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干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16:32: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衣物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2.干衣设备领域,在蒸发器的前侧设置有下滤网,下滤网的前侧设置有可拆卸的封板,下滤网用于过滤气流中的毛絮、杂质。滤网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户需要将滤网取出来清理,清理之后再放入原来的安装位置,之后再关上封板。然而,部分用户在清洗滤网之后容易忘记将滤网放回原安装位置,且由于封板需要封闭通道,因此,当封板关闭后,用户观察不到下滤网的安装情况,如此,会导致干衣设备出现无下滤网运行,毛絮、杂质会跟随气流进入蒸发器、冷凝器等结构中,容易造成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防止漏装滤网装置的干衣设备。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
5.具有衣物处理腔的干衣筒;
6.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开口以及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的风道;
7.滤网装置,所述滤网装置从所述开口置入所述风道中;
8.封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
9.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的防漏装装置,在所述滤网装置安装至所述风道内的情况下,所述防漏装装置在所述滤网装置的作用下处于避让位置,所述封板能够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在所述滤网装置从所述风道中移除的情况下,所述防漏装装置从所述避让位置复位至干涉位置,所述封板在所述防漏装装置的干涉下无法切换至所述关闭状态。
1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滤网装置包括框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侧的滤网、设置于所述框架下部的卡座;所述防漏装装置包括挡板,所述风道的底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座插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框架推动所述挡板向后运动以切换至避让位置。。
1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封板包括相互连接的板体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设置于所述板体的底端的内侧,且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风道的底壁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转动部的凹槽,所述挡板的下部伸入所述凹槽中,在所述滤网装置从所述风道中移除的情况下,所述挡板的下部与所述转动部的转动轨迹产生干涉。
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当所述防漏装装置处于避让位置,所述挡板的下部从后方退出所述凹槽。
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呈弹臂形式,所述挡板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挡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挡板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至干涉位置。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漏装装置包括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驱动所述挡板复位至干涉位置。
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道的底壁设置有容纳室,所述容纳室位于所述凹槽的
后侧,所述防漏装装置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容纳室内,所述推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挡板,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纳室内,且对所述推杆施加向前的作用力。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包括转接子板以及抵接子板,所述抵接子板连接于所述转接子板的下部,所述抵接子板伸入所述凹槽中,所述转接子板高于所述凹槽的顶边缘,所述推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转接子板,所述转接子板用于与所述框架抵接,所述抵接子板用于与所述转动部抵接。
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的前侧表面与所述风道的底壁表面的形状适配,当所述防漏装装置处于避让位置,所述挡板的前侧表面与所述风道的底壁表面形成连续表面。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封板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封板设置有第一扣接部,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一扣接部和所述第二扣接部可分离地扣合;当所述防漏装装置位于所述干涉位置,所述封板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向关闭方向运动至关闭位置,当所述外力撤销,所述防漏装装置驱动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相互分离,并使得所述封板绕所述转动连接处向外翻转。
