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外壳组件、显示装置及手电筒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2:22: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壳组件、显示装置及手电筒。


背景技术:

2.手电筒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照明设备,因其小巧便携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场合,相关技术中,手电筒设置功能指示灯,并通过导光柱将指示灯的光线引导至筒身外,通过指示灯的不同显示模式,直观地反馈手电筒的不同工作状态,但实际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导光柱的位置常常会发生偏移,导致指示灯漏光,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外壳组件,能够有效解决指示灯漏光的问题。
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外壳组件的显示装置。
5.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显示装置的手电筒。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壳组件,包括:
7.壳体,具有设定的厚度,所述壳体合围成中空的结构;
8.导光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设定位置,所述导光件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导光件穿过所述壳体,并且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出光面外露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导光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成型于所述壳体上,或者,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壳体通过装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
9.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壳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导光件设置于壳体上并穿过壳体,组装时只需与壳体内部的指示灯对应,即可将指示灯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的外壁以便直观识别;由于导光件设置于壳体上,壳体受到撞击时,导光件随壳体震动,可避免导光件相对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成型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导光件上设置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内嵌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抵持所述壳体。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呈柱状结构,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分别位于所述导光件的两端面,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自所述导光件的外壁沿径向凸起设定高度的第一凸台,和/或,自所述导光件的外壁下凹设定深度的凹槽。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组件包括连接件和多个所述导光件,多个所述导光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成型为一体。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壳体通过装配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的所述设定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壳体内部和外部,所述导光件穿设于所述通孔中并在所述通孔处连接于所述壳体。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上相对于所述出光面的近端设置有第二凸
台,所述通孔的内壁上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近端设置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三凸台相互抵持。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和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导光件上,或者所述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通孔的内壁上,所述密封部挤压于所述导光件的外壁和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光件的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齐平。
17.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18.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壳组件;
19.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20.以及,指示灯,所述指示灯受控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指示灯的出光侧朝向所述壳体的所述设定位置的内壁,所述导光件的所述入光面与所述指示灯相对应,用于将所述指示灯的光线传导至所述出光面。
21.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指示灯受控于控制电路板,导光件能将指示灯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的外壁,由此便于从壳体外部直观识别指示灯的显示状态,由于导光件设置于壳体上,壳体受到撞击时,导光件随壳体震动,可避免导光件相对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指示灯,还包括聚光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多个所述导光件,所述聚光件罩设于所述指示灯的外部,并连接于所述控制电路板,所述聚光件的内部对应于各所述指示灯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聚光孔,各所述指示灯分别位于所述聚光孔中,各所述导光件的所述入光面一一对应于所述聚光孔。
