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

2022-04-09 08:41: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turn on”型荧光传感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属于生物传感器领域。


背景技术:

2.三螺旋dna在分子识别、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疾病的诊疗等方面有重要作 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三螺旋dna通常由第三条链(tfo)与同型嘌呤
· 同型嘧啶双螺旋dna(dsdna)形成。平行三螺旋dna因为tfo中胞嘧啶碱基 需要质子化才能形成c
·
g*c

三碱基体(其中
·
表示watson-crick键,*表示 hoogsteen键),在生理条件下很难形成。构成三螺旋dna的hoogsteen氢键 的稳定性也远低于双螺旋dna的watson-crick氢键。由于这些原因,三螺旋 dna在生理条件下的实际应用大大受限,克服这一限制的方法就是筛选嵌入剂 增加三螺旋dna的稳定性。因此建立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具有重 要意义。
3.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方法有金纳米溶胶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竞 争透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解链实验等。但这些方法大多劳动强度较大, 相对较复杂和缓慢,有些还需要昂贵的精密设备。相对而言,荧光法具有操作 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tseng等报道了一种筛选三螺 旋dna稳定试剂的“turn-off”型荧光法。然而,最理想的荧光传感器具有“turn-on
”ꢀ
型特性,以降低背景噪声,同时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vasquez等构建了一 种嵌入剂置换法用于筛选三螺旋dna稳定试剂,该方法虽然简单、快速,但要 求被筛选的稳定试剂与三螺旋dna的键合能力必须高于嵌入剂-甲氧檗因。
4.分子信标(molecular beacon,mb)最早由tyagi和kramer于1996年提出, 是一种中间为环、两端碱基互补为茎的发夹结构寡聚核苷酸序列,其茎的两端分 别标记有荧光基团和猝灭基团。mb已成为一种dna探针,广泛应用于各种目 标分析物,如凝血酶、转录因子、核酸、信使rna(mrna)、重金属离子、 microrna(mirna)等。这里,发明人拟利用mb与目标双螺旋dna之间三螺 旋dna的形成需要嵌入剂的稳定作用,构建了一种“turn-on”型荧光法筛选稳 定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筛选三螺旋 dna嵌入剂的“turn on”型荧光传感器,解决构成三螺旋dna的 hoogsteen氢键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 的“turn on”型荧光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包含一条具有茎环结构 的双标记dna ccp2和一条双螺旋dna t18ab,所述的双标记dna序 列如所示seq id no.1,所述的双螺旋dna序列如seq id no.2和seqid no.3所示。
7.进一步的,所述的传感器还包含精胺。
8.进一步的,所述的传感器的工作条件为:5~50mmol/l pbs作为 工作缓冲溶液,0.01~0.15mmol/l精胺,传感器序列ccp2与t
18ab
均 为20~200nmol/l。
9.进一步的,所述的pbs中包含15mmol/l nano3。
10.进一步的,所述的嵌入剂包含黄藤素和新霉素。
11.优选的,所述的传感器的工作条件为:20mmol/l pbs作为工作 缓冲溶液,0.06mmol/l精胺,传感器序列ccp2与t
18ab
均为100 nmol/l。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一条具有茎环结构的双标记dna (ccp2)和一条特定的双螺旋dna(t
18ab
