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旋转绳扣的制作方法

2022-06-08 21:28: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两扣体相互枢设连接而构成的绳扣,特别是一种能保持在不同状态以让绳体被两扣体夹固或是让绳体能自由地相对于两扣体进行移动的旋转绳扣。


背景技术:

2.随时工业技术逐渐进步,使扣具的结构与机能持续演进,而趋向多样化与精致化发展,如今包括衣着、家饰、运动用具、安全护具、手提袋等多种对象都设有特殊设计的扣具。
3.请参阅图1所示,为一种市面上常见的现有绳扣1,现有绳扣1主要由一第一扣体10、一第二扣体11以及一弹簧12所构成,其中,第一扣体10的一部分设为一车缝片101,而第一扣体10的剩余部分设为一成形于车缝片101的柱体102,如图所示,柱体102具有一开口方向平行于x轴的穿绳孔103以及一开口方向平行于z轴的穿出开口104,而穿绳孔103与穿出开口104之间设有一位于柱体102内部的容置空间105。
4.第二扣体11位于柱体102的容置空间105内部,并且,第二扣体11具有一穿绳空间111以及两位于穿绳空间111两侧的定位块112,而两定位块112位于柱体102的穿绳孔103内部,其中,弹簧12同样与第二扣体11位于柱体102的容置空间105内部,并且,弹簧12的一端推抵于第二扣体11以让第二扣体11相对于第一扣体10进行移动,使两定位块112与穿绳孔103的壁面相互触接,进而使第二扣体11的一部分通过穿出开口104而外凸于柱体102,此时,柱体102的穿绳孔103与第二扣体11的穿绳空间111两者没有相互连通。
5.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于具体应用时,第一扣体10的车缝片101缝设于一布体(图未示)外部,使得现有绳扣1位于所述布体(图未示)的外部,接下来,使用者按压于第二扣体11,使得第二扣体11能相对于第一扣体10进行移动,进而使第一扣体10与第二扣体11两者共同挤压于弹簧12,让弹簧12的整体长度缩短,导致第二扣体11的穿绳空间111能连通于柱体102的穿绳孔103,此时,将一绳体13从所述布体穿入至穿绳孔103的一端,使得绳体13依序经过第二扣体11的穿绳空间111与穿绳孔103的另一端,进而使绳体13的局部长度外凸于现有绳扣1,借此,让使用者能按压第二扣体11来调整外凸于现有绳扣1的绳体13长度。
6.然而,由于现有绳扣1是由第一扣体10、第二扣体11与弹簧12所构成,导致在没有按压第二扣体11的情况下,弹簧12会推动于第二扣体11,让第一扣体10与第二扣体11两者会持续呈现一夹固状态,使得第一扣体10的穿绳孔103壁面与第二扣体11的穿绳空间111壁面两者能共同夹固于绳体13,导致使用者无法调整外凸于现有绳扣1的绳体13长度,而若使用者直接拉动绳体13,不但难以让绳体13相对于第一扣体10与第二扣体11进行移动,甚至可能因为强制拉动绳体13而造成第一扣体10与第二扣体11损坏。
7.此外,若要调整外凸于现有绳扣1的绳体13长度时,使用者需要一手持续按压于第二扣体11,使第二扣体11的穿绳空间111与第一扣体10的穿绳孔103相互连通,同时再由另一手在拉动绳体13,进而造成现有绳扣1在使用上仍不方便。
8.有鉴于此,现有绳扣1在使用时能有不足之处,实有改良现有绳扣1的必要,藉由改
善现有绳扣1的结构样态,使现有绳扣1无需配合弹簧12使用就能保持在不同状态,让绳体13被两扣体夹固或是让绳体13能自由地相对于两扣体进行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改良第一扣体与第二扣体两者的结构样态以及第一扣体与第二扣体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绳扣无需配合弹簧使用就能保持在不同状态,让绳体能被第一、二扣体两者共同夹固或是让绳体能自由地相对于第一、二扣体进行移动。
10.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配合一绳体使用的旋转绳扣,所述旋转绳扣主要由一第一扣体以及一第二扣体所构成。
11.所述第一扣体具有一连接部以及一位于所述连接部一侧的限位部,所述连接部具有一能被所述绳体穿设的第一穿绳孔以及一连通于所述第一穿绳孔的限位空间,而所述限位空间通过所述限位部而区分形成一第一限位区域与一第二限位区域,另外,所述第二扣体位于所述限位空间的内部,并具有一枢接于所述连接部的枢接部以及一由所述枢接部朝向所述限位部延伸的卡抵部,所述枢接部具有一能被所述绳体穿设的第二穿绳孔,而所述第二扣体能相对于所述第一扣体转动,使得所述卡抵部经过的区域形成一移动区域。
12.其中,其中,所述限位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移动区域的内部,使得所述限位部能限制所述卡抵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区域,让所述第一穿绳孔与第二穿绳孔两者呈现一让所述绳体能移动的调整状态;
