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木质把手自动化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1:5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木制把手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质把手自动化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2.木质把手由把杆和把杆上端设置的推把组成,把杆的下端设置成锥柱状用于装配锹体或其他部件,把杆和推把呈t字型布置,把杆的上端通过设置的榫头,在推把的中部设置榫眼,通过榫头和榫眼之间的插接配合实现两者之间的装配。传统木质把手的生产组装主要通过人工在不同的设备上操作完成,其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化装配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木质把手自动化装配设备,其可以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木质把手自动化装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机架上设置的用于转送把杆的转料装置,转料装置转运把杆的路径上设置有上料工位、切削工位、开隼工位、装配工位和下料工位,所述的上料工位用于向转料装置上供送把杆,所述的切削工位用于对把杆的一端进行切削处理形成锥柱状的装配结构,所述的开隼工位用于对把杆的另一端进行开隼处理形成腰形的榫头,所述的装配工位用于将推把和把杆进行装配处理制成把手,所述的下料工位用于将装配好的把手卸下。
5.具体的方案为:转料装置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机架上,上料工位、切削工位、开隼工位、装配工位和下料工位沿着转料装置转动的周向依次设置。
6.转料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两转料板,转料板的周向间隔设置夹料单元,夹料单元用于对把杆的两端进行夹持。
7.夹料单元包括两转料板的边部分别设置的v型缺口部。
8.切削工位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切削把杆的一端的切削机构,切削工位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推动把杆沿杆长方向进行移动的推杆机构。
9.切削工位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对把杆的另一端的进行开隼处理的开隼机构,开隼工位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抵靠把杆的一端对其沿杆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开隼机构和切削机构分置于两转料板的两外侧。
10.所述装配工位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供应推把的供料机构,开隼工位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抵推把杆进行移动的抵推机构,供料机构、开隼机构设置在同一转料板的外侧。
11.所述的下料工位处设置有用于将装配好的把手进行卸载的下料机构,所述的上料工位处设置有用于供送把杆的上料机构。
12.切削工位、开隼工位和装配工位处还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把杆沿转料盘的径向移
出v型缺口部、对把杆进行压紧的压杆机构。
13.v型缺口部为两呈v字状布置的第一辊体组成,第一辊体转动安装。
14.压杆机构包括v型压口部,v型压口部沿转料板的径向活动安装,v型压口部的夹口指向转料板的中心,v型压口部为两呈v字状布置的第二辊体组成,第二辊体转动安装。