)作为筛选三螺旋dna嵌入 剂的传感器序列。当没有嵌入剂(有机药物分子)存在时,双标记 dna两端碱基互补配对形成茎环结构,标记的荧光团与淬灭基团密切 靠近,荧光信号相对较弱;当有嵌入剂存在时,由于嵌入剂具有稳定 三螺旋dna的作用,两条传感器序列形成分子间三螺旋dna,双标记 dna的茎环结构打开,荧光信号增强,基于这一原理构筑了双标记荧 光法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优化后确定传感器的实验条件 为:20mmol/l pbs(ph 7.5,含15mmol/l nano3)作为工作缓冲溶 液,0.06mmol/l精胺,传感器序列ccp2与t
18ab
均为100nmol/l。 采用该传感器方法对黄藤素、黄连素、新霉素、卡那霉素、eb、dapi、 四环素等有机药物分子进行嵌入剂筛选,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加入黄藤 素、黄连素、新霉素三种药物分子的荧光强度增加较为明显,说明这 些药物分子有稳定三螺旋dna的嵌入剂效果,然而卡那霉素、eb、 dapi、四环素等则没有明显的嵌入剂作用。对药物本身的荧光及其对 荧光团的干扰进行了测试,发现信号都非常弱,则三种药物分子的加 入导致荧光增强是由于其稳定三螺旋dna引起。采用圆二色谱对有无 有机药物分子的溶液进行研究,发现存在黄藤素、黄连素、新霉素时 三螺旋dna的特征圆二色谱峰强度明显增加,与荧光光谱结果一致。。
附图说明
13.图1为实验可行性分析,(a)100nmol/l ccp2;(b)a 100nmol/l t
18ab
;(c)b 4μmol/l黄连素;
14.图2为有无黄连素溶液的圆二色谱,(a)7.5μmol/l ccp2;(b) a 7.5μmol/l t
18ab
;(c)b 0.13mmol/l黄连素;
15.图3为精胺浓度的优化,(a)不同精胺浓度溶液在705nm的荧 光强度(a:无黄连素,b:有4μmol/l黄连素);(b)不同精胺浓 度下加与不加黄连素的溶液荧光强度的增加百分比。精胺的浓度分别 为0.02mmol/l、0.06mmol/l、0.12mmol/l、0.18mmol/l、0.30 mmol/l;
16.图4为ph的优化,(a)不同ph溶液在705nm的荧光强度(a: 无黄连素,b:有4μmol/l黄连素);(b)不同ph下加与不加黄连 素的溶液荧光强度的增加百分比;
17.图5为存在不同有机药物分子溶液的荧光光谱,(a)有机药物 分子分别为:(a)无药物分子,(b)8μmol/l新霉素,(c)8μmol/l 黄藤素,(d)8μmol/l黄连素,(e)2μmol/l coralyne;(b) 有机药物分子分别为:(a)无药物分子,(f)8μmol/l eb,(g) 8μmol/l dapi,(h)8μmol/l卡那霉素,(i)8μmol/l四环素;
18.图6为存在不同有机小分子溶液在705nm的荧光强度,有机药物 分子分别为:无药物分子,8μmol/l黄藤素,8μmol/l黄连素,2 μmol/l coralyne,8μmol/l新霉素,8μmol/l四环素,8μmol/l 卡那霉素,8μmol/l dapi,8μmol/l eb;
溶液加热到90℃保持5分钟后退火)结合, 加入嵌入剂(有机药物分子)后,dna结构发生转化,折叠形成分子 间三螺旋dna,两端标记的荧光团与淬灭基团相互远离,荧光信号增 强;当无有机药物分子存在时,荧光信号相对较弱;另外还在体系里 面加入了精胺,精胺在三螺旋dna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据此 建立双标记荧光法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研究。
48.dna浓度的测定
49.分别在ccp2、ccp2(无标记)、t
18a
、t
18b
的离心管中加入指定体 积的20mmol/l pbs7.5的缓冲溶液(开盖前先离心30~60s),放 在旋涡混合仪上震荡使其充分溶解,取出10μl加20mmol/l pbs7.5 的缓冲溶液稀释100倍,然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它们进行定 量。
50.荧光光谱的测定
51.(1)样品的制备
52.实验步骤:室温24℃下,在ph 7.5的20mmol/l pbs缓冲溶液 (含15mmol/l nano3)中,加入10μl 5μmol/l t
18ab
,再加入10μl3mmol/l精胺溶液,然后再分别加入

无有机药物小分子、

10μl400μmol/l黄藤素、

10μl 400μmol/l黄连素、

10μl 400μmol/l 新霉素、

10μl 400μmol/l四环素、

10μl 400μmol/l卡那霉 素、

10μl 400μmol/l dapi、

10μl 400μmol/l eb,最后卡 表每过一分钟加入10μl 5μmol/l双标记dna序列(ccp2),摇匀, 保留55min,其余荧光光谱的测定实验步骤和上述步骤类似。
53.(2)样品荧光光谱的测定
54.准备好待测样品,保留55min后开始测量,

