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可控尺寸蛋白质基纳米颗粒的抗菌液

2022-05-18 02:5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具有可控尺寸蛋白质基纳米颗粒的抗菌液,对于细菌、真菌均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并且也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


背景技术:

2.细菌感染作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上世纪2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抗菌的新篇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是随后抗生素的滥用也大大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每一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使用都会带来新的耐药株,甚至产生多重耐药的“超级耐药菌”。抗生素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病患中由于感染而导致的死亡,其中85%以上是由于耐药菌的感染导致的,这一恶性的结果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每年有超过70万以上的人死于耐药性疾病。“后抗生素时代”的威胁迫切需要新型抗菌材料和方法来替代抗生素,应对这一危机。
3.抗菌酶如溶菌酶、溶葡球菌酶等,由于其生物相容性高,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其抗菌能力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能否对其进行改性,保留其生物相容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它的抗菌性能,成为了很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抗生素耐药性的缺点,提供一种制备简单,生物安全,不会引起细菌耐药,且可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膜的多功能抗菌液。
5.针对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抗菌液是将改性剂和蛋白质溶于水中,并用naoh调节ph至3~8后,室温反应5~10小时得到的具有可控尺寸蛋白质基纳米颗粒的分散液。
6.上述蛋白质为溶菌酶、乳白蛋白、胰岛素、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α-乳白蛋白、纤维蛋白原、β-淀粉样蛋白、转铁蛋白、胶原蛋白、胃蛋白、角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大豆蛋白、乳铁蛋白、清蛋白、白蛋白、甲状腺乳球蛋白、朊蛋白、aβ肽、α-突触核蛋白、α-淀粉酶、胃蛋白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胱抑素c、dna聚合酶、干酪素、亨廷顿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7.上述改性剂为半胱氨酸、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谷胱甘肽、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二巯基丁二酸、亚硫酸钠、β-巯基乙醇、双氧水、臭氧、高铁酸钠、三价钴盐、氯酸盐、高锰酸钾、过硫酸盐、重铬酸钾、浓硫酸、盐酸、硝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氟气、氯气、铋酸钠、高碘酸、二氯化铅、盐酸胍、尿素、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三氟乙酸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8.上述抗菌液,优选蛋白质与改性剂的质量比为1:0.5~2。
9.上述抗菌液,优选溶于水中的蛋白质浓度为1~50mg/ml、改性剂浓度为1~50mg/ml。
10.上述抗菌液中,所述蛋白质基纳米颗粒的尺寸为10~200nm。
11.将上述抗菌液旋涂或者喷涂至不同的待改性基材表面,即可得到抗菌涂层。其中,
所述待改性基材可以为现有的任何用于成膜的材料,几乎不限于形状和材质。具体可以包括:(1)金属材料:不锈钢、钛及其合金、钴基合金、镍钛合金、镁及其合金、锌及其合金、铁及其合金等;(2)无机材料: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素材料、硅、氮化钛等无机材料等;(3)高分子材料:涤纶(pet)、聚乙烯醇(pvalc)、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氨酯(pu)、聚丙烯(pp)、聚酰胺、聚碳酸酯(pc)、聚丙烯腈、聚丙烯酸(paa)及其衍生物、聚醚醚酮、硅橡胶、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等;(4)天然生物材料:可塑性淀粉基材料(psm)、海藻酸钠、胶原蛋白、纤维蛋白、透明质酸钠、明胶等;(5)人工合成多肽类水凝胶材料:聚l-谷胺酸、聚l-赖氨酸等。基材的种类不限于以上材料,也可以为以上几种材料的混合材料。
12.将质量分数为5%~30%的高分子化合物溶于上述抗菌液,即可得到抗菌凝胶。其中,所述高分子化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明胶、果胶、魔芋胶、卡拉胶、阿拉伯胶、琼脂、海藻胶、海藻酸、透明质酸、壳聚糖、角叉胶、多糖衍生物、胶原、聚l-赖氨酸、聚l-谷胺酸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13.将上述抗菌液透析1天后冻干,即可得到抗菌粉末制剂;将粉末制剂在压片机压片,即可得到抗菌片制剂。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5.1.本发明抗菌液无需添加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可有效避免因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所致细菌耐药,且自身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6.2.本发明抗菌液带净正电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纳米材料的高杀菌性能,除了对于细菌、真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外,还具有很高的抗病毒性能。
