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2-04-17 01:2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电池中,电芯外侧直接对应钢壳或者铝壳,且内部为实心结构。
3.现有的这种电池结构,在进行热传递时,通常在外围进行辅助装置,无法对电池自身进行有效热传递,从而导致电池寿命低等问题。并且,现有的这种电池结构,在电池面临低温环境使用时,通常在外围进行辅助加热,无法对电池自身进行有效升温,升温效率低,无法保证电池正常运行。同时,现有的这种电池结构在进行装配时,通常需要进行外部引线,占用空间,且使布线杂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电池自身的热传递能力,能够提高电池的装配灵活性的电池。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包括:
6.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外壳体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的容置腔;
7.导热部,所述导热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和所述外壳体之间具有容置子腔;所述导热部的至少部分由导热材料构成;
8.和电芯,所述电芯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9.进一步的是,所述导热部具有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连通所述外壳体外的外部环境。
10.进一步的是,所述导热部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口,所述第一导热口连通所述导热通道,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导热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同一侧。
11.进一步的是,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安装盖,所述第一安装盖具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安装盖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并盖设所述容置子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或者所述导热部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通孔伸出且所述第一导热口位于第一通孔外。
12.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安装盖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
13.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电芯的一端;
14.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第一安装盖之间;
15.和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柱穿设所述第二通孔。
16.进一步的是,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部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导热口,所述第一导热口和所述第二导热口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和所述第二导热口。
17.进一步的是,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安装盖,所述第二安装盖具有贯穿所述第二安装盖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安装盖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并盖设所述容置子腔;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导热口,或者所述导热部的部分由所述第三通孔伸出且所述第二导热口位于第三通孔外。
18.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安装盖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安装盖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间隔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
19.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设置于所述电芯的另一端;
20.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电芯和所述第二安装盖之间;
21.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极柱穿设所述第四通孔。
22.进一步的是,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具有底板,所述底板具有贯穿所述底板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部的另一端具有第三导热口,所述第三导热口和所述第一导热口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和所述第三导热口;所述第三导热口连通所述安装孔,或者所述导热部的部分由所述安装孔伸出且所述第三导热口位于安装孔外。
23.进一步的是,所述导热部包括内壳体和调温件,所述内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内形成所述导热通道,所述调温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热通道内;
24.所述调温件采用散热件或者加热件。
25.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2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结构,通过在外壳体内设置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的容置腔,在容置腔内设置导热部,并在导热部和外壳体之间的容置子腔内设置电芯,从而实现电芯内部与外界的快速热传递,能够提高电池自身的导热能力,提高安全性,提升寿命。
27.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结构,可以利用电芯内部两端导通的导热通道;通过通道内部空间实现线束走线,利于电池装配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装配的灵活性。在仅用于或主要用于实现线束走线功能时,导热部可采用导热率较小的料体构成,可采用但不限于塑料、橡胶等料体。
2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芯内部导热部设置散热件,能够将电芯内部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界,快递降低电芯温度,提升安全性能。通过在电芯内部通过冷却介质,可以实现对电芯的温度控制,从而保证电芯温度一致性和安全。
29.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池结构,在低温环境中,通过在电芯内部导热部设置自身加热结构,解决电池低温问题,保证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能够有效改善升温功能,升温效率高,保证电池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一端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一端具有安装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另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另一端具有安装盖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另一端具有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的导热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6.其中,1是外壳体,11是第一开口,12是第二开口,2是导热部,3是电芯,21是导热通道,22是第一导热口,23是第二导热口,24是第三导热口,25是内壳体,26是调温件,4是第一安装盖,41是第一通孔,42是第二通孔,43是第一极柱;5是第二安装盖,51是第三通孔,52是第四通孔,53是第二极柱;6是底板,61是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38.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包括:
39.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外壳体1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
40.导热部2,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2和所述外壳体1之间具有容置子腔;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由导热材料构成;
41.和电芯3,所述电芯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42.实施例2:如图1和图2,一种电池,包括:
43.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外壳体1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
44.导热部2,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2和所述外壳体1之间具有容置子腔;所述导热部2具有导热通道21,所述导热通道21连通所述外壳体1外的外部环境。其中,所述导热通道21的形状不限,可采用圆柱形、多棱柱形等。
45.和电芯3,所述电芯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46.作为上述实施例2的优化方案:
47.图1中具体描述了电池一端的结构,所述导热部2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口22,所述第一导热口22连通所述导热通道21,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一导热口22位于所述外壳体1的同一侧。
