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5-08 05:29: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终端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拍摄。因此,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拍摄图像时,由于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会受限于经由的数值孔径,导致得到的拍摄图像分辨率不能满足用户的拍摄要求,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终端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用于终端,终端包括成像模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所述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根据所述光圈函数处理多帧所述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所述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5.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处理模块和融合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所述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光圈函数处理多帧所述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融合模块,所述融合模块用于融合多帧所述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6.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终端包括壳体、成像模组和处理器。所述成像模组设置在所述壳体,所述成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图像传感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所述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根据所述光圈函数处理多帧所述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所述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7.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所述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
所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所述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根据所述光圈函数处理多帧所述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所述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8.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终端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光圈函数,其中,由于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点扩散函数信息,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光圈函数可反映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的函数关系。如此,在通过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得到第二图像后,便可将第二图像应用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变换为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以提高第二图像的清晰度,从而使经第二图像融合后的融合图像的分辨率远高于第一图像,从而保证用户的拍摄体验。
9.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1.图1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2.图2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终端的平面示意图;
13.图3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14.图4至图8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15.图9至图11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16.图12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7.图13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18.图14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9.图15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21.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图像处理方法包括步骤:
22.01: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23.02:根据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
24.03: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
25.04: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26.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装置10。图像处理装置10包括获取模块11、确定模块12、处理模块13和融合模块1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可应用于图像处理装置10。其中,获取模块11用于执行步骤01,确定模块12用于执行步骤02,处理模块13用于执行步骤03,融合模块14用于执行步骤04。即,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处理模块13用于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融合模块14用于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27.请继续参阅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终端100。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可应用于终端100。终端100包括壳体20、成像模组30和处理器40。成像模组30设置在壳体20,成像模组30包括镜头31和图像传感器32。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1、步骤02、步骤03和步骤04。即,处理器40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28.其中,终端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头显设备、游戏机等。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方式以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终端100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手机。壳体20可用于安装终端100的显示装置、成像装置、供电装置、通信装置等功能模块,以使壳体20为功能模块提供防尘、防摔、防水等保护。