先打开电脑;
②ꢀ
打开仪器;

打开软件fluoracle,初始化完成后,软件跳出signalrate对话框,在其界面调节样品信号,在source of light path中 选择光源为xenon lamp,detector of light path中选择检测器为 visible pmt-900,选完后,将excitation和emission的 bandwidth(也就是狭缝)调到4.00nm;

在setup里面打开氙灯;
ꢀ⑤
在λ里面设置参数,激发波长为684nm,扫描范围为694~750nm;
ꢀ⑥
将待测样品放入卡槽里面,点击emission scan模式(ctrl m 回 车),开始扫描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每间隔一分钟测量一个样。
55.圆二色谱的测定
56.1.样品的制备
57.(1)空白缓冲溶液:工作缓冲溶液(20mmol/l pbs 7.5(含 有0.06mmol/l的精胺、15mmol/l nacl));(2)t
18ab
溶液:工作 缓冲溶液 7.5μmol/l t
18ab
;(3)无标记ccp2溶液:工作缓冲溶液 7.5μmol/l无标记-ccp2;(4)无标记ccp2与t
18ab
混合溶液:7.5 μmol/l t
18ab
工作缓冲溶液 7.5μmol/l无标记-ccp2;(5)(4) 0.13 mmol/l黄藤素;(6)(4) 0.13mmol/l黄连素;(7)(4) 0.03 mmol/l新霉素;(8)(4) 0.13mmol/l四环素;(9)(4) 0.13 mmol/l卡那霉素;(10)(4) 0.13mmol/l dapi;(11)(4) 0.13 mmol/l eb。配制待测溶液的时候需要卡表,每间隔5分钟配一个样, 保留30分钟后开始测量。
58.2.圆二色谱的测定
59.配制好待测样品,保留30分钟后开始测量,首先打开氮气的阀 门,通氮气吹扫10min左右,再打开电源,打开电脑和软件,将步 长设置为1nm,宽带设置为1nm,响应时间设置为0.25s,采用圆 二色谱仪扫描溶液在200~320nm的光谱图,每一个样要扫描3次, 样品
平均扣除空白缓冲溶液平均得到每个对应样的结果。
60.可行性分析
61.为了检验双标记dna序列(ccp2)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实验可 行性。选择了比较经典的稳定三螺旋dna的嵌入剂(黄连素)进行试 验,测试如下:(a)ccp2 精胺;(b)ccp2 t
18ab
精胺;(c)ccp2 5 μmol/l t
18ab
黄连素 精胺的三种反应溶液,结果如图1所示。
62.20mmol/l pbs(na2hpo
4-nah2po4磷酸缓冲盐溶液,ph 7.5,含15 mmol/l nano3)缓冲溶液,0.06mmol/l精胺,混合保留时间55分钟。 (a)100nmol/l ccp2;(b)a 100nmol/l t
18ab
;(c)b 4μmol/l 黄连素。
63.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溶液中没有t
18ab
和黄连素时,荧光强 度较弱(如图1曲线a);当反应溶液中有t
18ab
但无黄连素时,荧光 强度略有增强(曲线b),说明有少量三螺旋dna形成;当反应溶液 中同时有t
18ab
和黄连素存在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曲线c),说明 黄连素有稳定三螺旋dna的效果。该结果表明利用双标记dna序列 (ccp2)作为传感器序列筛选稳定三螺旋dna的嵌入剂切实可行。
64.实验机理的探讨
65.为了进一步证明双标记dna序列(ccp2)作为传感器序列筛选嵌 入剂的实验可行性,考察了黄连素对稳定三螺旋dna的作用机理,采 用圆二色谱对有无黄连素的溶液进行研究。20mmol/l pbs(ph 7.5, 含15mmol/l nacl,0.06mmol/l精胺)缓冲溶液,反应溶液保留30分钟。(a)7.5μmol/l ccp2;(b)a 7.5μmol/l t
18ab
;(c) b 0.13mmol/l黄连素。