15.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案,可以实现把杆和推把的自动化加工和装配处理,从而提高把手的加工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生产流程示意图;图2为转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切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切削刀体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a-a剖视图;图6为图5中的b-b剖视图;图7为开隼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装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把手位于装配部内;图9为装配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把手位于接料部内;图10为导料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和部件对应关系如下:01-把杆、02-推把、10-转料盘、11-v型缺口部、12-第一辊体、13-第二辊体、14-卸料导料件、20-上料工位、21-上料装置、22-上料导板、30-切削工位、31-安装座、32-刀座、33-切削刀体、34-调节块、35-调节杆、36-螺纹管、37-调整杆、38-腰型孔、381-装配柱、39-刀轴、3a-传动组件、3b-套管、3c-推动气缸、40-开隼工位、41-开隼机构、42-调节架、43-开隼调节机构、44-限位块、45-限位调节气缸、51-导料管、52-供料槽、53-推料件、54-上料气缸、55-第一限位件、56-随动件、57-杆体、58-驱动弹簧、59-第二限位件、5a-接料部、5b-装配部、5c-移出口、5d-入料口、5e-装配空缺部、5f-弹性丝杆、61-抵推块、62-抵推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在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平行”和“垂直”不限于其严格的几何定义,而是包括对于机加工或人类误差合理和不一致性的容限。
18.如图1~10所示,一种木质把手自动化装配设备,包括机架和机架上设置的用于转送把杆01的转料装置,转料装置转运把杆01的路径上设置有上料工位20、切削工位30、开隼工位40、装配工位和下料工位,所述的上料工位20用于向转料装置上供送把杆01,所述的切削工位30用于对把杆01的一端进行切削处理形成锥柱状的装配结构,所述的开隼工位40用于对把杆01的另一端进行开隼处理形成腰形的榫头,所述的装配工位用于将推把02和把杆01进行装配处理制成把手,所述的下料工位用于将装配好的把手卸下。具体的方案为:转料装置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机架上,上料工位20、切削工位30、开隼工位40、装配工位和下料
工位沿着转料装置转动的周向依次设置。转料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两转料板,转料板的周向间隔设置夹料单元,夹料单元用于对把杆01的两端进行夹持。
19.详细的操作为,夹料单元包括两转料板的边部分别设置的v型缺口部11。v型缺口部11为两呈v字状布置的第一辊体12组成,第一辊体12转动安装。第一辊体12的外表面为耐磨材料组成,转动安装的第一辊体12可以有效的提高把杆01移动的可靠性同时避免对把杆01的表面造成损伤。切削工位30、开隼工位40和装配工位处还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把杆01沿转料盘10的径向移出v型缺口部11、对把杆01进行压紧的压杆机构。压杆机构包括v型压口部,v型压口部沿转料板的径向活动安装,v型压口部的夹口指向转料板的中心,v型压口部为两呈v字状布置的第二辊体13组成,第二辊体13转动安装。详细的,压杆机构对应夹料单元设置,压杆机构、夹料单元均设置在转料装置上。一个压杆机构包括两个v型压口部,两个v型压口部分别安装在压料支架,压料支架沿转料盘10的径向活动安装,压料支架与调节其进行移动压料调节气缸相连接。两v型缺口部11位于两v型压口部的内侧,压料支架包括平行于转料板径向布置的连接杆,v型压口部和连接杆相固接。记转料板的转动方向为方向w,两第二辊体13沿方向w依次设置,方向w的上游侧第二辊体13的外侧设置连接杆。
20.如图3、4、5、6所示,切削工位30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切削把杆01的一端的切削机构,切削工位30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推动把杆01沿杆长方向进行移动的推杆机构。切削机构包括位于转料板外侧活动架,活动架上设置有转动安装的刀轴39,刀轴39和转轴平行布置,刀轴39靠近转料板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供把杆01的端部插入的插孔,插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上装配有切削刀体33,切削刀体33的刀刃线呈直线状,记转料板指向刀轴39的水平方向为方向a,刀刃线与插孔孔心线之间的间距沿着方向a逐渐减小。