23.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包括:
24.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25.尾盖,封盖于所述壳体的一端,并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控制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尾盖;
26.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电路板通讯连接,所述指示灯用于按设定规律显示所述电源装置的电量;
27.以及,灯头组件,所述灯头组件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包括光源模组,所述光源模组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装置。
28.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手电筒,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指示灯受控于控制电路板,可用于按设定规律显示电源装置的电量,导光件能将指示灯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的外壁,便于从壳体外部直观识别电量状态,由于导光件设置于壳体上,壳体受到撞击时,导光件随壳体震动,可避免导光件相对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优化显示效果。
2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31.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中沿a-a的截面示意图;
33.图3为图2中的外壳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34.图4为图2中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5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7.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9.图9为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导光件和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40.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导光件和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41.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为图11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43.图13为图11示出的实施例的导光件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44.图1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尾盖位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45.附图标记:
46.外壳组件100;
47.壳体110,凸台111,通孔112,第三凸台113,第一孔114,第二孔115;
48.导光件120,入光面121,出光面122,凹槽123,第一凸台124,第二凸台125,第一段126,第二段127,密封部130,连接件140;
49.控制电路板200,固定孔210,指示灯300,电源装置400,尾盖500,卡槽510,卡扣520,灯头组件600,聚光件700,聚光孔710。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53.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
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5.相关技术中,手电筒组装时需将导光柱与指示灯对位组装,而组装过程常常存在对位不准确的问题,而导致装配后指示灯产生漏光现象;或是在运输或使用中发生的碰撞导致导光柱位置发生偏差,而造成实际使用当中手电筒指示灯产生漏光现象。指示灯处漏光将影响显示效果,导致指示灯显示模糊或显示不准确,影响使用体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壳组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具有该外壳组件的显示装置及手电筒。
56.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外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外壳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包括壳体110和导光件120,导光件120设置于壳体110的设定位置。其中,壳体110具有设定的厚度,以便设置导光件120,壳体110合围成中空的结构,因而壳体110的内部可用于容纳其他器件。导光件120具有入光面121和出光面122,导光件120穿过壳体110,并且入光面121朝向壳体110的内部,出光面122外露于壳体110的外部,因此,可以将壳体110内部的光源器件的光线传导至壳体110的外部,起到导光的作用。由于导光件120设置于壳体110上,壳体110受到撞击时,导光件120随壳体110震动,可避免导光件120相对壳体110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
57.本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可应用于手电筒中,参考图1至图3,手电筒包括上述的外壳组件100、控制电路板200、指示灯300、电源装置400等,壳体110中空的内部可用于容纳控制电路板200、指示灯300、电源装置400等器件。上述的设定位置可为壳体110上与手电筒的指示灯300相对应的位置,即导光件120设置于壳体110上与指示灯300相对应的位置,组装时只需使壳体110上的导光件120与壳体110内部的指示灯300对应,即可将指示灯300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110的外壁以便直观识别,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无需再次对位,解决了导光件120和壳体110因对位不准而导致漏光的问题,并且,在手电筒的日常使用当中,壳体110受到撞击时导光件120随壳体110震动,可避免导光件120相对壳体110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
