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18:35: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座。


背景技术:

2.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一般可放置于充电座上进行充电。可穿戴设备一般设置有用于充电的金属触点,充电座设有用于和金属触点接触的顶针,以使充电座能够为可穿戴设备充电。在充电座外接电源但没有放置可穿戴设备进行充电时,顶针凸出于充电座的壳体外,在意外接触金属的情况下易导通而发生短路,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座,以提升充电座的用电安全性。
4.一种充电座,能够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所述充电座包括:
5.壳体;
6.顶针,设置于所述壳体;及
7.调节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顶针;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待充电设备驱使所述调节机构运动,以带动所述顶针伸出所述壳体并抵接于所述待充电设备,以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壳体取离后,所述调节机构带动所述顶针缩回所述壳体内。
8.上述充电座,在充电座未放置待充电设备时,调节机构使得顶针缩回壳体内,从而防止充电座在外接电源时因顶针意外与外界金属导通而造成短路;在待充电设备放置于充电座进行充电时,调节机构驱使顶针伸出壳体并与待充电设备抵接,从而可以顺利为待充电设备充电。上述充电座可以提升用电的安全性。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包括后盖和凸出于所述后盖的凸台;所述壳体设有定位槽,所述调节机构外露于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壳体时容纳所述凸台,以使所述凸台抵压所述调节机构并驱使所述调节机构运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件和连杆,所述支撑件从所述定位槽外露于所述壳体并用于和所述待充电设备抵接,所述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件,所述连杆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顶针;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连杆相对所述壳体的转动轴心位于所述连杆相对所述支撑件的转动轴心、所述连杆相对所述顶针的转动轴心之间。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连接于所述支撑件及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复位件环设于所述定位槽;在所述凸台驱使所述支撑件向所述壳体内运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拉伸所述第一复位件;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壳体取离后,所述第一复位件带动所述支撑件复位。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连接于所
述支撑件的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复位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凸台驱使所述支撑件向所述壳体内运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使得所述第二复位件产生回复力;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壳体取离后,所述第二复位件带动所述支撑件复位。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为弹簧,在所述凸台驱使所述支撑件向所述壳体内运动的过程中,所述支撑件压缩所述弹簧;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壳体取离后,所述弹簧带动所述支撑件复位。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复位件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连接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磁铁连接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凸台驱使所述支撑件向所述壳体内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之间产生磁斥力;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壳体取离后,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之间的磁斥力带动所述支撑件复位。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开设有用于所述顶针伸缩移动的通孔,所述充电座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的挡片,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从所述充电座取离后,所述挡片覆盖所述通孔及所述顶针,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充电座时,所述顶针将所述挡片从所述通孔顶开。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顶针并与所述顶针固定连接,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套筒。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置于所述充电座时,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用于吸附所述待充电设备。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座包括电路板、电源接口及柔性线缆,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源接口电性连接,所述顶针通过所述柔性线缆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图;
21.图2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电子设备一视角的示意图;
22.图3为一实施例的充电座的示意图;
23.图4为一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电子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3所示充电座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25.图6为图5所示充电座放置有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26.图7为图3所示充电座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27.图8为图7所示充电座的顶针伸出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28.图9为图3所示充电座的又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29.图10为图9所示充电座的顶针伸出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充电座
