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6:19: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5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朝着全面屏及柔性折叠屏方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对nfc天线信号的发射和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手机的绝大部分区域都被显示层给霸占,因此如何在越来越有限的空间里面植入更多的nfc天线成为当前显示领域的一大挑战。当前的智能手机中触控层、天线层和显示层三者是彼此独立的,而这三者又是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电极部件,因此生产组装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也不利于智能手机向柔性折叠屏的方向发展。
3.所以,现有的显示面板存在组装复杂且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现有显示面板中组装复杂且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6.显示层;
7.天线与触控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层的出光面上,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相互绝缘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所述冗余触控电极形成所述天线电极。
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包括外围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内部的冗余触控电极,所述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内的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所述天线电极。
9.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天线设置区内,所述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分支电极,所述多个分支电极形成网格状,至少部分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相互断开的第一分支电极和第二分支电极,各第二分支电极形成所述天线电极。
1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多个有效触控电极,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两个相邻有效触控电极之间形成所述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所述天线电极。
11.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天线设置区内,所述至少两个相邻有效触控电极均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有效分支电极,所述冗余触控电极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冗余分支电极,所述多个冗余分支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效分支电极相互断开,至少部分冗余分支电极形成所述天线电极。
1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层、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中的其中一者,所述第二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中的另一者,或者所述第一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
和感应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连接相邻驱动触控电极或相邻感应触控电极的桥接电极,所述天线电极形成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中的至少一层。
13.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天线设置区内,所述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至少一组天线电极,各天线电极之间相互绝缘。
1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功能显示区和指示显示区,所述功能显示区的触控频率大于阈值,所述指示显示区的触控频率不大于所述阈值,所述天线设置区位于所述指示显示区内。
1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有效触控电极连接触控信号线,所述天线电极连接天线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天线信号线的频率波段不重叠。
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7.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层和天线与触控层,天线与触控层设置在显示层的出光面上,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电极,触控电极包括相互绝缘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天线电极。本技术通过将触控电极与天线电极集成在同一层,省略了分别单独制作触控电极层与天线电极层再进行组装的工艺,因此组装简单,成本较低,且通常设置减小了膜层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往轻薄化和柔性折叠显示的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天线设置区的位置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3和图4中显示面板的天线设置区内其中一个感应触控电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
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1.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层和天线与触控层,天线与触控层设置在显示层的出光面上,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电极,触控电极包括相互绝缘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天线电极。
32.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显示层100、天线与触控层200和盖板300,显示层100和天线与触控层2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层400固定,天线与触控层200和盖板300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层500固定,第一连接层400和第二连接层500的材料可以是光学胶,显示层100向上发光显示。
33.本技术的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或oled显示面板,以oled显示面板为例,在出光方向上显示层100依次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层、发光功能层和封装层。阵列层中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各薄膜晶体管形成多个像素驱动电路,驱动发光功能层中的各子像素发光,发光功能层中包括阴极、阳极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光材料,并由像素定义层定义出多个子像素,封装层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叠层结构,以阻隔水氧。
