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截流机构的排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12:08: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截流机构的排水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应用在排水设备中的截流装置采用的是管道状的橡胶套筒,橡胶套筒与钢外罩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室,当对这个腔室充气时,橡胶套筒变形形成3点或4点关闭,当对这个腔室泄气时,橡胶套筒在自身的弹性下恢复至管道的形状。然而,这种管道状的橡胶套筒由于是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这就使得其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的内部进行安装时,必须横向安装在井内,并且钢外罩的两端分别对应与分流井中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占据空间极大,特别是在很多空间紧张的井中,都无法正常安装和维护。
3.另外,现有的排水设备在排放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单独设置一个池体来对污水进行调蓄,也即但需要对污水进行短暂存储时,通过重力流或者其他方式将某个池体中的污水排至另一个池体中,然而,对于调蓄污水的池体而言,当污水进入另一池体后,如果时间比较长,污水就会在该池体的底部沉积淤泥,导致出水管口处淤积,同时该池体底部的污水颗粒物极易沉降结壳,最终造成出水管口堵塞而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
4.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排水设备,一方面截流装置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的内部进行安装时,必须横向安装在井内,并且钢外罩的两端分别对应与分流井中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占据空间极大,又一方面对于污水调蓄的池体而言,存在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极易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出水管口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截流机构的排水设备,用于至少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截流机构的排水设备,包括:
7.防堵塞机构;
8.第一池体,设置有第一进水管和至少一个第一出水管;
9.第二池体,通过所述防堵塞机构与所述第一池体相连通;
10.至少一个柔性截流机构,所述柔性截流机构包括柔性套和阀体;所述柔性套具有一腔室;所述阀体具有一流通通道和一用于所述柔性套在所述阀体内滑动的滑槽;所述柔性套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一进水管或者所述第一出水管相连通,所述滑槽和所述流通通道相连通。
11.可选的,所述防堵塞机构包括:
12.流通管,所述流通管包括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池体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池体相连通;所述出水端处设置有过渡弯头;
13.挡污件,所述挡污件设置在所述进水端处,以包络所述进水端。
14.可选的,所述过渡弯头呈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的u型开口端与所述第二池体的底
部持平。
15.可选的,所述挡污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池体的内壁上。
16.可选的,所述柔性截流机构通过所述阀体以法兰式安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管口部位处;
17.或者,
18.所述柔性截流机构通过所述阀体以附壁式安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部位处。
19.可选的,所述柔性套具有一敞开端口,由所述敞开端口向内延伸形成所述腔室,所述敞开端口与所述滑槽的槽口相适配,并通过所述敞开端口与所述滑槽的槽口密封连接。
20.可选的,所述柔性截流机构还包括:
21.压盖,所述压盖固定于所述槽口上,以将所述敞开端口和所述槽口相密封;所述压盖上开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与所述腔室相通。
22.可选的,所述槽口上设置有法兰盘;
23.所述敞开端口上设有与所述法兰盘相适配的法兰连接部;
24.其中,所述压盖贴合所述法兰连接部,并与所述法兰盘法兰连接,在所述法兰盘与所述槽口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
25.可选的,所述流通通道在所述阀体内横向分布,所述滑槽在所述阀体内纵向分布,所述流通通道和所述滑槽相互垂直,并在垂直交叉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
26.可选的,所述流通通道设置有用于外接管道的两个接口,两个所述接口在所述流通通道的流通方向上向外延伸,并对应的分布在所述滑槽的两侧。
27.可选的,所述柔性截流机构还包括:
28.闸板,设置在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柔性套固定连接。
29.可选的,所述柔性截流机构还包括:
30.压板,所述压板位于所述腔室的底部,以贴合所述闸板的顶部,并与所述闸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31.可选的,在所述腔室充入填充物时,所述柔性套的底部贴合所述流通通道的底部,并与所述流通通道的底部无缝衔接;
32.和/或,
33.在所述腔室排出填充物时,所述柔性套的底部位于所述流通通道的顶部部位处。
34.可选的,所述闸板位于所述柔性套内,并置于所述腔室的底部,所述闸板的形状与其所在位置处的柔性套的形状相适配;
35.或者,
36.所述闸板位于所述柔性套外,并与所述柔性套的底部固定连接。
37.可选的,所述柔性套与所述滑槽的形状相适配,并与所述滑槽的内侧壁相贴合,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在所述滑槽的槽口的一端朝向所述滑槽的另一端方向上向内倾斜。
38.有益效果:
39.①
