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耳机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4-09 08:39: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无线耳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控 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对于真无线立体声(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 其包括双侧的耳机听筒和耳机盒,耳机盒内设置有分别符合双侧耳机听筒外形 的耳机孔。
3.目前,当用户使用完tws耳机,将耳机听筒放回耳机盒时,需要肉眼判 断左右听筒和对应的耳机孔。如果用户不方便观看耳机盒,如需要盲操作的情 况,经常无法一次性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使用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电子 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解决在盲操作时用户难以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耳机孔的 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包括:
6.盒体,包括第一收纳部;
7.第一听筒,第一收纳部用于收纳第一听筒;
8.第一振动件,设于第一听筒,用于振动以使第一听筒产生震感;
9.第二振动件,设于第一收纳部,用于振动以使第一收纳部产生震感;
10.第一通信组件,设于盒体;
11.第二通信组件,设于第一听筒,与第一通信组件之间通信连接;
12.控制器,设于盒体,与第一通信组件相连接。
1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耳机组件包括 盒体和第一听筒,盒体包括第一收纳部,第一听筒设有第一振动件,第一收纳 部设有第二振动件,方法包括:
14.响应于盒体的开启信号,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一信 号强度;
15.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一距离;
16.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 工作。
1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耳机组件包括 盒体和第一听筒,盒体包括第一收纳部,第一听筒设有第一振动件,第一收纳 部设有第二振动件,控制装置包括:
18.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盒体的开启信号,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 信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19.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一距离;
20.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 件和第
二振动件工作。
21.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 储器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 第二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22.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上存 储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23.第六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 该通信接口和该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二方面 的方法的步骤。
24.第七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被存储在 存储介质中,该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 法。
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包括盒体和第一听筒,其中,盒体内设置有 与第一听筒的外形相匹配的第一收纳部,第一听筒能够放置到第一收纳部内。 同时,耳机组件还设置有振动件,第一振动件设置在第一听筒上,第二振动件 设置在第一收纳部。当用户需要将听筒放回到耳机盒内时,可以根据用户收纳 耳机的动作,从而控制这些振动件工作,具体地,当检测到第一听筒接近耳机 盒,且距离越来越近时,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振动,此时用户根据 振动就能够分辨出第一听筒和与第一听筒匹配的第一收纳部,并将第一听筒放 到第一收纳部内,此时剩下的另一个听筒自然对应另一个收纳部,从而实现了 基于触觉的位置引导,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一次 性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提高了tws耳机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6.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28.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图之一;
29.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图之二;
30.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图之三;
31.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32.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33.图8为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00耳机组件,102盒体,104第一收纳部,1042第二振动件,106第一听 筒,1062第一振动件,108第二收纳部,110第二听筒。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 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 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 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
换,以便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 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 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 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 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 机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 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耳机组件100包括:
40.盒体102,包括第一收纳部104;
41.第一听筒106,第一收纳部104用于收纳第一听筒106;
42.第一振动件1062,设于第一听筒106,用于振动以使第一听筒106产生震 感;
43.第二振动件1042,设于第一收纳部104,用于振动以使第一收纳部104产 生震感;
44.第一通信组件,设于盒体102;
45.第二通信组件,设于第一听筒106,与第一通信组件之间通信连接;
46.控制器,设于盒体102,与第一通信组件相连接。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100具体可以是tws耳机,其中,耳机组 件100包括盒体102,即耳机盒,还包括第一听筒106,其中,第一听筒106 可以是左耳耳机听筒,也可以是右耳耳机听筒,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48.第一听筒10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49.进一步地,耳机组件100中设置有振动件,包括第一振动件1062和第二 振动件1042,第一振动件1062设置在第一听筒106上,第二振动件1042设置 在用于放置第一听筒106的第一收纳部104上。
