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与流程

2022-06-08 21:4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地震资料分析领域,特备涉及一种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前古近系潜山储层识别与预测评价技术有多种,其主要方法主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地质综合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已钻井的岩心观察,利用不同岩相的发育位置结合地化、测井等时机数据开展研究与预测,评价储层发育优势古岩相的平面展布。另一类是地球物理预测法,主要包括叠后地震属性及叠前弹性参数预测法。叠后地震属性预测法是在精确合成记录标定储层发育段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多井联合解释,落实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层位平面展布,利用层控属性提取叠后属性预测有效储层发育;叠前弹性参数预测法,其理论原理是基于等效介质理论和优势孔隙理论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利用近、中、远道集开展地震弹性参数反演,利用储层发育段的弹性参数特征进行储层评价与预测。利用以上两种方法从而明确潜山储层发育的平面展布。
3.实际生产中,岩心观察难以获得较为详细的岩心资料,同时利用有利岩相分析的地质评价法预测的结果多为区域性的平面展布。利用叠后地震属性预测法开展潜山储层预测,步骤及流程简单且快速。但由于前古近系潜山地层与上覆地层速度差异大,叠后地震资料受不整合面反射的强屏蔽作用,潜山内部反射多为杂乱反射,由于地震资料品质的原因,裂缝和孔洞在地震剖面上没有明显的反射异常,在其数据基础上提取的地震平面属性预测效果差。叠前弹性参数预测法虽然利用发育段的弹性参数特征进行储层评价与预测,但是由于地震资料对于潜山的地震的有效地震反射杂乱,从而造成了储层预测的多解性,不能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能够进行潜山储层预测技术能够有效的刻画有利储层的发育边界,并对井位部署提供了相关参考依据,该方法适用于潜山储层地震识别与描述。
5.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的,提供一种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步骤一,获取原始地震cip道集数据体及基础地址数据资料;
7.步骤二,分析构造运动史及断层展布特征,根据潜山内幕储层发育展布方向与主要断裂发育方向平行的规律,依据挤压断层的走向明确研究工区潜山内幕储层展布方向;
8.步骤三,统计潜山裂缝性储层发育段的地层速度与密度,开展正演模拟,分析储层发育顶面与储层发育底面方位振幅变化情况;
9.步骤四,通过变化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走向的正演参数,开展裂缝储层不同发育
方向与不同裂缝储层发育程度正演分析,明确地震反射随所述变化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走向的正演参数的地震响应特点,确定技术的可行性;
10.步骤五,所述原始地震cip道集数据体进行方位角度域道集分解,构建不同方位角度域的分方位角地震叠加道集剖面;
11.步骤六,利用步骤二中的测井信息、地质分层的基础地质数据资,对潜山储层发育层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
12.步骤七,分别在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上进行沿层振幅属性提取,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13.步骤八,计算地震属性变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0014][0015]
输出结果,获得所述潜山储层预测平面预测结果。
[0016]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所述地质数据资料包括地震成果数据,测井信息、地质分层及构造;
[0017]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通过实际钻探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速度及密度,确定潜山储层发育段地震正演模型参数。
[0018]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三的基础上,确定方位振幅变化差异大的层位作为目的层位提取属性。
[0019]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四基础上,确定在不同方位角叠加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选择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的振幅类型与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的地震振幅类属性做为潜山储层变化率开展储层预测的基础。
[0020]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中所述构建剖面原则为依据构造运动及断层展布特征分析,构建平行于潜山储层的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成果数据a和垂直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成果数据b,两套地震成果数据。
[0021]
进一步的,步骤五中所述分别在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上进行沿层振幅属性提取,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算法如下:
[0022]
将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分别记做amp(a)与amp(b),并对amp(a)与amp(b)数据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振幅属性记做r
amp(a)
和r
amp(b)
,计算方法如下:
[0023][0024][0025]
式中:amp(a)i,amp(b)i为平行、垂直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任意点振幅值;
[0026]
amp(a)
min
,amp(b)
min
为平行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最小振幅值;
[0027]
amp(a)
max
,amp(b)
max
为平行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最大振幅值;
[0028]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六基础上进行储层的平面解释与追踪。
[0029]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30]
本发明实施例是针对前古近系潜山储层地震预测与评价描述的方法,技术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31]
第一、技术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利用了分方位地震属性开展潜山储层预测。相比于目前已经存在的依靠单一地震振幅、频率等地震属性,本方法实现了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储层预测较单一地震属性预测精度较高。
[0032]
第二、技术流程的可靠性。本方法从地震正演模拟出发,利用正演模型明确潜山储层发育段顶部界面属性为优势敏感属性的分析目的层。期次,通过构建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与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两套分方位叠加数据,并分别提取方位属性,利用不同方位的地震属性进行平面变化率的计算,该方法技术流程合理,因此可靠性更强。
[0033]
第三、技术效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胜利油田桩海地区潜山发育区开展了储层预测与应用,潜山储层的地震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为依据,部署的cb313、cbg14、cg16、cbg18、cb309、cb310井均钻遇储层,其中cb313、cbg14、cg16、cb309等井均获得工业油气流,利用该技术进行潜山储层预测技术能够有效的刻画有利储层的发育边界,并对井位部署提供了相关参考依据,该方法适用于潜山储层地震识别与描述。
附图说明
[003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流程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潜山构造运动分析及主要断裂系统梳理图;
[003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潜山储层顶底层位正演属性分析;
[0038]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潜山储层各项异型正演模拟;
[0039]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分方位属性预测图归一化平面图;