13.其中,所述卡抵部能沿着所述移动区域进行移动以挤压于所述限位部,使所述第一扣体与第二扣体两者其中之一产生形变,让所述卡抵部从所述第一限位区域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区域,进而所述第一穿绳孔与第二穿绳孔两者从所述调整状态转变为一让所述绳体无法移动的夹固状态。
14.然而,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具有一连通于所述限位空间的插入开口以及一开口方向不同于所述插入开口的枢接孔,而所述枢接部具有一枢接块,则所述枢接块通过一成形在所述插入开口周缘的导引面而穿入至所述枢接孔的内部,使得所述枢接块位于所述枢接孔内部以让所述第一扣体与第二扣体两者相互枢接。
15.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能产生形变,使所述限位部被所述卡抵部挤压时,所述限位部朝向远离于所述枢接部的方向进行形变以移动至所述移动区域的外部。
16.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抵部能产生形变,而当所述卡抵部挤压于所述限位部时,所述卡抵部通过所述限位部而形变以改变所述第二扣体的形状轮廓。
17.于又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能产生形变,使所述限位部被所述卡抵部挤压时,所述第二扣体能相对于所述第一扣体进行移动,使所述枢接块挤压于所述连接部而让所述连接部产生形变。
18.其中,所述枢接孔的部分区域设为一轮廓大小大于所述枢接块外围轮廓的第一枢接区域,所述枢接孔的剩余区域设为一轮廓大小小于所述枢接块外围轮廓的第二枢接区域,而当所述限位部与卡抵部两者相互挤压时,所述枢接块移动至所述第二枢接区域的内部以让所述连接部产生形变,进而让所述第二枢接区域的轮廓大小能大致相同于所述枢接块的外围轮廓,并且,于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接区域从所述第一枢接区域向外渐缩而呈现一渐缩样态,而当所述限位部与卡抵部两者相互分离时,产生形变的所述第二枢接区域
会转变回所述渐缩样态,进而所述第二枢接区域的壁面会挤压于所述枢接块,让所述枢接块从所述第二枢接区域移回至所述第一枢接区域的内部。
19.再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能产生形变,而所述枢接孔的周围设有一接触于所述枢接块的形变导引面,当所述第二扣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扣体进行移动时,所述枢接块通过所述形变导引面而从所述枢接孔内部移动至所述连接部内,使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枢接孔的开口方向进行形变。
20.于前述四种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具有一呈现中空样态的连接体以及一从所述连接体延伸形成至所述限位部的连接臂,所述连接体的纵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扣体的纵向长度,而所述第二扣体的枢接部位于所述连接体的内部,使得所述卡抵部外凸于所述连接体以位于所述连接体与限位部之间。
21.然而,所述枢接部于远离所述卡抵部的一侧形成一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具有两按压件,而其中一个所述按压件能在所述第二扣体进行枢转时靠近于所述连接部,则另一个所述按压件同时远离于所述连接部,于较佳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按压部的一部分设为一可穿入至所述连接部内部的插入块,而每一个所述按压部的剩余部分设为一无法穿入至所述连接部内部的抵挡块,则所述抵挡块能在所述第二扣体进行枢转时接触于所述连接部的端面以限制所述第二扣体的转动幅度,使所述第二扣体停止相对于所述第一扣体进行转动,并且,其中一个所述抵挡块倾斜设置于所述另一个所述抵挡块,而当其中一个所述抵挡块接触于所述连接部的端面时,另一个抵挡块倾斜于所述连接部的端面。
22.此外,所述限位部具有一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限位臂以及一成形于所述第一限位臂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区域与第二限位区域两者之间的交界处,而所述第一限位臂设有一间隔排列于所述限位块的第一定位块,而当所述卡抵部位于所述限位块与第一定位块之间时,所述第一穿绳孔与第二穿绳孔两者维持在所述调整状态。