、本技术通过将柔性截流机构的流通通道与第一池体的第一进水管或者第一出水管相连通,同时柔性套设置在阀体的滑槽内,并与阀体密封连接;另外将阀体中的滑槽和流通通道相连通,以使柔性套在膨胀时由滑槽滑动至流通通道中,或者柔性套在收缩时由
流通通道滑动至滑槽中,而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得其并不需要将柔性套像现有技术那样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也不需要柔性套包络整个钢外罩,而只需要柔性套在阀体的滑槽内通过膨胀或收缩进行滑动即可,极大的缩小了柔性套与流通通道的贴合面积,将其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中安装时,只需要和其中的任意一个管口(第一进水管或者第一出水管)相连接即可,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占据空间极小。
40.②
、本发明提供的防堵塞机构包括流通管和挡污件,在用于排水设备时将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相连通,也即通过流通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池体相连通,出水端与第二池体相连通,并将挡污件设置在进水端处,以包络进水端,使得第一池体中的水流经挡污件后,流入所述进水端,以此来避免部分较大直径或体积的污染物进入流通管而对流通管造成堵塞,或者通过流通管进入第二池体后,由于本身污染物直径或体积较大而在第二池体的底部沉降结壳,以此造成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无法完全排空、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池体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的技术特点。
41.③
、本发明提供的防堵塞机构,通过在流通管的出水端处设置呈u型结构的过渡弯头,使得流通管的出水端口与第二池体底部平面持平,而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结构至于第二池体底部的下方,这样第二池体中的污水即可实现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内及时排除,避免长时间在第二池体的底部停留并沉降结壳,有效的避免了因第二池体的底部污水沉降结壳而导致的第二池体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
42.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45.图2图1的俯视图;
4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4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4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截流机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未充入填充物时的结构状态主视图;
49.图6为图5的侧视图;
5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截流机构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充入填充物时的结构状态主视图;
51.图8为图7的侧视图。
52.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截流机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未充入填充物时的结构状态主视图;
53.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54.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截流机构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充入填充物时的结构状态主视图;
55.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56.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井体中设置有一个出水管时,且柔性截流机构以附壁式的安装方式设置在出水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井体中设置有一个出水管时,且柔性截流机构以法兰式的安装方式设置在出水管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59.同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6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排水设备,一方面截流装置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的内部进行安装时,必须横向安装在井内,并且钢外罩的两端分别对应与分流井中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占据空间极大,又一方面对于污水调蓄的池体而言,存在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极易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出水管口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因此为了对本发明做出详细的说明,以支持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通过多个实施例1-3来逐一说明,其中实施例1-2用于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具有防堵塞机构,并通过该防堵塞机构来解决对于污水调蓄的池体而言,存在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极易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出水管口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实施例3用于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水设备具有截流机构,并通过该截流机构来解决截流装置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的内部进行安装时,必须横向安装在井内,并且钢外罩的两端分别对应与分流井中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占据空间极大的技术特征。
