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2:4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


背景技术:

2.地钻广泛应用于坡地、沙地、硬质土地的苗木园林绿化工程种植挖坑,起挖大树的外围出土,围栏埋桩挖穴,果树、林木施肥挖穴,园林绿化工程的中耕、除草等,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劳动强度低,适合各种地形、携带方便、便于野外田地作业等优点,普及率逐渐在增加,真正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3.地钻包括手柄,用于控制地钻,但传统的操控手柄装配分型面呈平行于地钻整机的对称平面的排布方式,该结构导致在地钻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腕和手臂之间有一个夹角,在用力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以改善由于传统的操控手柄装配分型面呈平行于地钻整机的对称平面的排布方式,而导致在地钻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腕和手臂之间有一个夹角,在用力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舒适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包括:
6.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且位于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所述扶手架关于所述主支架的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
7.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分别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上,所述辅助手柄和所述控制手柄的底部均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且所述辅助手柄和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手架包括第一扶手架和第二扶手架,所述第一扶手架和所述第二扶手架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支架的两侧,所述辅助手柄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扶手架上,所述控制手柄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扶手架上。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架上设置有多个辅助手柄安装孔,且多个所述辅助手柄安装孔的轴线向远离所述第二扶手架的一侧斜向下设置。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手柄包括第一辅助手柄壳体和第二辅助手柄壳体,所述第一辅助手柄壳体和所述第二辅助手柄壳体之间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所述辅助手柄安装孔与所述第一扶手架固定安装。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手柄壳体和所述第二辅助手柄壳体之间的接触面为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一分型面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辅助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扶手架上设置有多个控制手柄安装孔,且多个所述控制手柄安装孔的轴线向远离所述第一扶手架的一侧斜向下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手柄包括第一控制手柄壳体和第二控制手柄壳体,所述第一控制手柄壳体和所述第二控制手柄壳体之间通过固定螺栓穿过所述控制手柄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扶手架固定安装。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手柄壳体和所述第二控制手柄壳体之间的接触面为第二分型面,所述第二分型面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锐角设置在15
°
至30
°
之间。
1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地钻,包括:
17.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台和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且位于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所述扶手架关于所述主支架的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
18.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19.钻杆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钻杆组件工作;
20.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分别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上,所述辅助手柄和所述控制手柄的底部均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且所述辅助手柄和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
2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通过将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分别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上,且所述辅助手柄和/或所述控制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以使得产品在的控制手柄和辅助手柄和整机的对称平面呈锐角夹角布局,该布局方式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地钻过程中更为省力。即通过重新设计控制手柄和辅助手柄的定位角度,使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与地钻整机对称平面呈锐角,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的地钻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的地钻的主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的地钻中支撑组件与手柄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的地钻中支撑组件与手柄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一实施例中的地钻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5中沿a-a的剖面示意图。
29.标号说明:
30.地钻100;支撑组件10;驱动组件20;支撑平台11;支架12;主支架121;扶手架122;第一扶手架1221;第二扶手架1222;辅助手柄31;控制手柄32;辅助手柄安装孔301;第一辅助手柄壳体311;第二辅助手柄壳体312;控制手柄安装孔302;第一控制手柄壳体321;第二
控制手柄壳体322;开关扳机323。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3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通过重新设计控制手柄和辅助手柄的定位角度,以改善由于传统的操控手柄装配分型面呈平行于地钻整机的对称平面的排布方式,而导致在地钻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腕和手臂之间有一个夹角,在用力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不舒适的问题,具体的,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钻100包括支撑组件10,驱动组件20、钻杆组件和手柄组件,所述支撑组件10包括支撑平台11以及支架12,所述驱动组件20安装在所述支撑组件10的支撑平台11上,所述钻杆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20连接,且所述驱动组件20并用以驱动所述钻杆组件工作,所述手柄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撑组件10的支架12上。
34.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支架12包括主支架121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121两侧的扶手架122,所述支撑平台11安装在两个所述主支架121之间,且位于所述主支架121两侧的所述扶手架122关于所述主支架121的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即沿着所述中线l1在y方向上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其该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为所述地钻100的对称面。
35.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组件包括辅助手柄31和控制手柄32,所述辅助手柄31和所述控制手柄32分别安装在所述主支架121两侧的扶手架122上,在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手柄31和所述控制手柄32的壳体均包括两个对称的半壳体,所述辅助手柄31和所述控制手柄32的底部均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且所述辅助手柄31和所述控制手柄32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
36.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扶手架122包括第一扶手架1221和第二扶手架1222,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和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支架121的两侧,且所述辅助手柄31安装在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上,所述控制手柄32安装在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上。
37.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上设置有多个辅助手柄安装孔301,且多个所述辅助手柄安装孔301的轴线l2向远离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的一侧斜向下设置,即沿图6中的方向r布置,与水平方向x存在一夹角,辅助手柄31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上,所述辅助手柄31的底部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且所述辅助手柄31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锐角例如设置在15
°
至30
°
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锐角还可以设置在20
°
至25
°