23.其中,所述限位部进一步具有一成形于所述限位块的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与第二限位臂两者位于所述限位块的相对两侧,而所述第二限位臂设有一间隔排列于所述限位块的第二定位块,而当所述卡抵部位于所述限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之间时,所述第一穿绳孔与第二穿绳孔两者维持在所述夹固状态,当所述限位块与第一定位块两者同时接触于所述卡抵部或是所述限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两者同时接触于所述卡抵部时,所述第二扣体能停止相对于所述第一扣体进行转动。
24.再者,所述限位部于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织带部,所述织带部设有一织带穿孔,而所述织带穿孔的开口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穿绳孔的开口方向。
25.本发明的特点在于第二扣体枢接于第一扣体,使卡抵部能相对于第一扣体进行转动,进而卡抵部经过的区域能形成移动区域,而第一扣体的一部分限位部位于移动区域的内部,使得卡抵部通过限位部能限制在第一限位区域内或第二限位区域内,让第一扣体的第一穿绳孔与第二扣体的第二穿绳孔两者能保持在调整状态或夹固状态,借此,卡抵部不论是从第一限位区域移动至第二限位区域还是从第二限位区域移动至第一限位区域,限位部都能让第一、二穿绳孔两者能保持在调整状态或夹固状态,使得绳体能被第一、二扣体两者共同夹固或是让绳体能自由地相对于第一、二扣体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26.图1为现有绳扣的分解图;
27.图2为现有绳扣具体应用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旋转绳扣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29.图4为本发明旋转绳扣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分解图;
30.图5为第一扣体的剖视图;
31.图6为第二扣体的示意图;
32.图7a为枢接块接触于导引面的示意图;
33.图7b为枢接块位于连接体内部以让连接体产生形变的示意图;
34.图7c为枢接块穿入至枢接孔内的示意图;
35.图7d为限位部位于移动区域的示意图;
36.图8a为第一、二穿绳孔两者呈现调整状态的示意图;
37.图8b为卡抵部挤压于限位部的示意图;
38.图8c为第一、二穿绳孔两者呈现夹固状态的示意图;
39.图9a为本发明旋转绳扣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0.图9b为第一、二穿绳孔两者从夹固状态转变为调整状态的示意图;
41.图10为本发明旋转绳扣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2.图11a为枢接块移动至第二枢接区域的示意图;
43.图11b为枢接块移回至第一枢接区域的示意图;
44.图12为本发明旋转绳扣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45.图13a与图13b为枢接块进入至连接体内部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1-现有绳扣;10-第一扣体;101-车缝片;102-柱体;103-穿绳孔;104-穿出开口;105-容置空间;11-第二扣体;111-穿绳空间;112-定位块;12-弹簧;13-绳体;2-旋转绳扣;20-第一扣体;21-限位部;211-限位块;212-第一限位臂;213-第二限位臂;214-第一定位块;215-第二定位块;22-连接部;221-连接体;221a-枢接孔;221a1-第一枢接区域;221a2-第二枢接区域;221a3
‑‑‑
形变导引面;221b-第一穿绳孔;221c-穿出开口;221d-插入开口;221e-接触面;221f-导引面;222-第一连接臂;223-第二连接臂;224-限位空间;224a-第一限位区域;224b-第二限位区域;23-织带部;231-第一织带臂;232-第二织带臂;233-第三织带臂;234-织带穿孔;30-第二扣体;31-枢接部;311-枢接块;312-第二穿绳孔;313-止滑块;32-卡抵部;33-按压部;331-第一按压件;331a-第一插入块;331b-第一抵挡块;332-第二按压件;332a-第二插入块;332b-第二抵挡块;40-绳体;a1-调整状态;a2-夹固状态;f-作用力;r-移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48.在本图式中,x轴的两侧是指本发明旋转绳扣的左右两侧,而y轴是指本发明旋转绳扣的前后两侧,至于z轴的两侧是指本发明旋转绳扣的上下两侧。
49.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旋转绳扣2主要由一第一扣体
20以及一第二扣体30所构成,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第一扣体20具有一限位部21、一连接部22以及一织带部23三部分,而连接部22位于限位部21的下侧,则织带部23位于限位部21的上侧,使得限位部21位于连接部22与织带部23之间。