ꢀꢀꢀꢀꢀꢀꢀꢀꢀꢀꢀꢀ
11、壳体
ꢀꢀꢀꢀꢀꢀꢀꢀꢀꢀꢀꢀ
11a、定位槽
32.12、电路板
ꢀꢀꢀꢀꢀꢀꢀꢀꢀꢀꢀꢀ
13、顶针
ꢀꢀꢀꢀꢀꢀꢀꢀꢀꢀꢀꢀ
14、调节机构
33.141、支撑件
ꢀꢀꢀꢀꢀꢀꢀꢀꢀꢀꢀ
143、连杆
ꢀꢀꢀꢀꢀꢀꢀꢀꢀꢀꢀ
15、电源接口
34.161、第一磁吸件
ꢀꢀꢀꢀꢀꢀꢀ
163、第二磁吸件
ꢀꢀꢀꢀꢀ
17、套筒
35.18、柔性线缆
ꢀꢀꢀꢀꢀꢀꢀꢀꢀꢀ
191、第一复位件
ꢀꢀꢀꢀꢀ
193、第二复位件
36.1931、第一磁铁
ꢀꢀꢀꢀꢀꢀꢀꢀ
1933、第二磁铁
ꢀꢀꢀꢀꢀꢀ
20、可穿戴设备
37.200、电子设备
ꢀꢀꢀꢀꢀꢀꢀꢀꢀ
203、卡槽
ꢀꢀꢀꢀꢀꢀꢀꢀꢀꢀꢀ
210、中框
38.220、显示屏模组
ꢀꢀꢀꢀꢀꢀꢀ
230、后盖
ꢀꢀꢀꢀꢀꢀꢀꢀꢀꢀꢀ
240、凸台
39.250、金属触点
ꢀꢀꢀꢀꢀꢀꢀꢀꢀ
260、磁吸配合件
ꢀꢀꢀꢀꢀ
300、绑带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41.参考图1、图2和图3,本技术公开的充电座10可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待充电设备为可穿戴设备20,其包括电子设备200和绑带组件300,绑带组件300安装于电子设备200且电子设备200能够通过绑带组件3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参考图2,电子设备200包括中框210及设于中框210内的线路板、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中框210设有收容腔,线路板、电池等电子元器件设于收容腔内。中框210可以由塑胶、橡胶、硅胶、木材、陶瓷或玻璃等非金属材质制成,中框210也可以由不锈钢、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中框210还可以为金属注塑件,即利用金属材质保证中框210的结构刚性,金属体的内表面则通过注塑形成凸起、凹槽、螺纹孔等用于装配定位的结构。
42.在一些实施方式,可穿戴设备20为智能手表,电子设备200的收容腔设有电池、线路板、显示屏模组220、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线路板可以集成可穿戴设备2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通信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可以为线路板、显示屏模组220及其他电子元器件供电。显示屏模组220覆盖收容腔并连接于中框210,其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显示屏模组220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屏和覆盖显示屏的盖板,显示屏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或者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等,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等。盖板呈透明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透光率,例如,盖板的透光率在80%以上。显示屏模组220可以具备触控功能,但触控功能不是必须的,且显示屏模组220也不是必须的。
43.中框210大致呈矩形框状,矩形的四个角可以经过倒角工艺处理成圆弧过渡,以使可穿戴设备20具有较好的外观特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210也可以呈圆形框状。中框210的侧面即背向收容腔的表面可以设有用于安装绑带组件300的配合结构,绑带组件300能够通过中框210的配合结构与中框210形成可靠的连接,以将电子设备200可靠地佩戴至用户的手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300还能够比较便捷地从中框210拆离,以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更换绑带组件300。例如,用户可以购买多种款式的绑带组件300,并根据使用场景更换绑带组件300,以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在正式场合时用户可以使用较为正式的绑带组件300,在休闲娱乐的场合则使用休闲款式的绑带组件300。
44.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300包括两段绑带,电子设备200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槽203,两段绑带各有一端连接电子设备200,两段绑带的背离电子设备200的一端可以相扣合形成收容空间,以通过绑带组件300将电子设备20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绑带组件300可以为一整段式的结构,绑带组件300的一端连接于电子设备200的一端,电子设备200的另一端可以设有供绑带穿过的扣环,绑带的自由端可以穿过扣环并固定至绑带的其他位置以形成收容空间,且收容空间的尺寸易于调整,以方便用户佩戴。
45.进一步,参考图4,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连接于中框210的后盖230,在可穿戴设备20佩戴至用户的手腕后,后盖230的至少部分表面贴合用户的手腕。在电子设备200包括显示屏模组220的实施方式中,后盖230与显示屏模组220相对设置于中框210的两端并分别覆盖收容腔的两端。后盖230可以为玻璃或者陶瓷或者塑胶材质,且后盖230可以设置生物传感器例如心率传感器或者血氧传感器的检测窗口。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00包括凸台240,凸台240凸出于后盖230的背向显示屏模组220的一侧,凸台240可用于设置检测窗口。在可穿戴设备20被佩戴至用户的手腕时,凸台240用于与手腕形成较好的贴合,以使生物传感器能够从检测窗口检测用户的生理参数,并提升检测的可靠性。
46.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台240可以与后盖230一体成型,后盖230可以与中框210一体成型。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两种以上的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生物数据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或者体脂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运动状态例如用于计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20可以为智能手环等。