17.3.本发明抗菌液可有效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对于已形成的生物膜有很好的清除效果。
18.4.本发明抗菌液可抑制米、中药等在潮湿环境下的发霉。
19.5.本发明抗菌液的制备方法简单,生物安全,纳米颗粒尺寸可控,可做成抗菌涂层、凝胶、粉末、压片等各种形式的抗菌剂,其使用方式也比较多样化,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贴片、微针、雾化吸入、喷涂、含漱液、牙膏、食品添加剂等多种使用方式。
附图说明
20.图1是实施例1抗菌液中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图。
21.图2是实施例2抗菌液中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图。
22.图3是实施例1抗菌液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热带念珠菌的杀菌率分布图。
23.图4是实施例1抗菌液对于腺病毒的抗病毒效果图。
24.图5是实施例1抗菌液的溶血实验结果。
25.图6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实施例1抗菌液的耐药性实验结果。
26.图7是实施例1抗菌液对大米防霉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
这些实施例。
28.实施例1
29.在室温下,将5mg/mll-半胱氨酸水溶液和5mg/ml溶菌酶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分别调节ph至6.5、7.0、7.5,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由图1可见,所得抗菌液其纳米颗粒实现10nm到100nm可控。
30.实施例2
31.在室温下,将10mg/ml谷胱甘肽水溶液和10mg/ml溶菌酶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分别调节ph至6.5、7.0、7.5,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由图2可见,所得抗菌液中纳米颗粒同样实现10nm到200nm可控。
32.实施例3
33.在室温下,将5mg/ml牛血清白蛋白水溶液和5mg/m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按体积比为2:1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分别调节ph至7.0、7.5、8.0,室温下反应5小时,得到抗菌液。
34.实施例4
35.在室温下,将5mg/ml谷胱甘肽水溶液和5mg/ml溶菌酶水溶液按体积比为1:2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7.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
36.实施例5
37.在室温下,将15mg/m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水溶液和15mg/ml乳白蛋白水溶液按体积比为1:2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8.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
38.实施例6
39.在室温下,将10mg/ml l-半胱氨酸水溶液和10mg/ml溶菌酶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6.5,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将该抗菌液旋涂于石英片上,即可得到抗菌涂层。
40.实施例7
41.在室温下,将10mg/ml谷胱甘肽水溶液和10mg/ml溶菌酶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7.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将该抗菌液喷涂至pp表面,即可得到抗菌涂层。
42.实施例8
43.在室温下,将5mg/ml三(2-羧乙基)膦盐酸盐水溶液和5mg/ml胰岛素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8.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将该抗菌液喷涂至不锈钢表面,即可得到抗菌涂层。
44.实施例9
45.在室温下,将5mg/ml二硫苏糖醇水溶液和5mg/ml人血清白蛋白水溶液按体积比为2:1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8.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将0.15g明胶溶于1ml抗菌液,即可得到抗菌凝胶。
46.实施例10
47.在室温下,将10mg/ml巯基乙醇水溶液和10mg/ml溶菌酶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用1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7.0,室温下反应8小时,得到抗菌液。将0.2g壳聚糖溶于
1ml抗菌液,即可得到抗菌凝胶。
48.为了证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发明人对实施例1的抗菌液进行了各种性能测试,具体实验如下:
49.1、抗菌活性测试
50.基于菌落计数法评估上述抗菌液的抗菌活性,使用两种细菌(金刚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一种真菌(热带念珠菌atcc1369)。在进行体外抗菌测试之前,将菌液在70rpm的摇动下于37℃在50ml mhb培养基的离心管中过夜培养。使细菌或真菌处于对数生长期。离心收集菌,并用pbs缓冲液洗三次去除残留的培养基,再以108cfu/ml的浓度重悬于pbs缓冲液中。取100μl重悬后菌液加入900μl抗菌液中,37℃下孵育8小时,将细菌或真菌悬液连续稀释并铺在mha板上。将这些mha板在37℃下孵育24小时后,记录菌落数。抗菌活性由杀菌率表示,杀菌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0051][0052]