34.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为on-cell触控显示面板,即天线与触控层200设置在显示层100外部,天线与触控层200图案化形成多个触控电极,每个触控电极对应多个子像素。天线与触控层200形成的触控电极包括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有效触控电极用于提供触控功能,冗余触控电极用于提高触控的灵敏度,有效触控电极与冗余触控电极的材料可以是cu、ti、al、mo、ag中的至少一种,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均为网格状,且网格线
均对应子像素之间的区域设置,以使得子像素区域可以透光显示。
35.有效触控电极与触控信号线连接,实现触控功能,冗余触控电极与有效触控电极之间相互不接触,且不接入触控信号,实现两者的绝缘。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在有效触控电极内部,或者形成在相邻有效触控电极之间,或者在两处均有设置,至少部分触控电极作为天线电极与天线信号线连接,实现通讯功能,天线信号线可以是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wifi、blue tooth、5g、gps等各类天线的信号线和地线。
36.在显示面板和其他元件组装形成显示装置时,触控信号线与天线信号线均沿着显示层100的边框向下延伸至阵列层,并通过acf胶与柔性电路板上对应的连接端子进行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整机的主板。在天线电极工作时,触控电极与显示层100处于不工作状态,当触控电极与显示层100工作时,天线电极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避免了天线电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干扰。
37.在当前技术中,触控电极所在的触控层与天线电极所在的天线层为单独制作,然后通过光学胶进行连接组装,将触控层设置在天线层与显示层之间,或者天线层设置在触控层与显示层之间。一方面,组装造成了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多个膜层的叠加使得显示面板的厚度较大,与当前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和柔性化的发展趋势不符,另一方面,天线层往往需要先制作在单独的透明薄膜衬底上,再通过透明的oca胶贴合在显示层表面,容易造成morie纹等不良外观现象,且当天线层位于触控层上时,容易对触控层产生屏蔽作用,影响触控效果。
38.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同层设置的触控电极与天线电极,实现了两者的集成,不需要复杂的组装工艺,成本得到降低,同时也实现了膜层的减少,使得显示面板更趋轻薄化,柔性也得到提升。此外,由于两者在同一层,天线电极不会对触控层产生屏蔽,保证了触控质量,且也不会产生morie纹,保证了显示质量,实现了显示面板综合性能的提升。
39.在上述内容提到,冗余触控电极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则天线电极的设置方式也有多种。在一种实施例中,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包括外围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内部的冗余触控电极,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内的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天线电极。在此种方式中,天线电极形成在每个触控电极的内部,且位于天线设置区内,天线设置区为显示区中的其中一个区域。
40.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功能显示区10和指示显示区20,功能显示区10的触控频率大于阈值,指示显示区20的触控频率不大于阈值,天线设置区位于指示显示区20内。功能显示区10为各类应用、程序、文件等内容的主要展示区域,也是用户的主要交互区域,该区域位于显示面板的中部或中下部区域,在该区域内用户的触控频率大于阈值,需要经常性触碰屏幕进行交互,因此该区域内不设置天线电极,以保证触控效果。指示显示区20通常位于显示面板显示区的顶部或者四角,该区域主要用于电量、时间、闹铃、网络、后台运行程序等指示标识的展示,在该区域内用户的触控频率小于或等于阈值,即很少会触碰到该区域,因此可以将天线电极设置在该区域内,以实现天线的通讯功能,且不会对触控功能造成影响。
41.本技术以互电容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触控层、绝缘层和第二触控层,第一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中的其中一者,第二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中的另一者,或者第一触控层形
成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连接相邻驱动触控电极或相邻感应触控电极的桥接电极,天线电极形成在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中的至少一层。
42.当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形成在不同层时,如图3和图4所示,触控电极包括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第一触控层图案化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驱动触控电极链,每个驱动触控电极链包括沿第二方向相互连接的多个驱动触控电极101,各图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其中一者为纵向,另一者为横向。第二触控层图案化形成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感应触控电极链,每个感应触控电极链包括沿第一方向相互连接的多个感应触控电极102。由于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相互绝缘,形成的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也相互绝缘形成电容。当然,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的位置也可以互换,此时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触控层形成感应触控电极102,第二触控层形成驱动触控电极101。
43.当驱动触控电极和感应触控电极形成在同一层时,第一触控层图案化形成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驱动触控电极链,每个驱动触控电极链包括沿第二方向相互连接的多个驱动触控电极101,同时第一触控层还图案化形成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感应触控电极链,每个感应触控电极链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互独立的多个感应触控电极102,第二触控层形成多个桥接电极,各桥接电极的两端分别与同一感应触控电极链中相邻两个感应触控电极102通过过孔进行连接。当然,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可以使得感应触控电极链中的各感应触控电极102相互连接,驱动触控电极链中的各驱动触控电极101相互独立,桥接层中各桥接电极的两端分别与同一驱动触控电极链中相邻两个驱动触控电极101通过过孔进行连接。
44.在图3、图4、图6和图7中,每个驱动触控电极链均与一条驱动触控信号线连接,每个感应触控电极链均与一条感应触控信号线连接,各驱动触控信号线和各感应触控信号线均作为触控信号线40,并与显示面板下边框上的连接端子连接。
45.在图3和图4中,显示面板顶部的部分区域为天线设置区,在天线设置区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感应触控电极102分为外部的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内部的冗余触控电极1022,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冗余触控电极1022相互绝缘,在感应触控电极链与触控信号线连接时,只有有效触控电极1021会起到触控作用,冗余触控电极1022不接入触控信号,不会用于触控。在天线设置区内,所有的有效触控电极1021可以均作为天线电极接入天线信号,也可以仅将部分有效触控电极1021作为天线电极,即天线电极的数量、形状和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且天线设置区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图3中将四个圆形虚线框中的冗余触控电极作为天线电极,图4中将两个圆形虚线框中的冗余触控电极作为天线电极,各天线电极均与一条天线信号线50连接,各天线信号线50均与显示面板下边框的连接端子连接。