50.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扣体20的限位部21具有一外观呈现半圆弧的限位块211、一能产生形变的第一限位臂212以及一能产生形变的第二限位臂213,限位块211同时成形于第一、二限位臂212、213,使得限位块211位于第一、二限位臂212、213两者之间,而第一限位臂212于远离限位块2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扣体20的连接部22,并且,第一限位部21设有一间隔排列于限位块211的第一定位块214,则第二限位臂213于远离限位块211的一端连接于连接部22,并且,第二限位臂213设有一间隔排列于限位块211的第二定位块215。
51.然而,第一扣体20的连接部22具有一呈现中空样态的连接体221,而连接体221的右侧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臂222以连接于限位部21的第一限位臂212,则连接体221的左侧向上延伸形成一间隔排列于第一连接臂222的第二连接臂223,而第二连接部22连接于限位部21的第二限位臂213,于此实施例中,连接体221的内部空间与位于第一、二连接臂222、223之间的空间共同形成一位于限制部下侧的限位空间224,而限位空间224通过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而区分形成一第一限位区域224a与一位于第一限位区域224a左侧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使得限位块211位于第一限位区域224a与第二限位区域224b两者之间的交界处,如图4所示,第一限位区域224a位于第一限位臂212的下方,而第二限位区域224b位于第二限位臂213的下方,其中,连接体221的前后侧分别成形有一连通于限位空间224的枢接孔221a以及一位于枢接孔221a左侧的第一穿绳孔221b,枢接孔221a的轮廓小于第一穿绳孔221b,而第一穿绳孔221b连通于限位空间224,另外,连接部22的上侧设有一位于第一、二连接臂222、223之间的穿出开口221c,而连接部22的下侧设有一连通于限位空间224的插入开口221d以及一环绕于插入开口221d的接触面221e,且插入开口221d的周缘设有一倾斜设置于接触面221e的导引面221f,使得导引面221f相接于接触面221e,于此实施例中,枢接孔221a与第一穿绳孔221b两者的开口方向都平行于y轴,而穿出开口221c与插入开口221d两者的开口方向则都平行于z轴。
52.再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扣体20的织带部23具有一第一织带臂231以及一间隔排列于第一织带臂231的第二织带臂232,第一织带臂231连接于限位部21的第一限位臂212,而第二织带臂232则连接于限位部21的第二限位臂213,其中,第一、二织带臂231、232之间通过一位于限位部21上侧的第三织带臂233而相互连接,使得第一、二、三织带臂231、232、233三者排列呈现倒u形的外观样态,进而使第一、二、三织带臂231、232、233三者之间形成有一位于限位部21上侧的织带穿孔234,让连接部22的限位空间224与织带穿孔234分别位于限位部21的上下相反两侧,于此实施例中,织带穿孔234的开口方向平行于y轴,使得织带穿孔234的开口方向平行于第一穿绳孔221b的开口方向。
53.请参阅图4与图6所示,第二扣体30于z轴方向的纵向长度小于连接体221于z轴方向的纵向长度,并且,第二扣体30具有一枢接部31、一卡抵部32以及一按压部33三部分,而卡抵部32位于枢接部31的上侧,则按压部33位于枢接部31的下侧,使得枢接部31位于卡抵部32与按压部33之间,于此实施例中,枢接部31的前后两面分别沿着y延伸各形成一枢接块311,并且,枢接部31在枢接块311左侧设有一第二穿绳孔312,而枢接块311的轮廓大致相同于枢接孔221a的轮廓,且第二穿绳孔312的轮廓大于第一扣体20的第一穿绳孔221b,如图所
示,枢接部31在第二穿绳孔312的内部设有一呈现齿状的止滑块313,其中,卡抵部32从枢接部31向上渐缩形成而呈现渐缩样态。
54.然而,第二扣体30的按压部33具有一第一按压件331以及一位于第一按压件331左侧的第二按压件332,第一按压件331具有一从第二扣体30的枢接部3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插入块331a以及一成形于第一插入块331a的第一抵挡块331b,另外,第二按压件332的一部分设为一从第二扣体30的枢接部3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插入块332a,而第二按压件332的剩余部分设为一成形于第二插入块332a的第二抵挡块332b,并且,第二抵挡块332b倾斜设置于第一抵挡块331b,于此实施例中,第一、二插入块331a、332a两者于y轴方向的宽度小于插入开口221d于y轴方向的宽度,而第一、二抵挡块331b、332b两者于y轴方向的前后宽度大于插入开口221d于y轴方向的前后宽度。