6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1-3虽然作为3个实施例分别予以说明,但其实质是一个整体的技术方案,换句话说,针对实施例1-3相互交叉组合所形成的实施方案也均是用于本发明。
62.实施例1
63.具体的,请参阅图1-2,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设备,其具有防堵塞机构,该排水设备包括第一池体2和第二池体3,第一池体2中的水(污水、或雨水、或污水与雨水的混合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第二池体3,第二池体3中的水在气压压力作用下流入所述第一
池体2。
64.其中,对于第一池体2中的水(污水、或雨水、或污水与雨水的混合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第二池体3,或者第二池体3中的水在气压压力作用下流入所述第一池体2而言,其流动方式已是现有技术,采用现有常规流动方式即可,例如将第二池体3的底部高度设计成低于第一池体2与第二池体3连同部位出的进水口高度,以使得第一池体2中的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入第二池体3中;再如可向第二池体3充入空气,以使得第二池体3的水在气压挤压作用下流入第一池体中,对此本发明不在赘述,而下述将着重针对如何防堵塞的技术创新点进行阐述。
65.具体的,该防堵塞机构用于第一池体2和第二池体3之间水的流通,该防堵塞机构包括:流通管4和挡污件5。
66.其中,流通管4的进水端411与第一池体2相连通,流通管4的出水端421与第二池体3相连通;以此使得第一池体2中的污水通过流通管4的进水端411流入流通管4中,并通过流通管4的出水端421流入第二池体中。
67.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池体2中,部分较大直径或体积的污染物在水流的作用下也会通过流通管的进水端411进入流通管4,而这就使得其极易而对流通管4造成堵塞,或者即使通过流通管4进入第二池体3后,由于本身污染物直径或体积较大,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在第二池体3的底部沉降结壳,进而造成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无法完全排空、沉降结壳,而最终导致池体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进水端411处设置挡污件5,以包络整个进水端411,使得第一池体2中的水流经挡污件5后,才能流入进水端411,这样就使得流经挡污件5时,通过挡污件5对直径或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进行拦截,有效的防止了直径或体积较大的污染物在水流的作用下通过流通管的进水端411进入流通管4,继而流入第二池体而造成的堵塞缺陷。
68.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挡污件5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可以是用于挡污的格栅,且格栅的孔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确定即可,而针对挡污件5的具体类型,本发明不做限定,例如格网、滤网等,只要能够实现对直径或体积较大的污染物进行拦截的结构,均适用于本发明,也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69.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格栅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可以是半圆形,当然其也可以是方形或者锥形、或者椭圆形等,本发明也不做限定,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其为半圆形时,由于拦截面为圆弧面,这样就使得当污染物被拦截而附着在格栅的圆弧表面时,在第二池体3中的水被气压排空又进水端411流入第一池体2时,可通过反向冲洗的方式对格栅表面所附着的污染物进行冲洗,再加上格栅的圆弧表面结构,使得污染物极易脱落回流至第一池体2中而被排入下游管道。
70.作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流通管4的一种实施方式,该流通管4可以包括:第二进水管41和第二出水管42。其中,第二进水管41的进水端411与第一池体2相连通;第二出水管42的出水端421与第二池体3相连通。
7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第二池体3中,污染物浓度较大的污水其往往是在第二池体3的底部,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将第二池体3的底部污水排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二出水管42的出水端421设置在第二池体3的底部,而为了满足第一池体2中的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第二池体3,因此第二进水管41的进水端411需要设置在第二池体3的上部,因此在本说
明书实施例中第二进水管41与第二出水管42相垂直,以构成l型结构的流通管4。
7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l型结构仅是流通管4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实际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所作出的简单变形也均适用于本发明,例如圆弧形、或者l型的转角处成弧形等。
73.更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2,在所述出水端421处设置有呈u型结构的过渡弯头43,通过在流通管的出水端处设置呈u型结构的过渡弯头43,使得流通管4的出水端口与第二池体3底部平面持平,而过渡弯头43的u型凹槽结构至于第二池体3底部的下方,这样第二池体3中的污水即可实现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过渡弯头43的u型凹槽内及时排除,避免长时间在第二池体3的底部停留并沉降结壳,有效的避免了因第二池体3的底部污水沉降结壳而导致的第二池体3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