50.具体地,耳机听筒与耳机盒之间通过蓝牙等近场通信进行连接,从而对左、 右耳机听筒之间的音频输出进行调节。其中,当耳机组件100与手机等电子设 备进行配对连接,从而播放电子设备上的音频数据时,两个耳机听筒中的一个 作为主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另一个耳机听筒为从设备,其与 作为主设备的耳机听筒和/或耳机盒进行数据交互,从而接收音频数据。
51.当用户需要将耳机组件100的听筒放回耳机盒时,需要将耳机盒开启。当 盒体102检测到开启信号时,耳机盒开始判断其自身与第一听筒106之间的距 离,如果距离小于阈值,且距离为由远到近,则确定用户需要将第一听筒106 放回盒体102的第一收纳部104。
52.具体地,耳机组件100的盒体102、第一听筒106和第二听筒110上均设 置有通信组件,具体地,在盒体102上设置有第一通信组件,在第一听筒106 和第二听筒110上设置有第二通信组件。
53.具体地,第一听筒106与盒体102之间通过通信组件进行连接,从而对左、 右耳机听筒之间的音频输出进行调节。其中,当耳机组件100与手机等电子设 备进行配对连接,从而播放电子设备上的音频数据时,两个耳机听筒中的一个 作为主设备,与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另一个耳机听筒为从设备,其与 作为主设备的耳机听筒和/或耳机盒进行数据交互,从而接收音频数据。
54.其中,由于第一通信组件和第二通信组件之间的信号连接的信号强度,与 其之间
的距离正相关,也就是说,当耳机听筒与盒体102之间的距离越近,则 信号强度越强,反之信号强度越弱。
55.因此,通过采集第一通信组件和第二通信组件之间的信号连接的信号强 度,就能够准确判断出第一听筒106与盒体102之间的距离。当距离较近,具 体为距离小于阈值,且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变强的增强趋势的情况下, 则说明用户正在将耳机放回到耳机盒内。此时,控制第一振动件1062和第二 振动件1042均开始振动,用户根据振动的耳机听筒和收纳部,就能够直观的 知道振动中的耳机听筒应该放置到振动中的收纳部中,此时,即使用户不看向 耳机盒,也能准确地将第一听筒106放入第一收纳部104。
56.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听筒106和盒体102上可以设置距离传感 器,通过距离传感器获取第一听筒106与盒体102之间的距离。
57.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第一听筒106与盒体102之间的蓝牙信号 强度,来判断第一听筒106与盒体102之间的距离。
58.能够理解的是,在左、右两个耳机听筒上均设置振动件的情况下,可分别 依次控制一个耳机听筒与对应的收纳部振动,当该听筒被放置到收纳部后,再 振动另一个耳机听筒和另一个收纳部。
59.在左、右两个耳机听筒中只有一者设置有振动件的情况下,当用户将振动 的耳机听筒放置到对应的收纳部后,自然能够知道另一方不振动的耳机对应于 不振动的收纳部。
60.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tws耳机的听筒和对应的收纳部上设置振动件,通 过振动实现触觉指引用户耳机听筒和对应的收纳部,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 引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一次性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提高了tws 耳机的使用体验。
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02还包括第二收纳部108;所述耳 机组件100还包括:
62.第二听筒110,所述第二收纳部108用于收纳所述第二听筒110,第二听 筒包括第二通信组件。
6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100的左、右两个耳机听筒可区分为第一听 筒106和第二听筒110,其中,在第一听筒106为左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 筒110即为右耳听筒;在第一听筒106为右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筒110即 为左耳听筒。
64.同时,盒体102内包括用于收纳第二听筒110的第二收纳部108,第二收 纳部108的形状与第二听筒110的形状相适配。
65.其中,第一听筒106与第一收纳部104均设置有振动件,而第二听筒110 和第二收纳部108不设置振动件。
66.当用户需要将耳机组件100的听筒放回耳机盒时,控制第一振动件1062 和第二振动件1042均开始振动,能够直观的指引用户将振动中的第一听筒106 放置到振动中的第一收纳部104中。
67.当用户将振动的第一听筒106放置到对应的第一收纳部104后,自然能够 知道另一方不振动的耳机听筒为第二听筒110,且第二听筒110应放置到不振 动的第二收纳部108内。
68.通过只设置一组振动件,能够在有效指引用户耳机听筒与对应的收纳部的 情况下,降低耳机组件100的成本。
6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组件和第二通信组件为蓝牙通信组 件。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组件和第二通信组件为蓝牙通信组件,也就 是说,耳机听筒与耳机盒之间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交互。由于蓝牙技术是一种无 线数据和语音通信开放的全球规范,它是基于低成本、低开销的近距离无线连 接,为固定和移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环境的一种特殊的近距离无线技术连接, 且具备信号强度随距离变近而增强的特点。
71.因此,通过第一通信组件和第二通信组件之间蓝牙信号的强度,就能够准 确判断出第一听筒106或第二听筒110与盒体102之间的距离,从而通过振动 指引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回正确的收纳部,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引的情况 下,能够准确地一次性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
7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耳机组件包 括盒体和第一听筒,盒体包括第一收纳部,第一听筒设有第一振动件,第一收 纳部设有第二振动件,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 流程图,如图2所示,方法包括:
73.步骤202,响应于盒体的开启信号,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 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74.步骤204,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一距离;
75.步骤206,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件和 第二振动件工作。
7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具体可以是tws耳机,其中,耳机组件包 括盒体,即耳机盒,还包括第一听筒,耳机组件中设置有振动件,包括第一振 动件和第二振动件,第一振动件设置在第一听筒上,第二振动件设置在用于放 置第一听筒的第一收纳部上。
77.当检测到盒体的开启信号,也即用户打开了耳机盒,则开始检测第一听筒 与盒体之间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78.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通过蓝牙连接进行数据指令 交互,因此,在盒体开启后,开始采集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蓝牙信号的第一信 号强度。
79.其中,由于蓝牙连接等近场通信连接,其通信信号的强度与距离正相关, 也就是说,距离越近,则信号越强,反之距离越远,则信号越弱。因此,根据 第一信号强度,能够准确判断出第一听筒或第二听筒与盒体之间的距离。
80.可选地,可以在耳机组件生产时,预存储不同信号强度与不同距离的对照 表,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距离。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距离阈值设置为7厘米至13厘米。