[0040]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分方位属性预测图归一化平面图;
[0041]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储层预测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3]
本发明实施例对胜利油田某潜山区块实际资料为研究进行了应用。首先,利用地震剖对断层的发育及展布进行了梳理,在对工区进行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由于潜山储层走向与断层的展布方向近似平行,特别是挤压断层对于储层展布方向的控制作用,明确储层主要的发育与断层走向近似。
[0044]
其次,通过对实钻井的统计,明确了潜山储层与上覆地层的地层速度,并开展正演模拟,对储层发育段顶底界面进行方位属性的振幅分析,认为储层顶部方位属性差异大,对储层发育段地震响应更为敏感。再次,通过变化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展布的正演参数,明确地震随以上两个变化参数的地震响应特点。结合构造演化分析判断的断层与储层展布方向,确定利用平行于断层走向方位角的道集与垂直于断层走向方位角的道集数据进行叠
加。
[0045]
最后,在不同方位角叠加地震剖面的基础上,优选平行于裂缝性储层展布方向与垂直于裂缝性储层展布方向的地震波形类属性做为潜山储层变化率开展储层预测的基础。由于不同地震数据提取的地震属性量纲不统一,对两套方位地震提取的振幅属性分别进行归一化。最终,利用属性变化率实现了对潜山储层的发育区平面分布进行了有效预测。
[0046]
参照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的潜山储层预测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0047]
步骤一,获取原始地震cip道集数据体及基础地质数据资料;
[0048]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地质数据资料包括地震成果数据,测井信息、地质分层及构造。
[0049]
步骤二,分析构造运动史及断层展布特征,根据潜山内幕储层发育展布方向与主要断裂发育方向平行的规律,依据挤压断层的走向明确研究工区潜山内幕储层展布方向。
[0050]
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构造运动分析及主要断裂系统梳理图,根据构造运动史,分析工区主要发育三组大型的断裂体系,第一组为印支期挤压造山运动形成nw向展布断层;第二组为燕山期发生大规模挤压隆升,地层由es向nw方向挤压抬升,形成大规模ne向的冲断带;第三组为新生代拉张运动形成许多ew向断层。
[0051]
步骤三,统计潜山裂缝性储层发育段的地层速度与密度,开展正演模拟,分析储层发育顶面与储层发育底面方位振幅变化情况;
[0052]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步骤三的基础上,确定方位振幅变化差异大的层位作为目的层位提取属性。
[0053]
例如,通过实际钻探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潜山储层速度及密度,确定潜山储层发育段地震正演模型参数,如下表1所示为胜利油田某工区潜山储层发育段速度-密度统计表:
[0054][0055]
表1
[0056]
其中,假设储层展布方向为南、北方向,以上述数据为正演基础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并沿潜山顶、底界面分别提取方位振幅属性,分析表明储层顶面方位振幅差异(各项异性)明显强于储层底面方位振幅差异(各项异性),因此,优选潜山顶界面为振幅属性提取层面,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潜山储层顶底层位正演属性分析结果示意图。
[0057]
步骤四,通过变化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走向的正演参数,开展裂缝储层不同发育方向与不同裂缝储层发育程度正演分析,明确地震反射随所述变化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走向的正演参数的地震响应特点,确定技术的可行性。
[0058]
具体地,在该步骤基础上,确定在不同方位角叠加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选择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的振幅类型与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的地震振幅类属性做为潜山储层变化率开展储层预测的基础。
[0059]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对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走向的正演参数进行变化,开展潜山储层不同发育方向与潜山储层不同发育程度各项异性正演分析,如图4所示。图4(a)表示,当潜山储层不发育时,各项异性正演模拟结果为在x、y两个方向无各项异性,为正圆;4(b)表示,当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且为0度展布时(x方向),存在各项异性,x方向各项异性强于y方向各项异性,即沿储层展布方向各项异性强于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各向异性。4(c)、4(d)表示改变储层发育程度与储层展布方向,正演分析模拟可得储层发育程度越大,各项异性越强,最大振幅强度为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
[0060]
步骤五,所述原始地震cip道集数据体进行方位角度域道集分解,构建不同方位角度域的分方位角地震叠加道集剖面。
[0061]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构建原则为依据步骤一的构造运动及断层展布特征分析,构建平行于裂缝性储层的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成果数据a和垂直于裂缝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成果数据b,形成两套地震成果数据。
[0062]
步骤六,利用步骤二中的测井信息、地质分层的基础地质数据资,对潜山储层发育层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
[0063]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步骤六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储层的平面解释。
[0064]
步骤七,分别在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上进行沿层振幅属性提取,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0065]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步骤七中所述分别在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上进行沿层振幅属性提取,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算法如下:
[0066]
将地震成果数据a和地震成果数据b分别记做amp(a)与amp(b),并对amp(a)与amp(b)数据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振幅属性记做r
amp(a)
和r
amp(b)
,计算方法如下:
[0067][0068][0069]
式中:amp(a)i,amp(b)i为平行、垂直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任意点振幅值;
[0070]
amp(a)
min
,amp(b)
min
为平行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最小振幅值;
[0071]
amp(a)
max
,amp(b)
max
为平行于潜山储层走向的方位角叠加地震数据最大振幅值,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平行于储层展布方向分方位属性预测图归一化平面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垂直于储层展布方向分方位属性预测图归一化平面图,并分别提取方位属性,利用不同方位的地震属性进行平面变化率的计算。
[0072]
步骤八,计算地震属性变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0073][0074]
输出结果,获得所述潜山储层预测平面预测结果,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方位地震属性变化率储层预测平面图。
[0075]
以此为依据,在具体应用中部署的cb313、cbg14、cg16、cbg18、cb309、cb310井均钻遇储层,其中cb313、cbg14、cg16、cb309等井均获得工业油气流,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法进行潜山储层预测技术能够有效的刻画有利储层的发育边界,并对井位部署提供了相关参考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方法适用于潜山储层地震识别与描述。
[0076]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