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与流程

2022-06-04 22:4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挡墙改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已建成的硬化、白化的直立挡墙如何进行生态化改造,增强河岸的生态性和景观性,为沿河居民提供绿色多样的空间,为河道生物创造多样的栖息地,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3.现有河道挡墙常建设于水域边坡或是悬崖边坡。在水域边坡上时,用于减少水流对水域边坡土层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挡墙靠近水域的一侧为迎水面,背离水域的一侧为背水面。
4.水域边坡的挡墙通常采用浆砌叠石的方式施工形成,即块石堆叠后浆液填充形成墙体。有时也会采用砼材料构筑挡墙。
5.因此,在挡墙上难以直接栽种绿植,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绿化较为不利,因此提出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城市河岸挡墙的生态绿化水平,改善河道挡墙硬化白化的现象,营造河道生物的栖息地空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形成栽种区域,s1-1,在挡墙迎水面一侧施工形成水平的底板,所述底板沿挡墙长度方向设置;s1-2,在底板上表面施工形成侧墙,所述侧墙与挡墙间隔设置,所述侧墙与底板以及挡墙的迎水面形成种植槽;s2,摊铺种植土;在种植槽内摊铺种植土形成种植土层;s3,栽种植物,在种植土层上栽种绿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挡墙的迎水面上浇筑底板,并在底板上施工形成侧墙,底板、侧墙以及挡墙形成种植槽,然后在种植槽内摊铺种植土层形成种植土层,最后栽种绿植,从而绿化挡墙的迎水面,美化河岸,提升城市的生态绿化率。
9.可选的,步骤s1-2中,所述侧墙的顶端低于挡墙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步骤s2中,所述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低于侧墙的顶面;步骤s3中,绿植为水生植物。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种植土层以及侧墙整体浸没在水流中,绿植选用能够在浸没在水中的种植土内存活的水生植物,选取适当的绿植以保障对挡墙的绿化作用。
11.可选的,当挡墙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1.5m时,步骤s2中且位于s2-1之前,所述挡墙迎水面的一侧沿挡墙长度方向开凿形成平行挡墙的扩大槽,所述扩大槽与种植槽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高于1.5m及以上的挡墙生态改造时,在挡墙的迎水面上开凿形成扩大槽,通过扩大槽拓宽种植槽沿挡墙厚度方向上的种植范围,从而提高种
植槽内水生植物的栽种数量,提高河流生态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的稳定性。
13.可选的,步骤s1前,所述挡墙的背水面一侧土层中竖向打设用于分摊土层水平荷载的板桩,所述板桩与挡墙间隔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桩能够分摊土层对挡墙产生的侧向土压力,从而保障在开凿扩大槽时挡墙的结构安全性能。
15.可选的,当挡墙高度大于等于2.5m,所述挡墙的迎水面上还施工形成水平的支撑板,支撑板间隔设置于底板的下方,支撑板背离挡墙的一端与底板背离挡墙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相互间隔的连接板,所述支撑板、挡墙、底板以及连接板形成用于供水生动物歇息的生态过水廊道。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高于2.5m及以上的挡墙生态改造时,支撑板通过连接板分摊底板上的荷载,从而提高种植槽的稳定性能。同时,由支撑板、挡墙、底板以及若干连接板围合形成的生态过水廊道,能够为水生动物提供歇息场所,提高河流生态圈的稳定性。
17.可选的,在步骤s2中,扩大槽靠近挡墙背水面一侧的槽壁上还开凿形成腹槽,所述腹槽的槽底高于扩大槽的槽底,所述腹槽的槽底挡墙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所述腹槽的槽底形成抵接平面,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于抵接平面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腹槽能够拓宽扩大槽以及种植槽,同时腹槽的槽底能够对底板的下表面提供竖向的支撑,从而提高生态过水廊道的稳定性能。
19.可选的,在步骤s1前,板桩的顶端与挡墙的顶端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拉结顶板,所述拉结顶板的上表面形成踩踏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桩的顶端通过拉结顶板与挡墙形成连接,从而提高挡墙在生态改造后的稳定性能,保障挡墙的使用寿命。踩踏面供人们行走踩踏,在雨天时,相较于土层,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的拉结顶板较为坚实,能够提高行走在挡墙一侧的人们的舒适度。
21.可选的,在步骤s3中,所述拉结顶板的上表面竖向开设有贯通至土层的种植陆槽,所述种植陆槽内栽种观赏绿植。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陆槽内栽种观赏绿植,观赏绿植为乔、灌木属植物,以提高挡墙背水面一侧土层顶端的生态绿化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挡墙一侧施工形成的种植槽内栽种绿植,从而提高城市河岸挡墙的绿化效果;2.当挡墙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1.5m时,通过在挡墙迎水面的一侧开凿扩大槽,以增大种植槽的栽种范围,提高绿植栽种的数量以及生态稳定性能;3.当挡墙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2.5m时,在挡墙的迎水面设置生态过水廊道,为河流内的水生动物提供歇息的场所,从而提高河流生态圈的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工况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工况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工况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图3的右视工况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挡墙;2、底板;3、侧墙;4、种植槽;5、种植土层;6、板桩;7、拉结顶板;8、种植陆槽;9、踩踏平面;10、扩大槽;11、迎光面;12、腹槽;13、抵接平面;14、支撑板;15、连接板;16、生态过水廊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实施例一参照图1,挡墙1的高度尺寸小于1.5m,挡墙1靠近水流的一侧为挡墙1的迎水面,挡墙1背离水流的一侧为挡墙1的背水面。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城市直立挡墙护岸的生态改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形成栽种区域。预先在挡墙1的迎水面上定位、放样出栽种区域的位置。