47.继续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00的后盖230设有金属触点250,金属触点250暴露于后盖230的背向显示屏模组220的一侧,且金属触点250与电子设备200的线路板电性连接。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时,金属触点250可以和充电座10导通,进而利用充电座10为电子设备200内部的电池充电。
48.本技术以充电座10用于为可穿戴设备20的电子设备200充电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可以用于为其他类型的待充电设备例如智能指环、无线耳机等充电。
49.参考图3、图5和图6,充电座10包括壳体11、电路板12、顶针13和调节机构14。壳体11可以呈矩形块状,且壳体11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大于电子设备200的横截面的面积,以使可穿戴设备20的电子设备200能够较为平稳地放置于充电座10的壳体11并进行充电。壳体11的用于放置电子设备200的表面可以具有凹陷状的结构以用于电子设备200的定位。当然,这种凹陷状结构不是必须的,壳体11的用于承载电子设备200的表面可以为平面。
50.壳体11可以设置电源接口15以用于外接电源,电源接口15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电源接口15可以为usb型接口,或者type-c型接口,或者lightning型接口。电源接口15可用于可插拔地连接电源线,并通过电源线连接至外部电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源接口15可以为固定连接于壳体11的电源线,电源线的远离壳体11的一端设有金属插脚。充电座10可通过金属插脚插接至外部电源。
51.电路板12设置于壳体11内并与电源接口15电性连接。电路板12可以集成充电座10控制电路、处理芯片等电子元器件。顶针13设置于壳体11,顶针13为金属材质且和电路板12电性连接。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进行充电时,顶针13抵接于电子设备200的金属
触点250并与金属触点250导通,进而使得充电座10能够为电子设备200的电池充电。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针13为可弹性伸缩的结构。例如,顶针13可以包括针筒及设于针筒内的弹簧,以及穿设于针筒并与弹簧抵接的针头,针头可以相对针筒伸缩移动,且在针头向针筒内缩的过程中,针头可以压缩弹簧,以利用弹簧对针头产生向外的推力。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进行充电时,这种顶针13的结构可以利用压缩的弹簧使得针头与金属触点250之间存在适宜的抵压力,从而保证顶针13与金属触点250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52.调节机构14连接于壳体11与顶针13,并可带动顶针13相对壳体11运动。具体地,壳体11可以开设有供顶针13伸缩移动的通孔(未图示),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壳体11时,电子设备200驱使调节机构14运动,以带动顶针13从通孔伸出壳体11外并抵接于电子设备200的金属触点250,以使充电座10能够为电子设备200充电。在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后,调节机构14带动顶针13从通孔缩回并收容于壳体11,从而可以避免顶针13意外与外界金属导通而造成充电座10的短路。
53.在相关技术中,用于为电子设备200充电的充电座10的金属顶针13一般保持凸出于壳体11的状态,在用户将电子设备200从充电座10取离后,用户可能会忘记将充电座10与外部电源断开,充电座10仍然处于通电状态。此时,如果有外界金属例如钥匙、别针等掉落到顶针13上,外界金属就可能造成充电座10的控制电路短路,造成充电座10持续发热并导致熔壳或者着火等安全隐患。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充电座10,在用户将电子设备200从充电座10取离后,由于顶针13缩回至壳体11内,即使用户忘记将充电座10与外部电源断开,外界金属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充电座10的控制电路的短路,因此可以提升用电的安全性。
54.参阅图3、图5,壳体11的用于放置电子设备200的一侧可以设有定位槽11a,调节机构14外露于定位槽11a,定位槽11a用于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壳体11时容纳凸台240,以使凸台240抵压调节机构14并驱使调节机构14运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槽11a呈圆形槽状并与凸台240的外轮廓的形状匹配。在电子设备200抵靠至充电座10的壳体11的过程中,通过凸台240与定位槽11a的配合,可以实现电子设备200在壳体11的定位,以使电子设备200的金属触点250能够可靠地定位至顶针13的位置,从而使得顶针13能够金属触点250形成可靠的电性连接。
55.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14包括支撑件141和连杆143,支撑件141的形状与定位槽11a的形状匹配并能够在定位槽11a内运动。支撑件141可以呈板状并从定位槽11a外露于壳体11。连杆14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件141,连杆143的相对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顶针13。连杆143转动连接于壳体11,且连杆143相对壳体11的转动轴心位于连杆143相对支撑件141的转动轴心、连杆143相对顶针13的转动轴心之间。
56.参考图5和图6,在凸台240进入定位槽11a后,凸台240可以抵压调节机构14的支撑件141,以驱使支撑件141向壳体11内移动。由于连杆143与壳体11的转动连接形成杠杆机构,连杆143的另一端即可向着与支撑件141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向着靠近电子设备200的一侧运动,从而可以推动顶针13伸出壳体11。顶针13伸出壳体11后,即可用于和电子设备200的金属触点250导通,以利用充电座10为电子设备200充电。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可以包括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间隔设置于壳体11,且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时,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用于吸附电子设备20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吸件161
和第二磁吸件163均为磁铁。电子设备200在对应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的位置设有磁吸配合件260。磁吸配合件260可以为磁性金属件例如铁、钴、镍及其合金,磁吸配合件260也可以为磁铁。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时,电子设备200的磁吸配合件260可以和充电座10的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相吸合,从而进一步实现电子设备200在壳体11的定位,以校正电子设备200在壳体11的位置,以保证顶针13与金属触点250的对位的准确性,进而使得顶针13与金属触点250能够形成可靠的电性连接。