46.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一个触控电极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分支电极,多个分支电极形成网格状,至少部分分支电极包括相互断开的第一分支电极和第二分支电极,各第二分支电极形成天线电极。如图5所示,示出了图3和图4的天线设置区内其中一个感应触控电极的内部结构,显示层10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阵列层11、发光功能层12和封装层13,天线与触控层形成在封装层13上。感应触控电极为多个分支电极围成的网格状结构,各分支电极为网格线,材料为金属,对应相邻子像素之间的区域设置,子像素可以包
括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各分支电极围成的网格区域对应各子像素设置,以不遮挡子像素的发光。
47.一个完整的网格状感应触控电极内部多条分支电极形成有第一断口301,在第一断口301外侧的所有分支电极形成有效触控电极1021,在第一断口301内侧的所有分支电极形成冗余触控电极1022。当全部冗余触控电极1022均作为天线电极时,第一端口301外侧的各分支电极作为第一分支电极,内侧的各分支电极作为第二分支电极。当部分冗余触控电极1022作为天线电极时,对于形成冗余触控电极1022的多条分支电极,又有部分分支电极形成有断口302,断口302内侧的各分支电极作为第二分支电极,形成天线电极21,断口302外部的各分支电极作为剩余冗余触控电极22,天线电极21和剩余冗余触控电极22共同构成冗余触控电极1022,此时剩余冗余触控电极22的各分支电极和外部的有效触控电极1021的各分支电极共同作为第一分支电极。天线电极21从触控电极的一端经过走线引出至阵列层11上,与对应的连接端子401连接。
48.图5中以感应触控电极中形成了一组天线电极为例进行说明,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可以通过对各断口的位置进行调整,对天线电极21的位置、数量、形状和大小等进行设置,以获得所需的谐振频率(resonant frequency)
49.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至少一组天线电极,各天线电极之间相互绝缘。每个触控电极对应的冗余触控电极1022,可以全部作为一组天线,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形成多组天线,各组天线之间相互绝缘,且分别接入各自的天线信号线50,各组天线可以是nfc、wifi、blue tooth、5g、gps等。
50.在非天线设置区内,各触控电极可以均为有效触控电极1021,也可以同时包括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冗余触控电极1022。图3和图4中以显示区内所有触控电极均包括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冗余触控电极1022为例,则在形成天线电极时,先在显示层上形成一层无机功能层(图未示出),材料为sin
x
和sio
x
的单层或复合层,然后通过低温溅镀的工艺,在上述形成的无机功能层上制作整面的金属层,然后在金属层上涂覆光阻,利用具有预设图案的光罩(mask),通过曝光-显影-刻蚀等工艺将整面的金属层进行图案化,形成中间镂空的金属网格,该金属网格正投影位置位于下方发光的子像素间隙位置处,避开下方发光的各子像素,同时,在特定位置形成相应的断口,形成相应的电性导通的通路及开路位置,形成各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内部的冗余触控电极1022。然后,根据需要直接将冗余触控电极1022连接天线信号线,形成天线电极,或者在冗余触控电极1022的对应位置继续形成断口,形成一组或多组天线电极并分别连接天线信号线。
51.在一种实施例中,有效触控电极1021连接触控信号线,天线电极21连接天线信号线,触控信号线与天线信号线的频率波段不重叠。由于有效触控电极1021和天线电极21设置在同一层,可以将两者的频率波段设置为不重叠,每种电极仅工作在自己的频率波段中,从而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
52.在一种实施例中,天线与触控层包括多个有效触控电极,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两个相邻有效触控电极之间形成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天线电极。此种设置方式下,冗余触控电极设置在有效触控电极的外部,且位于相邻触控电极的间隙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天线设置区设置在显示面板顶部,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均为有效触控电极,冗余触控电极201形成在相邻两个感应触控电极102之间,且对应未设置
驱动触控电极101的区域设置。同样地,天线设置区内的冗余触控电极201可以形成一组或多组天线电极,可以全部形成天线电极也可以一部分形成天线电极另一部分形成剩余冗余触控电极,即天线电极的数量、形状和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且天线设置区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图6中将左右两个圆形虚线框中的冗余触控电极201作为天线电极,图7中将右侧两个圆形虚线框中的冗余触控电极201作为天线电极,各天线电极均与一条天线信号线50连接,各天线信号线50均与显示面板下边框的连接端子连接。
53.在非天线设置区内,可以仅设置有效触控电极,也可以同时设置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201,各冗余触控电极201均设置在驱动触控电极101和感应触控电极102围成的间隙内。
54.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天线设置区内,至少两个相邻有效触控电极均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有效分支电极,冗余触控电极包括交叉设置的多个冗余分支电极,多个冗余分支电极与多个有效分支电极相互断开,至少部分冗余分支电极形成天线电极。各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均为网格状结构,在形成时同样可先形成整体的金属层,然后图案化形成网格,然后在特定位置形成断点,断点两侧分别形成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同时,根据需要直接将冗余触控电极连接天线信号线,形成天线电极,或者在冗余触控电极的对应位置继续形成断口,形成一组或多组天线电极并分别连接天线信号线。
5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连接触控信号线,天线电极连接天线信号线,触控信号线与天线信号线均沿着显示面板的边框向下延伸至阵列层,并通过acf胶与柔性电路板上对应的连接端子进行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整机的主板。在天线电极工作时,触控电极与显示层处于不工作状态,当触控电极与显示层工作时,天线电极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避免了天线电极与触控电极之间的干扰。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可以是同时具有触控和通讯功能的手机、智能手表、计算机等设备,具有组装工艺简单,成本低,轻薄和柔性好等优点。
56.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57.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层和天线与触控层,天线与触控层设置在显示层的出光面上,包括触控电极和天线电极,触控电极包括相互绝缘的有效触控电极和冗余触控电极,至少部分冗余触控电极形成天线电极。本技术通过将触控电极与天线电极集成在同一层,省略了分别单独制作触控电极层与天线电极层再进行组装的工艺,因此组装简单,成本较低,且通常设置减小了膜层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往轻薄化和柔性折叠显示的方向发展。
58.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9.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