82.进一步地,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能够判断出用户是 否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体,如果判断出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体,则控 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作,从而通过触觉指引用户将第一听筒中正确地 放回第一收纳部,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一次性将 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提高了tws耳机的使用体验。
8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 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作,包括:
84.在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 的情
况下,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开始振动。
8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听筒和盒体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一听筒 与盒体之间无线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判断用户是否正在将第一听 筒放回盒体内。
86.具体地,当检测到盒体的开启信号,且第一距离较小时,说明此时第一听 筒与盒体的位置相近,此时,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用户开启耳机盒,将第一听 筒取出时,其二是用户开启耳机盒,将第一听筒放回时。
87.对于第一种情况,用户正在拿取耳机使用,因此无需通过振动指引用户。
88.对于第二种情况,用户正在放回耳机,此时可能存在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在 不匹配的收纳部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振动对用户进行指引。
89.而基于蓝牙连接等近场通信连接,其通信信号的强度与距离正相关的原理 可知,当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时,说明第一听筒离盒体越来越 近,因此能够确定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拿向盒体,因此判断是第二种情况,此 时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开始振动,能够直观的指引用户将振动中的 第一听筒放置到振动中的第一收纳部中。
90.而如果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减弱趋势,则说明第一听筒离盒体越来 越远,此时判断是第一种情况,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不工作。
9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盒体包括第二收纳部,耳机组件包括第二听筒, 在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 作之前,方法还包括:
92.获取第二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二信号强度;
93.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二距离;
94.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 工作,还包括:
95.在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非增强趋 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振动件不振动, 控制第二振动件开始振动。
9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的左、右两个耳机听筒可区分为第一听筒和 第二听筒,其中,在第一听筒为左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筒即为右耳听筒; 在第一听筒为右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筒即为左耳听筒。
97.同时,盒体内包括用于收纳第二听筒的第二收纳部,第二收纳部的形状与 第二听筒的形状相适配。其中,第一听筒与第一收纳部均设置有振动件,而第 二听筒和第二收纳部不设置振动件。
98.进一步地,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一强度,第二听 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二强度。在采集第一信号强度的同时, 也采集第二信号强度。
99.具体地,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回耳机盒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场景:
100.场景一,两个耳机听筒都位于耳机盒外,对于该场景,则根据第一信号强 度和第二信号强度,来判断用户具体正在将哪个耳机听筒放回盒体。
101.具体地,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 图之一,如图3所示,如果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 变化趋势不是增强
趋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则说明用户302 正在将第二听筒110放回盒体102,此时,第一振动件不震动,第二振动件1042 振动,用户将不震动的第二听筒110放入不震动的第二容纳部即可。
102.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图之二, 如图4所示,如果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 是增强趋势,此时说明用户402正在将第一听筒106放回盒体102,此时无论 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是否为增强趋势,都控制第一振动件1062和第二振 动件1042振动,指引用户将振动的第一听筒102放入振动的第一容纳部,之 后,用户自然能够将不震动的第二听筒放入不震动的第二容纳部。
103.场景二,单侧耳机听筒位于耳机盒内,另一侧耳机听筒位于耳机盒外。以 第一听筒位于第一收纳部内,第二听筒位于第二收纳部外为例,此时,根据第 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第二距离,判断用户是否将第二听筒放回盒体内。
104.具体地,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 图之三,如图5所示,如果判断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则进一步获取 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由于第一听筒106已经位于第一收 纳部,则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一定不是增强趋势,此时若第二信号强度的 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则说明用户502正在将第二听筒110放回盒体102,此 时,第一振动件不震动,第二振动件1042振动,用户将不震动的第二听筒110 放入不震动的第二容纳部即可。
10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接的第 一信号强度之前,方法还包括:
106.获取盒体的剩余电量;
107.在剩余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且第一听筒和第二听筒中的至少 一个位于盒体内的情况下,控制盒体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电;
108.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阈值,且大于第二电量阈值的情况下,生 成并发出低电量提示;
109.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听筒和第二听筒 停止播放声音,并控制盒体停止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电。
1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盒体的剩余电量,可以对耳机组件的部分功能进 行限制,以保留电量用于振动件的工作,从而保证能够通过触觉指引用户将耳 机听筒收回正确的收纳部。
111.具体地,如果盒体的剩余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则说明此时耳机组件剩 余电量充足,此时保留耳机组件的全部功能,包括通过耳机听筒播放声音,和 通过盒体向盒体内的耳机听筒充电。
