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分体式镜头和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2022-05-11 14:46: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体式镜头和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着我们进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手机作为媒介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手机进行社交活动、记录生活等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对拍照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抖功能的出现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一大亮点。由于常规上下群组镜头需要先为镜片与下群镜筒点胶,再点胶上群镜筒,这样会导致镜片变形,甚至破裂。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分体式镜头存在透镜容易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体式镜头存在透镜容易变形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镜头,包括:第一筒体,第一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透镜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第一类隔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类透镜的外侧并与第一类透镜连接;第二筒体,第二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类透镜,第一筒体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均与第二筒体连接,第一类透镜与第二筒体间隔设置。
6.进一步地,第一类透镜具有同轴设置并连接的光学有效部和光学承靠部,光学承靠部位于光学有效部的外侧,光学承靠部包括由内向外顺次连接的连接段和承靠段,承靠段与第一类隔圈承靠。
7.进一步地,承靠段的厚度小于连接段的厚度以形成承靠区域,第一类隔圈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到承靠区域内与第一类透镜承靠。
8.进一步地,承靠段的第一侧的表面与连接段的第一侧的表面平齐,以使承靠段的第二侧的表面与连接段之间形成高度差,高度差所在区域为承靠区域,承靠段的第二侧的表面作为承靠面。
9.进一步地,连接段的第二侧的表面包括连接平面和连接斜面,连接平面与光学有效部连接且与连接段的第一侧的表面平行,连接斜面连接连接平面与承靠段的第二侧的表面。
10.进一步地,第一类隔圈包括:隔圈主体,隔圈主体为环状,隔圈主体具有内环面、外环面和连接内环面和外环面的两个侧面,第一个侧面具有填充面段;支撑凸沿,支撑凸沿由内环面向隔圈主体的中心伸出,支撑凸沿与第二个侧面连接,支撑凸沿与承靠面抵接承靠,内环面与第一类透镜的外周面抵接承靠,填充面段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承靠段的第一侧的表面靠近承靠面,以在填充面段与第一类透镜之间形成用于填充胶水的填充间隙。
11.进一步地,填充面段与承靠面呈角度设置。
12.进一步地,填充面段与承靠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13.进一步地,第一个侧面还包括连接面段,连接面段相对于承靠段的第一侧的表面远离承靠面。
14.进一步地,承靠面相对于承靠段的第一侧的表面靠近第二筒体时,隔圈主体的第二个侧面和支撑凸沿远离承靠面的一侧的表面平齐并与第二筒体通过胶水连接;或者承靠面相对于承靠段的第一侧的表面远离第二筒体时,连接面段与第二筒体通过胶水连接。
15.进一步地,第二筒体的物端面由内至外顺次包括第一面段、第二面段和第三面段,第一面段与第三面段平行且与分体式镜头的光轴垂直,第三面段相对于第一面段靠近第二筒体的像侧,第一类隔圈与第一面段连接,第一筒体与第三面段连接。
1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上述的分体式镜头采用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类透镜和第一类隔圈,并将第一类透镜和第一类隔圈组装在一起;获取第二筒体和第二类透镜,将第二类透镜装配到第二筒体内;将第一类隔圈与第二筒体组装在一起;获取第一筒体,将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组装在一起。
17.进一步地,在获取第一类透镜和第一类隔圈,并将第一类透镜和第一类隔圈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第一类透镜的承靠面与第一类隔圈承靠在一起;向第一类隔圈的填充面段处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类透镜与第一类隔圈粘在一起。
18.进一步地,在获取第二筒体和第二类透镜,将第二类透镜装配到第二筒体内的过程中包括:调整第二类透镜在第二筒体内的位置到准确位置;向第二类透镜与第二筒体之间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二类透镜与第二筒体粘在一起。
19.进一步地,在将第一类隔圈与第二筒体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调整第一类透镜与第二筒体中的第二类透镜的位置到准确位置;向第一类隔圈与第二筒体之间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类隔圈与第二筒体粘在一起。
20.进一步地,在获取第一筒体,将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向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的抵接处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粘在一起。
21.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分体式镜头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透镜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第一类隔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类透镜的外侧并与第一类透镜连接;第二筒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类透镜,第一筒体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均与第二筒体连接,第一类透镜与第二筒体间隔设置。
22.通过在第一筒体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类透镜和第一类隔圈,使得第一类透镜能够通过第一类隔圈进行装配。第一类隔圈与第一类透镜连接,且第一类隔圈与第二筒体连接,以使得第一类透镜与第二筒体之间没有连接关系,有效避免了第一类透镜变形的风险,大大增加了第一类透镜工作的稳定性,使得分体式镜头能够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25.图2示出了图1中第一类透镜、第一类隔圈以及第一筒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6.图3示出了图1中第一类隔圈与第一类透镜和第二筒体的点胶关系示意图;
27.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第一类透镜、第一类隔圈以及第一筒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8.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第一类隔圈与第一类透镜和第二筒体的点胶关系示意图;
29.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3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1.10、第一筒体;20、第一类透镜;21、光学有效部;22、光学承靠部;23、连接段;231、连接平面;232、连接斜面;24、承靠段;241、承靠面;25、承靠区域;30、第一类隔圈;31、隔圈主体;311、内环面;312、外环面;313、第一个侧面;314、填充面段;315、第二个侧面;316、连接面段;32、支撑凸沿;40、第二筒体;41、第一面段;42、第二面段;43、第三面段;50、第二类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4.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3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分体式镜头存在透镜容易变形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镜头和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
