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4:4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和驱动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具有改善的感测性能的显示装置和驱动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2.诸如电视机、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导航单元和游戏单元的多媒体电子设备通常包括显示装置以显示图像。在某些情况下,电子设备包括输入传感器,除了通常的输入方法(例如按钮、键盘、鼠标等)之外,该输入传感器还提供基于触摸的输入方法,以允许用户容易地且直观地输入信息或命令。
3.传统的输入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感测从用户身体的一部分(例如,他们的手指)产生的触摸或压力。然而,在一些传统的显示装置中,尤其是那些具有相对大的显示屏幕的显示装置中,在显示区域的边界处多点触摸灵敏度可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善在其中两个或多个传感器控制电路连接到输入传感器的结构的边界区域中的感测灵敏度的显示装置。
5.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驱动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6.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被配置为显示图像;输入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感测输入,并且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传感器控制器,连接到所述输入传感器。
7.所述输入传感器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多个第二感测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以及边界感测电极,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重叠。
8.所述边界感测电极所述多个第一感测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感测电极形成互电容器,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感测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感测电极形成互电容器。
9.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感测输入的输入传感器以及连接到所述输入传感器的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
10.所述方法包括:使用所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驱动设置在所述输入传感器的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感测电极,并且使用所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驱动设置在所述输入传感器的第二区域中的第二感测电极,以在第一模式下产生关于所述输入的第一感测结果。所述方法包括:驱动设置为与所述输入传感器的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重叠的边界感测电极、相邻于所述边界感测电极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感测电极和的相邻于所述边界感测电极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感测电极,以在第二模式下产生关于所述输入的第二感测结果。所述方法包括将在所述第一模式下的所述感测结果和在所述第二模式下的所述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获得最终感测结果。
11.根据上述,输入传感器使用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通过两种感测方法(即,自电容方法和互电容方法)感测在边界中发生的输入。因此,改善了输入传感器在边界中的感测特性。
附图说明
12.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及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13.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14.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模块的平面图;
15.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显示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16.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的平面图;
17.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之间的连接的视图;
18.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19.图7a和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20.图8a和图8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21.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之间的连接的视图;
22.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的平面图;
23.图11是沿着在图3中示出的线i-i'截取的显示模块的截面图;
24.图12a是沿着在图5中示出的线ii-ii'截取的输入传感器的截面图;
25.图12b是沿着在图5中示出的线iii-iii'截取的输入传感器的截面图;
26.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27.图14a至图14c是示出了在图13中示出的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本公开中,将理解的是,当元件或层被称作“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或中间层。
29.相同的标号可以始终指代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了有效地描述技术内容,可能放大了组件的厚度、比例和尺寸。
30.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31.将理解的是,尽管本文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
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可被命名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如本文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种”和“该(所述)”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32.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可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下面”、“在

下方”、“下”、“在

上方”和“上”等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将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在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附图中所示的装置被翻转,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方”或“下面”的元件可以随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

下方”可包括“在

上方”和“在

下方”两种方位。所述装置可被另外定位(旋转90度或者在其他方位),并且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空间相对术语。
33.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将进一步理解,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术语(例如在通用的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它们的意思一致的意思,而不应解释为理想的或过于形式化的意思。
34.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说明存在列举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
35.在本说明书中,“当在平面上观察时”或“在平面图中”可以指从竖直方向(例如,“z”方向)观察或如此观察。当结合“外部”描述某事物时,其可以指当前描述的实施例外部的任何事物。此外,除非上下文另有指示,否则对单数元件的描述可以应用于多个那些相同的元件。
36.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
37.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dd的平面图,并且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模块dm的平面图。图3是在图2中示出的显示模块dm的分解透视图。
38.参照图1至图3,显示装置dd可以响应于电信号而被激活。显示装置dd可以是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计算机、汽车导航单元、游戏单元或可穿戴装置等。然而,显示装置dd不受特别限制。
39.显示装置dd可以包括限定在显示装置dd中的有源区域aa和外围区域naa。显示装置dd可以通过有源区域aa显示图像。外围区域naa可以侧面地围绕有源区域aa。
40.在图1中显示的显示装置dd可以感测由用户的身体产生的输入或由输入装置产生的输入。输入装置可以指除了用户的身体之外的装置。例如,输入装置可以为主动笔、手写笔、触控笔或电子笔等。由用户的身体产生的输入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外部输入,诸如用户身体的一部分的触摸、热或压力。
41.显示装置dd可以包括显示模块dm。显示模块dm可以包括显示面板dp和输入传感器isp。
42.显示面板dp可以被配置为产生图像。显示面板dp可以为发光型显示面板。例如,显示面板dp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微型led显示面板或纳米led显示面板。
43.显示面板dp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和与显示区域da相邻的非
显示区域nda。显示区域da可以是其中大体上显示图像的区域,并且非显示区域nda可以是其中不显示图像的边框区域。图1示出了其中非显示区域nda侧面地围绕显示区域da的结构,然而,本公开不必限于此。非显示区域nda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da的至少一侧处。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中显示图像。图像可以为动态图像(例如,视频和/或界面)或静止图像。