112.如果盒体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但大于第二电量阈值,则说明耳 机组件的剩余电量较低,此时可以提示用户低电量,并控制耳机组件进入低电 量模式,如降低耳机音量,从而降低耗电量。
113.如果盒体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阈值,则说明耳机组件电量即将耗尽, 此时停止耳机组件的一般功能,包括播放声音和向听筒充电,从而尽可能保留 用于驱动振动件的电量,从而能够指引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容纳部。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量阈值的范围是15%-25%,第二电量阈值的范围 是8%-15%,第三电量阈值的范围是0%-8%。
1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耳机组件包 括盒体和第一听筒,盒体包括第一收纳部,第一听筒设有第一振动件,第一收 纳部设有第二振动件,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的 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600包括:
116.获取模块602,用于响应于盒体的开启信号,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信 号通信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117.确定模块604,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一距 离;
118.控制模块606,用于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 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作。
1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具体可以是tws耳机,其中,耳机组件包 括盒体,即耳机盒,还包括第一听筒,耳机组件中设置有振动件,包括第一振 动件和第二振动件,第一振动件设置在第一听筒上,第二振动件设置在用于放 置第一听筒的第一收纳部上。
120.当检测到盒体的开启信号,也即用户打开了耳机盒,则开始检测第一听筒 与盒体之间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
121.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通过蓝牙连接进行数据指令 交互,因此,在盒体开启后,开始采集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蓝牙信号的第一信 号强度。
122.其中,由于蓝牙连接等近场通信连接,其通信信号的强度与距离正相关, 也就是说,距离越近,则信号越强,反之距离越远,则信号越弱。因此,根据 第一信号强度,能够准确判断出第一听筒或第二听筒与盒体之间的距离。
123.可选地,可以在耳机组件生产时,预存储不同信号强度与不同距离的对照 表,通过查表的方式,确定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一距离。
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距离阈值设置为7厘米至13厘米。
125.进一步地,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能够判断出用户是 否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体,如果判断出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体,则控 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作,从而通过触觉指引用户将第一听筒中正确地 放回第一收纳部,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一次性将 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提高了tws耳机的使用体验。
1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 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 二振动件均开始振动。
12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听筒和盒体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一听筒 与盒体之间无线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判断用户是否正在将第一听 筒放回盒体内。
128.具体地,当检测到盒体的开启信号,且第一距离较小时,说明此时第一听 筒与盒体的位置相近,此时,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用户开启耳机盒,将第一听 筒取出时,其二是用户开启耳机盒,将第一听筒放回时。
129.对于第一种情况,用户正在拿取耳机使用,因此无需通过振动指引用户。
130.对于第二种情况,用户正在放回耳机,此时可能存在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在 不匹配
的收纳部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振动对用户进行指引。
131.而基于蓝牙连接等近场通信连接,其通信信号的强度与距离正相关的原理 可知,当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时,说明第一听筒离盒体越来越 近,因此能够确定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拿向盒体,因此判断是第二种情况,此 时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开始振动,能够直观的指引用户将振动中的 第一听筒放置到振动中的第一收纳部中。
132.而如果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减弱趋势,则说明第一听筒离盒体越来 越远,此时判断是第一种情况,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不工作。
1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盒体包括第二收纳部,耳机组件包括第二听筒,
134.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二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二信号强 度;
135.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二距离;
136.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 化趋势非增强趋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 振动件不振动,控制第二振动件开始振动。
1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的左、右两个耳机听筒可区分为第一听筒和 第二听筒,其中,在第一听筒为左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筒即为右耳听筒; 在第一听筒为右耳听筒的情况下,第二听筒即为左耳听筒。
138.同时,盒体内包括用于收纳第二听筒的第二收纳部,第二收纳部的形状与 第二听筒的形状相适配。其中,第一听筒与第一收纳部均设置有振动件,而第 二听筒和第二收纳部不设置振动件。
139.进一步地,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一强度,第二听 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二强度。在采集第一信号强度的同时, 也采集第二信号强度。
140.如果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不是增强 趋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则说明用户正在将第二听筒放回 盒体,此时,第一振动件不震动,第二振动件振动,用户将不震动的第二听筒 放入不震动的第二容纳部即可。
14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
142.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剩余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且第一听筒和 第二听筒中的至少一个位于盒体内的情况下,控制盒体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 电;