刀轴39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安装的安装座31,安装座31上设置有刀座32,刀座32沿刀轴39的径向活动安装在安装座31上,切削刀体33所在平面与刀轴39的轴线相重合布置,切削刀体33的一端通过铰接轴转动安装在刀座32上,刀座32上设置有调节块34和调节杆35,调节块34沿刀轴39的长度方向滑动安装在刀座32上,调节杆35转动安装在刀座32上,调节杆35为螺纹杆,调节杆35和调节块34组成丝杆螺母调节机构,调节块34上设置有圆柱状的装配柱381,切削刀体33的另一端设置有长条形的腰形孔,装配柱381和腰形孔滑动装配,腰型孔38的长度方向和刀轴39的长度方向呈夹角布置,调节杆35的端部设置有用于调整调节杆35进行转动的六角形调节块34。刀座32上设置有沿刀轴39径向布置的螺纹管36体,安装座31上设置有转动安装的调整杆37,调整杆37沿刀轴39的径向布置,调整杆37上设置有与螺纹管36体进行装配的螺纹段,调整杆37的外侧端部设置有六角形调节部。推杆机构包括沿着转轴的长度方向活动装配的套管3b,套管3b内设置有气涨夹套,调节气涨夹套夹紧或松解把杆01的端部,套管3b安装在推动气缸3c的活塞杆上。刀轴39通过传动组件3a(如皮带传动组件3a、链传动组件3a)与驱动电机相连接,另外,可将驱动电机和刀轴39安装在活动架上,活动架沿转料盘10的径向活动安装在机架上,活动架与调节其进行移动的调节机构相连接,调节机构具体可以为调节气缸组成。
21.如图7所示,切削工位30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对把杆01的另一端的进行开隼处理的开隼机构41,开隼工位40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抵靠把杆01的一端对其沿杆长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位机构,开隼机构41和切削机构分置于两转料板的两外侧。开隼机构41按照现有的实施方式进行实施即可,具体的包括开设榫头的榫头刀具
以及驱动榫头刀具进行转动的开隼电机,榫头刀具和开隼电机均安装在调节架42上,调节架42与调节其进行移动的开隼调节机构43相连接。更为详细的,榫头刀具设置两个,开隼调节机构43调整调节架42沿转料板的径向进行移动。这样两个长条形的开隼刀具通过移动就可以在把手的端部中部开设形成腰形的榫头。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44,限位块44与调节其沿转轴的身长方向进行移动的限位调节气缸45相连接,限位调节气缸45用于推动限位块44对把手进行切削处理后的锥柱状的端部进行抵靠限位。也可以采用盘状的开隼刀具进行使用,盘状的开隼刀具由两个不同外径的圆形刀盘组成,圆形刀盘绕其自身中心进行转动,同时沿着腰形轨迹进行移动,从而开设腰形的榫头。
22.如图2所示,所述的下料工位处设置有用于将装配好的把手进行卸载的下料机构,所述的上料工位20处设置有用于供送把杆01的上料机构。转料板上设置有六组夹料单元,转料板的转动路径分为上半圆和下半圆,转料板上夹料单元从下半圆最低位置处转至水平位置处的路径上设置上料工位20,夹料单元向上转动从上料工位20转至切削工位30,切削工位30、下料工位分设在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两交接处。上料工位20、切削工位30、开隼工位40、装配工位和下料工位沿着转料板的转动方向依次相邻设置,相邻两工位之间的夹角为60
°
。上料机构包括上料装置21和上料导板22,上料导板22倾斜状布置,上料导板22的低侧边部与上料工位20处的夹料单元相对应布置。上料导板22的高侧边部和上料装置21的出料口相对应布置。上料装置21具体可以为阶梯式搓板上料机,或者为水平布置的上料输送带,上料输送带上间隔设置夹持定位把杆01的夹定组件,夹定组件具体的可以为浅槽型件组成。下料机构包括倾斜状布置的下料导板,下料导板的高侧边部和下料工位处的夹料单元相对应布置,用于承接从下料工位处卸下的装配好的把手并将其进行导出收集。上料导板22卸料端的宽度小于两v型压口部之间的间距且上料导板22卸料端位于两v型压口部之间。
