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2022-06-05 13: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激光雷达是一种常用的高精度测距的雷达系统,在自动驾驶中承担了检测障碍物、识别和实时定位的功能。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向目标物发射激光,然后接收到从目标物返回的回波,通过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对比处理,得到目标物的信息。
3.反射镜是激光雷达中的一个重要的光学器件,激光雷达发射的激光经过反射镜后可进行多角度测量,增加水平视场和重频。此外,激光雷达还可以通过对反射镜竖直方向的倾角设计进行分光,得到多线激光雷达。
4.但是,由于反射镜在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加工误差或应力形变等的影响,无法达到激光雷达的工作要求,影响激光雷达的正常使用。一般半固态激光雷达的反射镜为双面反射镜,通过电机带动双面反射镜旋转。但是,如果双面反射镜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相对偏角超过了雷达分辨率,双面反射镜反射出的光斑就会出现不重合的现象,会引起点云抖动、点云异常及测距不准确等问题。然而目前并没有检测双面反射镜相对偏角的装置及方法,因此,亟需一种检测双面反射镜相对偏角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便于测试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以解决目前无法检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该检测装置包括:
7.第一定位调整装置,包括一旋转台,在旋转台上设有一定位部,定位部的轴线与旋转台的旋转轴同轴设置,定位部用于定位待测双面反射镜;
8.光源发射系统,包括至少一对点状光源模组,点状光源模组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对称分设在第一定位调整装置的两侧,且一对点状光源模组的光束均在平行于旋转轴的第一平面上;
9.至少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分别支撑点状光源模组并用于调整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的俯仰角;
10.至少一对光屏,以旋转轴位中心,对称分设在第二定位调整装置的外侧、用于接收待测双面反射镜对应侧反射面的反射光或相对侧点状光源模组的发射光。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位部上还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用于支撑待测双面反射镜、且支撑杆的轴线与旋转台的旋转轴同轴设置;
12.其中,支撑杆与待测双面反射镜的中心轴重合,待测双面反射镜与旋转台同轴同
步旋转。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调整装置还包括一第一位移台,旋转台位于第一位移台上;其中,第一位移台用于调整待测双面反射镜在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移动;
14.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包括俯仰调节平台和第二位移台,且俯仰调节平台位于第二位移台上;其中,俯仰调节平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的俯仰角;第二位移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移动。
15.一些实施例中,点状光源模组与对应侧的光屏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米。
16.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调整装置和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均位于光学平台上;
17.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光学平台的高度小于第二定位调整装置的顶端距离光学平台的高度。
18.示例性的,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度σ满足:
19.σ>arctan((h
2-h1)/l1);
20.其中,h2为第二定位调整装置的顶端距离光学平台的高度,h1为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光学平台的高度,l1为点状光源模组与靠近点状光源模组侧的反射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21.举例说明,点状光源为激光管发射的可见光或不可见光。
2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通过旋转台的旋转轴作为待测双面反射镜的定位部,在旋转台的旋转轴两侧分别对称设置至少一组点状光源模组、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和一对光屏。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定位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及俯仰角,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使待测双面反射镜任一侧的反射光斑至标定位置、通过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标定位置测定相对偏角。如此,通过采用双点状光源模组的光学方法即可放大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23.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测量的复杂度,并且相对偏角的测试精度达到0.001
°

24.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方法,基于上述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25.调整点状光源模组至初始位置,使得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激光点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反射到对应侧的光屏上的反射光斑完整;
26.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直至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上的发射光斑完整、且两个发射光斑对称,将两个发射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
27.安装待测双面反射镜至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上,并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与该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在光屏的投影重合或与该光屏上的标准点重合;
28.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直至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上的发射光斑完整、且两个发射光斑对称之后,将两个发射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之前,还包括:
30.安装待测双面反射镜,检测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激光点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反射到对应侧的光屏上的反射光斑是否完整;
31.若反射光斑完整,则停止调整两个点状光源模组,否则,重新调整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和俯仰角。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测试待测双面反射镜上其他部位相对偏角的步骤,具体步骤为:
33.在垂直于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使得点状光源模组的光束发射至待测双面反射镜的拟测部位;
34.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与该侧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在光屏的投影重合或与该光屏上的标准点重合;
35.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对偏角包括水平方向的偏角θy和竖直方向的偏角θz,
37.θy=1/2*artan((c
y-by)/(l2 2*l1));
38.θz=1/2*artan((c