58.图4为图2中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和图6为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参考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中,导光件120通过一体成型工艺成型于壳体110上,可减少装配工序,降低人工成本。例如,可采用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将导光件120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壳体110内部,并且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朝向壳体110的内部,出光面122外露于壳体110的外部,实现光线向壳体110外部的传导。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成型为一体,还能够有效防止因装配误差或是因碰撞而使导光件120产生位移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件12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成型后,第一限位部内嵌于壳体110的内部,第一限位部用于抵持壳体110,可提高导光件120和壳体110结合处的稳定性,从而不易脱落。
59.在上述实施例中,参考图4,导光件120可呈柱状结构,入光面121和出光面122分别位于导光件120的两端面,第一限位部可包括自导光件120的外壁下凹设定深度的凹槽123,该设定深度根据壳体110的厚度而定,该设定深度可根据导光件120的径向尺寸、壳体110的厚度和加工需求而合理确定,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成型后,该凹槽123内嵌于壳体110的内
部,壳体110对应于该凹槽123的位置形成凸台111,该凹槽123和凸台111能够在导光件120的轴向相互抵持,使得导光件120和壳体110之间组合更为紧密,从而有效避免导光件120从壳体110上脱落。
60.或者,参考图5,第一限位部包括自导光件120的外壁沿径向凸起设定高度的第一凸台124,该设定高度可根据导光件120的径向尺寸、壳体110的厚度和加工需求而合理确定,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成型后,该第一凸台124内嵌于壳体110的内部,能够在导光柱的轴向与壳体110抵持,使得导光件120和壳体110之间组合更为紧密,从而有效避免导光件120从壳体110上脱落。
61.或者,参考图6,第一限位部可包括上述的第一凸台124和凹槽123,第一凸台124和凹槽123沿导光件120的轴向分布设置,导光件120和壳体110成型后,第一凸台124和凹槽123均内嵌于壳体110的内部,第一凸台124和凹槽123均能够在导光柱的轴向与壳体110抵持,使得导光件120和壳体110之间组合更为紧密,从而有效避免导光件120从壳体110上脱落。
6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凸台124可以是设置于导光件120径向方向一侧的一个沿径向凸起的凸起结构,或者是沿导光件12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上述的凸起结构,也可以是沿导光件120的周向环绕的环形凸台,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的加工和成型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同理,上述的凹槽123可以是设置于导光件120径向方向一侧的一个沿径向下凹的凹陷结构,或者是沿导光件120的周向分布的多个上述的凹陷结构,也可以是沿导光件120的周向环绕的环形凹槽123,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的加工和成型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63.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组件100包括连接件140和多个导光件120,多个导光件120分别连接于连接件140并成型为一体,且多个导光件120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成型于壳体110上,由此,连接件140能使得多个导光件120形成为一体结构,因此,在多个导光件120与壳体110通过注塑成型工艺成型时,能够增强注塑进胶的便捷性,也能使得各导光件120之间整体结构稳定性更佳。
64.在一些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中,导光件120也可以采用装配的方式设置于壳体110上,例如,图8至图10为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图9和图10中导光件120和壳体110采用分解示意,参考图8至图10,壳体110的设定位置设置有通孔112,通孔112连通壳体110内部和外部,导光件120穿设于通孔112中并在通孔112处连接于壳体110。导光件120的出光面122外露于壳体110的外部,入光面121朝向壳体110的内部,根据实际的装配和导光需求,入光面121可以位于通孔112的内部,或者与壳体110的内壁齐平,或者,入光面121可以凸出于壳体110的内壁,只需与壳体110内部的光源器件的出光侧相互对应,即可将光源器件的光线传导至壳体110的外部,起到导光的作用。采用装配的方式,与上述一体成型的方式相比,可以降低工艺难度,节省模具成本,并且装配后可便于对产生缺陷的导光件120或壳体110分别更换,减少换件成本。
65.参考图8,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光件120上相对于出光面122的近端可设置有第二凸台125,通孔112的内壁上相对于壳体110的内壁的近端设置有第三凸台113,导光件120装配于通孔112中后,第二凸台125与第三凸台113相互抵持,可形成对导光件120的限位,避免导光件120陷入壳体110内部。另外,导光件120和通孔112的内壁之间还可设置密封部130,密封部130挤压于导光件120和通孔112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结构,并能够有效固定导光
件120和壳体110,由此保证导光件120和壳体110内部的指示灯300的相对位置。其中,参考图9,密封部130可设置于导光件120上,与导光件120一体注塑成型,装配时,将导光件120穿过壳体110上的通孔112,导光件120上的密封部130和通孔112内壁之间相互挤压,形成密封连接结构;或者,参考图10,密封部130可设置于通孔112的内壁上,与壳体110一体注塑成型,装配时,将导光件120穿过壳体110上的通孔112,通孔112内壁的密封部130与导光件120相互挤压,形成密封连接结构;或者,密封部130可作为单独的装配件,装配于导光件120和通孔112之间,例如可以为密封环(未图示),装配时,将密封环套设于导光件120上,再穿入壳体110的通孔112中即可,或者,将密封环塞入壳体110的通孔112中,再塞入导光件120即可。