5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吸件161与第二磁吸件163的中心连线穿过定位槽11a的中心,第一磁吸件161设置于顶针13的远离定位槽11a的一侧,第二磁吸件163设置于定位槽11a的远离顶针13的一侧,也即顶针13和定位槽11a位于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之间。这种设置可以利用第一磁吸件161和第二磁吸件163进一步校正电子设备200在充电座10的位置,例如,在电子设备200相对顶针13的位置发生了偏转时,利用磁吸作用力可以校正电子设备200的位置,保证顶针13与金属触点250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包括套筒17,套筒17套设于顶针13并与顶针13固定连接,连杆143转动连接于套筒17,从而实现连杆143与顶针13的转动连接。套筒17的材质可以为塑胶或者橡胶或者硅胶,套筒17的设置使得顶针13与连杆143的转动连接易于实现,且套筒17可以对顶针13起到保护和隔离作用,防止顶针13与充电座10内部的金属零部件意外接触导通。
60.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可以包括柔性线缆18,顶针13通过柔性线缆18与电路板12电性连接。在顶针13相对壳体11伸缩的过程中,柔性线缆18可以适应性地产生变形,以使顶针13与电路板12保持可靠的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线缆18可以采用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替换,柔性线路板同样能够适应顶针13的移动而产生变形,以保证顶针13与电路板12的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61.继续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14包括第一复位件191,第一复位件191连接于支撑件141及壳体11,且第一复位件191环设于定位槽11a。在凸台240驱使支撑件141运动的过程中,支撑件141拉伸第一复位件191。在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后,第一复位件191带动支撑件141复位。具体地,第一复位件191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硅胶件或者橡胶件,其可以呈圆环状,且圆环的一端连接于壳体11,圆环的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支撑件141,且第一复位件191环绕定位槽11a设置并与壳体11、支撑件141密封连接,以避免在第一复位件191与壳体11、支撑件141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提升充电座10的防水防尘性能。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的过程中,当凸台240抵压支撑件141以使支撑件141向壳体11内运动时,第一复位件191被拉伸并产生弹性变形,支撑件141驱使连杆143相对壳体11转动,进而通过连杆143带动顶针13伸出壳体11外。当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时,第一复位件191形状恢复,即可拉动支撑件141向壳体11外移动,进而驱使连杆143相对壳体11转动,以通过连杆143带动顶针13缩回壳体11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191也可以采用弹片替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复位件191环设于定位孔的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一复位件191可以包括两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弹性柱,支撑件141通过弹性柱与壳体11连接即可。
62.进一步,参考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调节机构14可以包括第二复位件193,第二复位件193连接于支撑件141的朝向壳体11内部的一侧,且第二复位件193连接于壳体11。在凸台240驱使支撑件141运动的过程中,支撑件141使得第二复位件193产生回复力。在
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后,第二复位件193带动支撑件141复位。
63.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193为弹簧,在凸台240驱使支撑件141向壳体11内运动的过程中,支撑件141压缩弹簧,弹簧积蓄弹性势能;在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后,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从而推动支撑件141复位。弹簧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以上。在弹簧设置两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弹簧可以等间隔地环绕定位槽11a设置,即相邻的弹簧的圆心角相等,以使支撑件141在相对壳体11移动的过程中,受力较为均匀,从而实现支撑件141的平稳移动。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弹簧可以采用弹片替换。
64.参考图9和图10,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193包括第一磁铁1931和第二磁铁1933,第一磁铁1931连接于支撑件141,第二磁铁1933连接于壳体11。在凸台240驱使支撑件141运动的过程中,第一磁铁1931与第二磁铁1933之间产生磁斥力。在电子设备200从壳体11取离后,第一磁铁1931与第二磁铁1933之间的磁斥力带动支撑件141复位。第一磁铁1931和第二磁铁1933可以设置为一组,也可以设置两组以上。在第一磁铁1931和第二磁铁1933设置两组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铁1931可以等间距地环绕定位槽11a设置,即使得相邻的第一磁铁1931的圆心角相等,以使支撑件141在相对壳体11移动的过程中,受力较为均匀,从而实现支撑件141的平稳移动。
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件191和第二复位件193的结合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复位件191疲劳失效而造成调节机构14的失效,从而可以保证支撑件141工作的可靠性,进而保证充电座10工作的可靠性。
66.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包括连接于壳体11的挡片(未图示),在电子设备200从充电座10取离后,挡片覆盖通孔及顶针13,在电子设备200放置于充电座10时,顶针13将挡片从通孔顶开。挡片的材质可以为塑胶或者硅胶或者橡胶。在顶针13缩回壳体11内后,挡片覆盖通孔及顶针13,从而可以避免灰尘、液体以及其他异物进入通孔,从而提升充电座10的防水防尘性能。这种设置还可以防止灰尘、异物等对顶针13的伸缩移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保证顶针13的使用寿命。
6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