74.而由于过渡弯头43的u型凹槽结构至于第二池体3底部的下方,为了对该过渡弯头43进行防护以避免地下硬石或其他坚硬物对其造成磨损,本说明书实施例还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设置在所述过渡弯头43的外围部位,以包络所述过渡弯头43进行防护。作为防护罩的一种实现方式,其可以使防护隔板。
75.实施例2
76.基于上述实施例1,请继续参阅图3-4,本说明书实施例2还提供了一种排水设备,该排水设备可以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防堵塞机构,同时,该排水设备还包括:第一池体2和第二池体3;其中,如实施例1中所述,防堵塞机构用于所述第一池体2和所述第二池体3之间水的流通,也即实际作业过程中,所述第一池体2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所述第二池体3,所述第二池体3中的水在驱动力作用下流入所述第一池体2。
77.在这里,驱动力可以是由泵提供的泵排驱动力,也可以是由向第二池体内充入空气所产生的空气压力。
78.也即,作为本实施例2的第二池体3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池体3中设置有泵6和与所述泵6相连通的泵排管7,该泵排管7的出水端口71设置在所述第一池体2内,并被所述防堵塞机构中的挡污件5包络,由所述泵排管7排出的水对所述挡污件5冲洗后流入所述第一池体2;可以理解为在通过泵排的方式将第二池体3中的水排至第一池体2时,可在第二池体3中增设泵排管7,也即可以是与流通管4相互独立的另一条管道,通过该管道将第二池体3中的水以泵排的方式向第一池体2排出,并且由于防堵塞机构中的挡污件5也是包络泵排管7的出水端口71的,因此也可通过由出水端口71排出的水对挡污件5进行清洗,以避免挡污件5因长期挡污而出现堵塞。
79.作为本实施例2的第二池体3的又一种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该第二池体可以是内容呈密封空间的池体结构,并在所述密封空间内设置有施压机构,以通过施压机构向所述密封空间充入空气,并挤压所述第二池体3内的水由所述过渡弯头43依次流入所述流通管4、所述第一池体2中。具体的,该施压机构包括:第一管81和第二管82;其中,所述第一管81的一端与所述密封空间相连通,另一端与外界气源相连接,所述第一管81上设置有第一阀门811;所述第二管82与所述第一管82相连接,所述第二管82上设置有第二阀门821。实际作业过程中,当需要第一池体2中的水通过流通管4流入第二池体时,此时打开第二阀门821,关闭第一阀门811,在密封空间与外界气压平衡的情况下,第一池体2中的水顺利流入第二池体3中;而当需要第二池体3中的水通过流通管4流入第一池体2时,此时打开第一阀门
811,关闭第二阀门821,在密封的情况通过第一管82向第二池体3内充入空气,使得第二池体3内的水在气压压力作用下,依次经由过渡弯头43、流通管4流入所述第一池体2中。
80.在本说明书实施例2中,第一池1可以是截流井,第二池2可以是缓冲池,而防堵塞机构用于连接该截流井和缓冲池,使得二者之间能够实现污水的流通,进行实现对污水调蓄。
8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该排水设备中,防堵塞机构将截流井和缓冲池相连通,也即通过流通管的进水端与截流井相连通,出水端与缓冲池相连通,并将挡污件设置在进水端处,以包络进水端,使得截流井中的水流经挡污件后,流入所述进水端,以此来避免部分较大直径或体积的污染物进入流通管而对流通管造成堵塞,或者通过流通管进入缓冲池后,由于本身污染物直径或体积较大而在缓冲池的底部沉降结壳,以此造成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无法完全排空、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排水设备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的技术特点。同时,通过在流通管的出水端处设置呈u型结构的过渡弯头,使得流通管的出水端口与缓冲池底部平面持平,而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结构至于缓冲池底部的下方,这样缓冲池中的污水即可实现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内及时排除,避免长时间在缓冲池的底部停留并沉降结壳,有效的避免了因缓冲池的底部污水沉降结壳而导致的缓冲池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
82.由于本实施例2中的防堵塞机构与实施例1中的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未详尽部分请参阅实施例1即可。
83.实施例3
84.请参阅图1-4,一并参阅图5-图14,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水设备,其具有柔性截流机构1、防堵塞机构,以及第一池体2和第二池体3,当然,对于实施例3中的排水系统中所具有的防堵塞机构与实施例1-2中的防堵塞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在实施例3中不再对防堵塞结构进行描述,而是着重描述柔性截流机构1。
85.具体而言,第一池体2设置有第一进水管2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水管22。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3中柔性截流机构1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井体2内第二出水管22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者多个。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灵活分配、设置即可。
86.作为柔性截流机构1的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8,其可以包括:柔性套12和阀体15。其中,该柔性套12具有一个可用于充入填充物的腔室11;阀体15具有一个用于外接管道(如分流井的管道第一进水口或者管道第一出水口)的流通通道151,和一个用于柔性套12在阀体15内能够上下滑动的滑槽152;柔性套12设置在滑槽152内,并与阀体15密封连接。滑槽152和流通通道151相连通。
