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10:14: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


背景技术:

2.电机是一种通电启动之后对带动相关连接件进行旋转的驱动装置,在电机进行运动的过程中,电机内部的线圈以及铁芯都会产生高热情况,一旦无法进行及时消除,温度超过电机的最高耐热之后,电机内部绕组会产生损坏,会影响电机进行正常使用。
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0768469b,公开了名为一种利用电机自身动力驱动的水循环散热结构,包括电机本体、转子、连接螺栓和注水口,所述电机本体的右端安装有转子,且转子的表面设置有刻痕,所述电机本体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安装有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具有对动力进行充分利用,对电机有效散热等优点。
4.但是该结构在使用时通过u形夹持块与翅片的两个表面接触,与电机本体的接触面积十分有限,进而使得散热工作时的换热面积较小,无法实现快速高效的热量传递,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与电机本体的接触面积十分有限,进而使得散热工作时的换热面积较小,无法实现快速高效的热量传递等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增大与电机本体的接触面积,将接触改为与电机本体外表面和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全面覆盖的方式,增大换热面积,提高热量传递。
8.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包括外部设置有耐腐蚀翅片的电机本体和套设在电机本体外部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放置冷却水的水室,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之间设置有一个伸缩组件,每个所述伸缩组件均延伸至水室的内部并与其滑动配合,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远离水室的一侧滑动安装有第一贴合组件,所述第一贴合组件包括呈对称设置且与底座滑动配合的两个底片,两个所述底片的相反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二贴合组件;当外壳与电机本体装配后,底座与电机本体的外表面相抵,底片与电机本体的外表面贴合。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短杆,所述短杆贯穿水室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短杆的外表面且位于水室和底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短杆的外表面且位于水室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换热片。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贴合组件还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底片的相对一侧固定连接。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贴合组件包括与对应底片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外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罩壳和侧片,所述侧片
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外表面均套设有扭簧。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与其中一个底片共同设置有与传动组件,所述底座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三贴合组件,且第三贴合组件位于两个底片的中间正上方。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底座转动连接的齿轮和与其中一个底片转动连接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活动端转动安装有与底座滑动配合的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分别与齿轮和第三贴合组件传动连接。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三贴合组件包括位于两个底片中间正上方的弧形片,弧形片远离底片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传动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二齿条。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外壳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水室为装配式拼接组成。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底片通过弧形槽与底座滑动连接。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片靠近弧形片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卡块,弧形片靠近底片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齿条的表面两侧均固定安装有l形杆,所述罩壳的表面开设有与l形杆对应的插槽;第二齿条的表面且位于底座的内部贯穿开设有楔形孔,第二齿条与底座的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弹簧。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若干个所述底座共同设置有按压组件;按压组件包括支架,支架靠近底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顶杆,顶杆延伸至对应底座的内部并与其滑动配合,顶杆远离支架的端部呈斜面设置且与楔形孔相对应,顶杆的外表面且位于对应底座和支架之间套设有第三弹簧。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底座、伸缩组件、第二贴合组件和底片等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对电机本体的有效散热,且增大了与电机本体的接触面,使得散热进行时的换热面积更大,使得热量可以更快的传递给水室进行换热,得到了对电机本体的更高效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22.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23.图3为本发明的短杆和换热片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5中a处结构放大图;
