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9:45: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物的温度伸缩、沉降变形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设计变形缝。变形缝一般存在于两块结构板之间。当发生温度伸缩、沉降变形和地震时,两块结构板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避免建筑结构产生裂缝,甚至被破坏。
3.在建筑电气设计中,需要大量的管线铺设来满足要求。其中有些管线需要穿过或者跨过变形缝。但是两块结构板发生相对位移时,管线往往会被拉断,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在建筑中做管线预埋的时候,有时因为距离过长,会需要加过线盒。一般来说,如果管线长度超过15米就加一个过线盒,方便穿线。但是,但是现有的过线盒不具备对线缆进行均匀收卷的效果,线缆折叠堆集在过线盒内部时容易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线缆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能够避免因变形缝发生变化时拉断管线,并且具有线缆收卷功能。
5.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具有预埋在第一结构板内的第一穿线管和第一过线盒;所述第一穿线管与第一过线盒的进线口连接;还具有预埋在第二结构板内的第二穿线管和第二过线盒;所述第二穿线管与第二过线盒的出线口连接;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直线形成变形缝;第一过线盒的出线口与第二过线盒的进线口通过一根穿过结构缝的波纹软管连接相通;所述第一过线盒和第二过线盒内均设有收紧组件;所述收紧组件包括绕线轴和扭簧;所述绕线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第一过线盒、第二过线盒与其对应的绕线轴之间设有用于给绕线轴进行扭转蓄能的扭簧。
6.进一步,上述第二过线盒相对第一过线盒的侧面设有长孔,长孔两侧的长边处对称设有翻边,两侧的翻边形成补偿滑槽;所述补偿滑槽内滑动设有衔接管;衔接管伸出补偿滑槽的一端与波纹软管连接。
7.进一步,上述收紧组件还包括底座和连接卡扣;绕线轴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与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卡扣固定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的绕线轴的上端通过底座的旋转与连接卡扣形成可脱离式卡接;所述底座上设有扭簧安装腔,扭簧设置在扭簧安装腔内,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绕线轴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8.进一步,上述连接卡扣包括u型槽体,u型槽体的开口处设有弹性卡片;绕线轴的上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弹性卡片卡入u型槽体。
9.进一步,上述绕线轴圆周面上设有螺旋引导槽。
10.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收紧组件能够将线缆进行有效整理,从而避免线缆堆集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扭簧能够对线缆进行一定的收紧效果。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波纹软管能够有效避免结构板相对位移过大(如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变形过大)时,进行有效补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线缆断裂。
12.(3)本实用新型通过补偿滑槽和衔接管的滑动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补偿行程,进一步避免线缆拉断。
13.(4)本实用新型中底座转动设置,通过连接卡扣的对应配合,能够在穿线施工或者后期维护过程中,便于绕线轴与连接卡扣的脱离,从而方便线缆在绕线轴上的绕转和脱离。
14.(5)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旋引导槽能够对绕在绕线轴上的线缆进行有效整理和引导。
附图说明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收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二过线盒与衔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
21.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具有预埋在第一结构板1内的第一穿线管2和第一过线盒3;所述第一穿线管2与第一过线盒3的进线口连接;还具有预埋在第二结构板4内的第二穿线管5和第二过线盒6;所述第二穿线管5与第二过线盒6的出线口连接;第一结构板1与第二结构板4直线形成变形缝a;第一过线盒3的出线口与第二过线盒6的进线口通过一根穿过结构缝a的波纹软管7连接相通;所述第一过线盒和3第二过线盒6内均设有收紧组件8;所述收紧组件8包括绕线轴81、扭簧82、底座83和连接卡扣84;绕线轴81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底座83上;所述底座83与对应的第一过线盒3或第二过线盒6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卡扣84固定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3或第二过线盒6内;第一过线盒3或第二过线盒6内的绕线轴81的上端通过底座83的旋转与连接卡扣84形成可脱离式卡接;所谓可脱离式卡接是指卡接后能够保证绕线轴81的旋转,同时也能够让绕线轴81与连接卡扣84脱离;所述底座83上设有扭簧安装腔,扭簧82设置在扭簧安装腔内,且扭簧82的两端分别与底座83和绕线轴81的下端面固定连接。