87.在该柔性截流机构1的实施方式中,流通通道151可以理解为当其与分流井的第一进水口或者第一出水口连通后,用于水或者其他流动性液体流通的通道,柔性套12可以是一个具有收缩、膨胀功能的柔性气囊,并通过向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充入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者通过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排出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收缩。与此同时,膨胀或收缩过程中的柔性套12可以在如图1所示的滑槽152内上下滑动,也即所述柔性套12在膨胀时由所述滑槽152向下滑动至所述流通通道151中,并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贴合时,则实现截流;而所述柔性套12在收缩时由所述流通通道151向上滑动至所述滑槽152中,并在当柔性套12向上滑动至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分离时,则实现流通通道151的逐步导
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得其并不需要将柔性套12像现有技术那样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也不需要柔性套12包络整个钢外罩,而只需要柔性套12在阀体15的滑槽152内通过膨胀或收缩进行滑动即可,极大的缩小了柔性套12与流通通道151的贴合面积,而由于柔性套12的膨胀或收缩的移动区域相对于流通通道151是纵向移动,并不占据横向空间,这样使得将其应用于分流井中时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具有占据空间极小的特点。
88.另外,在实现截留的过程中,由于柔性套12在膨胀时由滑槽152向下滑动至流通通道151并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贴合,这就使得柔性套12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之间的接触密封为面接触,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点接触能够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也即实现更好的截流效果,而为了使得柔性套12在膨胀过程中保持很好的密封,能够在膨胀状态时持久膨胀,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滑槽152内的柔性套12与阀体15密封连接。
89.而对于柔性套12而言,该柔性套12可以为一个具有柔性收缩或膨胀功能的气囊,该气囊的内部呈中空结构以构成一个腔室11,当然作为气囊的进一步优化;柔性套12还可以是具有一个敞开端口121,并由该敞开端口121向内延伸形成一个密闭结构的腔室11,该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相适配,并通过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密封连接。具体而言,柔性套12的该敞开端口121可以理解为是向腔室11内充入填充物的入口,填充物通过该敞开端口121进入密闭结构的腔室11内,并在腔室内部形成膨胀,而当填充物需要排出时,也从该敞开端口121予以排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相适配,也即大小、形状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得通过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密封连接。
90.进一步的,在该柔性截流机构1的实施方式中,柔性截流机构1还包括:压盖13,该压盖13固定于槽口上,以将敞开端口121和槽口相密封;该压盖13上开设有通口131,可通过该通口131项腔室11内充入或排出填充物。而为了达到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之间更好的密封效果,该槽口在垂直于柔性套12滑动的方向上向外弯折,使得槽口的两个对立的侧部界面呈l型,而柔性套12的敞开端口121贴合槽口的弯折部位向外延伸,使得压盖13贴合向外延伸的敞开端口121,并与滑槽152的弯折部位螺栓连接(如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以此实现在滑槽152的槽口处于通过压盖13将柔性套12的敞开端口121与槽口完全密封。同时,为了加强紧固性,在弯折部位处还设置有加强筋板153。
91.其中,对于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分布方式而言,流通通道151在阀体15内横向分布,滑槽152在阀体15内纵向分布,也即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相互垂直,而同样为了加强紧固性,在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垂直交叉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153。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位置关系,其相互垂直分布并非绝对,在等同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当滑槽152相对于流通通道151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是直接倾斜分布的分布方式,由于其也相当于柔性套12的膨胀或收缩的移动区域相对于流通通道151是纵向或接近于纵向进行移动,并不占据横向空间,也能够实现使得将其应用于分流井中时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具有占据空间极小的特点。因此这种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结构位置分布关系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均是适用的,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类。
92.作为柔性截流机构1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9-12,其可以包括:柔性套12、闸
板14和阀体15。其中,该柔性套12具有一个可用于充入填充物的腔室11;阀体15具有一个用于外接管道(如分流井的第一进水口或者第一出水口)的流通通道151,和一个用于柔性套12在阀体15内能够上下滑动的滑槽152;闸板14和柔性套12均设置在滑槽152内;闸板14与柔性套12固定连接,柔性套12与阀体15密封连接;滑槽152和流通通道151相连通。
