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远程维护的方法与流程

2022-04-14 02:09: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物联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远程维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工厂设备大部分都是配合运行,通过连接服务器和现场的人机交互终端或者客户端电脑来统一管理,一旦某一环节发生故障且会影响整条生产链的运行,非现场的工作人员无法远程及时查看设备的故障数据或者运行情况,只有亲临现场进行人机交互才能具体了解,因此故障排查较慢,无法及时准备,且必须有人随时对设备进行监管,因此一旦某个或者某些设备发生故障,排查处理起来较为不便,效率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远程维护的方法,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
5.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远程维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本地设备端中设备运行数据以及可能的故障信息,然后通过控制模块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加密处理,并将处理完毕的数据通过数据存储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7.s2、控制模块发现故障信息后,立即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将已经编码加密处理后的故障信息发送至远程管理端和人机交互模块;
8.s3、远程管理端接收故障信息后,立即对故障信息进行解码解密,并对解密后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查找分析故障原因并与本地设备端无线交互,实施远程控制;
9.s4、远程管理端未能及时处理故障信息时,即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块从现场对本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以及系统级的设备管理,进行现场故障处理。
10.作为优选,所述s1中的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设于本地设备端中用于采集声、光、电、热、力、位置等数据信号的传感器;
11.所述控制模块为中央处理器;
12.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为数据存储硬盘;
13.所述信号收发模块包括交换机和无线信号收发模块;
14.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以及信号收发模块电性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s1还包括以下步骤:
16.s11、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实时将采集到的声、光、电、热、力、位置等数据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控制模块处;
17.s12、控制模块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正常数据进行编码加密处理后再通过数据存储模块进行分类储存,并定时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远程管理端。
18.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所述控制模块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故障信息通过信
号收发模块实时发送至远程管理端的同时,还会附上警示信息;
19.所述警示信息的警示级别根据故障信息数量及故障影响区域中设备的重要性来进行等级变更。
20.作为优选,所述远程管理端中设有无人管理模块和手动管理模块,所述无人管理模块为电脑,其用于对本地设备端进行远程监测以及自动操控,所述手动管理模块为电脑、手机或者移动终端,其用于对本地设备端进行远程监测以及手动操控。
21.作为优选,所述s3还包括以下步骤:
22.s31、所述远程管理端接收到故障信息,待解码解密完毕后,立即通过无人管理模块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故障生成原因及本地设备端的具体故障设备,并生成处理结果;
23.s32、然后所述远程管理端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本地设备端,并由控制模块实施处理,根据所述的处理结果对相对应的故障设备进行停运、断电和降温处理。
24.作为优选,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显示屏和操作面板,且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本地设备端的设备运行数据及故障信息,所述操作面板用于与控制模块交互对本地设备进行控制。
25.作为优选,所述本地设备端通过互联网与远程管理端数据互通。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7.1、通过各种相对应的传感器安装在本地设备处,来对本地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物联的方式将其与远程管理端数据互通,达到了远程实施监测设备运行的效果,有利于售后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测;
28.2、通过在远程管理端不仅可以对本地设备进行监测,还可对故障信息及时反馈作出处理方案,节约了工作人员大量的故障排查或者检测的时间,提高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29.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30.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框图;
31.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如图1-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3.实施例:
34.一种基于物联网设备远程维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5.s1、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本地设备端中设备运行数据以及可能的故障信息,然后通过控制模块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加密处理,并将处理完毕的数据通过数据存储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36.s2、控制模块发现故障信息后,立即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将已经编码加密处理后的故障信息发送至远程管理端和人机交互模块;
37.s3、远程管理端接收故障信息后,立即对故障信息进行解码解密,并对解密后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查找分析故障原因并与本地设备端无线交互,实施远程控制;
38.s4、远程管理端未能及时处理故障信息时,即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块从现场对本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以及系统级的设备管理,进行现场故障处理。
39.其中,所述s1中的数据采集模块包括设于本地设备端中用于采集声、光、电、热、力、位置等数据信号的传感器;
40.所述控制模块为中央处理器;
41.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为数据存储硬盘;
42.所述信号收发模块包括交换机和无线信号收发模块;
43.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以及信号收发模块电性连接。
44.可理解的,本地设备端中各种器械及设备均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包括声音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传感器,用于检测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通过物联模式将数据实时传输,达到现场设备故障发生后能精准的及时发现并实时反馈的效果,省去人工实地排查检修的麻烦操作,节约了大量的故障排查时间。
45.其中,所述s1还包括以下步骤:
46.s11、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实时将采集到的声、光、电、热、力、位置等数据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控制模块处;
47.s12、控制模块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正常数据进行编码加密处理后再通过数据存储模块进行分类储存,并定时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远程管理端。
48.可理解的,设备的正常运行数据以及各个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均可通过通过数据存储模块进行存储,从而精准记录本地设备端设备的运行数据,并可用于对后期故障检测以及故障排查作为数据基础,将其与故障发生后的设备运行数据以及传感器数据进行对比,即可快速发现故障区域以及故障的影响程度。
49.其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控制模块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故障信息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实时发送至远程管理端的同时,还会附上警示信息;
50.所述警示信息的警示级别根据故障信息数量及故障影响区域中设备的重要性来进行等级变更。
51.可理解的,当故障数量较多或者故障设备影响较为严重时,远程管理端受到本地设备端发送的故障信息的同时,还会受到警示信息,而且警示信息与故障等级相挂钩,从而使远程工作人员对其快速重视,人工监测或者参与远程管理端的故障信息处理。
52.其中,所述远程管理端中设有无人管理模块和手动管理模块,所述无人管理模块为电脑,其用于对本地设备端进行远程监测以及自动操控,所述手动管理模块为电脑、手机或者移动终端,其用于对本地设备端进行远程监测以及手动操控,无论是电脑、手机还是移动终端,均可直接对本地设备端进管理级的监测和操控。
53.其中,所述s3还包括以下步骤:
54.s31、所述远程管理端接收到故障信息,待解码解密完毕后,立即通过无人管理模块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判断故障生成原因及本地设备端的具体故障设备,并生成处理结果;
55.s32、然后所述远程管理端将处理结果发送至本地设备端,并由控制模块实施处理,根据所述的处理结果对相对应的故障设备进行停运、断电和降温处理。
56.可理解的,当故障发生后,本地设备端快速上传数据,同时远程管理端快速响应作出处理,对发升故障的设备根据具体故障而作出相对应的处理,防止设备处于故障状态下持续运行,同时对于无法通过线上进行解决的问题,还可通过人工操作对设备进行检修,由于设备整体处于物联模式下,维修人员可以及时接受到警示信息,包括发生故障的具体设备以及设备故障的具体信息,从而在检修前准备好相对应的工具,节约大量时间。
57.其中,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显示屏和操作面板,且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本地设备端的设备运行数据及故障信息,所述操作面板用于与控制模块交互对本地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当远程管理端无法正常通过互联网与本地设备端数据交互时,此时还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块与设备进行交互,手动对故障进行处理。
58.其中,所述本地设备端通过互联网与远程管理端数据互通。
59.具体的,数据采集模块为传感器,其安装在本地设备端中的各个设备处,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本地设备端中设备运行数据以及可能的故障信息,然后数据存储模块对设备运行数据以及故障信息进行存储,同时数据采集模块与控制模块交互,当控制模块发现故障信息后,立即通过信号收发模块将故障信息发送至远程管理端和人机交互模块,完成故障信息及时上传,然后远程管理端接收故障信息后,立即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找到故障原因并与本地设备端无线交互,实施远程控制,通过无人管理模块即可自动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并作出处理结果与本地设备端交互,同时还可以通过手动管理模块对其故障信息手动处理,当远程管理端因为互联网等原因未能及时处理故障信息时,即可通过人机交互模块从现场对本地设备进行故障分析以及系统级的设备管理,通过手动对现场的人机交互模块进行操作,进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
6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