66.如图2所示,210nm处的负峰为三螺旋dna的特征峰,当溶液中 无黄连素存在时,在210nm处有一个较弱的负圆二色峰(曲线b), 这是由于形成少量三螺旋dna的缘故;但当溶液中存在黄连素时,210 nm处的负圆二色峰变得更强(曲线c),说明黄连素在该体系中促进 了三螺旋dna形成。该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可行性分析中加入黄连素 导致的荧光增强是通过其稳定三螺旋dna引起。
67.精胺浓度对体系的影响
68.双标记荧光法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为了获得加入相同量嵌入剂(黄连素)产生最大信号变化值,对 影响溶液荧光值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以便加入嵌入剂能产生最大荧 光值改变值δif(δif=i
f-i
f0
)(if:有黄连素;i
f0
:无黄连素)。 测量溶液在694-750nm波长范围的荧光光谱图,结果见图3所示。
69.20mmol/l pbs(ph 7.5,含15mmol/l nano3)缓冲溶液,100 nmol/l t
18ab
,100nmol/l ccp2。(a)不同精胺浓度溶液在705nm 的荧光强度(a:无黄连素,b:有4μmol/l黄连素);(b)不同精 胺浓度下加与不加黄连素的溶液荧光强度的增加百分比。精胺的浓度 分别为0.02mmol/l、0.06mmol/l、0.12mmol/l、0.18mmol/l、 0.30mmol/l。
70.如图3所示,虽然加与不加黄连素溶液的荧光强度差异随着精胺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图a),但荧光强度增加百分比在精胺浓度为0.06 mmol/l时最高(图b),当精胺浓度小于或大于0.06mmol/l时,溶 液加与不加黄连素导致的荧光强度增加的百分比明显更低,因此,选 择浓度为0.06mmol/l的精胺作为最佳实验条件。
71.缓冲溶液ph值对体系的影响
72.双标记荧光法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传感器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为了获得加入相同量嵌入剂(黄连素)产生最大信号变化值,对 影响溶液荧光值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以
便加入黄连素能产生最大荧 光值改变值δif(δif=i
f-i
f0
)(if:有黄连素;i
f0
:无黄连素)。
73.20mmol/l pbs(ph 7.5,含15mmol/l nano3)缓冲溶液,100nmol/lt
18ab
,100nmol/l ccp2,精胺反应浓度为0.06mmol/l,混合溶液保 留55分钟。(a)不同ph溶液在705nm的荧光强度(a:无黄连素, b:有4μmol/l黄连素);(b)不同ph下加与不加黄连素的溶液荧 光强度的增加百分比。
74.如图4所示,虽然ph为7.3时加与不加黄连素的溶液荧光强度 的增加百分比最大(图b),但ph为7.3时有无黄连素溶液的荧光 背景较高(图a),所以不选用ph 7.3作为最佳实验条件,而当ph 为7.5时,有无黄连素溶液的荧光背景相对较低,加与不加黄连素溶 液的荧光强度增加的百分比也比较合适,因此,选择ph值为7.5的 缓冲溶液作为最佳实验条件。
75.不同有机药物分子溶液的荧光光谱
76.为了筛选稳定三螺旋dna的嵌入剂,考察了coralyne(cor)、 黄藤素(pal)、黄连素(ber)、新霉素(neo)、四环素(tc)、 卡那霉素(kan)、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eb等8种有 机药物分子与传感器作用的荧光光谱,记录含有不同有机药物分子的 反应溶液在波长λ为705nm处的荧光强度,并根据所测结果绘图6。 20mmol/l pbs(ph 7.5,含15mmol/l nano3)缓冲溶液,0.06mmol/l 精胺,100nmol/l t