48.进一步,图2中具体描述了电池一端设置第一安装盖4的结构,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安装盖4,所述第一安装盖4具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4的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安装盖4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11并盖设所述容置子腔;所述第一通孔41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22,或者所述导热部2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通孔41伸出且所述第一导热口22位于第一通孔41外。
49.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盖4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4的第二通孔42,所述第一通孔41和所述第二通孔42间隔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
50.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电芯3的一端;
51.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电芯3和所述第一安装盖4之间;
52.和第一极柱43,所述第一极柱4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柱43穿设所述
第二通孔42。
53.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芯3向外导通电流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54.实施例3:如图1、图3和图4,一种电池,包括:
55.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外壳体1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
56.导热部2,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2和所述外壳体1之间具有容置子腔;所述导热部2具有导热通道21,所述导热通道21连通所述外壳体1外的外部环境。其中,所述导热通道21的形状不限,可采用圆柱形、多棱柱形等。
57.和电芯3,所述电芯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58.图1中具体描述了电池一端的结构,所述导热部2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口22,所述第一导热口22连通所述导热通道21,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一导热口22位于所述外壳体1的同一侧。图3中具体描述了电池另一端的结构,所述外壳体1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开口12,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二开口12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部2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导热口23,所述第一导热口22和所述第二导热口23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通道21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22和所述第二导热口23。
59.进一步,图2中具体描述了电池一端设置第一安装盖4的结构,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安装盖5,所述第二安装盖5具有贯穿所述第二安装盖5的第三通孔51,所述第二安装盖5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12并盖设所述容置子腔;所述第三通孔51连通所述第二导热口23,或者所述导热部2的部分由所述第三通孔51伸出且所述第二导热口23位于第三通孔51外。
60.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盖5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二安装盖5的第四通孔52,所述第四通孔52和所述第三通孔51间隔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
61.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设置于所述电芯3的另一端;
62.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极耳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电芯3和所述第二安装盖5之间;
63.和第二极柱53,所述第二极柱5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极柱53穿设所述第四通孔52。
64.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芯3向外导通电流的结构不仅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65.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可利用电芯3内部的导热通道21;通过通道内部空间实现线束走线。在仅实现线束走线功能时,导热部2可采用导热率较小的料体构成,例如塑料、橡胶等料体,不仅限于采用导热效果好的导热料体。
66.实施例4:如图1和图5,一种电池,包括:
67.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外壳体1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
68.导热部2,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2和所述外壳体1之间具有容置子腔;所述导热部2具有导热通道21,所述导热通道21连通所述外壳体1外的外部环境;
69.和电芯3,所述电芯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70.图1中具体描述了电池一端的结构,所述导热部2的一端具有第一导热口22,所述第一导热口22连通所述导热通道21,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一导热口22位于所述外壳体1的同一侧。
71.图5中具体描述了电池另一端的结构,所述外壳体1的另一端具有底板6,所述底板6具有贯穿所述底板6的安装孔61,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安装孔61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部2的另一端具有第三导热口24,所述第三导热口24和所述第一导热口22相对设置,所述导热通道21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22和所述第三导热口24;所述第三导热口24连通所述安装孔61,或者所述导热部2的部分由所述安装孔61伸出且所述第三导热口24位于安装孔61外。
72.进一步,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安装盖4,所述第一安装盖4具有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4的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安装盖4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11并盖设所述容置子腔;所述第一通孔41连通所述第一导热口22,或者所述导热部2的部分由所述第一通孔41伸出且所述第一导热口22位于第一通孔41外。
73.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盖4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安装盖4的第二通孔42,所述第一通孔41和所述第二通孔42间隔设置,所述电池还包括:
74.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电芯3的一端;
75.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电芯3和所述第一安装盖4之间;
76.和第一极柱43,所述第一极柱4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极柱43穿设所述第二通孔42。
77.实施例5:一种电池,包括:
78.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所述外壳体1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1的容置腔;
79.导热部2,所述导热部2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导热部2和所述外壳体1之间具有容置子腔;
80.和电芯3,所述电芯3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置子腔内。
81.如图6所示,所述导热部2包括内壳体25和调温件26,所述内壳体25为中空结构,所述内壳体25内形成所述导热通道21,所述调温件26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导热通道21内;
82.所述调温件26采用散热件,或者所述调温件26为加热件。
8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散热件可采用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冷却风、冷却液体、相变吸热料体等;所述加热件可采用加热管等。
84.在所述内壳体25的内部通道中放置有散热件。通过在每个单体电池中设置散热件等自身散热结构,能够吸收单体电芯3产热,降低电芯3温度,提升安全性能。在中空的电芯3通过冷却介质,通过调节冷却介质的流量、温度和料体,可以实现对电芯3的温度控制,从而保证电芯3温度一致性和安全。
85.在所述内壳体25的内部通道中放置有加热件。通过在每个单体电池中设置自身加热结构,解决电池低温问题,保证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
8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