27.图7为图5中b处结构放大图;
28.图8为本发明的罩壳和侧片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图8中c处结构放大图;
30.图10为本发明的按压组件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电机本体;2、水室;3、伸缩组件;4、第一贴合组件;5、第二贴合组件;6、下
壳体;7、传动组件;8、第三贴合组件;9、按压组件;10、上壳体;301、底座;302、短杆;303、第一弹簧;304、换热片;305、弧形槽;401、底片;402、第二弹簧;403、卡块;501、第一支杆;502、第二支杆;503、罩壳;504、侧片;505、滑槽;701、齿轮;702、第一齿条;703、伸缩杆;801、弧形片;802、第二齿条;803、凹槽;804、楔形孔;805、l形杆;901、支架;902、顶杆;903、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2.实施例一:
33.请参阅图1至图3、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风电电机:包括电机本体1和套设在电机本体1外部的外壳,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用于散热的耐腐蚀翅片,电机本体1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其外壳和耐腐蚀翅片可以采用灰铸铁、铝合金、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等材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球墨铸铁材质,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耐高温或低温和耐腐蚀等优点,但是其散热效果有待提高;外壳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水室2,用于储存冷却水,水室2上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冷却水流通;外壳由上壳体10和下壳体6组成,上壳体10和下壳体6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水室2与外壳体呈同样设置,即也分为上下两半,当两半合拢后水室2接通,内部的冷却水可以正常流通使用。
34.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之间设置有一个伸缩组件3,每个伸缩组件3均延伸至水室2内部并与其滑动配合,伸缩组件3包括与电机本体1外部相抵的底座301,底座301远离水室2的一侧滑动安装有第一贴合组件4,第一贴合组件4包括以底座301为中心呈对称设置且与底座301滑动配合的两个底片401,两个底片401的相反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二贴合组件5。
35.底片401与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贴合,两个第二贴合组件5与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分别贴合,二者配合实现电机高效散热。
36.使用时可以在水室2中添加一根搅拌杆,将搅拌杆的端部延伸出水室2的外部,并与电机本体1的转子传动连接,当电机本体1带动转子转动时,转子通过搅拌杆可以实现水室2内冷却水的循环流动,进一步提高对电机本体1的散热效率。
3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使用时上壳体10和下壳体6分别套设在电机本体1的外部,合拢通过螺栓固定形成外壳,此时伸缩组件3的底座301与电机本体1的外部相抵,而第一贴合组件4的两个底片401沿着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向两侧移动,直至与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相抵,第二贴合组件5则向同侧的耐腐蚀翅片转动并与其贴合;当上壳体10和下壳体6合拢后,水室2也合拢连通,此时通过进水口往水室2内加入冷却水,冷却水会浸没伸缩组件3;通过水室2内的冷却水、底片401、第二贴合组件5和底座301等结构的配合,增大了与电机本体1的接触面,进而也增大了散热工作时的换热面积,使得热量可以更快的传递给水室2的冷却水,相比于背景技术中的u形夹持块,可以有效提高电机本体1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通过装配式拼接组成的外壳,还可以对电机本体1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38.实施例二:
39.请参阅图1至图9,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伸缩组件3还包括与底座301固定连接的短杆302,短杆302贯穿水室2的内壁并与其滑动连接,短杆302的外表面且位于水室2和底座301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303,用于底座301的移动复位,短杆302的外表面且位于水室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换热片304,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可以增加短杆302和换热
片304的数量。
40.第一贴合组件4还包括第二弹簧402,第二弹簧4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底片401的相对一侧固定连接,两个底片401在第二弹簧402的作用下,有向底座301两侧移动的趋势,两个底片401的相反一侧均开设有放置槽,用于安装第二贴合组件5。
