
30.请参阅图1~4,其中:拆装组件6包括固定条601、移动条602、一组弹簧603与一组插杆604,固定条601固定连接至防护盒5的外侧,一组弹簧603均固定连接至移动条602与固定条601之间,一组插杆604均固定连接至移动条602的外侧,一组弹簧603分别套设至一组插杆604的外侧,一组插杆604均贯穿并滑动连接至固定条601的外侧,一组插杆604均贯穿
并滑动连接至防护盒5的内部,一组插杆604分别贯穿并延伸至一组插孔4的内部。
31.本实用新型中,当对防护盒5进行安装时,使用者可拉动移动条602,从而使一组插杆604被带动,一组弹簧603均处于压缩状态,随后当防护盒5的底边与底板1对齐接触后,使用者可松开移动条602,从而利用一组弹簧603的弹力影响,使一组插杆604分别插入固定板3上一组插孔4的内部,从而完成底板1与防护盒5的快速连接,利用固定条601的设置,便于对一组插杆604起到导向作用,减少一组插杆604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现象,当需要对防护盒5进行拆卸时,使用者可直接拉动移动条602,随后将防护盒5拔出即可。
32.请参阅图1~3,其中:固定条601的内部嵌设有两个磁石12,两个磁石12的外侧均与移动条602磁性连接。
33.本实用新型中,利用磁石12的设置,便于与移动条602进行磁性连接,从而减少移动条602意外移动现象发生,保证安装稳定性。
34.请参阅图1~5,其中:防护盒5的内部开设有通槽8,底板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条9,限位条9插接至通槽8的内部。
35.本实用新型中,利用通槽8的设置,便于外界设备与电机本体2输出轴的连接位置提供空间,不影响防护盒5的安装,利用限位条9的设置,便于对防护盒5起到限位作用,减少其发生左右偏移现象。
36.请参阅图1~5,其中:防护盒5的内部插接有固定框10,固定框10的外侧与底板1接触,固定框10的内部安装有滤网11。
37.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固定框10内滤网11的设置,便于保证电机本体2的散热效果且外界灰尘杂物不易进入,同时可进行快速拆卸,便于针对滤网11进行单独清理。
38.请参阅图1~5,其中:降噪组件7包括一组消音槽701与一组消音棉条702,一组消音槽701分别开设至防护盒5内部的两侧,一组消音棉条702分别固定连接至防护盒5内部的两侧,一组消音槽701与一组消音棉条702相互交错排列。
39.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一组消音槽701与一组消音棉条702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产生的噪音传播距离进行增加,同时可对噪声进行吸附,达到降噪效果。
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各设备均为市场常见设备,具体使用时可根据需求选择,且各设备的电路连接关系均属于简单的串联、并联连接电路,在电路连接这一块并不存在创新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41.工作原理:利用底板1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起到支撑作用,利用防护盒5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进行围挡,利用降噪组件7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产生的噪声进行削弱,达到降噪效果,利用一组消音槽701与一组消音棉条702的设置,便于对电机本体2产生的噪音传播距离进行增加,同时可对噪声进行吸附,达到降噪效果,利用两个拆装组件6与两个固定板3上两组插孔4的配合使用,便于对防护盒5进行快速拆装,当对防护盒5进行安装时,使用者可拉动移动条602,从而使一组插杆604被带动,一组弹簧603均处于压缩状态,随后当防护盒5的底边与底板1对齐接触后,使用者可松开移动条602,从而利用一组弹簧603的弹力影响,使一组插杆604分别插入固定板3上一组插孔4的内部,从而完成底板1与防护盒5的快速连接,利用固定条601的设置,便于对一组插杆604起到导向作用,减少一组插杆604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现象,利用磁石12的设置,便于与移动条602进行磁性连接,从而减少移动条602意外移动现象发生,保证安装稳定性,当需要对防护盒5进行拆卸时,使
用者可直接拉动移动条602,随后将防护盒5拔出即可,利用通槽8的设置,便于外界设备与电机本体2输出轴的连接位置提供空间,不影响防护盒5的安装,利用限位条9的设置,便于对防护盒5起到限位作用,减少其发生左右偏移现象,利用固定框10内滤网11的设置,便于保证电机本体2的散热效果且外界灰尘杂物不易进入,同时可进行快速拆卸,便于针对滤网11进行单独清理,整个装置,便于具备良好的防护效果,减少伺服电机受到外界撞击、灰尘渗入现象发生,保证使用效果,同时可减少噪声污染,在使用者需要对伺服电机进行检修维护时更加便捷。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