44.显示面板dp可以包括多个像素px和连接到像素px的信号线。每个像素px可以包括发光元件。信号线可以包括数据线、扫描线和电源线。
45.输入传感器isp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dp上。输入传感器isp可以感测从外部施加到输入传感器isp的输入。作为示例,输入传感器isp可以设置为在厚度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r3)上与显示区域da基本上重叠。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包括多个区域。图3示出了其中输入传感器isp被虚拟边界线bl划分为两个区域的结构作为代表性示例,然而,限定在输入传感器isp中的区域的数目不必限于这两个。在下文中,这两个区域将被称为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相邻。
46.显示装置dd还可以包括多个数据驱动芯片dic1至dic4(dic1、dic2、dic3和dic4)、多个柔性膜cof1至cof4(cof1、cof2、cof3和cof4)和印刷电路板pcb。柔性膜cof1至cof4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dp和印刷电路板pcb之间,并且可以将显示面板dp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pcb。柔性膜cof1至cof4中的每一者的一端可以结合到显示面板dp,并且柔性膜cof1至cof4中的每一者的另一端可以结合到印刷电路板pcb。
47.图2示出了其中数据驱动芯片dic1至dic4分别安装在柔性膜cof1至cof4上的结构,然而,本公开不必限于此。例如,数据驱动芯片dic1至dic4可以以玻璃上芯片(chip-on-glass,cog)方法直接安装在显示面板dp上。
48.产生驱动显示面板dp和数据驱动芯片dic1至dic4所需的各种控制信号和电源信号的各种电路可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pcb上。作为示例,主控制器mcu可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以控制显示装置dd的总体操作。主控制器mcu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微处理器,并且主控制器mcu可以被称为主机。主控制器mcu还可以包括图形控制器。
49.显示装置dd还可以包括传感器控制器scu,以控制输入传感器isp的驱动。作为示例,传感器控制器scu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详细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控制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一区域a1的驱动,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控制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二区域a2的驱动。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中的每一者可以以芯片形式实现,并且可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
50.传感器控制器scu可以从主控制器mcu接收感测控制信号。感测控制信号可以包括确定传感器控制器scu的驱动模式的模式确定信号以及时钟信号。传感器控制器scu可以响应于模式确定信号控制输入传感器isp,以使输入传感器isp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下运行。
51.传感器控制器scu可以基于从输入传感器isp施加到其的信号来计算用户输入的坐标信息,并且可以将具有坐标信息的坐标信号输出到主控制器mcu。主控制器mcu可以基于坐标信号执行与输入对应的操作。例如,主控制器mcu可以基于坐标信号控制显示面板dp的操作,从而通过显示面板dp显示新的图像。例如,主控制器mcu可以通过响应于用户输入控制显示面板dp来促进交互式用户界面。
52.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的平面图,并且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之间的连接关系的视图。
53.参照图4,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以及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重叠的边界感测电极bse。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并且可以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部分地重叠。
54.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具有其自己的坐标信息。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以矩阵图案布置在第一区域a1中。例如,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具有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行和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的列。当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分别被称为行方向和列方向时,在同一列中布置的一组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被定义为感测电极列。感测电极列可以设置为多个,感测电极列可以设置在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一区域a1中,并且每个感测电极列可以包括在第二方向dr2上布置的多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图4示出了其中六个感测电极列设置在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一区域a1中并且在每个感测电极列中包括八个第一感测电极se1的结构,然而,这仅是一个示例,并且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的布置和数目不必限于此。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第一区域a1的第一感测电极列至第六感测电极列可以分别被称为第一感测电极列se1_c1、第二感测电极列se1_c2、第三感测电极列se1_c3、第四感测电极列se1_c4、第五感测电极列se1_c5和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
55.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在图4中,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具有四边形形状,然而,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的形状不必限于此。
56.类似地,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其自己的坐标信息。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以矩阵图案布置在第二区域a2中。例如,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行和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的列。在同一列中布置的一组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被称为感测电极列。感测电极列可以设置为多个,感测电极列可以限定在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二区域a2中,并且每个感测电极列可以包括在第二方向dr2上布置的多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图4示出了六个感测电极列设置在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二区域a2中并且在每个感测电极列中包括八个第二感测电极se2的结构,然而,这仅是一个示例,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的布置和数目不必限于此。在下文中,第二区域a2的第一感测电极列至第六感测电极列可以分别被称为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第八感测电极列se2_c8、第九感测电极列se2_c9、第十感测电极列se2_c10、第十一感测电极列se2_c11和第十二感测电极列se2_c12。
57.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与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的形状和尺寸基本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在图4中,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具有四边形形状,然而,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的形状不必限于此。
58.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设置在与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限定的虚拟边界线bl至少部分地重叠的位置处。具体地,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区域a1的第一感测电极se1之中的相邻于边界线bl的一部分第一感测电极se1相邻,例如,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相邻。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区域a2的第二感测电极se2之中的相邻于边界线bl的一部分第二感测电极se2相邻,例如,边界感测电极
bse可以与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相邻。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在基本上平行于边界线bl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r2)上延伸。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基本上平行于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和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
59.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形成互电容器。例如,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的第一感测电极se1形成互电容器。边界感测电极bse也可以与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例如,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的第二感测电极se2)形成互电容器。