41.底座301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弧形槽305,底片401通过弧形槽305与底座301滑动连接,因为设置有弧形槽305,使得底片401的滑动轨迹为沿着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移动,使得底片401可以更好的与电机本体1表面贴合。
42.第二贴合组件5包括与对应底片401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杆501和第二支杆502,第一支杆501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罩壳503,第二支杆50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侧片504,侧片504的面积大于耐腐蚀翅片,罩壳503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505,侧片504通过滑槽505与罩壳503呈滑动配合;第一支杆501和第二支杆502的外表面均套设有扭簧(图中未示出),在第一支杆501和扭簧的作用下,罩壳503有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的趋势,在第二支杆502和扭簧的作用下,侧片504也有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的趋势,即左侧的罩壳503和侧片504向左侧转动,右侧的罩壳503和侧片504向右侧转动。
43.罩壳503和侧片504的转动基点分别为第一支杆501和第二支杆502,二者不同;如果第一罩壳503和侧片504均采用第一支杆501为基点,当罩壳503与侧片504转动后,侧片504与耐腐蚀翅片面之间仍存在夹角;而因为侧片504改进为第二支杆502的转动基点,在转动后与耐腐蚀翅片表面之间基本不存在夹角,可以与耐腐蚀翅片表面更好、更完全的贴合。
44.为了进一步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侧片504、底片401、底座301、短杆302和换热片304的材料可以设置为常见的铜或者铝合金。
4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使用时外壳套设在电机本体1的外部,此时底座301在短杆302和第一弹簧303的作用下,与电机本体1的外部相抵,而两个底片401在第二弹簧402的作用下,沿着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向两侧移动,直至与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相抵;在此过程中,罩壳503在扭簧的作用下以第一支杆501为基点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侧片504在扭簧的作用下以第二支杆502为基点也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且侧片504在转动中通过滑槽505相对罩壳503发生滑动,此时侧片504可以与耐腐蚀翅片表面完全贴合,底片401与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贴合,换热面积更大。
46.当侧片504和底片401贴合后,通过进水口向水室2加入冷却水,冷却水会浸没短杆302和换热片304;在电机本体1进行工作产生高热时,此时热量从电机本体1上的外表面和耐腐蚀翅片导出,接着热量会经侧片504、底片401、底座301、短杆302传递给换热片304,水室2内的冷却水则可以对换热片304进行冷却换热,实现电机本体1上热量的快速导出,避免电机本体1受到高温损坏。
47.通过换热片304、底片401、侧片504和底座301等结构的配合,可以将电机本体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避免电机本体1受高温损坏,延长电机本体1的使用寿命;通过侧片504、罩壳503、第一支杆501和底片401等结构的配合,底片401可以与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完全贴合,而侧片504因为以第二支杆502为转动基点,所以也可以与耐腐蚀翅片表面完全贴合,使得耐腐蚀翅片与电机本体1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得到覆盖,大大增加了与电机本体1的接触面,进而也就实现了换热面积的增大,使得热量可以更快的传递给换热片304导出,有效提高了电机本体1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整体的实用性更高。
48.实施例三:
49.请参阅图1至图9,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底座301与其中一个底片401共同设置有与传动组件7,底座301的内顶壁滑动安装有与传动组件7传动连接的第三贴合组件8,第三贴合组件8位于两个底片401的中间正上方,第三贴合组件8用于补充当两个底片401向两侧分离时的中间空隙。
50.传动组件7包括与底座301转动连接的齿轮701和与其中一个底片401转动连接的伸缩杆703,伸缩杆703的活动端转动安装有与底座301滑动连接且与齿轮701传动连接的第一齿条702。
51.第三贴合组件8包括位于两个底片401中间正上方的弧形片801,弧形片801远离底片4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与齿轮701传动连接的第二齿条802。弧形片801可以与电机本体1的外部相贴合,为进一步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弧形片801可以设置为常见的铜或者铝合金。
52.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当两个底片401在第二弹簧402的作用下,通过弧形槽305沿着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向两侧移动时,其中一个底片401通过伸缩杆703带动第一齿条702沿着底座301滑动,第一齿条702在滑动时带动齿轮701转动,齿轮701带动第二齿条802沿着底座301向下移动,第二齿条802带动弧形片801同步下降,与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贴合,并将两个底座301移动分离后的中间间隙填满,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由两个侧片504完全贴合,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两个耐腐蚀翅片的中间部分由两个底片401和弧形片801完全贴合,自此,两个底片401、两个侧片504配合弧形片801形成u形覆盖,将每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和两个耐腐蚀翅片间的电机本体1表面完全填满,进一步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进一步增加了输送给换热片304的热量,实现了电机本体1的高效散热,且散热效果更佳。