23.如图8、9所示,所述装配工位处的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供应推把02的供料机构,开隼工位40处的另一转料板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抵推把杆01进行移动的抵推机构,供料机构、开隼机构41设置在同一转料板的外侧。供料机构包括供送推把02的供料槽52,供料槽52的卸料端设置有导料管51,导料管51的管长方向和转料盘10的径向相一致。导料管51上沿管长方向设置有接料部5a和装配部5b,接料部5a处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使得供料槽52卸出的推把02移入接料部5a的入料口5d。装配部5b和装配工位处的接料单元相对应布置,装配部5b的管壁上设置有装配空缺部5e,把杆01的端部穿过装配空缺部5e与装配部5b内的把杆01进行插接装配。导料管51为方形管体,装配部5b处的管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推把02移出装配部5b的移出口5c,移出口5c远离转料板中心处的口边部设置有弹性丝杆5f。移出口5c设置在与方向w相垂直布置的管壁上。导料管的两端设置有推料件53和随动件56,推料件53沿导料管的长度方向活动安装在导料管内,推料件53和上料气缸54相连接,随动件56安装在杆体57上,杆体57上设置有驱动弹簧58,导料管内和杆体57上分别设置第一、二限位件55、59,第一、二限位件55、59用于对随动件56的移动范围进行限位。供料槽52内的推把02可以人工上料,也可以采用振动筛盘自动排料进行上料,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使用,推把在供料槽52内立状布置,可以采用气缸推动推把02进行移动上料。抵推机构包括抵推块61和调节抵推块61进行移动抵推气缸62。
24.上料工位20处的转料板的两外侧还分别设置有整料机构,整料机构包括用于推动把杆01沿杆长方向进行移动的整料推头在,整料推头和整料气缸相连接,整料机构对把杆
01的位置进行微调,保证可靠的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
25.一种木质把手的加工工艺,采用转料装置对把手进行转运输送,在把手转运输送的路径上先通过切削机构对把手的一端进行切削处理形成锥柱状的装配结构,随后通过开隼机构41对把手的另一端进行开隼处理从而在把手的另一端形成腰形的榫头,然后再通过装配机构在开设榫头的一端装配推把02,最后将装配好的把手卸下即可。
26.具体的为:转料装置将把杆01水平布置、绕着转轴转动的方式对把手进行转运输送,在转运输送路径的外侧设置对把手进行加工处的切削机构、开隼机构41和装配机构。
27.采用两相对布置的转料板对把杆01进行转运输送,通过v型缺口部11和v型压口部相互靠近和分离实现对把杆01的夹紧、松解和上、下料。通过一转料板外侧的推料机构推动把杆01进行移动,使得把杆01的另一端移入插孔内,转动的刀轴39带动切削刀体33对把杆01的端部进行切削处理形成锥柱状的装配结构,然后将把杆01从插孔内抽离继续进行转送。采用内管径可变的套管3b在把杆01切削处理时对把杆01的另一端进行夹持,通过调整套管3b的内管径实现对把杆01的夹紧和松解,从而方便的使得把杆01的另一端从插孔内抽出和实现套管3b和把杆01一端之间的可靠分离。
28.采用抵推机构对把杆01的另一端进行抵靠,在把杆01的另一端设置开隼机构41在把杆01的另一端进行开隼处理。在把杆01的一端外侧设置导料管51,通过供料槽52向导料管51内供应推把02,然后通过推料件53将推把02从接料部5a移动至装配部5b,然后从把杆01的另一端采用抵推机构推动把杆01进行移动,使得把杆01的另一端穿过装配空缺部5e与装配部5b内的推把02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转动转料板,使得把手从移出口5c移出导料管51。
29.采用下半圆上与水平方向呈60
°
夹角(具体是指a、b线之间的夹角,a向为转料板圆心和下半圆上上料工位20处的旁侧的端点之间的连线,b线为上料工位20处和转料板圆心之间的连线)的位置处作为上料工位20,通过上料导板22将把杆01导送至打开状态的v型缺口部11和v型压口部之间,把杆01落入后,调节v型缺口部11和v型压口部相互靠近对把杆01进行夹紧,然后采用整杆机构对把杆01进行整料处理,使得把杆01的状态与预设的姿态相一致,在切削工位30和下料工位之间的转送过程中,v型缺口部11和v型压口部之间保持夹紧状态。
30.采用上半圆和下半圆交接处设置下料工位,通过调节v型缺口部11和v型压口部相互分离,使得装配好的把手从两者之间的间隔处下落,然后经下料导板将把手导送移走,在卸料时,在两v型压口部之间设置卸料导料件14,保证把手下落时的顺畅性,避免把手滞留在v型压口部上。通过调节刀轴39和刀刃线的位置从而实现对不同尺寸的把杆01和锥柱状的加工需求。
31.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案,可以实现把杆01和推把02的自动化加工和装配处理,从而提高把手的加工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机构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