29.具体地,在成像模组30拍摄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可直接获取多帧第一图像,且处理器40还可获取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其中,多帧第一图像可以是拍摄同一物体的多帧图像,还可以是具有相邻两帧图像具有相同部分的多帧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30.更具体地,在光学领域中,点扩散函数为一点光源经光学系统后衍射斑分布的函数。即,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光源经终端100的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而第一点扩散函数为光源经设定的镜头点扩散函数,而设定的镜头为通过模拟仿真的镜头,即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期望光线经过终端100的成像模组30能够满足的点扩散函数。
31.在理想的成像模组30上,当光线经过成像模组30,在物面和像面是点对点,即物体表面一点位在成像面也是一点位,而在实际上,当光线经过成像模组30,由于成像模组30中镜头31和图像传感器32的装配关系,往往会因为镜头31和图像传感器32之间的装配误差、成像模组30的整体尺寸误差等因素,导致光线经过成像模组30后,物体表面上的一点位在成像面会呈现光斑。
32.而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中,通过预设的镜头,以得到预设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即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可以理解,该光线经过该预设镜头,在物面和像面能够实现点对点效果。
33.因此,当处理器40通过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后,则可直接得到实际的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与理论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的函数关系。
34.如此,在确定光圈函数后,处理器40则可对多帧第一图像进行处理,以使实际拍摄的多帧第一图像在转换成多帧第二图像后,能够呈现出通过预设的镜头进行拍摄的图像效果较好,即多帧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较高。
35.更具体地,处理器40可先对多帧第一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在频域上的第一信息,然后处理器40还可通过光圈函数先对多帧第一图像进行卷积,在卷积完成后,在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经光圈函数卷积后的多帧第一图像在频域上的第二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均包括有振幅和相位,振幅对应第一图像的强度信号,相位对应第一图像的频率信号。如此,处理器40可将第一信息中的振幅替换为第二信息中对应位置的振幅,即更新第一信息,最后,处理器40可把更新后的第一信息进行逆傅里叶变换,从而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多帧第二图像,可以理解,第二图像的清晰度高于第一图像的清晰度。
36.最后,处理器40则可对多帧第二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融合图像。根据上述可知,多帧第一图像具有重合部分,因此,在融合多帧第二图像时,可以是先提取得到多帧第二图像中,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然后,再融合得到融合图像。
37.具体地,在处理器40得到多帧第二图像后,处理器40可先将多帧第二图像进行对齐,然后通过预设的超分辨率算法以将对齐后的多帧第二图像进行超分辨率融合,以得到分辨率较高的融合图像。
38.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10和终端100通过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光圈函数,其中,由于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31点扩散函数信息,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30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光圈函数可反映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的函数关系。如此,在通过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得到第二图像后,便可将第二图像应用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变换为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以提高第二图像的清晰度,从而使经第二图像融合后的融合图像的分辨率远高于第一图像,从而保证用户的拍摄体验。
39.请参阅图2至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部分步骤01:获取第一预设信息,还包括步骤:
40.011:获取仿真设计中镜头31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41.012:根据成像模组30的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和点扩散函数信息,获取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及
42.013:通过下采样算法处理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43.其中,步骤013:通过下采样算法处理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还包括步骤:
44.0131:根据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间隔和图像传感器32的像素尺寸比例,确定下采样参数;
45.0132:根据下采样参数对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进行间隔采样,以获得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4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11用于执行步骤011、步骤012、步骤013、步骤0131和步骤0132。即,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仿真设计中镜头31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成像模组30的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和点扩散函数信息,获取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及通过下采样算法处理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间隔和图像传感器32的像素尺寸比例,确定下采样参数;根据下采样参数对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进行间隔采样,以获得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4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11、步骤012、步骤013、步骤0131和步骤0132。即,处理器40用于获取仿真设计中镜头31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成像模组30的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和点扩散函数信息,获取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及通过下采样算法处理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根据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间隔和图像传感器32的像素尺寸比例,确定下采样参数;根据下采样参数对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进行间隔采样,以获得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48.具体地,在处理器40获取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前,可先通过仿真设计建立一个期望的镜头31,并获取该镜头31在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49.