60.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具有第一宽度w1,并且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具有第二宽度w2。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可以彼此基本上相同。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具有第三宽度w3。第三宽度w3可以小于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
61.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均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间隔开第一距离d1。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均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间隔开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彼此基本上相同。边界感测电极bse的第三宽度w3可以小于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和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以第三距离d3彼此间隔开。第三距离d3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但是本公开不必限于此。
62.传感器控制器scu可以包括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se1的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电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se2的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区域a1可以被定义为其中设置有电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的第一感测电极se1的区域,并且第二区域a2可以被定义为其中设置有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的第二感测电极se2的区域。
63.当包括在传感器控制器scu中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数目增加时,限定在输入传感器isp中的区域的数目也会增加。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限定在输入传感器isp中的区域的数目可以与传感器控制器scu中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数目匹配。例如,在包括在传感器控制器scu中的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数目为三个的情况下,输入传感器isp还可以包括除了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外的第三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bse之外,输入传感器isp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区域a2和第三区域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当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区域的数目增加时,边界感测电极的数目可以增加以对应于区域的数目。例如,具有数目为n个的区域的实施例可以具有n-1个边界感测电极。为了便于说明,作为代表性示例,在图4至图10中将描述输入传感器isp包括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情况。
64.参照图4和图5,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感测线和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感测线。第一感测线可以将第一感测电极se1电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并且第二感测线可以将第二感测电极se2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第一感测线分组,使得第一感测线组的数目对应于感测电极列的数目。作为示例,第一感测线可以分组为分别与第一感测电极列se1_c1至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对应的第一线组sl1_g1、第二线组、第三线组、第四线组、第五线组和第六线组sl1_g6。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与感测电极列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的数目对应的第一感测线的数目。作为示例,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每一者可以
包括八条第一感测线。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每一者中的第一感测线可以分别电连接到包括在相应的感测电极列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
65.第一线组sl1_g1可以包括电连接到包括在第一感测电极列se1_c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11至se1_18(se1_11、se1_12、se1_13、se1_14、se1_15、se1_16、se1_17和se1_18)的第一感测线sl1_11至sl1_18(sl1_11、sl1_12、sl1_13、sl1_14、sl1_15、sl1_16、sl1_17和sl1_18)。第六线组sl1_g6可以包括电连接到包括在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se1_61、se1_62、se1_63、se1_64、se1_65、se1_66、se1_67和se1_68)的第一感测线sl1_61至sl1_68(sl1_61、sl1_62、sl1_63、sl1_64、sl1_65、sl1_66、sl1_67和sl1_68)。第一感测线sl1_11至sl1_18中的每一条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se1_11至se1_18中的至少一个重叠。例如,在第一感测线sl1_11至sl1_18之中,第一感测线sl1_11可以仅与一个第一感测电极se1_11重叠,而第一感测线sl1_18可以与第一感测电极se1_11至se1_18中的八个重叠。如上所述,当线组sl1_g1至sl1_g6中的每一者的第一感测线sl1_11至sl1_68均设置为与其相应的感测电极列重叠时,可以减小感测电极列se1_c1至se1_c6之间的距离。例如,与其中感测线设置在感测电极列se1_c1至se1_c6之间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感测电极列se1_c1至se1_c6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感测线导致的输入传感器isp中的非有效感测区域的增加,并且可以使非有效感测区域最小化。
66.第二感测线可以被分组为分别与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至第十二感测电极列se2_c12对应的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中的每一者可以具有与包括在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至第十二感测电极列se2_c12中的每一者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的数目对应的感测线的数目。例如,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八条第二感测线。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中的每一者的第二感测线可以分别电连接到包括在相应的感测电极列中的第二感测电极。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中的每一者的第二感测线和包括在相应的感测电极列中的第二感测电极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与第一感测线和第一感测电极之间的连接关系类似,并且因此,将省略其细节。
67.输入传感器isp还可以包括电连接到边界感测电极bse的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和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可以将边界感测电极bse电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并且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可以将边界感测电极bse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例如,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通过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和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公共地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不与第一感测线和第二感测线重叠。
68.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在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多种模式下运行。在第一模式下,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驱动第一感测电极se1,以感测第一区域a1中的输入,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驱动第二感测电极se2,以感测第二区域a2中的输入。例如,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在第一模式下通过自电容方法感测输入。在第一模式下,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感测电极se1接收第一自感测信号。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通过第一自感测信号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在第一模式下,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二感测电极se2接收第二自感测信号。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通过第二自感测信号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自感测结果。
