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3:22: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蓝牙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2.蓝牙耳机是一种蓝牙技术应用在免持耳机上的设备,在智能设备市场中广泛的使用,在蓝牙耳机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建立蓝牙通信后,可以实现音乐播放及语音通话等功能,随着用户对蓝牙耳机的音质需求的提高,监听级的高阻抗发声单元在蓝牙耳机上被大量应用,由此对蓝牙耳机的功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高音质蓝牙耳机的功率需求,同时延长蓝牙耳机的续航时间,提高蓝牙耳机的电池容量势在必行,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高音质蓝牙耳机对功率和续航时间需求提高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包括头梁和耳机,所述耳机设置于头梁的两端,所述头梁上设置有堆叠电池盒,所述堆叠电池盒包括上盖、下壳和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下壳的内部,所述上盖内部设置有极耳夹持槽、接触滑片和接触滑片保持柱,所述极耳夹持槽的底部设置有极耳通孔,所述电池的极耳由极耳通孔穿入极耳夹持槽的内部,所述接触滑片为导体,所述接触滑片的一端设置于上盖的内部,另一端设置于上盖的外部,所述接触滑片设置于上盖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极片,所述接触滑片设置于上盖内部的部分上设置有接触头,所述接触滑片在接触滑片保持柱上自由滑动,所述接触滑片保持柱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接触滑片保持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接触滑片连接,所述接触头向极耳夹持槽运动时与电池的极耳抵接。
6.更进一步的,所述极耳夹持槽的内部设置有抵紧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接触片、抵紧片、导向柱和抵紧弹簧,所述接触片、抵紧片和导向柱均为导体,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抵紧片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接触片,所述抵紧弹簧设置于接触片和抵紧片之间的导向柱上,所述接触片在极耳夹持槽上自由滑动并保持在极耳夹持槽上,所述所述接触头向极耳夹持槽运动时与接触片抵接。
7.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壳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上盖设置有定位孔,所述上盖与下壳配合时所述突出部插入定位孔。
8.更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上固定设置有卡片,下壳上设置有与卡片相配合的卡槽。
9.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壳的两端设置有磁体。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蓝牙耳机的头梁上设置堆叠电池盒,堆叠电池盒的下壳设置电
池,上盖内设置极耳夹持槽、接触滑片和接触滑片保持柱,在接触滑片上设置接触头,实现了堆叠电池盒设置在头梁上时接触头与电池的极耳抵接使电池与蓝牙耳机连通,取下时接触头与电池的极耳分离避免电池漏电,同时接触滑片将设置在下壳内的电池并联,有效的提高了蓝牙耳机的电池容量,采用接触式连接方便电池的替换和容量的调整。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的主视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的堆叠电池盒的立体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的上盖的立体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的抵紧机构的俯视图。
16.图中:头梁1、耳机2、堆叠电池盒3、上盖301、有极耳夹持槽3011、滑片保持柱3012、复位弹簧3013、定位孔3014、极耳通孔3015、下壳302、隔板3021、磁体3022、电池303、接触滑片304、接触片3051、抵紧片3052、导向柱3053、抵紧弹簧3054。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实施例1
19.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包括头梁1和耳机2,耳机2设置于头梁1的两端,头梁1上设置有堆叠电池盒3。
20.参照图2,堆叠电池盒3包括上盖301、下壳302和电池303,上盖301上固定设置有卡片3015,下壳302上设置有与卡片3015相配合的卡槽,上盖301和下壳302相卡合,电池303设置于下壳302的内部,下壳302的内部设置有隔板3021,隔板3021将设置于下壳302的内部的电池303分隔,下壳302的两端设置有磁体3022。