55.请参阅图7a与图7b所示,第二扣体30能经由第一扣体20的插入开口221d而穿入至第一扣体20的限位空间224内部,而在第二扣体30穿入限位空间224的过程中,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先通过插入开口221d而穿入至限位空间224的内部,使得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会接触于第一扣体20的导引面221f,由于导引面221f呈现倾斜样态,让枢接块311通过导引面221f能进入至限位空间224的内部,而当枢接块311位于限位空间224的内部时,枢接块311的端面会推抵于连接部22的连接体221,使得连接体221沿着y轴方向而向外产生形变。
56.请参阅图7c与图7d所示,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继续在第一扣体20的限位空间224内部进行移动,而当枢接块311对位于第一扣体20的枢接孔221a时,产生形变的连接体221因为没有与接块311接触而变回原本的形状态样,让枢接块311能穿入至枢接孔221a的内部,使得第二扣体30枢转连接于第一扣体20,其中,当枢接块311位于枢接孔221a的内部时,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通过连接部22的穿出开口221c而外凸于连接部22的连接体221,使得卡抵部32靠近于第一扣体20的限位部21,导致卡抵部32位于连接体221与限位部21之间,同时,第二扣体30的按压部33则通过连接部22的插入开口221d而外凸于连接体221,于此实施例中,因为第一、二插入块331a、332a两者于y轴方向的宽度小于插入开口221d于y轴方向的宽度,使得第一、二插入块331a、332a两者能通过穿出开口221c而穿入连接体221的内部,而第一、二抵挡块331b、332b两者于y轴方向的前后宽度大于插入开口221d于y轴方向的前后宽度,使得第一、二抵挡块331b、332b两者会接触于连接体221的接触面221e而无法通过穿出开口221c穿入至连接体221的内部。
57.如图7d所示,因为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位于第一扣体20的枢接孔221a内部,让第一、二扣体20、30两者彼此枢转连接,使得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能相对第一扣体20进行转动,进而卡抵部32经过的区域设为一移动区域r,而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位于移动区域r的内部,使得限位部21能用以选择性限制卡抵部32位于限位空间224的第一限位区域224a内部还是限位空间224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内部。
58.请参阅图8a所示,第一扣体20的限位部21限制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位于限位空间224的第一限位区域224a内部,而当卡抵部32位于第一限位区域224a的内部时,卡抵部32位于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与限位部21的第一定位块214之间,而限位块211与第一定位块214两者同时接触于卡抵部32用以让第二扣体30停止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转动,如图所示,当卡抵部32被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限制在第一限位区域224a时,第一扣体20的整个第
一穿绳孔221b会连通于第二扣体30的第二穿绳孔312,让第一穿绳孔221b与第二穿绳孔312两者呈现一调整状态a1,使得一绳体40能同时穿设于第一、二穿绳孔221b、312,让绳体40能相对于第一、二扣体20、30进行移动,其中,当第一、二穿绳孔221b、312两者呈现调整状态a1时,按压部33的第一按压件331整体通过连接部22的插入开口221d而外凸于连接部22的连接体221,同时,第二按压件332的第二插入块332a位于连接体221的内部(限位空间224的内部),则第二按压件332的第二抵挡块332b通过插入开口221d而外凸于连接体221。