19.本技术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当用户将滤网装置取出后,防漏装装置复位至干涉位置,如果用户忘记将滤网装置重新装入风道而直接进行关闭封板的操作,防漏装装置与封板干涉,阻止封板切换至关闭状态,如此,即可提醒用户此时尚未安装滤网装置,防止用户漏装滤网装置。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另一些结构的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滤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箱体10;
29.底座20;风道201;开口202;底壁201';凹槽201a;容纳室201b;卡槽201c;封板30;板体31;转动部32;
30.滤网装置40;框架401;滤网402;卡座403;
31.防漏装装置50;挡板501;推杆502;
32.前支撑60;上滤网装置70;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4,包括干衣筒(图中未示出)、箱体10、底座20、封板30、滤网装置40(参照图6和图7)及防漏装装置50(参照图3)。
36.干衣筒设置于箱体10内,箱体10罩设在底座20上。箱体10作为干衣设备的外观件。干衣筒具有衣物处理腔,衣物放置于衣物处理腔内。衣物处理腔的前侧敞开,形成衣物取放口。
37.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和图4,干衣设备包括设置于干衣筒前侧的前支撑60,前支撑60的下端连接并支撑在底座20上。
38.请参阅图2和图4,底座20设置有开口202以及与衣物处理腔连通的风道201,干衣设备具有气流循环通路,风道201和衣物处理腔均位于气流循环通路的气流流动路径上。
39.需要说明的是,风道201中设置有风机、用于对气流进行降温除湿的冷凝除湿装置、用于对除湿后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40.具体地,从衣物处理腔排出的湿热气流进入风道201内,经冷凝除湿装置冷凝除湿后变成低温干燥气流,风机将干燥热气流送入衣物处理腔内,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在干衣过程中衣物产生的毛絮、杂质等混入湿热气流中,湿热气流裹挟着毛絮、杂质流出衣物处理腔,湿热气流流经冷凝除湿装置中,经冷凝除湿装置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流经加热装置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进入衣物处理腔,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
41.滤网装置40设置于冷凝除湿装置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以过滤混杂在气流中的毛絮、杂质等。也就是说,湿热气流先流经滤网装置40,后流经冷凝除湿装置。
42.冷凝除湿装置、加热装置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为热泵式干衣设备,冷凝除湿装置为热泵系统的蒸发器,加热件为热泵系统的冷凝器。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于底座20内的风道201中。
43.示例性地,开口202设置在底座20的前侧,且大致位于干衣设备的左下方。
44.滤网装置40从开口202置入风道201中,封板30设置于开口202处以打开或关闭开口202。具体地,当滤网装置40置入风道201后,再将封板30关闭开口202,进入风道201的气流不会从开口202处漏风,滤网装置40能够对进入风道201内的气流进行过滤,气流经滤网装置40过滤后再流经冷凝除湿装置和加热装置,如此,滤网装置40对冷凝除湿装置和加热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45.需要说明的是,开口202并没有位于风道201上,也就是说,气流不会流经开口202。设置开口202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更换滤网装置40。
46.需要说明的是,箱体10在对应于开口202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口,请参阅图1,封板30封闭开口202后,封板30暴露于干衣设备的外观面。
47.一些实施例中,湿热气流只经过一次过滤。
48.另一些实施例中,湿热气流可以经过至少两次过滤。例如,前支撑60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位于气流循环通路上,也就是说,气流会流经安装室。请参阅图2和图4,安装槽内设置有上滤网装置70,上滤网装置70对湿热气流进行第一次过滤;本技术实施例的滤网装置40为下滤网装置,对湿热气流进行第二次过滤,也就是说,湿热气流先流经上滤网装置70,再流经本技术实施例的滤网装置40。
49.上述的上滤网装置70暴露于干衣设备的外部视野,当用户将上滤网装置70取出来后,如果忘记将上滤网装置70安装回安装槽中,则用户在使用干衣设备的时候能够直观地观测到有无安装上滤网装置70,因此,干衣设备出现无上滤网装置70运行的概率较小。
50.而对于下滤网装置而言,当用户取出来后,可能会习惯性地关闭封板。而封板关闭后,用户并不能观察到风道内部有下无滤网装置,因此,干衣设备很容易出现无下滤网装置运行的现象。
51.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漏装装置50设置于风道201内,防漏装装置50具有避让位置和干涉位置。
