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1:57: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对色彩和轻便度要求越来越高,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正在逐渐走进移动设备、电视机等消费电子市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显示器具有发光亮度高、视角广、响应速度快、超薄、质量轻、可制作在柔性衬底上等特点。
3.与传统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相比,oled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做成柔性产品,为追求更高的屏占比,提升用户体验,业内常用的方案是将前置摄像头移到屏幕里面,这样就需要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开孔(o-cut)设计,然而,在目前产品中,由于开孔的保护盖的通常为玻璃盖板,而玻璃盖板的反射率为8%左右,反射率较高,因此,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开孔所对应的区域与显示区存在亮度不一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屏幕的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5.为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功能区;
7.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8.显示面板,包括一功能子层;
9.功能膜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以及
10.玻璃盖板,位于所述功能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11.开孔,开设于所述功能区内,所述开孔贯穿所述功能膜层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功能子层之间;其中,
12.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功能区内的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功能子层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第二导光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功能子层的折射率。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主体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远离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背板,所述功能子层包括所述显示面板主体,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之间;
14.其中,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靠近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的折射率。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主体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远离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背板,所述功能子层包括所述背板,所述开孔穿
过所述显示面板主体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背板之间;
16.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设置于所述背板靠近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背板的折射率。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大于1.5,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大于1.5。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多个第一凸部;
19.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包括远离所述功能子层一侧的多个第二凸部,其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相对设置。
2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沿所述玻璃盖板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第一凸部的宽度逐渐减小;沿所述显示面板指向所述玻璃盖板的方向,所述第二凸部的宽度逐渐减小。
21.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凸部的高度范围为100纳米~500纳米,所述第二凸部的高度范围为100纳米~500纳米。
22.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凸部的间距范围为50纳米~300纳米,相邻两所述第二凸部的间距范围为50纳米~300纳米。
2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中,所述导光结构的材料为光固化型树脂。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模组组合为一体。
25.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相邻的功能区;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功能膜层、玻璃盖板以及开孔,所述开孔贯穿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膜层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功能子层之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功能区内设置一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功能子层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功能子层的折射率,从而降低所述显示面板在功能区的反射率,使得功能区的亮度与显示区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中功能区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
28.图2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4.请参阅图3~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功能区2000;
35.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36.显示面板10,包括一功能子层(图中未标记);
37.功能膜层2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的出光侧;以及
38.玻璃盖板700,位于所述功能膜层2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
39.开孔11,开设于所述功能区2000内,所述开孔11贯穿所述功能膜层20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700与所述功能子层之间;其中,
40.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功能区2000内的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功能子层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功能子层的折射率。
41.可以理解的是,目前,为追求更高的屏占比,提升用户体验,业内常用的方案是将前置摄像头移到屏幕里面,这样就需要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1000进行开孔11(o-cut)设计,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显示模组的俯视图,其中,开孔11存在不同的位置设计,即不仅限于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功能区2000,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一开孔11,所述开孔11位于所述功能区2000,如图2所示,为图1中a-a的截面示意图,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支撑膜层500、背板400、显示面板主体100、偏光片200、光学胶层300以及玻璃盖板700;所述开孔11贯穿所述支撑膜层500、所述背板400、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所述偏光片200以及所述光学胶层300,显然,在现有技术中,所述开孔11上方只设有所述玻璃盖板700对其进行覆盖,所述玻璃盖板7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410和第二表面420,当入射光l1照射到显示模组时,所述入射光l1会在第一表面410进行反射向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射出第一反射光l2,所述入射光l1会在第二表面420进行反射向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方向射出第二反射光l3,使得射入功能区2000的所述入射光l1,从而导致所述显示面板10在熄屏状态下,所述功能区2000与所述显示区1000存在亮度不一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屏幕的成像效果。
42.承上,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中,通过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功能区2000内设置一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
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功能子层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当入射光l1由所述玻璃盖板70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在该处的反射,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功能子层的折射率,当入射光l1由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射入所述功能子层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l1在该处的反射,进而降低所述显示面板10在功能区2000的反射率,使得功能区2000的亮度与显示区1000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10中功能区2000和显示区1000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43.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4.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1000和与所述显示区1000相邻的功能区2000;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0出光侧的功能膜层20、位于所述功能膜层2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玻璃盖板700以及开设于所述功能区2000内的开孔11。
4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所述显示面板1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10(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7.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一功能子层(图中未标记),所述开孔11贯穿所述功能膜层20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700与所述功能子层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面板主体100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远离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背板400,所述功能子层包括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所述开孔11位于所述玻璃盖板700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之间。
48.其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功能区2000内的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的折射率。
4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接触面(图中未标记)和第二接触面(图中未标记),所述第一接触面为所述玻璃盖板700和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面为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和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的接触面。