59.请参阅图8b所示,对按压部33的第一按压件331施加一作用力f,使得第二扣体30以枢接部31的枢接块311为轴心而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第一按压件331能在第二扣体30进行枢转时能靠近于第一扣体20的连接部22,让第一按压件331的第一插入块331a通过连接部22的插入开口221d而进入连接体221的内部,则第二按压件332同时远离于连接部22,导致第二按压件332的第二插入块332a通过插入开口221d而离开连接体221的内部,其中,在第二扣体30进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沿着移动区域r进行移动以碰触到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使得卡抵部32的端部会挤压于限位块211,让限位部21的第一、二限位臂212、213朝向远离于枢接部31的方向进行形变,进而使限位块211沿着z轴方向向上移动以靠近于第一扣体20的织带部23,导致限位块211能离开移动区域r的内部,于此实施例中,在限位块211从移动区域r内部移动至移动区域r外部的过程中,卡抵部32能持续接触于限位块211,而当限位块211位于移动区域r的外部时,卡抵部32能经过限位块211而移动至限位空间224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
60.请参阅图8c所示,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继续在限位空间224的第二区域内进行移动,让第一按压件331的第一抵挡块331b能逐渐靠近于连接部22的连接体221,而当第一抵挡块331b接触于连接部22的接触面221e时,第二按压件332的第二抵挡块332b则倾斜于接触面221e,同时,第二扣体30会停止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转动,借此,第一抵挡块331b接触于接触面221e能以限制第二扣体30的转动幅度,其中,当第二扣体30因为第一抵挡块331b接触于接触面221e而停止转动时,第一扣体20的限位部21能限制卡抵部32位于第二限位区域224b的内部,此时,卡抵部32远离于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使得产生形变的第一、二限位臂212、213变回原本的形状样态,让卡抵部32位于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与限位部21的第二定位块215两者之间,而限位块211与第二定位块215两者同时接触于卡抵部32用以让第二扣体30停止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转动,如图所示,当卡抵部32被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限制在第二限位区域224b时,第二扣体30的枢接部31会遮蔽于第一扣体20的一部分第一穿绳孔221b,则第一穿绳孔221b的剩余部分会连通于第二扣体30的第二穿绳孔312,让第一穿绳孔221b与第二穿绳孔312两者呈现从调整状态a1转变为一夹固状态a2,使得第一、二穿绳孔221b、312两者的壁面共同挤压于绳体40,让枢接部31的止滑块313能碰触到绳体40以防止绳体40能相对于第一、二扣体20、30进行移动,其中,当第一、二穿绳孔221b、312两者呈现夹固状态a2时,按压部33的第二按压件332整体通过连接部22的插入开口221d而外凸于连接部22的连接体221,同时,第一按压件331的第一插入块331a位于连接体221的内部(限位空间224的内部),则第一按压件331的第一抵挡块331b通过插入开口221d而外凸于连接体221。
61.请参阅图9a至图9b所示,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能进行形变以及限位部21的第一、二限位臂212、213两者无法产生形
变,另外,第一、二扣体20、30两者的结构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都于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
62.如图所示,对按压部33的第二按压件332施加作用力f,使得第二扣体30以枢接部31的枢接块311为轴心而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进而第一按压件331能在第二扣体30进行枢转时能远离于第一扣体20的连接部22,让第一按压件331的第一插入块331a通过连接部22的插入开口221d而移动至连接体221的外部,则第二按压件332同时靠近于连接部22,让第二按压件332的第二插入块332a通过插入开口221d而进入至连接体221的内部,其中,在第二扣体30进行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沿着移动区域r进行移动以碰触到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使得卡抵部32挤压于限位块211,进而卡抵部32会沿着z轴方向而向下进行形变以改变第二扣体30的形状轮廓,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二扣体30的形状轮廓通过限位块211而被改变时,卡抵部32能从限位空间224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内部移动至限位空间224的第一限位区域224a内部,使得卡抵部32位置限位块211与限位部21的第一定位块214之间,让第一、二穿绳孔221b、312两者从夹固状态a2转变为调整状态a1。