69.在第一模式下,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将补偿信号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补偿信号可以与通过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施加到第一感测电极se1的第一驱动信号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相位,和/或与通过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施加到第二感测电极se2的第二驱动信号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相位。因此,可以在第一模式下减小边界感测电极bse与第一感测电极se1之间的干扰以及边界感测电极bse与第二感测电极se2之间的干扰。
70.在第二模式下,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驱动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和边界感测电极bse,以感测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中以及周围的输入。另外,在第二模式下,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驱动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和边界感测电极bse,以感测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中以及周围的输入。作为示例,在第二模式下被驱动的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是包括在设置为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相邻的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另外地或可选地,在第二模式下被驱动的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是包括在设置为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相邻的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_71至se2_78(se2_71、se2_72、se2_73、se2_74、se2_75、se2_76、se2_77和se2_78)。
71.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
72.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73.参照图4和图6a,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第一传输信号ts1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并且可以从与边界感测电极bse相邻的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例如,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接收第一互感测信号。在第二模式下,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第一互电容器cm11、第二互电容器cm12、第三互电容器cm13、第四互电容器cm14、第五互电容器cm15、第六互电容器cm16、第七互电容器cm17和第八互电容器cm18)。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可以分别被称为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来自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的信号可以被分别称为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例如,第一互感测信号可以包括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因此,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可以形成在边界感测电极bse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之间。
74.当将第一传输信号ts1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时,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来确定。然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在提供输入的点时的相邻感测信号可以具有与在不提供输入的点时的相邻感测信号的电平不同的电平。例如,可以通过该过程检测靠近边界感测电极bse的用户输入并且确定其坐标。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
75.参照图4和图6b,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第
二传输信号ts2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并且可以从与边界感测电极bse相邻的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例如,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的第二感测电极se2_71至se2_78)接收第二互感测信号。在第二模式下,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的第二感测电极se2_71至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第九互电容器cm21、第十互电容器cm22、第十一互电容器cm23、第十二互电容器cm24、第十三互电容器cm25、第十四互电容器cm26、第十五互电容器cm27和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的第二感测电极se2_71至se2_78可以被称为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来自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的信号可以被分别称为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例如,第二互感测信号可以包括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可以形成在边界感测电极bse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之间。
76.当将第二传输信号ts2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时,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来确定。然后,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在提供输入的点时的相邻感测信号可以具有与在不提供输入的点时的相邻感测信号的电平不同的电平。例如,可以通过该过程检测靠近边界感测电极bse的用户输入并且确定其坐标。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77.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一感测电极获得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获得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另外,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二感测电极获得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获得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78.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输入传感器isp可以使用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bse通过两种感测方法(例如,自电容方法和互电容方法)来感测在边界中发生的输入,并且因此,可以改善边界中的感测特性。另外,因为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每一者的第一感测线sl1_11至sl1_68均设置为与其相应的感测电极列重叠,所以可以减小第一感测电极列se1_c1至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使非有效感测区域最小化。
79.图7a和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80.参照图4、图7a和图7b,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第一传输信号tsa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并且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接收第一互感测信号。在第一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接收第二互感测信号。与在图6a和图6b中显示的操作相比,参照图7a和图7b描述的操作可以在第二模式的该第一部分期间与进入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的
第一互感测信号同时地提供进入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的第二互感测信号。
81.例如,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分别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另外,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
82.当将第一传输信号tsa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时,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来确定,并且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来确定。然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a_8(rsa_1、rsa_2、rsa_3、rsa_4、rsa_5、rsa_6、rsa_7和rsa_8),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a_9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rsa_9、rsa_10、rsa_11、rsa_12、rsa_13、rsa_14、rsa_15和rsa_16)。例如,第一互感测信号可以是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a_8,并且第二互感测信号可以是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a_9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
83.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第二传输信号tsb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并且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接收第三互感测信号。另外地或可选地,在第二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接收第四互感侧信号。