接下来,处理器40可根据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和点扩散函数信息,以获取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如r通道、g通道和b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50.更具体地,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可反映不同波长的光线对应的光敏感度。通过该光谱响应曲线,可以获取图像传感器32在不同通道下(如r通道、g通道和b通道)对应的响应曲线参数,并可知不同通道所占总通道的比例,如此,处理器40可根据不同通道所占比例,如r通道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则在计算图像传感器32r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时,r通道的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如此,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以得到图像传感器32中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其中,图像传感器32中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与上述仿真镜头31在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保持一致。其目的是:将成像模组30的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更改为仿真镜头31的点扩散函数信息,而在变换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通道在图像传感器32的光谱响应曲线所占比例,以对每个通道进行加权。
51.最后,处理器40可通过下采样算法以提取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52.具体地,处理器40可根据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间隔和图像传感器32的像素尺寸比例,以确定下采样参数。例如,当处理器40根据预设镜头31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得到的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后,则可在仿真软件中得到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间隔,从而将该数据间隔与图像传感器32的像素尺寸对应,如数据间隔为0.1,像素尺寸为1,即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的数据量为图像传感器32的十倍,则可确定下采样参数为10。
53.接下来,处理器40便可根据下采样参数,以对图像传感器32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进行间隔采样,如下采样参数为10,处理器40从第一个数据开始,每间隔9个数据,采集一个数据,以完成间隔采样,从而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54.请参阅图2、图3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3: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包括步骤:
55.031:对第一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一频域信息;
56.032:根据光圈函数,对第一图像进行卷积,并对卷积后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二频域信息;
57.033:根据第二频域信息更新第一频域信息,以得到第三频域信息;及
58.034:对第三频域信息进行逆傅里叶变换,以获得第二图像。
5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模块13用于执行步骤031、步骤032、步骤033和步骤034。即,处理模块13用于对第一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一频域信息;根据光圈函数,对第一图像进行卷积,并对卷积后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二频域信息;根据第二频域信息更新第一频域信息,以得到第三频域信息;及对第三频域信息进行逆傅里叶变换,以获得第二图像。
6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31、步骤032、步骤033和步骤034。即,处理器40用于对第一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一频域信息;根据光圈函数,对第一图像进行卷积,并对卷积后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第二频域信息;根据第二频域信息更新第一频域信息,以得到第三频域信息;及对第三频域信息进行逆傅里叶变换,以获得第二图像。
61.具体地,处理器40可先对多帧第一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多帧第一图像的第一频域信息。
62.接下来,处理器40可通过光圈函数先对多帧第一图像进行卷积,在卷积完成后,在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得到经光圈函数卷积后的多帧第一图像的第二频域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均包括有振幅和相位,振幅对应第一图像的强度信号,相位对应第一图像的频率信号。
63.如此,处理器40可将第一频域信息中的振幅替换为第二频域信息中对应位置的振幅,即更新第一频域信息,以得到第三频域信息。
64.最后,处理器40可把第三频域信息进行逆傅里叶变换,从而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多帧第二图像。如此,便可预设镜头31的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应用于第二图像,从而提高多帧第二图像的清晰度。
65.请参阅图2、图3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4: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包括步骤:
66.041:获取多帧第二图像中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及
67.042:根据重合区域,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6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融合模块14用于执行步骤041和步骤042。即,融合模块14用于获取多帧第二图像中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及根据重合区域,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6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41和步骤042。即,处理器40用于获取
多帧第二图像中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及根据重合区域,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70.具体地,在融合多帧第二图像过程中,由于多帧第一图像中具有相同部分的重合区域,因此,在将多帧第一图像处理为多帧第二图像后,多帧第二图像中也具有相同部分的重合区域。
71.更具体地,在融合多帧第二图像时,处理器40会先识别获取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例如,第二图像有5帧时,则相邻两帧第二图像中均包含一个重合区域,即重合区域有8个,而不同的重合区域有4个。
7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处理器40得到所有的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后,处理器40可去除重复的重合区域,即在融合多帧第二图像时,处理器40仅会保留不同的重合区域,如此以将多帧第二图像融合,从而快速的得到融合图像。
73.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当处理器40得到所有的相邻两帧第二图像的重合区域后,处理器40可先对重复的重合区域进行处理,如将两个重合区域中对应像素的像素值求和平均,以得到处理后的重合区域,在融合多帧第二图像时,处理器40可通过处理后的重合区域,以对多帧第二图像进行融合,从而得到质量较好的融合图像。