63.请参阅图10所示,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扣体30的连接部22能进行形变、限位部21的第一、二限位臂212、213两者无法产生形变以及枢接孔221a的结构样态,如图所示,枢接孔221a的部分区域设为一第一枢接区域221a1,并且,枢接孔221a的剩余部分设为一连通于第一枢接区域221a1的第二枢接区域221a2,其中,第一枢接区域221a1的轮廓大小大于枢接块311的外围轮廓,而第二枢接区域221a2的轮廓大小小于枢接块311的外围轮廓,第二枢接区域221a2从第一枢接区域221a1向外渐缩而呈现一渐缩样态。
64.请参阅图11a所示,对按压部33的第一按压件331施加作用力f,使得第二扣体30能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进而让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能挤压于第一扣体20的限位块211,当限位部21与卡抵部32两者相互挤压时,第二扣体30会相对于第一扣体20而沿着z轴方向向下进行移动,使得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从枢接孔221a的第一枢接区域221a1移动至枢接孔221a的第二枢接区域221a2内以让第一扣体20的连接部22产生形变,导致第二枢接区域221a2的轮廓变大而大致相同于枢接块311的外围轮廓。
65.请参阅图11b所示,第二扣体30继续进行逆时针转动,使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能移动至限位空间224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以让按压部33的第一抵挡块331b接触于连接部22的接触面221e,当第一抵挡块331b接触于接触面221e时,限位部21会分离于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让产生形变的连接部22变回原本的形状样态,使产生形变的第二枢接区域221a2会转变回渐缩样态,进而连接体221的壁面会挤压于枢接块311,让枢接块311从第二枢接区域221a2移回至第一枢接区域221a1的内部,致使卡抵部32会位于限位块211与第二定位块215之间,导致第一扣体20的第一穿绳孔221b与第二扣体30的第二穿绳孔312两者从调整状态a1转变为夹固状态a2。
66.请参阅图12所示,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二扣体30的连接部22能进行形变、限位部21的第一、二限位臂212、213两者无法产生形变以及枢接孔221a的结构样态,如图所示,第一扣体20的连接体221在枢接孔221a的周围设有一形变导引面221a3,而形变导引面221a3设置在靠近于枢接孔221a靠近导引面221f的一侧,并且,当
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位于枢接孔221a的内部时,形变导引面221a3可接触于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
67.请参阅图13a与图13b所示,于具体应用时,第二扣体30相对于第一扣体20进行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扣体20的限位部21与挤压于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进而第二扣体30会相对于第一扣体20而沿着z轴方向向下进行移动,此时,第二扣体30的枢接块311通过连接体221的形变导引面221a3而从连接体221的枢接孔221a内部移动至连接体221的内部,使得连接体221被枢接块311挤压而沿着枢接孔221a的开口方向向外进行形变。
68.接下来,第二扣体30继续进行逆时针转动以让第二扣体30的卡抵部32移动至限位空间224的第二限位区域224b,使得第一扣体的20限位部21会分离于限位部21的限位块211,此时,产生形变的连接体221变回原本的形状样态,使得连接体221的壁面会挤压于枢接块311,让枢接块311从连接体221的内部移回至枢接孔221a的内部,进而卡抵部32会位于限位块211与第二定位块215之间,导致第一扣体20的第一穿绳孔221b与第二扣体30的第二穿绳孔312两者从调整状态a1转变为夹固状态a2。
69.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