84.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另外,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
85.当将第二传输信号tsb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时,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来确定,并且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中的每一者的电位可以由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来确定。然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二十四相邻感测信号rsb_8(rsb_1、rsb_2、rsb_3、rsb_4、rsb_5、rsb_6、rsb_7和rsb_8),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二十五相邻感测信号rsb_9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rsb_9、rsb_10、rsb_11、rsb_12、rsb_13、rsb_14、rsb_15和rsb_16)。例如,第三互感测信号可以是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二十四相邻感测信号rsb_8,并且第四互感侧信号可以是第二十五相邻感测信号rsb_9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
86.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a_8以及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二十四相邻感测信号rsb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a_9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以及第二十五相邻感测信号rsb_9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获得关于
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87.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一感测电极se1获得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获得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从而产生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另外地或可选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二感测电极se2获得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获得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88.当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根据施加到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的输入获得感测结果时,可以获得彼此不同的感测结果。对于每个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感测结果的差异可能导致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中的感测特性的劣化。然而,因为根据本公开的输入传感器isp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中并且公共地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的边界感测电极bse,所以可以补偿对于每个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感测结果的差异。例如,当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获得第一最终感测结果时,关于从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传输的第二传输信号tsb的结果可以反映到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或与第一最终感测结果组合。另外,当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获得第二最终感测结果时,关于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传输的第一传输信号tsa的结果可以反映到第二最终感测结果和/或与第二最终感测结果组合。因此,可以改善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的边界中的感测特性,并且可以有效地补偿对于传感器控制电路的感测结果的差异。
89.图8a和图8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以及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的视图。
90.参照图4、图8a和图8b,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第一传输信号ts1_1至ts1_8(ts1_1、ts1_2、ts1_3、ts1_4、ts1_5、ts1_6、ts1_7和ts1_8)依次传输到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例如,第六感测电极列se1_c6的第一感测电极se1_61至se1_68。作为响应,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边界感测电极bse依次接收第一边界感测信号brs1_1至brs1_8(brs1_1~brs1_8,例如,brs1_1、brs1_2、brs1_3、brs1_4、brs1_5、brs1_6、brs1_7和brs1_8),其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传输信号ts1_1至ts1_8。然后,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第二传输信号ts2_1至ts2_8(ts2_1、ts2_2、ts2_3、ts2_4、ts2_5、ts2_6、ts2_7和ts2_8)依次传输到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例如,第七感测电极列se2_c7的第二感测电极se2_71至se2_78。作为响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边界感测电极bse依次接收第二边界感测信号brs2_1至brs2_8(brs2_1~brs2_8,例如,brs2_1、brs2_2、brs2_3、brs2_4、brs2_5、brs2_6、brs2_7和brs2_8),其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二传输信号ts2_1至ts2_8。
91.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边界感测信号brs1_1至brs1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二边界感测信号brs2_1至b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92.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一感测电极se1获得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边界感测电极bse获得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从而产生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另外,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二感测电极
se2获得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边界感测电极bse获得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93.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输入传感器isp可以使用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bse通过两种感测方法(例如,自电容方法和互电容方法)来感测在边界中发生的输入,并且因此,可以改善边界中的感测特性。此外,根据参照图6a-6b、图7a-7b和图8a-8b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第二模式操作的描述将理解的是,自电容方法和互电容方法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并且不必限于本文公开的那些。例如,根据本公开的输入传感器可以被配置为执行本文描述的第二模式操作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实现互电容结果。
94.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a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之间的连接关系的视图。
95.参照图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a可以包括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和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和第二边界感测电极边界感测bse2可以与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虚拟边界线bl重叠。当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设置为在第一方向dr1上彼此相邻时,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和第二边界感测电极边界感测bse2可以设置为在基本上平行于边界线bl的第二方向dr2上彼此相邻。
96.输入传感器ispa可以包括电连接到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的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_1和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_1以及电连接到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的第三边界感测线bsl1_2和第四边界感测线bsl2_2。