7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当处理器40将多帧第一图像处理为第二图像时,还可以是将第一帧第一图像处理为第一帧第二图像,再将第二帧第一图像处理为第二帧第二图像后,便直接将第一帧第二图像和第二帧第二图像融合为第一融合图像,在将第三帧第一图像处理为第三帧第二图像后,便将第一融合图像和第三帧融合第二融合图像,以此类推,处理器40在将一帧第一图像处理为第二图像后,便会直接进行融合工作,直至融合完所有的第二图像,以得到融合图像。
75.请参阅图2、图3和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部分步骤01:获取多帧第一图像,还包括步骤:
76.014:接收输入操作,确定多帧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
77.015:根据第一帧和最后一帧,确定取景范围;
78.016:根据取景范围确定多帧第一图像的数量和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
79.017: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
80.018:在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与指示框102重合时,获取第n 1帧,并将n的值增加1,并再次执行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的步骤,直至n 2等于第一图像的数量。
8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获取模块11用于执行步骤014、步骤015、步骤016、步骤017和步骤018。即,获取模块11用于接收输入操作,确定多帧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根据第一帧和最后一帧,确定取景范围;根据取景范围确定多帧第一图像的数量和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在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与指示框重合时,获取第n 1帧,并将n的值增加1,并再次执行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
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的步骤,直至n 2等于第一图像的数量。
8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14、步骤015、步骤016、步骤017和步骤018。即,处理器40用于接收输入操作,确定多帧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根据第一帧和最后一帧,确定取景范围;根据取景范围确定多帧第一图像的数量和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在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与指示框重合时,获取第n 1帧,并将n的值增加1,并再次执行在获取到第n帧时,根据重合度确定与第n帧相邻的第n 1帧对应的指示框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的位置,其中,n为正整数的步骤,直至n 2等于第一图像的数量。
83.具体地,在处理器40获取多帧第一图像时,处理器40可接收用户的输入操作,如图9所示,用户可点击显示屏50上的按钮p以完成拍照动作,即获取得到第一图像,如此,处理器40便可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以先获取多帧第一图像中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其中,在获取第一帧和最后一帧时,显示屏50上可显示的预览界面101可显示有指示框102,以指引用户拍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的第一图像。
84.多帧第一图像为连续的图像,具体地,多帧第一图像的连续性体现在图像内容上,即多帧第一图像能够组成一张全景图像,因此多帧第一图像的第一帧处于全景图像的开始位置,最后一帧处于全景图像的结尾位置。而在终端100拍摄多帧第一图像时,会将镜头31的焦距设置为无限远,此时,终端100拍摄远处的景象所成的第一图像较清晰,而与终端100拍摄近处的景象所成的第一图像模糊。
85.如此,在确定多帧连续的第一图像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后,处理器40还可根据终端100中的陀螺仪,以获取用户在通过终端100拍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这两帧图像,终端100本体的旋转角度,从而确定拍摄整个全景图像的取景范围。
86.在处理器40确定取景范围后,处理器40则可根据第一图像的大小和整个全景图像的大小,以确定所需拍摄的第一图像的数量,以及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其中,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越高,则融合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二图像后,得到的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越高。
87.例如,相邻两帧的第一图像的重合度需大于等于30%,即,当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低于30%时,融合多帧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二图像后,得到的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较低。因此,在确定第一图像的数量,以及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时,可先设定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为一固定值(至少大于等于30%),从而确定第一图像的数量。可以理解,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越大,则第一图像的数量越大。优选的,处理器40还可根据取景范围的大小,以保证相邻两帧第一图像的重合度满足最低重合度要求的情况下,以减少第一图像的数量,从而保证最终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以减少用户拍摄第一图像的次数,以保证用户的拍摄体验。
88.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在获取第一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则可根据重合度,从而确定与第一帧第一图像相邻的第二帧第一图像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的位置。而在获取第二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则可根据重合度,从而确定与第二帧第一图像相邻的第三帧第一图像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的位置。如此,处理器40在获取第n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便可根据
与第n帧第一图像相邻的第n 1帧第一图像对应的指示框102,相对终端100的显示屏50显示的预览界面101的位置。
89.需要说明地是,当终端100的显示屏50的预览界面101与指示框102重合时,处理器40则可获取到对应该指示框102的第一图像。例如,当终端100的显示屏50的预览界面101与第二帧第一图像的指示框102重合时,处理器40则可获取到第二帧的第一图像。
90.如图11所示,用户可通过不断在指示框102(如指示框102s1到s3),以获取5帧第一图像,即获取得到未经处理器40处理的完整的全景图像。
91.而每当处理器40获取到一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便会接着获取下一帧的第一图像。如处理器40获取到第n帧第一图像后,处理器40便会接着获取第n 1帧的第一图像。依次类推,直至获取到所有的第一图像,而最后一帧一开始已被获取,因此,当n 2等于第一图像的数量时,则说明处理器40获取到所有的第一图像。