66.参考图9和图10,具体实施例时,导光件120可呈柱状结构,入光面121和出光面122分别位于导光件120的两端面,导光件120沿轴向包括第一段126和第二段127,出光面122位于第一段126的端面,入光面121位于第二段127的端面,第一段126的直径大于第二段127的直径,由此在相对于出光面122的近端形成第二凸台125,相应的,壳体110上设置有与该导光件120匹配的通孔112,该通孔112为台阶孔结构,包括同轴连通的第一孔114和第二孔115,第一孔114贯通壳体110的外壁,第二孔115贯通壳体110的内壁,第一孔114的直径大于第二孔115的直径,由此,通孔112的内壁形成第三凸台113,且第一孔114能与导光件120的第一段126匹配,第二孔115能与导光件120的第二段127匹配。因此,导光件120可以从壳体110的外部穿入通孔112中,实现导光件120的装配。导光件120与通孔112之间的连接,可采用粘接、过盈连接等等,或者在导光件120和通孔112之间设置上述的密封部130,密封部130在导光件120和通孔112之间相互挤压,也能实现导光件120和壳体110的固定。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密封部130可成型于导光件120的第二段127的外周面,且位于与第三凸台113相对应的位置,装配时,将导光件120穿过通孔112,密封部130和第二孔115的内壁相互挤压,由此形成密封结构,并能够有效固定导光件120和壳体110。当然,导光件120的第一段126的外周面也可以成型有密封部130,第一段126上的密封部130和第一孔114的内壁相互挤压,形成密封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10,密封部130可成型于通孔112的第二孔115的内壁,装配时,将导光件120穿过通孔112,密封部130和导光件120的第二段127相互挤压,由此形成密封结构,并能够有效固定导光件120和壳体110。当然,通孔112的第一孔114的内壁也可以成型有密封部130,第一孔114上的密封部130和导光件120的第一段126相互挤压,形成密封结构。
68.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10可选用pc(聚碳酸酯)材料,导光件120可选用lsr(液态硅胶)材料,使用液态硅胶材料注塑,能够提高防水密封性能,从而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密封部130可选用橡胶、硅胶等软性材料。
69.参考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中,导光件120的出光面122可与壳体110的外表面齐平,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10的外表面整体平滑度,用于手电筒中,可避免影响抓握操作。导光件120设有入光面121的一端可以悬空于壳体110的内部,用于与壳体110内部的指示灯300相对应,以便传导光线。
70.参考图4至图10,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控制电路板200、指示灯300以及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其中,控制电路板200和指示灯30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指示灯300的出光侧朝向壳体110的设定位置的内壁,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
与指示灯300相对应,其中,导光件120可采用柱状结构,导光件120的一端内设于壳体110中,并外露于壳体110的外表面,该外露面形成出光面122,另一端悬空置于壳体110内部,并朝向指示灯300,其端面形成入光面121,用于将指示灯300的光线传导至出光面122,从而传导至壳体110的外部。指示灯300受控于控制电路板200,导光件120能将指示灯300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110的外壁,由此便于从壳体110外部直观识别指示灯300的显示状态。
71.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3为图11示出的实施例的导光件位置的截面示意图,同时参考图11至图13,在一些实施中,显示装置包括多个指示灯300,还包括聚光件700,聚光件700罩设于指示灯300的外部,用于对指示灯300发出的光线进行聚光,聚光件700可由非透明材料一体成型,聚光件700的材料可以选择黑色塑胶件、橡胶件等材料。聚光件700可通过粘胶或者卡接等方式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00,聚光件700的内部对应于各指示灯300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聚光孔710,各指示灯300分别位于聚光孔710中,由此可将各指示灯300发出的光限制于各聚光孔710中,相互独立的聚光孔710可以理解为各聚光孔710之间互不连通。各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一一对应于聚光孔710,可以是入光面121对齐于聚光孔710的端部,或者,导光件120设有入光面121的一端位于聚光孔710中。由此,聚光件700能够使得指示灯300出光不会被分散,光束通过聚光孔710汇聚到导光件中,一方面防止了指示灯300与指示灯300之间串光和光束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能将指示灯300的光束聚合在聚光孔710中,朝向设定方向形成较为稳定的光束,从而使得指示灯300出光更加稳定均匀。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应用于手电筒,控制电路板200和指示灯300可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控制电路板200与手电筒中的电源装置400通讯连接,使用时,可通过控制电路板200控制指示灯300按设定规律进行显示,从而方便从壳体110外部识别不同的电量状态。
72.指示灯300的显示规律可以是根据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电量范围和充放电状态相应显示不同的颜色,例如,在仅设置一个指示灯300的实施例中,指示灯300可封装有多种颜色的led灯珠(例如红、黄、蓝、绿等等)以获取多种不同颜色的显示状态,控制电路板200配置为接收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电量范围信号和充放电信号并指示预设颜色的led灯珠发光,光线通过导光件120传导至壳体110外部,由此能够从外部识别指示灯300的颜色,从而获得手电筒中电源装置400的对应的电量信息和充放电状态信息。通过控制电路板200接收电源信号并指示设定颜色的灯珠发光的技术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其技术原理在此不做赘述。