间,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38.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手柄31包括第一辅助手柄壳体311和第二辅助手柄壳体312,所述第一辅助手柄壳体311和所述第二辅助手柄壳体312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第一辅助手柄壳体311和所述第二辅助手柄壳体312之间的接触面为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一分型面的方向与所述辅助手柄31的底部朝向一致,即所述第一分型面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辅助手柄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即所述辅助手柄31上的第一分型面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以使得所述辅助手柄31上的第一分型面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
39.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将通过所述第一辅助手柄壳体311和所述第二辅助手柄壳体312将设置有所述辅助手柄安装孔301处的扶手架包裹在内,并使得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辅助手柄安装孔301,以将所述辅助手柄31与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固定安装在一起,且使得所述辅助手柄31的底部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且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形成有所述锐角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锐角例如设置在15
°
至30
°
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锐角还可以设置在20
°
至25
°
之间,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40.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上设置有多个控制手柄安装孔302,且多个所述控制手柄安装孔302的轴线l3向远离所述第一扶手架1221的一侧斜向下设置,即沿图6中的方向l布置,同样与水平方向x存在一夹角,控制手柄32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上,所述控制手柄32的底部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且所述控制手柄32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锐角例如设置在15
°
至30
°
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锐角还可以设置在20
°
至25
°
之间,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41.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手柄32包括第一控制手柄壳体321和第二控制手柄壳体322,所述第一控制手柄壳体321和所述第二控制手柄壳体322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手柄壳体321和所述第二控制手柄壳体322之间的接触面为第二分型面,所述第二分型面的方向与所述控制手柄32的底部朝向一致,即所述第二分型面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和所述控制手柄32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即所述控制手柄32上的第二分型面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以使得所述控制手柄32上的第二分型面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同样大小的锐角。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手柄32的底部还设置有开关扳机323,用于触发开关,从而控制地钻进行工作。
42.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时,将通过所述第一控制手柄壳体321和所述第二控制手柄壳体322将设置有所述控制手柄安装孔302处的扶手架包裹在内,并使得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控制手柄安装孔302,以将所述控制手柄32与所述第二扶手架1222固定安装在一起,且使得所述控制手柄32的底部斜向下指向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且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形成有所述锐角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锐角例如
设置在15
°
至30
°
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锐角还可以设置在20
°
至25
°
之间,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手柄31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形成有的夹角和所述控制手柄32与所述中线l1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形成有的夹角的角度相同。
4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地钻的手柄组件及地钻,通过将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分别安装在所述主支架两侧的扶手架上,且所述辅助手柄和/或所述控制手柄的分型面与所述中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之间设置有锐角的夹角,以使得产品在的控制手柄和辅助手柄的装配分型面和整机的对称平面呈锐角夹角布局,该布局方式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在使用地钻过程中更为省力。即通过重新设计控制手柄和辅助手柄的定位角度,使辅助手柄和控制手柄的装配分型面与地钻整机对称平面呈锐角,使得该地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臂、手腕和手掌的分布更为合理,更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44.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45.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