143.控制装置还包括:
144.提示模块,用于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阈值,且大于第二电量阈 值的情况下,生成并发出低电量提示;
145.控制模块,还用于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 一听筒和第二听筒停止播放声音,并控制盒体停止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电。
1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可以对耳机组件的部分功 能进行限制,以保留电量用于振动件的工作,从而保证能够通过触觉指引用户 将耳机听筒收回正确的收纳部。
147.具体地,如果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则说明此时耳机组 件剩余电量充足,此时保留耳机组件的全部功能,包括通过耳机听筒播放声音, 和通过盒体向盒
体内的耳机听筒充电。
148.如果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一电量阈值,但大于第二电量阈值,则说 明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较低,此时可以提示用户低电量,并控制耳机组件进入 低电量模式,如降低耳机音量,从而降低耗电量。
149.如果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二电量阈值,则说明耳机组件电量即将耗 尽,此时停止耳机组件的一般功能,包括播放声音和向听筒充电,从而尽可能 保留用于驱动振动件的电量,从而能够指引用户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容纳 部。
15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可以是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电子设 备中的部件,例如集成电路或芯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为除终端 之外的其他设备。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 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增 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 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 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还可以为服务器、 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技术实施 例不作具体限定。
151.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 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 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1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实现 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153.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700,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 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包括处理器702,存储器704, 存储在存储器704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702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 令被处理器702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 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15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 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155.图8为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156.该电子设备8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801、网络模块802、音频输出 单元803、输入单元804、传感器805、显示单元806、用户输入单元807、接 口单元808、存储器809、以及处理器810等部件。
15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8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 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810逻辑相连,从而通 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8中示出的电 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 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158.其中,处理器810用于响应于盒体的开启信号,获取第一听筒与盒体间的 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根据第一信号强度,确定第一听筒相距盒体的 第一距离;基于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 振动件工作。
1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能够判断 出用户是否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体,如果判断出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放回盒 体,则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工作,从而通过触觉指引用户将第一听筒 中正确地放回第一收纳部,使用户可以在脱离视觉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地 一次性将耳机听筒放入正确的耳机孔,提高了tws耳机的使用体验。
160.可选地,处理器810还用于在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 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开始振 动。
1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听筒和盒体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一听筒 与盒体之间无线连接的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判断用户是否正在将第一听 筒放回盒体内。当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时,说明第一听筒离盒 体越来越近,因此能够确定用户正在将第一听筒拿向盒体,因此判断是第二种 情况,此时控制第一振动件和第二振动件均开始振动,能够直观的指引用户将 振动中的第一听筒放置到振动中的第一收纳部中。
162.可选地,处理器810还用于获取第二听筒与盒体间的信号通信连接的第二 信号强度;根据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二听筒相距盒体的第二距离;
163.在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非增强趋 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振动件不振动, 控制第二振动件开始振动。
1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听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一强 度,第二听筒与盒体之间无线通信的信号强度为第二强度。在采集第一信号强 度的同时,也采集第二信号强度。
