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02:44: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手套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


背景技术:

2.cn201921376257.1公开了一种针织手套机的机头驱动装置,其代表了目前市面上所有针织手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当编织手套筒形部分主体时,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时,由后导针机头(此处的前后定义为人面对机器的正面为准)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后针床上的织针并吃入一个纱嘴(梭子)中的纱线完一个编织动作;相对应的,当导针机头从右向左运动时,由前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前针床上的织针并接力吃入上述同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成另一个编织动作。由此,导针机头完成一个由左到右再回左的往复动作称之为完成一个横列针数(当然也有的机器把从右边开始到回到右边称为一个来回并计为一个横列针数),如此不断循环跑圈,纱线呈现螺旋方式编织。
4.当编织手套缝口部分指缝指尖时,前后导针机头同时推起各自前后针床上的织针,前后织针是相互交错吃进的同一路纱线,这个编织动作行业内称之为缝口,也就是此时前后针床所编织的针织结构是缝合在一起的。
5.当前市面上所有的手套机为了提高产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导针机头的运动速度,从而来达到高产量的目的。然而,这样的后果是机器磨损的加快和故障的增加,而且更为致命的是并没有大幅提高手套机的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以上缺陷,实现一种在不提高导针机头运动速度的情况下,使编织速率提高近一倍,产能大幅提高的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
7.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包括一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一前针床和一后针床,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依所述机架的前后两侧对称布置,所述前针床上设置有一前导针机头,所述前导针机头滑动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一组前滑杆和前滑轨上,所述前导针机头还连接有一前驱动板,所述前驱动板连接在一前驱动带上,所述前驱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前主动皮带轮和一前从动皮带轮,所述后针床上设置有一后导针机头,所述后导针机头滑动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一组后滑杆和后滑轨上,所述后导针机头还连接有一后驱动板,所述后驱动板连接在一后驱动带上,所述后驱动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后主动皮带轮和一后从动皮带轮,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的上方设置有一纱嘴导轨,所述纱嘴导轨上设置有至少一对在其上往复运动的纱嘴,每个所述纱嘴均分别连接有一独立驱动其的步进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主动皮带轮连接在一前伺服电机的电机轴上,所述后主动皮带轮连接在一
后伺服电机,20-纱嘴导轨,21-纱嘴,211-一号纱嘴,212-二号纱嘴,22-起针高度控制三角,23-起半针三角,24-左边起针三角,25-右边起针三角,26-左边针织密度三角,27-右边针织密度三角,28-平针三角,29-橡筋起针三角,30-橡筋起针高度控制三角。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与达成目的易于明白理解,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1.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包括一机架10,机架10上设置有一前针床1和一后针床11,前针床1和后针床11依机架10的前后两侧对称布置,前针床1上设置有一前导针机头2,前导针机头2滑动安装于机架10上的一组前滑杆3和前滑轨4上,前导针机头1还连接有一前驱动板5,前驱动板5连接在一前驱动带6上,前驱动带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前主动皮带轮7和一前从动皮带轮8,前主动皮带轮7连接在一前伺服电机9的电机轴上,后针床11上设置有一后导针机头12,后导针机头12滑动安装于机架10上的一组后滑杆13和后滑轨14上,后导针机头12还连接有一后驱动板15,后驱动板15连接在一后驱动带16上,后驱动带1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后主动皮带轮17和一后从动皮带轮18,后主动皮带轮17连接在一后伺服电机19的电机轴上。
22.前针床1和后针床11之间的上方设置有一纱嘴导轨20,纱嘴导轨20上设置有一对在其上往复运动的纱嘴21,即一号纱嘴211,二号纱嘴212;每个纱嘴21均分别连接有一独立驱动其的步进电机。