52.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滤网装置40安装至风道201内的情况下,防漏装装置50在滤网装置40的作用下处于避让位置,封板30能够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53.具体地,在滤网装置40从风道201中移除的情况下,防漏装装置50默认处于图3所示的干涉位置,用户将滤网装置40装入风道201时,滤网装置40驱动防漏装装置50运动至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并且,滤网装置40将防漏装装置50锁定在避让位置,防漏装装置50不与封板30的关闭行程产生干涉,外力(例如用户的推动力)推动封板30即可将封板30推动至开口202处并从底座20的外侧封闭开口202,当外力撤销后,封板30稳定地处于封闭开口202的关闭状态。
5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关闭状态指的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封板30稳定地处于封闭开口202的状态。
55.在滤网装置40从风道201中移除的情况下,防漏装装置50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干涉位置,封板30在防漏装装置50的干涉下无法切换至关闭状态。
56.本技术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当用户将滤网装置40取出后,防漏装装置50复位至干涉位置,如果用户忘记将滤网装置40重新装入风道201而直接进行关闭封板30的操作,防漏装装置50与封板30干涉,阻止封板30切换至关闭状态,如此,即可提醒用户此时尚未安装滤网装置40,防止用户漏装滤网装置40;此外,本方案通过纯机械结构形式实现防漏装功能,可靠性较高,且成本较低。
57.封板30与底座20的连接方式不限。
58.示例性地,封板30的底端与底座20转动连接,封板30设置有第一扣接部,底座20设置有第二扣接部,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可分离地扣合,封板30绕转动连接处翻转。如此,当用户需要打开封板30时,只需要稍微用力将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分离,封板30偏离竖直方向后,封板3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即可向外翻转至极限位置。
59.封板30向外翻转的角度不限,只要不影响滤网装置40置入风道201即可。例如,封板30的最大角度可以翻转90
°
,使得封板30大致贴近地面,如此,便于滤网装置40从开口202处置入。
60.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的具体结构不限。
61.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接部为弹性卡扣,第二扣接部为卡槽,弹性卡扣与卡槽扣接。
62.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的其中之一为永磁铁,其中另一为铁磁件,永磁铁和铁磁件磁吸配合。
6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封板30在防漏装装置50的干涉下无法切换至关闭状态指的是,防漏装装置50只要能够阻止封板30处于关闭状态即可,防漏装装置50在干涉位置时,可以始终与封板30保持接触而干涉,也可以是在封板30向关闭方向运动一定行程后再与封板30接触而干涉,或者,在封板30靠近关闭位置时再与封板30接触而干涉等,在此不做限制。
64.示例性地,当防漏装装置50位于干涉位置,防漏装装置50对封板30向关闭方向运动的行程进行机械锁止,以使得封板30不能运动至关闭开口202的位置。也就是说,当用户沿关闭方向推动封板30,当封板30与防漏装装置50抵接后,在不破坏封板30的情况下,用户无法继续推动封板30,使得封板30无法运动到关闭开口202的关闭位置。
65.示例性地,另一些实施例中,当防漏装装置50位于干涉位置,封板3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向关闭方向运动至关闭位置,当外力撤销,防漏装装置50能够将封板30弹开。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防漏装装置50不影响封板30的关闭行程,当用户沿关闭方向推动封板30,封板30与防漏装装置50接触,用户能感觉到阻尼手感,如果用户坚持用力关闭封板30,则可以继续施加作用力推动封板30至关闭位置,但是,当用户松手,即外力撤销时,防漏装装置50可以将封板30弹开,也就是说,在防漏装装置50的作用下,封板30即使运动至关闭位置,也不能进入关闭状态,而会被自动弹开,因此,既能防止用户用力过猛而损坏封板30,又能达到提醒用户的作用。
66.例如,在底座20和封板30通过永磁铁和铁磁件磁吸配合实现扣合的实施例中,当封板30处于封闭位置,永磁铁和铁磁件的磁吸力小于防漏装装置50对封板30施加的向外的作用力,因此,当外力撤销,防漏装装置50即可将封板30弹开。
67.示例性地,当防漏装装置50位于干涉位置,封板3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向关闭方向运动至关闭位置,当外力撤销,防漏装装置50驱动第一扣接部和第二扣接部相互分离,并使得封板30绕转动连接处向外翻转。如此,防漏装装置50只需要将封板30弹开至偏离竖直方向,随后,封板30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向外翻转。
68.示例性地,请参阅图6和图7,滤网装置40包括框架401、设置于框架401背离封板30一侧的滤网402、设置于框架401下部的卡座403。
69.框架401大致呈箱体结构,滤网402设置于框架401背离封板30的一侧,即位于框架401的后侧。框架401设置有过风室40a,过风室40a的顶侧敞开并形成进风口40b,滤网402设置于框架401的后侧敞开处。来自衣物处理腔的湿热气流从进风口40b进入过风室40a内,在过风室40a内大致偏转90
°
后流经滤网402。
70.防漏装装置50的具体结构不限。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5,防漏装装置50包括挡板501,挡板501能够沿前后方向运动。
71.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风道201的底壁201'设置有卡槽201c。装配滤网装置40时,框架401推动挡板501向后运动以切换至避让位置,卡座403插入卡槽201c中。卡槽201c对滤网装置40的下端起限位作用。可以理解的是,滤网装置40的其他部位还可以设置其他定位结构,以使得滤网装置40装入风道201后不会相对风道201移动。