36.如图1至图5所示,分体式镜头包括第一筒体10和第二筒体40,第一筒体1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类透镜20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30,第一类隔圈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类透镜20的外侧并与第一类透镜20连接;第二筒体4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类透镜50,第一筒体10和至少一个第一类隔圈30均与第二筒体40连接,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间隔设置。
37.通过在第一筒体10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使得第一类透镜20能够通过第一类隔圈30进行装配。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连接,且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连接,以使得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没有连接关系,有效避免了第一类透镜20变形的风险,大大增加了第一类透镜工作的稳定性,使得分体式镜头能够稳定工作。
38.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类透镜20具有同轴设置并连接的光学有效部21和光学承靠部22,光学承靠部22位于光学有效部21的外侧,光学承靠部22包括由内向外顺次连接的连接段23和承靠段24,承靠段24与第一类隔圈30承靠。承靠段24与第一类隔圈30承靠在一起,
以保证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能够抵接在一起,进而有利于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点胶,保证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连接位置的准确性。连接段23的设置用于连接承靠段24与光学有效部21,避免点胶的过程中胶水溢流到光学有效部21处,以保证光学有效部21稳定成像。
39.如图2和图4所示,承靠段24的厚度小于连接段23的厚度以形成承靠区域25,第一类隔圈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到承靠区域25内与第一类透镜20承靠。将承靠段24的厚度设置成小于连接段23的厚度,以在承靠段24处形成供第一类隔圈30伸入的承靠区域25,使得第一类透镜20能够对第一类隔圈30形成限位,保证第一类隔圈30装配的位置,以实现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的快组装配。
40.同时将连接段23的厚度设置成大于承靠段24的厚度,能够保证连接段23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够保证承靠段24的结构强度。
41.如图2和图4所示,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与连接段23的第一侧的表面平齐,以使承靠段24的第二侧的表面与连接段23之间形成高度差,高度差所在区域为承靠区域25,承靠段24的第二侧的表面作为承靠面241。通过将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与连接段23的第一侧的表面设置成平齐的形式,便于第一类透镜20脱膜,同时在第二侧的表面处形成高度差,以便于第一类隔圈30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到承靠区域25处并与承靠面241抵接承靠。
42.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段23的第二侧的表面包括连接平面231和连接斜面232,连接平面231与光学有效部21连接且与连接段23的第一侧的表面平行,连接斜面232连接连接平面231与承靠段24的第二侧的表面。也就是说,连接斜面232与承靠面241连接,这样设置使得连接斜面232能够起到对第一类隔圈30进行限位的作用,以保证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装配的准确性,实现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的迅速装配。
43.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类隔圈30包括隔圈主体31和支撑凸沿32,隔圈主体31为环状,隔圈主体31具有内环面311、外环面312和连接内环面311和外环面312的两个侧面,第一个侧面313具有填充面段314;支撑凸沿32由内环面311向隔圈主体31的中心伸出,支撑凸沿32与第二个侧面315连接,支撑凸沿32与承靠面241抵接承靠,内环面311与第一类透镜20的外周面抵接承靠,填充面段314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靠近承靠面241,以在填充面段314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形成用于填充胶水的填充间隙。支撑凸沿32的设置能够对第一类透镜20进行承靠,以达到对第一类透镜20支撑和限位的作用,隔圈主体31用于连接第二筒体40,以保证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之间稳定连接。在内环面311不具有支撑凸沿32的位置处与第一类透镜20的外周面承靠,以避免第一类透镜20沿径向晃动,保证了第一类透镜20位置的稳定性。在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承靠在一起后,在填充面段314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形成一个用于填充胶水的间隙,或者说是填充胶水的区域。在填充间隙处填充胶水,以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粘结固定在一起,以保证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44.如图2和图4所示,填充面段314与承靠面241呈角度设置。也就是说填充面段314倾斜设置,以使得填充面段314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形成填充间隙,便于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之间紧密连接。
45.可选地,填充面段314与承靠面241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承靠面241是与光轴垂直的,而填充面段314与承靠面241之间的夹角在0至90度的范围内,就使得填充面
段314相对于承靠面241是倾斜的,以便于在填充面段314位置处点胶,且能够容纳一部分胶水,以增加填充面段314与承靠面241之间连接紧密性。
46.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个侧面313还包括连接面段316,连接面段316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远离承靠面241。连接面段316与填充面段314连接,且连接面段316相对于填充面段314靠近第一类隔圈30的外周侧,而在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装配在一起后,连接面段316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远离承靠面241,可以有效防止胶水溢流到填充面段314的外部。
47.如图1所示,第二筒体40的物端面由内至外顺次包括第一面段41、第二面段42和第三面段43,第一面段41与第三面段43平行且与分体式镜头的光轴垂直,第三面段43相对于第一面段41靠近第二筒体40的像侧,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面段41连接,第一筒体10与第三面段43连接。通过将第二筒体40的物端面分成第一面段41、第二面段42、第三面段43的形式,且第一面段41与第三面段43之间具有高度差,可以实现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筒体10分别与第二筒体40连接,同时二者之间不会产生干涉,有效保证第一筒体10、第一类隔圈30和第二筒体4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此外第二面段42也能够对第一筒体10实现一个径向的限位,以避免第一筒体10沿径向运动对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产生碰撞,增加了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工作的稳定性。