93.同样的,流通通道151可以理解为当其与分流井的管道进水口或者管道出水口连通后,用于水或者其他流动性液体流通的通道,柔性套12可以是一个具有收缩、膨胀功能的柔性气囊,并通过向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充入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者通过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排出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收缩。与此同时,膨胀或收缩过程中的柔性套12可以在如图1所示的滑槽152内上下滑动,而由于闸板14与柔性套12固定连接,也即柔性套12在膨胀时带动闸板14由滑槽152向下滑动至流通通道151中,并通过闸板14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贴合时,则实现截流;而柔性套12在收缩时带动闸板14由流通通道151向上滑动至滑槽152中,并在当闸板14向上滑动至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分离时,则实现流通通道151的逐步导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得其并不需要将柔性套12像现有技术那样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也不需要柔性套12包络整个钢外罩,而只需要柔性套12在阀体15的滑槽152内通过膨胀或收缩进行滑动即可,极大的缩小了柔性套12与流通通道151的贴合面积,而由于柔性套12的膨胀或收缩的移动区域相对于流通通道151是纵向移动,并不占据横向空间,这样使得将其应用于分流井中时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具有占据空间极小的特点。
94.另外,在实现截流的过程中,由于柔性套12在膨胀时带动闸板14由滑槽152向下滑动至流通通道151并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贴合,这就使得闸板14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之间的接触密封为面接触,这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点接触能够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也即实现更好的截流效果,而为了使得柔性套12在膨胀过程中保持很好的密封,能够在膨胀状态时持久膨胀,本实施例中设置在滑槽152内的柔性套12与阀体15密封连接。
95.同样的,柔性套12具有一个敞开端口121,并由该敞开端口121向内延伸形成一个密闭结构的腔室11,该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相适配,并通过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密封连接。而闸板14的顶部则固定于柔性套12中与敞开端口121相对立的另一端上。具体而言,柔性套12的该敞开端口121可以理解为是向腔室11内充入填充物的入口,填充物通过该敞开端口121进入密闭结构的腔室11内,并在腔室内部形成膨胀,而当填充物需要排出时,也从该敞开端口121予以排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相适配,也即大小、形状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得通过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的槽口密封连接。
9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套12与滑槽152的形状相适配,并与滑槽152的内侧壁相贴合,滑槽152的内侧壁在槽口的一端朝向滑槽152的另一端方向上向内倾斜,也即在竖直方向上向内倾斜,且槽口的端口口径大于另一端的端口口径,可以理解为此时柔性套12为预制形状的柔性套12,该预制形状与滑槽152的形状相适配,并且通过滑槽152的内侧壁在槽口的一端朝向滑槽152的另一端方向上向内倾斜,使得滑槽152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锥度,使得具有预制形状的柔性套12在充入填充物的过程中,能够迅速膨胀至流通通道的底部并与其相贴合,提高截流的效率。
97.进一步的,在该种柔性截流机构的实施方式中,其还包括:压盖13,该压盖13固定
于槽口上,以将敞开端口121和槽口相密封;该压盖13上开设有通口131,可通过该通口131项腔室11内充入或排出填充物。而为了达到敞开端口121与滑槽152之间更好的密封效果,该槽口在垂直于柔性套12滑动的方向上向外弯折,使得槽口的两个对立的侧部界面呈l型,而柔性套12的敞开端口121贴合槽口的弯折部位向外延伸,使得压盖13贴合向外延伸的敞开端口121,并与滑槽152的弯折部位螺栓连接(如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等)。以此实现在滑槽152的槽口处于通过压盖13将柔性套12的敞开端口121与槽口完全密封。同时,为了加强紧固性,在弯折部位处还设置有加强筋板153。
98.当然,该槽口上还可以设置有法兰盘;并且敞开端口121上设有与法兰盘相适配的法兰连接部;其中,压盖13贴合法兰连接部,并与法兰盘法兰连接,在所述法兰盘与所述槽口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153。
9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针对针对滑槽的槽口与柔性套之间的密封连接,可以是上述l型弯折结构的螺栓连接,也可以是上述法兰结构的法兰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并不局限,只要是能够实现滑槽的槽口与柔性套之间相对密封的连接方式,均适用于本发明。
100.在该种柔性截流机构的实施方式中,流通通道151在阀体15内横向分布,滑槽152在阀体15内纵向分布,也即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相互垂直,而同样为了加强紧固性,在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垂直交叉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153。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位置关系,其相互垂直分布并非绝对,在等同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当滑槽152相对于流通通道151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是直接倾斜分布的分布方式,由于其也相当于柔性套12的膨胀或收缩的移动区域相对于流通通道151是纵向或接近于纵向进行移动,并不占据横向空间,也能够实现使得将其应用于分流井中时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具有占据空间极小的特点。因此这种流通通道151和滑槽152的结构位置分布关系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均是适用的,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类。