21.参照图3、图4,上盖301的内部设置有极耳夹持槽3011、接触滑片304、接触滑片保持柱3012和定位孔3014,接触滑片保持柱3012使接触滑片304保持在耳夹持槽3011的顶部自由滑动,接触滑片304的一端保持在上盖301的内部,另一端设置于上盖301的外部,接触滑片304设置于上盖301内部的部分上设置有接触头3041,接触滑片304设置于上盖301的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极片3042,接触滑片保持柱3012上设置有复位弹簧3013,复位弹簧3013的一端与接触滑片保持柱30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接触滑片304连接,极耳夹持槽3011的底部设置有贯穿上盖301的极耳通孔3015,上盖301与下壳302卡合时隔板3021的突出部分插入定位孔3014内,电池303的极耳穿过极耳通孔3015进入极耳夹持槽3011的内部,极耳夹持槽3011的内部设置有抵紧机构,抵紧机构包括接触片3051、抵紧片3052、导向柱3053和抵紧弹簧3054,导向柱3053的一端与抵紧片305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接触片3051并将其保持在导向柱3053上,抵紧弹簧3054设置于接触片3051和抵紧片3052之间的导向柱3053上,接触片3051的两端穿出极耳夹持槽3011保持在其上自由滑动,本方案中接触滑片304、接触头
3041和抵紧装置为导体,其他各组成部分为绝缘体。
22.将堆叠电池盒3设置在头梁1上时,极片3042与头梁1上的极片接触推动接触滑片304在上盖301内滑动,接触滑片304上的接触头3041与接触片3051接触并推动抵紧机构将电池303的极耳抵紧,从而将电池303与蓝牙耳机连通,下壳302上设置的磁体3022与头梁1吸合将堆叠电池盒3保持在头梁1上,堆叠电池盒3由头梁1上取下时,在复位弹簧3013和的作用下接触头3041与接触片3051分离极片3042不再带电,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电磁303的漏电和极片3042的电腐蚀,同时采用电池盒的设计方便替换有效提高了蓝牙耳机的使用寿命。
2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包括头梁和耳机,所述耳机设置于头梁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梁上设置有堆叠电池盒,所述堆叠电池盒包括上盖、下壳和电池,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下壳的内部,所述上盖内部设置有极耳夹持槽、接触滑片和接触滑片保持柱,所述极耳夹持槽的底部设置有极耳通孔,所述电池的极耳由所述极耳通孔进入所述极耳夹持槽的内部,所述接触滑片为导体,所述接触滑片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内部,所述接触滑片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外部,所述接触滑片设置于所述上盖外部的一端设置有极片,所述接触滑片设置于所述上盖内部的部分上设置有接触头,所述接触滑片在所述接触滑片保持柱上自由滑动,所述接触滑片保持柱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接触滑片保持柱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接触滑片连接,所述接触头向所述极耳夹持槽运动时与所述电池的极耳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夹持槽的内部设置有抵紧机构,所述抵紧机构包括接触片、抵紧片、导向柱和抵紧弹簧,所述接触片、所述抵紧片和所述导向柱均为导体,所述导向柱的一端与所述抵紧片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接触片,所述抵紧弹簧设置于所述接触片和所述抵紧片之间的所述导向柱上,所述接触片在所述极耳夹持槽上自由滑动并保持在所述极耳夹持槽上,所述抵紧片与所述电池的极耳抵接,所述接触头向所述极耳夹持槽运动时与所述接触片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突出部,所述上盖设置有定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固定设置有卡片,所述下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卡片相配合的卡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的两端设置有磁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堆叠结构的无线蓝牙耳机,在蓝牙耳机的头梁上设置堆叠电池盒,堆叠电池盒的下壳设置电池,上盖内设置极耳夹持槽、接触滑片和接触滑片保持柱,在接触滑片上设置接触头,实现了堆叠电池盒设置在头梁上时接触头与电池的极耳抵接使电池与蓝牙耳机连通,取下时接触头与电池的极耳分离避免电池漏电,同时接触滑片将设置在下壳内的电池并联,有效的提高了蓝牙耳机的电池容量,采用接触式连接方便电池的替换和容量的调整。接触式连接方便电池的替换和容量的调整。接触式连接方便电池的替换和容量的调整。


技术研发人员:高丽良 王银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省云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5
技术公布日:2022/5/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