97.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_1可以将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电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并且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_1可以将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例如,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可以公共地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第三边界感测线bsl1_2可以将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电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并且第四边界感测线bsl2_2可以将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电连接到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例如,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可以公共地连接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
98.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可以与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与边界线bl相邻的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中的一些(例如,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四相邻感测电极se1_64)形成互电容器。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可以与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与边界线bl相邻的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中的一些(例如,第五相邻感测电极se1_65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互电容器。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还可以与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与边界线bl相邻的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中的一些(例如,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二相邻感测电极se2_74)形成互电容器。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还可以与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与边界线bl相邻的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中的一些(例如,第十三相邻感测电极se2_75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互电容器。
99.根据第一边界感测电极bse1和第二边界感测电极bse2在第二模式下驱动输入传感器ispa的方法与参照图6a至图8b描述的方法类似,并且因此,将省略其细节。
100.另外,图9示出了其中两个边界感测电极bse1和bse2设置在输入传感器ispa中的
结构作为代表性示例,然而,边界感测电极的数目不必限于此。边界感测电极的数目可以根据输入传感器isp和输入传感器ispa的尺寸和形状而改变。
101.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输入传感器ispb的平面图。
102.参照图10,输入传感器ispb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以及设置为与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重叠的边界感测电极bsea。
103.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具有其自己的坐标信息。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以矩阵图案布置在第一区域a1中。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中可以具有网格形状。每个第一感测电极se1可以包括多条第一网格线,并且每条第一网格线可以在相对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每条第一网格线延伸的方向不必受到限制。例如,每条第一网格线可以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延伸。
104.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其自己的坐标信息。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以矩阵图案布置在第二区域a2中。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中可以具有网格图案。每个第二感测电极se2可以包括多条第二网格线,并且每条第二网格线可以在相对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每条第二网格线延伸的方向不必受到限制。例如,每条第二网格线可以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延伸。
105.边界感测电极bsea可以设置在与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虚拟边界线bl重叠的位置处。具体地,边界感测电极bsea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感测电极se1中的相邻于边界线bl的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和第二感测电极se2中的相邻于边界线bl的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相邻。边界感测电极bsea可以在基本上平行于边界线bl的方向(例如,第二方向dr2)上延伸。边界感测电极bsea可以具有网格图案。边界感测电极bsea可以包括多条第三网格线,并且每条第三网格线可以在相对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每条第三网格线延伸的方向不必受到限制。例如,每条第三网格线可以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dr1或第二方向dr2延伸。
106.图11是沿着图3中示出的线i-i'截取的显示模块dm的截面图。图12a是沿着图5中示出的线ii-ii'截取的输入传感器的截面图,并且图12b是沿着图5中示出的线iii-iii'截取的输入传感器的截面图。
107.参照图11,显示模块dm可以包括显示面板dp和输入传感器isp。显示面板dp可以包括基体层110、电路层120、发光元件层130和封装层140。
108.基体层110可以提供在其上设置电路层120的基体表面。基体层110可以为玻璃基底、金属基底或聚合物基底。然而,实施例不必限于此,并且基体层110可以具有无机层、有机层或复合材料层、或者它们的组合。
109.基体层110可以具有多层结构。例如,基体层110可以包括第一合成树脂层、设置在第一合成树脂层上的氧化硅(sio
x
)层、设置在氧化硅层上的非晶硅(a-si)层和设置在非晶硅层上的第二合成树脂层。氧化硅层和非晶硅层可以构成基体阻挡层。
110.第一合成树脂层和第二合成树脂层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聚酰亚胺类树脂。另外,第一合成树脂层和第二合成树脂层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
脂、聚异戊二烯类树脂、乙烯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和苝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111.电路层120可以设置在基体层110上。电路层120可以包括绝缘层、半导体图案、导电图案和信号线。绝缘层、半导体层和导电层可以通过涂覆或沉积工艺形成在基体层110上。可以通过若干光刻工艺将绝缘层、半导体层和导电层选择性地图案化。包括在电路层120中的半导体图案、导电图案和信号线可以根据这些工艺来形成。
112.发光元件层130可以设置在电路层120上。发光元件层130可以包括发光元件。例如,发光元件层130可以包括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量子棒、微型led或纳米led。
113.封装层140可以在厚度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r3)上设置在发光元件层130上。封装层140可以保护发光元件层130免受湿气、氧和诸如尘粒的外来物质的影响。
114.输入传感器isp可以通过多道工艺形成在显示面板dp上。输入传感器isp可以直接设置在显示面板dp上。在下面的描述中,组件“b”“直接设置在”组件“a”上的表述意味着在组件“b”和组件“a”之间不存在中间组件。例如,可以不在输入传感器isp和显示面板dp之间设置单独的粘附构件。输入传感器isp可以通过粘附层与显示面板dp结合。粘附层可以包括传统的粘附剂。
115.至少一个无机层可以形成在基体层110的上表面上。无机层可以包括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锆和氧化铪中的至少一种。无机层可以以多个层形成。无机层可以形成阻挡层和/或缓冲层。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还可以包括缓冲层bfl。
116.缓冲层bfl可以增加基体层110和半导体图案之间的结合力。缓冲层bfl可以包括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并且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可以彼此交替地堆叠。
117.半导体图案可以设置在缓冲层bfl上。半导体图案可以包括多晶硅,然而,其不必限于此。半导体图案可以包括非晶硅、低温多晶硅或氧化物半导体。
118.图11示出了半导体图案的一部分,并且半导体图案可以进一步设置在其他区域中。半导体图案可以以特定设计布置为在厚度方向上与像素px(参见图3)重叠。根据半导体图案是否被掺杂,或者如果其被掺杂,则其掺杂有n型掺杂剂还是p型掺杂剂,半导体图案可以具有不同的电性质。半导体图案可以包括具有高电导率的高电导率区域和具有低电导率的低电导率区域。高电导率区域可以掺杂有n型掺杂剂或p型掺杂剂。p型晶体管可以包括掺杂有p型掺杂剂的掺杂区域,并且n型晶体管可以包括掺杂有n型掺杂剂的掺杂区域。低电导率区域可以是非掺杂区域,或者可以以比高电导率区域低的浓度掺杂。
119.高电导率区域可以具有比低电导率区域的电导率大的电导率,并且可以被配置为电极或信号线。低电导率区域可以基本上对应于晶体管的有源区(或沟道区)。例如,半导体图案的一部分可以是晶体管的有源区,半导体图案的另一部分可以是晶体管的源极区或漏极区,并且半导体图案的其他部分可以是连接电极或连接信号线。
120.每个像素px(参见图3)可以具有包括七个晶体管、一个电容器和发光元件的等效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px的等效电路可以以各种方式改变。图11示出了包括在像素px中的一个晶体管tr和发光元件ed。
121.晶体管tr可以包括源极区sc1、沟道区ac1、漏极区dc1和栅极g1。源极区sc1、沟道区ac1和漏极区dc1可以形成在半导体图案中。在截面中,源极区sc1和漏极区dc1可以设置在沟道区ac1的相对侧。图11示出了由半导体图案形成的连接信号线scl的一部分。在平面
中,连接信号线scl可以电连接到晶体管tr的漏极区dc1。