z-bz)/(l2 2*l1));
39.其中,by为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在其光屏上的水平方向上的坐标,bz为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距离其光屏上的标准点之间的竖直距离,cy为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距离另一个标准点的水平距离,cz为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距离另一个标准点的竖直距离,l1为点状光源模组与靠近点状光源模组侧的反射镜之间的水平距离,l2为点状光源模组与对应侧光屏之间的距离。
4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调整点状光源模组在对应侧的光屏上的反射光斑完整,且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后,通过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使得一对点状光源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上的发射光斑也显示完整,且上述两个发射光斑对称,则将这两个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然后,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发射光斑与其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在光屏的投影重合或与其光屏上的标准点重合。最后,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距离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如此,通过采用双点状光源模组的光学方法放大待测双面反射镜角度差异,即可测试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测试方法简单,测试精度高达0.001
°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4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4.图3是图1的光路图;
45.图4是图2的光路图;
4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4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49.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反射镜在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加工误差或应力形变等的影响,当两个反射镜组成双面反射镜应用于激光雷达中时,如果双面反射镜相对偏角超过了雷达分辨率,双面反射镜反射出的光斑就会出现不重合的现象,会引起点云抖动、点云异常及测距不准确等问题。然而目前并没有检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的方法。
50.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进行介绍。
51.如图1至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用于检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该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光源发射系统、至少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和至少一对光屏4。
52.其中,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包括一旋转台,在旋转台上设有一定位部,且该定位部的轴线与旋转台的旋转轴同轴设置,定位部用于定位待测双面反射镜5。需要说明的是,待测双面反射镜5包括两个对称设计的反射面510、520。此处的定位部可以为一凹槽,也可以为一夹持部,用于固定待测双面反射镜5。此处的旋转轴为旋转台在转动时所沿的一条虚拟的轴线。待测双面反射镜5定位于旋转台上以后,两个反射面510、520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对称分布于旋转轴的两侧。
53.光源发射系统包括至少一对点状光源模组201、202,点状光源模组201、202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对称分设在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的两侧,且一对点状光源模组201、202的光束均在平行于旋转轴的第一平面7上,从而保证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测试的准确性。结合图2、图3和图4,在坐标系中,旋转轴与z轴平行,第一平面7为由y轴方向和z轴方向组成的平面,第一平面7与旋转轴平行。
54.至少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分别支撑点状光源模组201、202并用于分别调整点状光源模组201、202在第一平面7内的俯仰角。至少一对光屏4,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对称分设在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外侧、用于接收来自待测双面反射镜5对应侧反射面的反射光或相对侧点状光源模组的发射光。光屏4接收来自待测双面反射镜5对应侧反射面的反射光形成的光斑记为反射光斑,光屏4接收相对侧的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发射光在光屏4上形成的光斑记为发射光斑,其中对应侧和相对侧均是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作为参考的相对位置,光屏4对应侧反射面是指与光屏4位于旋转轴同侧的反射面,光屏4相对侧的点状光源模组是指与光屏4位于旋转轴不同侧的点状光源模组。
55.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通过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可以调整对应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及俯仰角,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可以使待测双面反射
镜5任一侧反射面反射光形成的反射光斑至标定位置、通过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标定位置测定相对偏角。其中,标定位置为通过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后,将投射到光屏上的符合预设要求的发射光斑标定为标定位置。
56.具体的,定位部上还设有支撑杆530,支撑杆530用于支撑待测双面反射镜5。待测双面反射镜5包括对称设置的反射面510和反射面520,且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中心轴与支撑杆530的中心轴重合,从而保证待测双面反射镜5定位于旋转台上以后,两个反射面510、520能够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对称分布于旋转轴的两侧。此外,支撑杆530的轴线与旋转台的旋转轴同轴设置。在测试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时,通过旋转台即可带动待测双面反射镜5同轴同步旋转。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530上设有固定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凹槽,或设有夹持部可固定待测双面反射镜5。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还包括一个第一位移台,旋转台位于该第一位移台上。其中,第一位移台可以用于调整待测双面反射镜5在垂直于第一平面7的第二平面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二平面是指与旋转轴平行且与第一平面垂直的平面。结合图2、图3和图4,在坐标系中,旋转轴与z轴平行,第一平面7为由y轴方向和z轴方向组成的平面,第二平面为由x轴方向和z轴方向组成的平面。即可以通过调节第一位移台使待测双面反射镜5在第二平面内的任意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调节待测双面反射镜5相对于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的高度,以及点状光源模组的光束发射到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不同部位,从而可以测试待测双面反射镜5不同位置的相对偏角。