92.如此,当处理器40对经多帧第一图像处理后的多帧第二图像进行融合,以得到融合图像,即全景图像时,一方面,用户无需在拍摄过程中,保持一个姿态一次性获取完整的全景图像,用户仅需根据指示框102一次次获取得到多帧第一图像即可,从而减少了用户保持一个姿态的持续时间,以避免用户发生手抖的情况,以保证获取的第一图像的成像质量,从而保证融合图像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镜头31设置的焦距无线远,导致终端100在拍摄过程中,远处的景色拍摄的第一图像清晰,近处的景色拍摄的第一图像模糊,而根据上述处理第一图像的方法,可保证处理器40在处理第一图像并融合对应的第二图像后,近处的第一图像对应的第二图像的清晰度较高,从而保证最终的融合图像的成像质量较好。
93.请参阅图2和图12,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
94.05:重复执行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的步骤多次,以得到多个融合图像;及
95.06:在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确定目标融合图像。
9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0还包括执行模块15和比较模块16,执行模块15用于执行步骤05,比较模块16用于执行步骤06。即,执行模块15用于重复执行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的步骤多次,以得到多个融合图像。比较模块16用于在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确定目标融合图像。
97.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5和步骤06。即,处理器40用于重复执行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的步骤多次,以得到多个融合图像;及在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第k次获取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获取的融合图像确定目标融合图像。
98.具体地,处理器40还会重复执行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得到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得到融合图像这两个步骤多次,从而得到多个融合图像。
99.更具体地,当处理器40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k次时,若第k次得到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得到的融合图像的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时,则说明处理器40在执行重复执行上述
两个步骤的误差较小,处理器40便会通过第k次得到的融合图像和第k 1次的融合图像以得到目标融合图像。其中,预设阈值为经验值。
100.例如,当处理器40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到第5次时,若第4次得到的融合图像和第5次得到的融合图像的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如预设阈值为90%,相似度为95%,则说明处理器40在迭代上述两个步骤5次后,得到的融合图像的误差较小,此时,处理器40可以将第5次得到的融合图像作为目标融合图像,处理器40还可将第4次得到的融合图像和第5次得到的融合图像对应像素的像素值进行求和平均,以得到目标融合图像。
101.可以理解,处理器40在不断迭代上述两个步骤,可保证最终得到的目标融合图像的成像质量更好,从而保证用户的拍摄体验。
102.请参阅图2和图1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还包括步骤:
103.07:根据重合度和数量,确定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
104.08:当获取的融合图像的数量达到最大数量,确定最后获取的融合图像为目标融合图像。
10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0还包括第一确定模块1712和第二确定模块1812第一确定模块1712用于执行步骤07,第二确定模块1812用于执行步骤08。即,第一确定模块1712用于根据重合度和数量,确定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第二确定模块1812用于当获取的融合图像的数量达到最大数量,确定最后获取的融合图像为目标融合图像。
1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40用于执行步骤07和步骤08。即,处理器40用于根据重合度和数量,确定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当获取的融合图像的数量达到最大数量,确定最后获取的融合图像为目标融合图像。
107.具体地,在处理器40得到重合度和数量后,处理器40还可确定迭代上述两个步骤得到的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
108.更具体地,当处理器40确定相邻两帧的第一图像的重合度后,可以理解,在处理器40融合相邻两帧的第二图像时,对应的相邻第一图像的重合度越高,那么得到的融合图像的误差越小,处理器40需要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的次数越少,而对应的相邻第一图像的重合度越低,那么得到的融合图像的误差越大,处理器40需要重复执行上述两个步骤的次数越多。如此,在处理器40确定相邻两帧的第一图像的重合度后,处理器40便可确定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
109.接下来,在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确定后,处理器40则可确定重复执行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得到多帧第二图像,及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得到融合图像这两个步骤的最大次数,那么当处理器40重复执行这两个步骤,以使融合图像的数量达到最大数量时,处理器40便可确定最后一次获取得到的融合图像为目标融合图像。
110.如此,处理器40通过融合图像的最大数量,确定迭代上述两个步骤的次数,从而保证最后一次得到的融合图像的误差较小,并将最后一次得到的融合图像作为目标融合图像,从而保证目标融合图像的成像质量较好,以保证用户的拍摄体验较好。
111.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程序301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00。当计算机程序301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执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方法。
112.例如,计算机程序301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40执行以下图像处理方法:
113.01:获取多帧第一图像、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为预设的镜头的点扩散函数信息,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为成像模组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114.02:根据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和第二点扩散函数信息,确定光圈函数;
115.03:根据光圈函数处理多帧第一图像,以获得多帧第二图像;及
116.04:融合多帧第二图像,以获得融合图像。
117.又例如,计算机程序301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40执行以下图像处理方法:
118.011:获取仿真设计中镜头视场范围内不同波长在不同视场上的点扩散函数信息;
119.012:根据成像模组的图像传感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和点扩散函数信息,获取图像传感器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及
120.013:通过下采样算法处理图像传感器多个通道的点扩散函数信息,以得到第一点扩散函数信息。
12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例子中”、“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22.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12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