165.如果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距离阈值,且第一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不是增强 趋势,第二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增强趋势,则说明用户正在将第二听筒放回 盒体,此时,第一振动件不震动,第二振动件振动,用户将不震动的第二听筒 放入不震动的第二容纳部即可。
166.可选地,处理器810还用于获取盒体的剩余电量;
167.在剩余电量大于第一电量阈值的情况下,且第一听筒和第二听筒中的至少 一个位于盒体内的情况下,控制盒体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电;
168.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电量阈值,且大于第二电量阈值的情况下,生 成并发出低电量提示;
169.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二电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听筒和第二听筒 停止播放声音,并控制盒体停止向位于盒体内的听筒充电。
1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基于耳机组件的剩余电量,可以对耳机组件的部分功 能进行限制,以保留电量用于振动件的工作,从而保证能够通过触觉指引用户 将耳机听筒收回正确的收纳部。
171.应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输入单元8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8041和麦克风8042,图形处理器8041对在 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 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806可包括显示面板8061,可以采用液 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8061。用户输入单元807 包括触控面板8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8072中的至少一种。触
控面板8071,也 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8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 他输入设备8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 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172.存储器8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809可主要包括存 储程序或指令的第一存储区和存储数据的第二存储区,其中,第一存储区可存 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 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809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 或者,存储器x09可以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 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 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 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静态随 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 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 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 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 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 (direct rambus ram,drram)。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809包括但不限于 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173.处理器8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810集成应用处 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涉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和应用程序等的操作,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信号,如基带处理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810中。
17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 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 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175.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 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 者光盘等。
176.本技术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 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方法 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177.应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 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17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 中,该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 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17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 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 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 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 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
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 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 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 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 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 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180.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 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 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 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 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 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 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18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 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 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