18ab
,100nmol/l ccp2,混合保留时间55分钟。 (a)有机药物分子分别为:(a)无药物分子,(b)8μmol/l新霉 素,(c)8μmol/l黄藤素,(d)8μmol/l黄连素,(e)2μmol/lcoralyne;(b)有机药物分子分别为:(a)无药物分子,(f)8μmol/leb,(g)8μmol/l dapi,(h)8μmol/l卡那霉素,(i)8μmol/l 四环素。
77.如图5和图6所示,加入黄藤素、黄连素、新霉素荧光值都有所 增强,说明这些有机药物分子有稳定三螺旋dna的作用;加入卡那霉 素、四环素的反应溶液荧光强度增加较弱,说明它们稳定三螺旋dna 的作用不明显;然而加入eb、dapi等荧光值降低,说明它们对该体 系的三螺旋dna没有稳定作用。
78.不同有机药物分子对荧光团荧光的影响
79.为了考察荧光增强是否由有机药物分子干扰双标记dna荧光团的 荧光导致,去掉参与形成三螺旋的无标记双链dna(t
18ab
)开展荧光 试验。如图7所示,与无药物分子(blank)的荧光强度相比,存在 不同有机药物分子的溶液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该结果表明,前图6存 在不同有机药物分子引起的荧光增强,是由于对应药物稳定三螺旋 dna导致荧光强度的增长,而不是药物本身干扰双标记荧光团的荧光 引起的变化;而荧光强度的降低基本上是由于有机药物分子稳定双标 记ccp2的茎部分导致的。
80.不同有机药物分子本身的荧光背景
81.为了进一步考察荧光是不是有机药物分子本身被激发产生的,做 了一组无标记dna序列的选择性分析。20mmol/l pbs(ph 7.5,含 15mmol/l nano3)缓冲溶液,0.06mmol/l精胺,100nmol/l t
18ab
, 100nmol/l ccp2(无标记),混合保留时间55分钟。有机药物分子 分别为:无药物分子,8μmol/l黄藤素,8μmol/l黄连素,2μmol/lcoralyne,8μmol/l新霉素,8μmol/l四环素,8μmol/l卡那霉素, 8μmol/l dapi,8μmol/l eb。
82.如图8所示,与无药物分子(blank)的荧光强度相比,存在不 同药物分子的溶液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该结果表明,前图6存在不同 药物分子引起的荧光增强,是由于对应药物稳定三螺旋dna导致荧光 强度的增长,而不是有机药物分子本身被激发产生的荧光强度。
83.筛选三螺旋dna嵌入剂的圆二色谱
84.为了考察存在不同有机药物分子引起的溶液荧光强度变化是否 由三螺旋dna形成引起,采用圆二色谱对存在不同有机药物分子的溶 液进行研究。
85.实验方案同圆二色光谱的测定的实验步骤一样,配制好待测溶 液,采用圆二色谱仪扫描溶液在200~320nm的光谱图。
86.20mmol/l pbs(ph 7.5,含15mmol/l nacl,0.06mmol/l精 胺)缓冲溶液,7.5μmol/l ccp2,7.5μmol/l t
18ab
,反应溶液保留30分钟。(a)有机药物分子分别为:(a)无有机药物分子,(b) 0.13mmol/l coralyne,(c)0.13mmol/l黄藤素,(d)0.13mmol/l 黄连素,(e)0.03mmol/l新霉素;(b)有机药物分子分别为: (a)无有机药物分子,(f)0.13mmol/l四环素,(g)0.13mmol/l 卡那霉素;(h)0.13mmol/l dapi,(i)0.13mmol/l eb。
87.如图9所示,无药物分子的无标记dna溶液在210nm处有一个 负圆二色峰,说明有少量三螺旋dna形成。然而,当溶液中存在黄藤 素、黄连素、新霉素时,210nm处的负圆二色谱峰明显增强,说明 它们促进了三螺旋dna的形成,有稳定三螺旋的作用;而卡那霉素也 有稳定三螺旋dna的作用,只是相对较弱;eb和四环素则没有对应 的变化,说明基本没有稳定三螺旋dna的作用。圆二色谱实验结果与 荧光光谱结果基本一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