122.第一绝缘层10可以设置在缓冲层bfl上。第一绝缘层10可以基本上与多个像素px(参见图3)重叠并且可以覆盖半导体图案。第一绝缘层10可以包括无机层和/或有机层,并且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第一绝缘层10可以包括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锆和氧化铪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0可以具有氧化硅层的单层结构。稍后描述的电路层120的绝缘层也可以包括无机层和/或有机层,并且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无机层可以包括上述材料中的至少一种,然而,其不必限于此。
123.晶体管tr的栅极g1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0上。栅极g1可以是金属图案的一部分。栅极g1可以在厚度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r3)上与沟道区ac1重叠。在掺杂半导体图案的工艺中,可以使用栅极g1作为掩模。
124.第二绝缘层20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0上,并且可以覆盖栅极g1。第二绝缘层20可以基本上与多个像素px(参见图3)重叠。第二绝缘层20可以包括无机层和/或有机层,并且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第二绝缘层20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和氮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20可以具有氧化硅层的单层结构。
125.第三绝缘层30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层20上。第三绝缘层3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作为示例,第三绝缘层30可以具有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的多层结构。
126.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设置在第三绝缘层30上。第一连接电极cne1可以通过穿过第一绝缘层10、第二绝缘层20和第三绝缘层30的接触孔cnt1连接到连接信号线scl。
127.第四绝缘层40可以设置在第三绝缘层30上。第四绝缘层40可以具有氧化硅层的单层结构。第五绝缘层50可以设置在第四绝缘层40上。第五绝缘层50可以为有机层。
128.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设置在第五绝缘层50上。第二连接电极cne2可以通过穿过第四绝缘层40和第五绝缘层50的接触孔cnt2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cne1。
129.第六绝缘层60可以设置在第五绝缘层50上,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覆盖第二连接电极cne2。第六绝缘层60可以为有机层。
130.发光元件层130可以设置在电路层120上。发光元件层130可以包括发光元件ed和像素限定层70。例如,发光元件层130可以包括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量子棒、微型led或纳米led。在下文中,作为发光元件,将描述有机发光元件,然而,发光元件不必限于此。
131.发光元件ed可以包括第一电极ae、发光层el和第二电极ce。第一电极ae可以设置在第六绝缘层60上。第一电极ae可以通过穿过第六绝缘层60的接触孔cnt3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cne2。
132.像素限定层70可以设置在第六绝缘层60上,并且可以覆盖第一电极ae的一部分。开口70-op可以通过像素限定层70来限定。第一电极ae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像素限定层70的开口70-op而暴露。
133.发光层el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极ae上。发光层el可以设置在与开口70-op对应的区域中。例如,发光层el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并且可以形成在每个像素px(参见图3)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发光层el可以发射具有蓝色、红色和绿色中的至少一种的光。然而,其不必限于此。发光层el可以连接到像素px,并且可以公共地将光提供给每个像素px。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层el可以提供蓝光或白光。
134.第二电极ce可以设置在发光层el上。第二电极ce可以整体地(例如,以连续形状)
形成,并且可以公共地遍及像素px而设置。
135.封装层140可以设置在发光元件层130上。封装层140可以包括依次堆叠的无机层、有机层和无机层,然而,封装层140的层的类型和数目不必限于此。
136.无机层可以保护发光元件层130免受湿气和氧的影响,并且有机层可以保护发光元件层130免受诸如尘粒的外来物质的影响。每个无机层可以包括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氧化硅层、氧化钛层或氧化铝层。有机层可以包括丙烯酸类有机层,然而,其不必限于此。
137.参照图5、图12a和图12b,输入传感器isp可以包括基体绝缘层210、第一导电层、感测绝缘层220、第二导电层和覆盖绝缘层230。
138.基体绝缘层210可以包括无机层,所述无机层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基体绝缘层210可以包括有机层,该有机层包括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或酰亚胺类树脂。基体绝缘层210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其中,多个层在第三方向dr3上彼此堆叠。
139.第一导电层可以设置在基体绝缘层210上,并且可以包括感测线。返回参照图5,感测线可以包括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第一感测线)、第七线组sl2_g7至第十二线组sl2_g12(第二感测线)以及第一边界感测线bsl1(第一边界感测线)和第二边界感测线bsl2(第二边界感测线)。感测线可以在第一方向dr1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140.感测绝缘层220可以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上。第一导电层可以被感测绝缘层220覆盖。感测绝缘层220可以设置有接触孔,以暴露感测线。在示例实施例中,图12a显示出暴露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连接到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的第一感测线sl1_61的第一接触孔scnt1,并且图12b显示出暴露第一线组sl1_g1至第六线组sl1_g6中的连接到第二相邻感测电极se1_62的第一感测线sl1_62的第二接触孔scnt2。
141.第二导电层可以设置在感测绝缘层220上。第二导电层可以包括感测电极。感测电极可以包括第一感测电极se1、第二感测电极se2和边界感测电极bse。每个感测电极可以通过接触孔直接连接到相应的信号线。如图12a所示,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可以通过第一接触孔scnt1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第一感测线sl1_61,并且如图12b所示,第二相邻感测电极se1_62可以通过第二接触孔scnt2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第一感测线sl1_62。还如图12a所示,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分别通过第三接触孔scnt3和第四接触孔scnt4直接连接到第一边界信号线bsl1和第二边界信号线bsl2。
142.覆盖绝缘层230可以设置在第二导电层上。第二导电层可以被覆盖绝缘层230覆盖。覆盖绝缘层230可以保护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免受湿气、氧和诸如尘粒的外来物质的影响。
143.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每一者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其中,多个层在第三方向dr3上堆叠。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金属层可以包括钼、银、钛、铜、铝或其合金。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诸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或氧化铟锌锡(itzo)等的透明导电氧化物。另外,透明导电层可以包括诸如pedot、金属纳米线或石墨烯等的导电聚合物。
144.另外地或可选地,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多个金属层。金属层可以具有例如钛/铝/钛的三层结构。具有多层结构的导电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金属层和至少一个透明导电层。
145.感测绝缘层220和覆盖绝缘层2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括无机层。无机层可以包括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锆和氧化铪中的至少一种。
146.感测绝缘层220和覆盖绝缘层2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括有机层。有机层可以包括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异戊二烯类树脂、乙烯基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纤维素类树脂、硅氧烷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和苝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147.图13是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并且图14a至图14c是显示出在图13中显示的第二模式下显示装置的操作的流程图。
148.参照图3、图4和图13,显示装置dd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dp、被配置为感测输入的设置在显示面板dp上的输入传感器isp以及连接到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和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显示装置dd可以使用输入传感器isp感测输入。显示装置dd可以根据在第一模式下的输入产生第一感测结果(s110)。在第一模式期间产生的第一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自感测结果和第二自感测结果。可以通过使用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在自电容方法中驱动设置在输入传感器isp的第一区域a1中的第一感测电极se1来获得第一自感测结果。可以通过使用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在自电容方法中驱动设置在第二区域a2中的第二感测电极se2来获得第二自感测结果。