31.栽种区域可以靠近挡墙1迎水面的顶端,并且高于所在地区雨季时的水位,此时栽种陆生植物。栽种区域也可以靠近挡墙1迎水面的底端,低于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本技术实施例中,栽种区域低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
32.s1-1,在挡墙1的迎水面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水平的底板2,底板2沿挡墙1的长度方向设置。
33.s1-2,在底板2的上表面通过浆砌叠石的方式施工形成侧墙3,侧墙3位于底板2背离挡墙1的一侧。
34.侧墙3与挡墙1相向的两侧之间以及底板2的上表面形成种植槽4。
35.s2,摊铺种植土。在种植槽4内摊铺种植土形成种植土层5,种植土可以采用田土或是池塘内的淤泥土。
36.本技术实施例中,种植土层5的上表面低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并且采用淤泥土。
37.s3,栽种植物。在种植土层5上栽种绿植(图中未显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种植土层5低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因此绿植为水生植物,可以为水生植物中的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或是浮叶植物。
38.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通过上述方法,对低于1.5m的挡墙1进行绿化,提高城市河岸的绿化率。由于采用种植土层5低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选用了相应的水生植物,相较于采用陆生植物降低了灌溉、养护的成本。
39.实施例2参照图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挡墙1的高度大于等于1.5m,且挡墙所处河道狭窄,面宽受限下。
40.步骤s1前,预先在挡墙1背水面一侧的土层内施工形成板桩6,板桩6沿挡墙1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有若干根,并且板桩6与挡墙1之间间隔设置。板桩6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减少板桩6的施工对挡墙1的影响。
41.然后,在板桩6的顶端与挡墙1的顶端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拉结顶板7。拉结顶板7使板桩6和挡墙1连接形成一体,减小底板2以及侧墙3对挡墙1施加朝向水面倾覆的荷载
对挡墙1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板桩6还能够分摊土层对挡墙1的侧向土压力,保障挡墙1的结构稳定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42.拉结顶板7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拉结顶板7的上表面形成相较土层而言较为坚实的踩踏平面9。雨天时,坚实的踩踏平面9能够减少雨水滴落溅起时形成的泥水,从而能够提高行走在挡墙1一侧拉结顶板7上的人们的舒适度。
43.拉结顶板7的上表面还开设有竖向贯通至土层上的种植陆槽8,种植陆槽8内进行乔、灌木种植,从而形成观赏绿植(图中未显示),提高挡墙1背水面顶端的绿化率。
44.步骤s2中且位于步骤s2-1前,在挡墙1的迎水面上对应栽种区域开设扩大槽10,扩大槽10沿挡墙1长度方向设置,扩大槽10与种植槽4连通。扩大槽10的槽底低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扩大槽10的槽顶高于挡墙1所在地区水域的常水位,种植槽4的槽底与扩大槽10的底端平齐,扩大槽10的槽顶倾斜形成迎光面11。
45.迎光面11较低的一端与扩大槽10靠近背水面一侧的槽壁顶端连接,迎光面11较高的一端与迎水面平齐,以便自然光线进扩大槽10内照射靠近背水面一侧的绿植,提高绿植的成活率。
46.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步骤s1前先施工形成板桩6,能够减小土层对挡墙1水平方向的侧向土压力,从而减小挡墙1在开凿形成扩大槽10时,挡墙1出现开裂、坍塌的概率,保障生态改造施工时的安全性能。
47.扩大槽10能够增大种植槽4的种植范围,增大绿植栽种数量,提高绿植的生态稳定性能。相较直接拓宽底板2宽度方向的尺寸而言,扩大槽10还具有减小底板2自身对底板2和挡墙1连接位置处的弯矩,从而提高底板2连接稳定性能。
48.实施例3参照图3、4,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挡墙1的高度大于等于2.5m。
49.扩大槽10靠近挡墙1背水面一侧槽壁开凿形成腹槽12,腹槽12的槽底高于扩大槽10的槽底,腹槽12的槽底形成抵接平面13。
50.底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于抵接平面13上,从而使得底板2的下表面受到抵接平面13的支撑,提高底板2的稳定性能。
51.挡墙1的迎水面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支撑板14,支撑板14低于底板2,支撑板14与底板2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支撑板14沿挡墙1长度方向设置。
52.支撑板14背离挡墙1的一端与底板2背离挡墙1的一端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5,连接板15沿支撑板14长度方向依次相互间隔分布有若干块,支撑板14、连接板15、底板2以及挡墙1之间形成生态过水廊道16。
53.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生态过水廊道16通过相邻两连接板15之间的间隙与水域连通,以便水流以及水生动物进入至生态过水廊道16,从而为水域内的水生动物提供歇息的场所。
54.在晴天时,连接板15以及底板2能够为生态过水廊道16内歇息的水生动物提供遮阳,从而提高了水流中生态圈的稳定性能。
55.同时,由于支撑板14通过连接板15与底板2形成连接,使得支撑板14能够分摊底板2背离挡墙1一端的荷载,从而提高底板2与挡墙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