72.需要说明的是,卡座403可以与框架401固定连接,也可以与框架401活动连接。
73.示例性地,卡座403转动地连接在框架401的前侧,当将滤网装置40装入风道201后,旋转卡座403,使得卡座403的端部从卡槽201c的上方旋入卡槽201c中,并通过框架401将滤网402抵靠在风道201的定位结构上。
74.封板30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
75.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5,封板30包括相互连接的板体31以及转动部32,转动部32设置于板体31的底端的内侧,封板30通过转动部32与底座20转动连接。转动部32大致呈铰链结构形式。
76.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5,风道201的底壁201'设置有用于容纳转动部32的凹槽201a,挡板501的下部伸入凹槽201a中。
77.转动部32伸入凹槽201a中,凹槽201a为转动部32的转动提供安装空间。
78.在滤网装置40从风道201中移除的情况下,挡板501的下部与转动部32的转动轨迹产生干涉。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挡板501的上部用于与框架401抵接,且挡板501的上部不会与封板30产生干涉。
79.由于转动部32的运动行程较小,因此,挡板501的下部也能够以较小的尺寸和行程对转动部32施加阻力。
80.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当防漏装装置50处于避让位置,挡板501的下部从后方退出凹槽201a。如此,挡板501完全不影响、不干涉转动部32的运动轨迹,也就是说,凹槽201a的形状和尺寸只需适配转动部32的形状和尺寸即可,无需更改既有的凹槽201a和转动部32的形状和尺寸。
81.需要说明的是,挡板501可以依靠自身弹性回弹而复位,也可以在其他辅助结构作用下复位。
82.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挡板501呈弹臂形式,挡板501的一端为固定端,挡板50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挡板501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干涉位置。也就是说,挡板501既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也具有较好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依靠自身弹力复位,例如,采用金属弹片的结构形式。该实施例中,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复位结构,结构简单,减少零部件数量。
83.示例性地,另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包括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驱动挡板501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干涉位置。如此,挡板501不必发生弹性形变,便于对挡板501的材质、形状进行灵活性设计。
84.弹性复位件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压簧、拉簧、扭簧、橡胶垫等。
85.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风道201的底壁201'设置有封闭的容纳室201b,容纳室201b位于凹槽201a的后侧,防漏装装置50包括推杆502,推杆502的第一端伸入容纳室201b内,推杆502的第二端连接挡板501,弹性复位件设置于容纳室201b内,且对推杆502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例如,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推杆502上。
86.该实施例中,将弹性复位件容置于封闭的容纳室201b内,弹性复位件不会暴露在风道201的气流中,避免毛屑等杂质进入容纳室201b内而缠绕在弹性复位件上,提升弹性复位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87.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挡板501的前侧表面与风道201的底壁201'表面的形状适
配,当防漏装装置50处于避让位置,挡板501的前侧表面与风道201的底壁201'表面形成连续表面。其中,连续表面指的是,挡板501与周围的底壁201'表面的交界处不会形成阶梯跳跃。如此,即使增设了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漏装装置50,也基本不改变风道201既有的形状。
88.挡板501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呈平板状,也可以呈弯折板状,也可以呈波浪弯曲状等。
89.示例性,请参阅图3,挡板501包括转接子板5011以及抵接子板5012,抵接子板5012连接于转接子板5011的下部,抵接子板5012伸入凹槽201a中,转接子板5011高于凹槽201a的顶边缘,也就是说,转接子板501位于凹槽201a的外部。
90.转接子板5011用于与框架401抵接,抵接子板5012用于与转动部32抵接。
91.上述的推杆502的第二段连接至转接子板5011的后侧。
92.示例性地,转接子板5011的形状大致呈弯折状,例如,大致呈u型弯折,以适应风道201的底壁的形状。
93.在滤网装置40安装至风道201内的情况下,卡座403与转接子板5011的前表面抵接,抵接子板5012不与转动部干涉。
94.在滤网装置40从风道201中移除的情况下,抵接子板5012与转动部32的转动轨迹产生干涉。
9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9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