149.显示装置dd可以根据在第二模式下的输入产生第二感测结果(s120)。例如,第二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互感测结果和第二互感测结果。可以通过使用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在互电容方法中驱动输入传感器isp的边界感测电极bse和一些第一感测电极se1来获得第一互感测结果。例如,可以通过驱动边界感测电极bse以及设置为在第一区域中与边界感测电极bse相邻的第一感测电极se1来获得第一互感测结果。可以通过使用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在互电容方法中驱动输入传感器isp的边界感测电极bse和一些第二感测电极se2来获得第二互感测结果。例如,可以通过驱动边界感测电极bse以及设置为在第二区域中与边界感测电极bse相邻的第二感测电极se2来获得第二互感测结果。
150.然后,显示装置dd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一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二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获得最终感测结果(s130)。
151.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4a至图14c详细地描述在第二模式下的操作。
152.参照图6a、图6b、图13和图14a,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将第一传输信号ts1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s121)。然后,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分别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s122)。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一互感测结果。
153.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将第二传输信号ts2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s123)。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分别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s124)。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二互感测结果。
154.显示装置dd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以及第
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感测结果(s125)。作为示例,第二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互感测结果和第二互感测结果。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1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1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2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155.最终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和/或可以根据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来确定。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一最终感测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156.参照图7a、图7b、图13和图14b,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将第一传输信号tsa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s121a)。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a_8(s122a)。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a_9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s123a)。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一互感测结果。
157.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第二传输信号tsb施加到边界感测电极bse(s124a)。然后,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并且可以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之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接收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二十四相邻感测信号rsb_8(s125a)。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接收第二十五相邻感测信号rsb_9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s126a)。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二互感测结果。
158.显示装置dd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以及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感测结果(s127a)。作为示例,第二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互感测结果和第二互感测结果。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相邻感测信号rsa_1至第八相邻感测信号rsa_8以及第十七相邻感测信号rsb_1至第二十四相邻感测信号rsb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九相邻感测信号rsa_9至第十六相邻感测信号rsa_16以及第二十五相邻感测信号rsb_9至第三十二相邻感测信号rsb_16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159.最终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和/或可以根据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来确定。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一最终感测
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160.参照图8a、图8b、图13和图14c,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在第二模式的第一部分期间将第一传输信号ts1_1至ts1_8依次施加到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s121b)。然后,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一相邻感测电极se1_61至第八相邻感测电极se1_68依次形成第一互电容器cm11至第八互电容器cm18。之后,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从边界感测电极bse依次接收被确定为分别对应于第一传输信号ts1_1至ts1_8的第一边界感测信号brs1_1至brs1_8(s122b)。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一互感测结果。
161.接下来,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在第二模式的第二部分期间将第二传输信号ts2_1至ts2_8依次传输到第九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感测电极se2_78(s123b)。因此,边界感测电极bse可以与第九相邻感测电极se2_71至第十六相邻感测电极se2_78依次形成第九互电容器cm21至第十六互电容器cm28。接下来,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从边界感测电极bse接收被确定为分别对应于第二传输信号ts2_1至ts2_8的第二边界感测信号brs2_1至brs2_8(s124b)。根据此过程,本输入传感器的实施例可以产生第二互感测结果。
162.显示装置dd可以根据第一边界感测信号brs1_1至brs1_8和第二边界感测信号brs2_1至b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感测结果(s125b)。作为示例,第二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互感测结果和第二互感测结果。详细地,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根据第一边界感测信号brs1_1至brs1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一互感测结果,并且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根据第二边界感测信号brs2_1至brs2_8获得关于输入的第二互感测结果。
163.最终感测结果可以包括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和/或可以由第一最终感测结果和第二最终感测结果来确定。第一传感器控制电路tic1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一感测电极se1获得的第一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边界感测电极bse获得的第一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一最终感测结果。第二传感器控制电路tic2可以将在第一模式下从第二感测电极se2获得的第二自感测结果和在第二模式下从边界感测电极bse获得的第二互感测结果进行组合,以产生第二最终感测结果。
164.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输入传感器isp可以使用设置在第一区域a1和第二区域a2之间的边界中的边界感测电极bse通过两种感测方法(例如,自电容方法和互电容方法)来感测在边界中发生的输入,并且因此,可以改善边界中的感测特性。
165.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不应必然地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如下文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因此,所公开的主题不应限于本文描述的任何单个实施例,并且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应根据所附权利范围来确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