101.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所述流通通道151与管道之间的快速安装,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流通通道151的两端对应设置有用于外接管道的两个接口,两个所述接口在所述流通通道151的流通方向(也即图中所示的横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并对应的分布在所述滑槽152的两侧。以此可通过两个对应的接口与外接的管道螺栓连接,或者直接对应插入外接的管道中,与其卡接。
102.进一步的,在该种柔性截流机构1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得柔性套12在膨胀或者收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带动闸板14进行移动,其还包括压板16,该压板16固定于腔室11内,并位于腔室11的底部,以贴合闸板14的顶部,并与闸板14的顶部固定连接,如螺栓连接或者螺钉连接等。
103.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工作状态,在腔室11充入填充物时,柔性套12开始膨胀,直至柔性套12的底部贴合流通通道151的底部,并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无缝衔接,以此实现通通道151的截流。
10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种工作状态,在腔室11排出填充物时,柔性套12开始收缩,直至柔性套12的底部位于流通通道151的顶部部位处,以此实现通通道151的完全导通。
105.也即,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向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充入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者通过柔性套12内部的腔室11排出填充物来实现气囊的收缩。与此同时,膨胀或收缩过程中的柔性套12可以在滑槽152内上下滑动,也即柔性套12在膨胀时由滑槽152向下滑动
至流通通道151中,或者带动闸板14由滑槽152向下滑动至流通通道151中,并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贴合时,则实现截流;而柔性套12在收缩时由流通通道151向上滑动至所述滑槽152中,并在当柔性套12向上滑动至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分离时,或者带动闸板14向上滑动至与流通通道151的底部相分离时,则实现流通通道151的逐步导通;而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得其并不需要将柔性套像现有技术那样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也不需要柔性套包络整个钢外罩,而只需要柔性套在阀体的滑槽内通过膨胀或收缩进行滑动即可,极大的缩小了柔性套与流通通道的贴合面积,将其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中安装时,只需要和其中的任意一个管口(进水管或者出水管)相连接即可,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占据空间极小。
106.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3或14,柔性截流机构1可以通过阀体15以法兰式安装的方式固定于出水管22的管口部位处。或者如图9或11,柔性截流机构1可以通过阀体15以附壁式安装的方式固定于出水管22的管口部位处,而对于法兰式或者附壁式的具体安装方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安装方式即可,本实施例中不在赘述。
107.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填充物可以是气体(如空气、氮气、惰性气体等)或者液体(如液压油、水)等。而作为优选,该填充物可以选择气体,通过其能够实现快速充入或者快速排出的特点,使得能够柔性套12能够快速膨胀或收缩,继而达到快速截流或通行的技术效果。
108.综上实施例1-3,可以得出:
109.①
、本技术通过将柔性截流机构的流通通道与第一池体的第一进水管或者第一出水管相连通,同时柔性套设置在阀体的滑槽内,并与阀体密封连接;另外将阀体中的滑槽和流通通道相连通,以使柔性套在膨胀时由滑槽滑动至流通通道中,或者柔性套在收缩时由流通通道滑动至滑槽中,而这样的结构设计就使得其并不需要将柔性套像现有技术那样套设在钢外罩的外部,也不需要柔性套包络整个钢外罩,而只需要柔性套在阀体的滑槽内通过膨胀或收缩进行滑动即可,极大的缩小了柔性套与流通通道的贴合面积,将其在分流设施如分流井中安装时,只需要和其中的任意一个管口(第一进水管或者第一出水管)相连接即可,并不需要将其整个横向安装在井内,占据空间极小。
110.②
、本发明提供的防堵塞机构包括流通管和挡污件,在用于排水设备时将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相连通,也即通过流通管的进水端与第一池体相连通,出水端与第二池体相连通,并将挡污件设置在进水端处,以包络进水端,使得第一池体中的水流经挡污件后,流入所述进水端,以此来避免部分较大直径或体积的污染物进入流通管而对流通管造成堵塞,或者通过流通管进入第二池体后,由于本身污染物直径或体积较大而在第二池体的底部沉降结壳,以此造成池体底部的部分污水无法完全排空、沉降结壳,而最终造成池体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广的技术特点。
111.③
、本发明提供的防堵塞机构,通过在流通管的出水端处设置呈u型结构的过渡弯头,使得流通管的出水端口与第二池体底部平面持平,而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结构至于第二池体底部的下方,这样第二池体中的污水即可实现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过渡弯头的u型凹槽内及时排除,避免长时间在第二池体的底部停留并沉降结壳,有效的避免了因第二池体的底部污水沉降结壳而导致的第二池体堵塞无法正常进水或出水的技术缺陷。
112.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