50.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功能区2000内设置一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因此当入射光l1由所述玻璃盖板70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l1在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反射,减小第二反射光l3,也即是增大了入射光在所述玻璃盖板700内的透过率,同时,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的折射率,当入射光l1由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射入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l1在所述第二接触面进行反射,减小第三反射光
l4,也即是增大了入射光l1在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之间的透过率,进而降低所述显示面板10在功能区2000的反射率,使得所述功能区2000的亮度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10中功能区2000和显示区1000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5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标准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标准折射率,具体地,所述空气的标准折射率为1.5,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大于1.5,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大于1.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介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和所述空气的标准折射率之间,从而有效减少射入所述玻璃盖板700中的入射光l1的反射,降低了所述玻璃盖板700的反射率,同时,设置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介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的折射率和所述空气的标准折射率之间,从而有效减少射入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中的入射光l1的反射,降低了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的反射率,进而降低所述显示面板10在功能区2000的反射率,使得所述功能区2000的亮度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10中功能区2000和显示区1000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5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导光结构60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光固化型树脂,本实施例采用所述导光结构600的材料为光固化型树脂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53.请结合和图3和图4,其中,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包括远离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多个第一凸部611;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包括远离所述功能子层一侧的多个第二凸部621,其中,所述第一凸部611和所述第二凸部621相对设置。
55.沿所述玻璃盖板700指向所述显示面板10的方向,所述第一凸部611的宽度逐渐减小;沿所述显示面板10指向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方向,所述第二凸部621的宽度逐渐减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6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第二凸部6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6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和所述第二凸部6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均仅用于举例说明,所述第一凸部611的横截面的形状还能为梯形,所述第二凸部621的横截面的形状还能为梯形,也即所述第一凸部611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所述第二凸部62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限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5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高度h1范围为1微米~10微米,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高度h1范围为100纳米~500纳米,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高度h2范围为1微米~10微米,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高度h2范围为100纳米~500纳米,相邻两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间距d1范围为50纳米~300纳米,相邻两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间距d2范围为50纳米~300纳米;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高度h1为200纳米,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高度h2为200纳米,相邻两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间距d1为100纳米,相邻两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间距d2为100纳米;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高度、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高度、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高度、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高度、相邻两所述第一凸部611的间距以及相邻两所述第二凸部621的间距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限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57.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背板40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一侧的支撑膜
层500和一散热膜层(途中未画出),其中,所述支撑膜层500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sus),所述散热膜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泡沫橡胶(foa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膜层500和所述散热膜层均为整体结构,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通孔12,所述通孔12位于所述功能区2000且与所述开孔11相对设置。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层2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和所述玻璃盖板700之间的偏光片200和光学胶层300,所述开孔11贯穿所述偏光片200和所述光学胶层30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功能膜层2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和所述玻璃盖板700之间的偏光片200和光学胶层300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层20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和所述玻璃盖板700之间的光学胶层300,即,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600可应用于采用去偏光片(pol-less)技术所制备的显示模组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弯折区和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非弯折区,所述玻璃盖板700为柔性玻璃盖板,即,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600还可以应用于可弯折的显示面板10中。
59.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模组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61.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一功能子层,所述开孔11贯穿所述功能膜层20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700与所述功能子层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面板主体100和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远离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背板400,所述功能子层包括所述背板400,所述开孔11穿过所述显示面板主体100且位于所述玻璃盖板700与所述背板400之间。
62.其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功能区2000内的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背板400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面板背板400的折射率。
6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400的材料为透明膜材,所述透明膜才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本实施例以所述背板400的材料为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6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三接触面(图中未标记),所述第三接触面为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和所述背板400的接触面。
6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功能区2000内设置一导光结构600,所述导光结构600包括设置于所述玻璃盖板70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0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610和设置于所述背板400靠近所述玻璃盖板700一侧的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其中,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玻璃盖板700的折射率,因此当入射光l1由所述玻璃盖板700射入所述第一导光子结构610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l1在所述第一接触面进行反射,减小第二反射光l3,也即是增大了入射光在所述玻璃
盖板700内的透过率,同时,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的折射率小于所述背板400的折射率,当入射光l1由所述第二导光子结构620射入所述背板400时,会发生类光纤反射和折射,从而抑制入射光l1在所述第三接触面进行反射,减小第四反射光l5,也即是增大了入射光在所述背板400之间的透过率,进而降低所述显示面板10在功能区2000的反射率,使得所述功能区2000的亮度与所述显示区1000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10中功能区2000和显示区1000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6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模组组合为一体。
6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显示模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68.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69.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与显示区相邻的功能区;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功能膜层、玻璃盖板以及开孔,开孔贯穿显示面板的功能膜层且位于玻璃盖板与功能子层之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显示模组的功能区内设置一导光结构,导光结构包括设置于玻璃盖板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第一导光子结构和设置于功能子层靠近玻璃盖板一侧的第二导光子结构,其中,第一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玻璃盖板的折射率,第二导光子结构的折射率小于功能子层的折射率,从而降低显示面板在功能区的反射率,使得功能区的亮度与显示区的亮度相近或者一致,进而避免现有显示面板中功能区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不一致的问题。
70.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