4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筒体10的内侧面与第二面段42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一筒体10的内侧面与第一类隔圈30的最小距离,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第一筒体10沿径向错位后也不会挤压第一类隔圈30,分体式镜头工作的稳定性。
49.如图6所示,上述的分体式镜头采用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并将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组装在一起;获取第二筒体40和第二类透镜50,将第二类透镜50装配到第二筒体40内;将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获取第一筒体10,将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先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组装在一起,然后将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装配在一起,可以避免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的接触,且第一类隔圈30位于第一类透镜20的外周侧,便于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之间的胶接。在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装配在一起后,再将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以形成对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的保护,保证对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工作的稳定性。
5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之前,先将第二筒体40与第二类透镜50组装在一起,以便于后续组装的过程对光学性能造成影响。
51.具体的,在获取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并将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第一类透镜20的承靠面241与第一类隔圈30承靠在一起;向第一类隔圈30的填充面段314处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粘在一起。先将第一类透镜20的承靠面241与第一类隔圈30承靠在一起,以便于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的定位,然后通过胶水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粘结固定在一起,完成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的组装。
52.具体的,在获取第二筒体40和第二类透镜50,将第二类透镜50装配到第二筒体40内的过程中包括:调整第二类透镜50在第二筒体40内的位置到准确位置;向第二类透镜50与第二筒体40之间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二类透镜50与第二筒体40粘在一起。
调整第二类透镜50在第二筒体40内的位置,以调整到第二类透镜50能够清晰成像的准确位置,然后再通过点胶将第二类透镜5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筒体40内还装配有遮光片和第二类隔圈,相邻两个第二类透镜50之间具有遮光片和第二类隔圈,以保证分体式镜头清晰成像。
53.具体的,在将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调整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中的第二类透镜50的位置到准确位置;向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之间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粘在一起。通过调整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类透镜50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类透镜50之间组成一个光学成像系统,保证分体式镜头能够清晰成像后再通过胶水将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固定在一起。
54.具体的,在获取第一筒体10,将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包括:向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的抵接处填充胶水,并等待胶水固化以将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粘在一起。最后将第一筒体10与第二筒体40通过胶水连接在一起,以使得第一筒体10对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形成保护,避免其他结构对第一类透镜20和第一类隔圈30造成碰撞,有效保证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工作的稳定性。
55.实施例一
56.如图1至图3所示,承靠面241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远离第二筒体40时,连接面段316与第二筒体40通过胶水连接。这样设置支撑凸沿32能够在第一类透镜20的物侧对第一类透镜20进行支撑,同时填充面段314通过胶水与第一类透镜20连接。而将连接面段316与第二筒体40之间通过胶水连接,可以避免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产生胶水连接的情况,有效保证了第一类透镜20工作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连接面段316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更靠近第二筒体40,以避免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产生干涉,有效保证了第一类透镜20工作的稳定性。
57.如图3所示,连接面段316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的高度差d大于0。
58.本实施例可以针对第一筒体10较小的情况下,避免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直接接触导致的第一类透镜20变形、甚至破裂的问题。但是这种结构空间较小,导致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的点胶空间以及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的点胶空间较小。
59.实施例二
6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承靠的位置不同。
61.如图4和图5所示,承靠面241相对于承靠段24的第一侧的表面靠近第二筒体40时,隔圈主体31的第二个侧面315和支撑凸沿32远离承靠面241的一侧的表面平齐并与第二筒体40通过胶水连接。这样设置支撑凸沿32能够在第一类透镜20的像侧对第一类透镜20进行支撑,同时填充面段314通过胶水与第一类透镜20连接。而支撑凸沿32远离承靠面241的一侧的表面平齐并与第二筒体40通过胶水连接,保证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的连接面积,有效增加了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62.如图5所示,第二个侧面315与承靠段24的第二侧的表面的高度差h大于0。
6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的点胶空间以及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的点胶空间大,连接的更稳固。
6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式,主要通过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
隔圈30的配合,让第一类透镜20与第一类隔圈30先进行点胶,再与第二筒体40进行点胶设计,避免第一类透镜20与第二筒体40之间进行点胶,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分体式镜头产生的透镜变形、甚至破裂的问题,其原理是第一类隔圈30与第二筒体40的材料属性相近,热膨胀系数相近,不会产生这种问题,而第一类隔圈30与第一类透镜20之间还具有承靠力,可以避免这种膨胀系数不同的情况产生的变形。
65.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