22.所述连接卡扣84包括u型槽体841,u型槽体841的开口处设有弹性卡片842;绕线轴81的上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弹性卡片卡842入u型槽体841。
23.所述绕线轴81圆周面上设有螺旋引导槽。
24.在初期施工时,将绕线轴81的上端从u型槽体841内脱出,然后将线缆绕装载绕线
轴81上,绕完后再将绕线轴81的上端克服弹性卡片842后卡入u型槽体841内。后期维护时操作过程也是如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在扭簧82和轴承的配合作用下,绕线轴81会将线缆进行收紧。
25.当第一结构板1和第二结构板4的相对位移时,波纹管软管7会进行拉伸,并做出补偿。
26.(实施例2)
27.见图4,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线盒6相对第一过线盒3的侧面设有长孔,长孔两侧的长边处对称设有翻边,两侧的翻边形成补偿滑槽61;所述补偿滑槽61内滑动设有衔接管9;衔接管9伸出补偿滑槽61的一端与波纹软管7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板4上设有与补偿滑槽61对应的槽口,槽口形状和延伸状态与补偿滑槽61一致。
28.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29.当第一结构板1和第二结构板4的相对位移超出波纹软管7的补偿范围时,通过衔接管9与补偿滑槽61的相对滑动,来进一步提供补偿行程,进一步避免线缆拉断。
30.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预埋在第一结构板内的第一穿线管和第一过线盒;所述第一穿线管与第一过线盒的进线口连接;还具有预埋在第二结构板内的第二穿线管和第二过线盒;所述第二穿线管与第二过线盒的出线口连接;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直线形成变形缝;第一过线盒的出线口与第二过线盒的进线口通过一根穿过结构缝的波纹软管连接相通;所述第一过线盒和第二过线盒内均设有收紧组件;所述收紧组件包括绕线轴和扭簧;所述绕线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第一过线盒、第二过线盒与其对应的绕线轴之间设有用于给绕线轴进行扭转蓄能的扭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线盒相对第一过线盒的侧面设有长孔,长孔两侧的长边处对称设有翻边,两侧的翻边形成补偿滑槽;所述补偿滑槽内滑动设有衔接管;衔接管伸出补偿滑槽的一端与波纹软管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板上设有与补偿滑槽对应的槽口;所述补偿滑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紧组件还包括底座和连接卡扣;绕线轴的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与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卡扣固定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的绕线轴的上端通过底座的旋转与连接卡扣形成可脱离式卡接;所述底座上设有扭簧安装腔,扭簧设置在扭簧安装腔内,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绕线轴的下端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卡扣包括u型槽体,u型槽体的开口处设有弹性卡片;绕线轴的上端在外力作用下克服弹性卡片卡入u型槽体。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圆周面上设有螺旋引导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建筑变形缝处的建筑电气管线穿线装置,涉及建筑电气装置领域,其具有预埋在第一结构板内的第一穿线管和第一过线盒;预埋在第二结构板内的第二穿线管和第二过线盒;第一穿线管与第一过线盒的进线口连接;第二穿线管与第二过线盒的出线口连接;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直线形成变形缝;第一过线盒的出线口与第二过线盒的进线口通过波纹软管连接相通;第一过线盒和第二过线盒内均设有收紧组件;收紧组件包括绕线轴和扭簧;绕线轴转动设置在对应的第一过线盒或第二过线盒内;第一过线盒、第二过线盒与其对应的绕线轴之间设有用于给绕线轴进行扭转蓄能的扭簧。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变形缝发生变化时拉断管线,并且具有线缆收卷功能。并且具有线缆收卷功能。并且具有线缆收卷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王奕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奕婷
技术研发日:2021.11.17
技术公布日:2022/3/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