23.前伺服电机9和后伺服电机19在工作中独立运转,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其一同步运转,其二差速运转。前导针机头2和后导针机头12在各自前伺服电机9或后伺服电机19的驱动工作中,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其一依机架10的前后两侧错位布置,其二依机架10的前后两侧对称布置。
24.前导针机头2和后导针机头12依机架10的前后两侧错位布置工作时,前导针机头2驱使前针床1起针与其中一纱嘴相配合,即吃进一路纱线;与此同时,后导针机头12驱使后针床11起针与另一纱嘴相配合,即吃进另一路纱线。
25.前导针机头2和后导针机头12依机架10的前后两侧对称布置工作时,前导针机头2驱使前针床1和后导针机头12驱使后针床11两者交错起针与同一纱嘴相配合,即吃进同一路纱线。
26.前导针机头2和后导针机头12的内侧端面上设置有相同的导针三角底板,导针三角底板包括起针高度控制三角22、起半针三角23、左边起针三角24、右边起针三角25、左边针织密度三角26、右边针织密度三角27、平针三角28、橡筋起针三角29和橡筋起针高度控制三角30,起针高度控制三角22和起半针三角23位于导针三角底板的中部并呈一上一下间隔布置,左边起针三角24位于起半针三角23的左下方,右边起针三角25位于起半针三角23的右下方,左边针织密度三角26位于左边起针三角24的左上方,右边针织密度三角27位于右边起针三角25的右上方,平针三角28位于左边针织密度三角26的上方,橡筋起针三角29位于右边针织密度三角27的右侧,橡筋起针高度控制三角30位于橡筋起针三角29的上方。
27.一种针织手套机前后机头同步吃纱同步编织机构的编织方法,分为两种编织情况,第一种情况当编织手套筒形部分主体的步骤如下:
28.(1)首先,前伺服电机和后伺服电机差速运转,让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前后两侧错位分布;接着,前伺服电机和后伺服电机同步运转,让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同步往复运动;其中,前导针机头驱使前针床起针与其中一纱嘴相配合,后导针机头驱使后针床起针与另一纱嘴相配合,为了方便阐述以下定义为一号纱嘴和二号纱嘴;
29.(2)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从运动方向上看,前导针机头在前、后导针机头在后,前导针机头驱使前针床起针与一号纱嘴相配合,吃进一路纱线;与此同时,后导针机头驱使后针床起针与二号纱嘴相配合,同步吃进另一路纱线;
30.(3)当运动到最右边后,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开始返回从右向左运动,从运动方向看,后导针机头在前、前导针机头在后,后导针机头驱使后针床起针更换吃进一号纱嘴的纱线,前导针机头驱使前针床起针更换吃进二号纱嘴的纱线;
31.(4)如此重复上述步骤(2)和(3),直至手套筒形部分主体编织完成;
32.第二种情况当编织手套缝口部分指缝指尖时:
33.(1)首先,前伺服电机和后伺服电机差速运转,让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前后两侧对位布置;接着,前伺服电机和后伺服电机同步运转,让前导针机头和后导针机头同步往复运动;
34.(2)前导针机头驱使前针床,后导针机头驱使后针床,两者交错起针与同一纱嘴相配合,一号纱嘴或二号纱嘴,即吃进同一路纱线;即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织针交错在一起并同时吃进一号或二号纱嘴中的其中一路纱线,此时另一路不被吃进纱线的纱嘴停靠在一边不被任何织针碰撞的位置;直至手套缝口部分指缝指尖编织完成。
35.使用:现有技术针织手套机也存在前后针床同时起针的情况,但是是在缝口编织时才出现,也就是当编织手套缝口部分指缝指尖时,然而此时前后织针是相互交错只吃进的同一路纱线,所以前后针床所编织的针织结构是缝合在一起的,而手套是前后针床所编织的针织结构最后需要分离形成筒状。
36.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常规针织手套机在工作时同一时间只能吃进一路纱线而编织效率低的瓶颈,突破性实现了新机型前后导针机头同时起针同时吃进两路纱线,既能满足编织手套指尖和指缝是缝合在一起的,又能满足编织其他所有横列针数时又是不缝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在不提高导针机头运动速度的情况下,使编织速率提高近一倍,产能大幅提高。
37.要实现以上功能核心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前后导针机头由两个伺服电机独立驱动,(其他普通手套机都是前后导针机头由一个电机驱动的),当然也可以由一个电机驱动另由机械结构转换以实现前后两导针机头错位运动和平行运动的转换;二,每个纱嘴也由独立的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独立驱动(这是现有技术);三,前后导针机头的起针三角要左右两个方向运动时都可以推起针床上的织针,并调节织针下降的幅度(织针下降的幅度是调节手套的密度的)。
38.本技术的核心保护点只有两点—:前后导针机头的错位(这里的“错位”从运动状态看成一前一后)和并排运动方式切换(不管是两个电机的驱动方法还是一个电机驱动用机械结构实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前后针床同时推起一定数量的织针成交错状态吃进一路纱线完成缝合的编织,和前后针床同时推起一定数量的织针成完全错位(这里的“错位”从运动状态看成一前一后)的状态同时吃进两路纱线,并完成前后针床织针所吃进的两路
纱线的相互交换从而完成筒状编织。二:前后导针机头的起针三角要左右两个方向运动时都可以推起针床上的织针,并调节织针下降的幅度(织针下降的幅度是调节手套的密度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