58.此外,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可以包括俯仰调节平台和第二位移台,且俯仰调节平台位于第二位移台上。其中,俯仰调节平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的俯仰角。第二位移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移动。通过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的任意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移动,即可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相对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位置。其中,第一位移台和第二位移台均可采用三维位移台,客户可根据测试需求进行选用。
59.具体的,点状光源模组与对应侧的光屏4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米,便于采用光学测试方法测试相对偏角。具体的,一对光屏4的尺寸可以相同,该对光屏4以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中的旋转台的旋转轴为中心轴对称设置。
60.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度,可将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和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均放置于光学平台6上,一对光屏4以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的旋转台的旋转轴对称设置在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外侧。其中,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小于第二定位调整装置2的顶端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
61.具体的,可以通过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内的俯仰角,使得点状光源模组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5发射到光屏4上的反射光斑和发射到光屏4上的发射光斑可以完整的显示在光屏4上。
62.其中,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度σ应该满足:
63.σ>arctan((h
2-h1)/l1);
64.即可使点状光源模组的发射光斑和反射光斑均不会受到阻挡,可以完全显示在光屏4上。其中,h2为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顶端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h1为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l1为点状光源模组与靠近点状光源模组侧的反射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65.此外,点状光源模组可以采用激光管发射的点状光源,包括点状光源模组201和点
状光源模组202。该点状光源可以为可见光或不可见光,均可用于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相对偏角的测试。
6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67.为便于描述,此处仅针对一对点状光源模组201和202、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和一对光屏4进行介绍。
68.在光学平台6上设置有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该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包括第一三维位移台和一旋转台,其中,旋转台位于第一三维位移台上。旋转台的定位部上设有一用于定位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支撑杆530,当旋转台转动时,支撑杆530可带动待测双面反射镜5转动。其中,待测双面反射镜5包括对称设置的反射面510和反射面52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操作方便,可将旋转台、第一三维位移台、支撑杆530、定位部和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中心轴均同轴设置。
69.在光学平台6上的旋转台的两边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两个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分别支撑点状光源模组并用于调整点状光源模组在第一平面7内的俯仰角。一对点状光源模组也分别关于旋转台的旋转轴对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平面7为由y轴方向和z轴方向组成的平面,且第一平面7与旋转轴平行。
70.其中,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可以分别采用两个激光管作为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包括第一激光管201和第二激光管202。具体的,第一激光管201和第二激光管202在x方向上以旋转台的旋转轴为轴对称设置。通过调整两个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位置,使得第一激光管201和第二激光管202在y方向上在同一轴线上。此外,第一激光管201和第二激光管202在z方向上向上倾斜。
71.具体的,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可以包括俯仰调节平台和第二三维位移台,且俯仰调节平台位于第二三维位移台上。俯仰调节平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z方向上的俯仰角。第二三维位移台用于调节点状光源模组在y方向或z方向上的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两个方向上同时移动。
72.为了保证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光经过待测双面反射镜反射后不被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遮挡,可以通过调整点状光源模组在z方向上的俯仰角。
73.具体的,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度σ满足:
74.σ>arctan((h
2-h1)/l1);
75.其中,h2为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顶端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h1为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光学平台6的高度,l1为点状光源模组与靠近点状光源模组侧的反射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76.当然,也可以在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下方设置通孔,使得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光经过待测双面反射镜反射后,通过该通孔显示到光屏4上。
77.另外,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中的第一三维位移台用于调节待测双面反射镜5在x方向或z方向上移动,便于测试待测双面反射镜不同位置的相对偏角。
78.此外,在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外侧,还设置有一对光屏4,且一对光屏4分别对称设置在旋转台的两边,用于接收待测双面反射镜对应侧的反射面的反射光或相对侧点状光源模组的发射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测试的准确性,可以将一对光屏4设置为相同的尺寸,且点状光源模组与对应侧的光屏4之间的距离需大于等于7米。光屏4距离点状光源模组的
距离越远,光学系统对反射面偏差引起的光斑偏差也就越明显,相对偏角的测试也就越准确。
79.通过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和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使待测双面反射镜5任一侧的反射光斑与第一预设标准点的连线为第一平面在光屏4上的投影,通过检测待测双面反射镜5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第二预设标准点偏移值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相对偏角。