7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至图4,显示装置可包括多个指示灯300,外壳组件100包括多个导光件120,各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与各指示灯300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指示灯300的显示规律可以是根据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电量范围和充放电状态相应显示不同的发光数量,例如,设置4个指示灯300,并在壳体110上对应设置4个上述的导光件120,控制电路板200配置为接收电源装置400的不同电量范围信号和充放电信号并指示预设数量的指示灯300发光,光线通过导光件120传导至壳体110外部,由此能够从外部识别指示灯300的发光数量,从而获得手电筒中电源装置400的对应的电量信息和充放电状态。通过控制电路板200接收电源信号并指示设定数量的指示灯300发光的技术为本领域的常规手段,其技术原理在此不做赘述。
74.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指示灯300的显示状态还可以包括常亮、闪烁等,这些显示状态可以与前文的不同颜色的显示状态、以及不同的发光数量的显示方式进行合理的组
合,来表征指示灯300的显示规律。以下提供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用于手电筒的一个具体的示例,对控制电路板200控制指示灯300显示情况进行示例性说明:
75.参考图2至图4,本示例的手电筒中,显示装置包括4个指示灯300,并在壳体110上对应设置4个上述的导光件120。当按下手电筒开关启动照明工作时,电源装置400通电,控制电路板200接收电源装置400的信号指示指定个数的指示灯300会亮起:其中,当手电筒电源装置400的剩余电量q>75%时,四个指示灯300同时亮起绿光;当50%<q<75%时,三个指示灯300同时亮起绿光;当25%<q<50%时,两个指示灯300同时亮起绿光;q<25%时,启动照明工作的同时只有一个指示灯300闪烁红光;提醒使用者手电筒的电源装置400的剩余电量,避免出现使用过程中电量不足停止照明的情况发生。此外,手电筒进入充电状态时,根据手电筒的电源装置400的电量信息持续闪烁不同个数和颜色的指示灯300,使用者可以根据指示灯300显示情况判断手电筒是否完成充电。
76.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现了从壳体110外部通过指示灯300的显示状态直观识别电源装置400的工作状态,同时,由于导光件120设置于壳体110上,避免了因导光件120和壳体110装配偏差而产生的漏光,并且,在壳体110受到撞击时,导光件120随壳体110震动,可避免导光件120相对壳体110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
77.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电筒,包括电源装置400、尾盖500、灯头组件600和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电源装置40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并与控制电路板200通讯连接,指示灯300用于按设定规律显示电源装置400的电量。灯头组件600连接于壳体110,包括光源模组,光源模组电连接于电源装置400。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可采用筒状结构,灯头组件600连接于壳体110的一端,壳体110的另一端可连接尾盖500并由尾盖500实现壳体110的封盖,控制电路板200可连接于尾盖500,指示灯300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00,电源装置400可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00或壳体110,由此实现手电筒内部相关器件的组装。
78.由上述可知,指示灯300受控于控制电路板200,可用于按设定规律显示电源装置400的电量以及充放电状态,导光件120能将指示灯300发出的光传导至壳体110的外壁,便于从壳体110外部直观识别电量状态,由于导光件120设置于壳体110上,手电筒组装时,可省略导光件120和壳体110的对位工序,避免因组装不当使导光件120位置偏移导致的指示灯300漏光问题,壳体110受到撞击时,导光件120随壳体110震动,可避免导光件120相对壳体110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有效解决漏光问题,优化显示效果。
79.图10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尾盖位置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的手电筒中,尾盖500可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壳体110,控制电路板200设置于壳体110的内部并连接于尾盖500,其中,控制电路板200可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于尾盖500,例如,参考图10,可在尾盖500朝向壳体110的内侧设置卡槽510及卡扣520,在控制电路板200上设置用于与卡扣520配合卡接的固定孔210,装配时,将控制电路板200的一端插入卡槽510内,并将尾盖500上的卡扣520对应卡入固定孔210中,由此实现控制电路板200的快速装配。由此,无需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用于固定控制电路板200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占用,且控制电路板200可在壳体110外部连接于尾盖500,再随尾盖500连接于壳体110,实现控制电路板200的固定,从而便于装配。
80.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指示灯300连接于控制电路板200的朝向壳体
110设有导光件120的一侧,且指示灯300的出光侧与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相对应,从而指示灯300的光线能够通过导光件120的入光面121传导至出光面122,以便在壳体110的外部识别指示灯300的显示。由此,指示灯300的位置随控制电路板200的装配确定,无需在壳体110内另设用于固定连接指示灯300的连接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结构和装配工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81.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壳组件100、显示装置和具有该显示装置的手电筒,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指示灯300漏光问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一些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还能简化装配工序,能够提高装配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8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