53.相比于实施例二,通过底片401、伸缩杆703、弧形片801和侧片504等结构的配合,将每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和两个耐腐蚀翅片间的电机本体1表面完全填满,通过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的方式实现热量的更快速导出,进而实现了电机本体1的更高效散热,且组合完成填满的弧形片801、底片401和侧片504之间依次完全贴合,保证彼此之间更大的传热面,散热效果更佳,适用性更强。
54.实施例四:
55.请参阅图1至图10,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底片401靠近弧形片8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卡块403,弧形片801靠近底片40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803用于放置卡块403,且卡块403位于凹槽803内,可以实现两个底片401的有效限位,凹槽803的长度较大,两个底片401对应的两个卡块403可以在凹槽803内向中间靠近。
56.第二齿条802的表面两侧均固定安装有l形杆805,罩壳503的表面开设有与l形杆805对应的插槽,当l形杆805位于插槽内时,可以实现罩壳503的有效限位;第二齿条802的表面且位于底座301的内部贯穿开设有楔形孔804,第二齿条802与底座301的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第四弹簧(图中未示出)。
57.若干个底座301共同设置有按压组件9,因为设置有上壳体10和下壳体6,所以上壳体10对应的底座301对应设置一个按压组件9,下壳体6对应的底座301也对应设置一个按压组件9;按压组件9包括支架901,支架901靠近底座30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顶杆902,顶
杆902延伸至对应底座301的内部并与其滑动配合,顶杆902远离支架901的端部呈斜面设置且与楔形孔804相对应,当顶杆902向第二齿条802移动时,通过端部的斜面和楔形孔804会带动第二齿条802相对于底座301上升;顶杆902的外表面且位于对应底座301和支架901之间套设有第三弹簧903,用于顶杆902和支架901的复位。
58.初始状态时,卡块403位于凹槽803内,l形杆805位于插槽内,此时两个底片401向中间合拢位于底座301内部,两个侧片504也向中间合拢位于底座301内部;可以在底座401的两侧均开设倒角,方便安装,进一步减少磨损。
59.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使用时按压支架901带动顶杆902向底座301内移动并挤压第三弹簧903,顶杆902通过楔形孔804带动第二齿条802上升并挤压第四弹簧,第二齿条802带动弧形片801和l形杆805同步上升,弧形片801上升时凹槽803解除对卡块403的限位,此时底片401可以正常移动,l形杆805上升时解除对罩壳503的限位,此时罩壳503和侧片504可以正常移动;然后松开支架901在第三弹簧903的作用下顶杆902复位,在第四弹簧的作用下第二齿条802复位,此时底片401、侧片504和弧形片801正常移动完成贴合散热。
60.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6的安装过程中,相比于实施例三,因为此时底片401和侧片504均收进了底座301的内部,所以底座301可以快速的插入两个耐腐蚀翅片的中间,有效提高了安装效率;因为现有电机本体1的两个耐腐蚀翅片之间的间隔较小,所以底片401和侧片504收进底座301内,也更加适用现有电机本体1的使用,进一步提高适用性;而且因为底片401和侧片504收进底座301内,所以在安装时侧片504和底片401不会与耐腐蚀翅片发生干涉和接触,也减少了安装时侧片504和底片401对耐腐蚀翅片的磨损,保证了电机本体1和耐腐蚀翅片的外部质量;通过l形杆805、凹槽803、卡块403和罩壳503插槽等结构的配合,可以实现安装时底片401和侧片504的有效限位,方便安装,同时因为设置有支架901和顶杆902,可以一次性实现多个底座301的对应调节,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实际使用中的更多需求。
6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时首先将上壳体10和下壳体6分别套设在电机本体1的外部,合拢通过螺栓固定形成外壳,此时底座301插入两个耐腐蚀翅片之间,且在短杆302和第一弹簧303的作用下,与电机本体1的外部相抵;然后按压支架901通过顶杆902和楔形孔804带动第二齿条802上升,第二齿条802带动弧形片801和l形杆805同步上升,解除对底片401和罩壳503的限位。
62.底片401解除限位后,在第二弹簧402的作用下向两侧移动,直至与相邻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相抵,同时底片401通过伸缩杆703、第一齿条702、齿轮701和第二齿条802等结构的配合,带动弧形片801向下移动并与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贴合,并将两个底座301移动分离后的中间间隙填满;在此过程中,罩壳503在扭簧的作用下以第一支杆501为基点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侧片504在在扭簧的作用下以第二支杆502为基点也向同侧耐腐蚀翅片转动,且侧片504在转动中通过滑槽505相对罩壳503发生滑动自此,两个底片401、两个侧片504配合弧形片801形成u形覆盖,将每两个耐腐蚀翅片的相对一侧和两个耐腐蚀翅片间的电机本体1表面完全填满,得到了更大的接触面积,也就保证了更大的换热面积。
63.当侧片504、弧形片801和底片401完成贴合后,往水室2内加入冷却水使其浸没短杆302和换热片304;当电机本体1产生高热时,热量从电机本体1上的外表面和耐腐蚀翅片导出,接着经侧片504、底片401、底座301、短杆302传递给换热片304,由水室2内的冷却水进
行冷却换热,同时因为换热面积更大,使得热量导出的更快,实现了电机本体1的高效散热,避免电机本体1受到高温损坏,整体的实用性更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