8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通过在旋转台上设置一用于固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定位部,且该定位部的轴线与旋转台的旋转轴同轴。在旋转台的旋转轴两侧分别对称设置至少一组点状光源模组、一对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和一对光屏。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定位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及俯仰角,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使待测双面反射镜任一侧的反射光斑至标定位置、通过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标定位置测定相对偏角。如此,通过采用双点状光源模组的光学方法即可放大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81.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测量的复杂度,并且相对偏角的测试精度达到0.001
°

82.以上为本发明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装置,下面对其检测方法进行介绍。
83.请一并参照图3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84.步骤s510、调整点状光源模组至初始位置,使得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激光点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反射到对应侧的光屏上形成的反射光斑完整。
85.通过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的位置,即调节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水平之间的相对距离,从而实现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激光点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5反射到对应侧的光屏4上的反射光斑能够完全打到对应侧的光屏上。
86.步骤s520、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直至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上的发射光斑完整、且两个发射光斑对称,将两个发射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
87.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后,通过调节第二定位调整装置3改变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使得一对点状光源模组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4上的发射光斑完整,并且通过水平仪等辅助仪器确认两个发射光斑对称分布。
88.然后,重新安装待测双面反射镜5,检测点状光源模组发射的激光点通过待测双面反射镜5反射到对应侧的光屏4上的反射光斑是否完整。如果两个反射光斑完整,则将两个发射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如果两个反射光斑不完整,则需要再次重新调节点状光源模组距离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水平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当满足安装上待测双面反射镜5后的两个反射光斑完整且对称,且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5后的两个发射光斑完整,则停止调整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和俯仰角,并将两个发射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
89.需要说明的是,点状光源模组的位置和俯仰角确定后,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不再调节。
90.步骤s530、安装待测双面反射镜至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上,并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与该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在光屏的投影重合或与该光屏上的标准点重合。
91.通过旋转旋转台,使得待测双面反射镜5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b与其光屏4上的标
准点在y轴方向上重合,z轴上会有部分的偏差,此处只限定待测双面反射镜5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其光屏上的第一发射光斑在y方向上重合即可。
92.步骤s540、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93.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5另一侧的反射光斑c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即可得到相对偏角。通过反射光斑b、反射光斑c和两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即可得到相对偏角。
94.具体的,点状光源模组与靠近点状光源模组侧的反射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点状光源模组与对应侧光屏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反射光斑b在y方向上的坐标为by,反射光斑b与其光屏上的标准点在z方向上的距离偏差为bz,反射光斑c与另一个标准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偏差为cy,反射光斑c与另一个标准点在z方向上的距离偏差为cz。根据平面镜成像特性和光的反射原理,平面镜旋转θ度,通过平面镜反射的光斑旋转2θ。
95.因此,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相对偏角包括水平方向的偏角θy和竖直方向的偏角θz,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96.θy=1/2*artan((c
y-by)/(l2 2*l1));
97.θz=1/2*artan((c
z-bz)/(l2 2*l1))。
98.从而即可计算得到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99.为了验证测试的准确性及双面反射镜不同位置的相对偏角是否有差异,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使得点状光源模组的光束发射至待测双面反射镜的拟测部位。
100.首先,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在垂直于第一平面7的第二平面内调节第一定位调整装置1,使得点状光源模组的光束发射至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拟测部位。
101.固定好待测双面反射镜5后,即可按照上面的步骤对待测双面反射镜5的相对偏角进行测试。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5其中一侧的反射光斑与该侧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7在光屏4的投影重合或与标准点重合。然后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位置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
10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反射镜的检测方法,首先,通过调整点状光源模组在对应侧的光屏上的反射光斑完整,且取下待测双面反射镜后,通过调节点状光源模组的俯仰角,使得一对点状光源发射到相对侧的光屏上的发射光斑也显示完整,且上述两个发射光斑对称,则将这两个光斑分别标定为标准点。然后,旋转旋转台至待测双面反射镜其中一侧的发射光斑与其光屏上的标准点连线与第一平面在光屏的投影重合或与标准点重合。最后,根据待测双面反射镜另一侧的反射光斑与另一个标准点之间的距离偏差,测定待测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如此,通过采用双点状光源模组的光学方法放大待测双面反射镜角度差异,即可测试双面反射镜的相对偏角,测试方法简单,测试精度高达0.001
°

103.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10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
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