其中c0表示空白pbs中菌落数目,c为抗菌液中菌落数。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该抗菌液对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热带念珠菌均有很高的杀菌率。
[0053]
2、抗病毒性能
[0054]
用完全培养基制备2ml密度为3~5
×
104个/ml的293t细胞悬液,接种到6孔板中,37℃培养16~24小时,至细胞汇合度达到30%,弃去孔板中上清液,加入1ml完全培养基,再加入腺病毒溶液(用基础培养基将腺病毒稀释至统一滴度1
×
108tu/ml),其中三个孔内加入10μl pbs缓冲溶液,另外三个孔内加入10μl抗菌液。混匀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统计gfp阳性的细胞个数,计算感染率。图4结果表明,加了10μl抗菌液的细胞没有被病毒感染,说明该抗菌液有很好的抗病毒能力。
[0055]
3、溶血实验
[0056]
将新鲜的血液离心,收集血红细胞,用pbs缓冲液洗三次。将血红细胞以5%(v/v)分散于pbs缓冲液中。将抗菌液稀释至不同浓度后,将100μl血红细胞分散液加入900μl不同浓度的抗菌液中,37℃下孵育1小时。100μl血红细胞分散液加入900μl pbs缓冲液中为空白组,100μl血红细胞分散液加入900μl二次水中为阳性对照组。离心后,取上清液测od
540
。溶血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0057][0058]
图5结果表明,当抗菌液达到10mg/ml,其溶血率依旧很低,由此可见,抗菌液的血液相容性良好。
[0059]
4、耐药性测试
[0060]
取10ml在mhb中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mhb将其稀释至105cfu/ml作为工作液。将抗菌液以不同浓度分散于mhb中,然后取100μl与100μl工作液混合后加入96孔板。将孔板置于酶标仪中,37℃下测其od590,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其中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为抗菌液最低抑菌浓度(mic)。然后以0.125
×
mic培养细菌。再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重复以上过程。即可得到图6。结果表明,所得抗菌液并不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
[0061]
5、大米防霉变实验
[0062]
取10g大米平均分成两组,一组用去离子水浸泡0.5h,为空白组;另一组用实施例1中ph=7.0的抗菌液浸泡0.5h,为实验组。将两组大米晾干后置于恒温恒湿箱(25℃,99%rh),每天观察两组大米霉变情况。结果如图7所示,空白组大米在第10天已有明显霉变,其中第34天已经有了很大的霉斑,当到62天时,空白组大米已经被霉菌完全覆盖,而实验组大米62天时仍与第一天保持一致。因此,该抗菌液可有效抑制大米的霉变。
[0063]
上述实施例中的蛋白质也可以为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纤维蛋白原、β-淀粉样蛋白、转铁蛋白、胶原蛋白、胃蛋白、角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大豆蛋白、乳铁蛋白、清蛋白、白蛋白、甲状腺乳球蛋白、朊蛋白、aβ肽、α-突触核蛋白、α-淀粉酶、胃蛋白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核糖核酸酶a、细胞色素c、胱抑素c、dna聚合酶、干酪素、亨廷顿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中任意一种或多种,改性剂也可以为二巯基丁二酸、亚硫酸钠、β-巯基乙醇、双氧水、臭氧、高铁酸钠、三价钴盐、氯酸盐、高锰酸钾、过硫酸盐、重铬酸钾、浓硫酸、盐酸、硝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氟气、氯气、铋酸钠、高碘酸、二氯化铅、盐酸胍、尿素、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三氟乙酸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0064]
将本发明抗菌液旋涂或者喷涂至不同的基材表面,均可得到抗菌涂层。所述基材可以为现有的任何用于成膜的材料,几乎不限于形状和材质。具体可以包括:(1)金属材料:不锈钢、钛及其合金、钴基合金、镍钛合金、镁及其合金、锌及其合金、铁及其合金等;(2)无机材料: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素材料、硅、氮化钛等无机材料等;(3)高分子材料:涤纶(pet)、聚乙烯醇(pvalc)、聚乙烯(pe)、聚四氟乙烯(ptf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氨酯(pu)、聚丙烯(pp)、聚酰胺、聚碳酸酯(pc)、聚丙烯腈、聚丙烯酸(paa)及其衍生物、聚醚醚酮、硅橡胶、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等;(4)天然生物材料:可塑性淀粉基材料(psm)、海藻酸钠、胶原蛋白、纤维蛋白、透明质酸钠、明胶等;(5)人工合成多肽类水凝胶材料:聚l-谷胺酸、聚l-赖氨酸等。基材的种类不限于以上材料,也可以为以上几种材料的混合材料。
[0065]
将质量分数为5%~30%的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本发明抗菌液,可得到抗菌凝胶。其中,所述高分子化合物包括淀粉、纤维素、明胶、果胶、魔芋胶、卡拉胶、阿拉伯胶、琼脂、海藻胶、海藻酸、透明质酸、壳聚糖、角叉胶、多糖衍生物、胶原、聚l-赖氨酸、聚l-谷胺酸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0066]
将本发明抗菌液透析1天后冻干,即可得到抗菌粉末制剂;将粉末制剂在压片机压片,即可得到抗菌片制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