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热型复合窗帘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3:4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窗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热型复合窗帘。


背景技术:

2.人类设计窗的目的是为了通风换气,但也极易泄露人们的隐私,因此,人们又设计了方便打开和关闭的窗帘。窗帘的主要作用是将室内与外界光源隔绝,保持居室的私密性,同时它又是家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之一。现有技术的窗帘布,既可以减光、遮光,以适应人对光线不同强度的需求,又可以防尘、消声、隔热、防辐射、防紫外线等,改善居室气候与环境,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3.现有的隔热窗帘,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2089147的文件公开了一种隔热窗帘,其包括横杆和窗帘布,窗帘布连接有若干挂环,横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条形板,条形板连接有两根滑杆,滑杆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之间滚动连接有若干水平的滚轮,所述滚轮下端面连接有隔热层,隔热层上端部等间距与滚轮相连,所述隔热层与窗帘布相适配,所述隔热层为玻璃纤维棉材质。隔热窗帘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移动挂环使得窗帘左右开合,滚轮滚动使得隔热层左右移动,隔热层可遮挡窗帘,隔热层采用玻璃纤维棉材质,具有良好的保温、耐热和隔音性能,可避免室内的热量散失,隔热效果较好。
4.但是该结构只适用于整片窗帘片上,对于打褶工艺的窗帘无法适用,因此美观度稍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型复合窗帘,通过设置反射层、吸热条单元的方式,形成间隔分布的反射-吸热-反射结构,不仅隔热效果好,并且适用于打褶工艺的窗帘上,大大提高了美观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隔热型复合窗帘,包括窗帘本体、设置在所述窗帘本体上端的连接条、设置在所述连接条上并呈等距分布的挂环、以及通过穿过挂环的方式固定所述窗帘本体的挂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窗帘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条下端的反射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并位于两个所述挂环的中轴线之间的吸热条单元。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吸热条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下两端处的两个第一固定条、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条连接的两个第二固定条、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条之间的若干个吸热条本体。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吸热条单元还包括设置在上端的第二固定条上并呈等间距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固定口、以及设置在下端的第二固定条上并沿竖直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口一一对应的第二固定口。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吸热条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吸热条本体一
端上并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口的第一固定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吸热条本体另一端上并用于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口的第二固定块。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吸热条本体包括固定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层内的填充层。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吸热条本体的数量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口的数量。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固定条包括本体层、设置在所述本体层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条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条表面粘接的粘接块,所述第一固定口或第二固定口设置在所述本体层上。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本体层的厚度为1~3cm。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口和所述第二固定口的厚度相同,且均小于等于0.5cm。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在传统挂帘基础上增设了隔热的功能性结构,保证了窗帘的隔热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反射层和隔热条单元形成了反射层-吸热条单元-反射层的分布结构,照射到吸热条单元处的热量直接被吸收,照射到反射层处的光线一部分被反射至原路,一部分反射到吸热条单元处被吸收,进一步提高了隔热效果。
1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拆卸,而且具有优秀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2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22.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热条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3.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热条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吸热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条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说明:窗帘本体1、连接条11、挂环12、挂杆13、反射层2、吸热条单元3、第一固定条301、第二固定条302、本体层302a、粘接块302b、吸热条本体303、固定层303a、填充层303b、第一固定口304、第二固定口305、第一固定块306、第二固定块307。
具体实施方式
27.实施例1
2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型复合窗帘,如附图1所示,包括窗帘本体1、设置在所述窗帘本体1上端的连接条11、设置在所述连接条11上并呈等距分布的挂环12、以及通过穿过挂环12的方式固定所述窗帘本体1的挂杆1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窗帘本体1上并位于所述连接条11下端的反射层2、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射层2上并位于两个所述挂环12的中轴线之间的吸热条单元3。
29.相较于传统的罗马杆式挂帘,本实施例在此基础上增设了隔热的功能性结构,具
体包括设置在所述窗帘本体1外侧上的反射层2,反射层2可以选用铝箔制备得到,起到的作用是使得照射到反射层2表面上的光线被一部分被反射至窗外,一部分反射至吸热条单元3处被吸收,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大大减少,起到隔热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需要保证挂帘本身的褶皱以维持美观的造型,所以反射层2的厚度不宜过厚,小于0.5cm为佳,而需要一定厚度才能发挥吸热作用的所述吸热条单元3则呈间距排列分布在所述反射层2上,进一步地,考虑到挂环12中心轴线处的所述窗帘本体1的弯折度最大,而两个挂环12之间的弯折度相对平缓,因此所述吸热条单元3分布在两个挂环12的中轴线之间,平缓的弯折也有利于保证吸热条单元3本身的吸热面积,即保证了吸热功能,又不丧失美观度,而且,这样设置形成了反射层2-吸热条单元3-反射层2的分布结构,照射到吸热条单元3处的热量直接被吸收,照射到反射层2处的光线一部分被反射至原路,一部分反射到吸热条单元3处被吸收,保证了优秀的隔热效果。
30.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吸热条单元3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射层2上下两端处的两个第一固定条301、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条301连接的两个第二固定条302、以及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条302之间的若干个吸热条本体30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条302包括本体层302a、设置在所述本体层302a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条301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条301表面粘接的粘接块302b。所述粘接块302b可以为与本体层302a大小相同的粘接条,也可以为等间距分布在所述本体层302a上的粘接块。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条301与所述第二固定条302为可拆卸的粘接结构,方便存储安装,而两条第二固定条302之间固定有多个间距排列的吸热条本体303,吸热条本体303可采用玻璃纤维棉材料或者多种隔热纤维混纺支撑,厚度在1~2cm之间为宜,这样在两个所述挂环12的中轴线之间的区域中通过吸热条本体303的排列进一步形成了反射-吸热-反射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吸热的效果。
32.实施例2
3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附图3~6所示,所述吸热条单元3还包括设置在上端的第二固定条302上并呈等间距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固定口304、设置在下端的第二固定条302上并沿竖直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口304一一对应的第二固定口305、设置在所述吸热条本体303一端上并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口304的第一固定块306、以及设置在所述吸热条本体303另一端上并用于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口305的第二固定块30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口304或第二固定口305设置在所述本体层302a上。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口304和第二固定口305的设置满足了所述吸热条本体303的间隔宽度不同的需求,因此所述吸热条本体303的数量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固定口304或第二固定口30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合适的间隔排布,既保证隔热效果,也进一步提高了美观性;考虑到所述吸热条本体303本身较柔软,无法快速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口304和第二固定口305内并固定,因此在端部设置了所述第一固定块306和第二固定块307,第一固定块306和第二固定块307选择常用的轻质硬性材料,如塑料;所述第一固定口304和所述第二固定口305的厚度相同,且均小于等于0.5cm,因此所述第一固定块306和第二固定块307的厚度也小于等于0.5cm;所述吸热条本体303包括固定层303a、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层303a内的填充层303b,所述固定层303a为选用透光材料,所述填充层303b选用吸热材料。
3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