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与流程

2022-03-26 13:31: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游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装置、一种电子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赛车类、跑酷类等游戏中,玩家通常可以操作赛车、虚拟人物形象等对象在赛道上移动。一般来说,赛道的生成方式可以包括基于曲线生成,基于预设的模型生成等多种方式。对于基于曲线生成赛道的方式来说,由于通常需要通过手动拖动曲线上的点等方式实现对赛道中的弯度、斜面、坡度等参数进行调整,因此容易在调整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回返回调整赛道。而对于基于预设的模型生成赛道的方式来说,由于赛道中通常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路段,例如具有不同弯曲角度的弯道、不同倾斜程度的直道等。在此情况下,若预先制作不同类型的路段后再进行拼接,需要预先制作大量模型,从而导致赛道的制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是提供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赛道生成难度高的问题。
4.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包括:
5.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6.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7.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8.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的步骤,包括;
9.将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
10.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
11.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生成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12.可选地,所述赛道参数包括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
13.所述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的步骤,包括:
14.对于当前顶点,基于所述转弯角度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方向角;
15.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16.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17.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
18.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19.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以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20.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21.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在保持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以使相邻顶点坐标之间的差值接近。
22.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3.获取缩放比例参数;
24.采用所述缩放比例参数调整所述赛道路段模型,以调整所述赛道路段的宽度。
25.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6.基于所述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在所述赛道模型左右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
2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装置,包括:
28.模型生成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29.坐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30.融合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31.可选地,所述模型生成模块包括;
32.起点设置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
33.第二坐标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
34.模型生成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生成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35.可选地,所述赛道参数包括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
36.第二坐标确定子模块包括:
37.方向角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当前顶点,基于所述转弯角度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模型生成模块的方向角;
38.第二坐标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39.可选地,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40.差值计算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
41.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42.融合子模块,用于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以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43.可选地,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44.平滑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在保持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以使相邻顶点坐标之间的差值接近。
45.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46.缩放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缩放比例参数;
47.宽度调整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缩放比例参数调整所述赛道路段模型,以调整所述赛道路段的宽度。
48.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49.空气墙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在所述赛道模型左右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
50.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以及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51.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52.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53.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54.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55.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实现通过若干赛道路段模型拼接形成自定义形状的赛道,且生成快速;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赛道模型中各处皆可以较为平滑的过渡,生成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5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5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5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5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6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6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62.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63.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
64.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65.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67.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以模块的形式基于赛道参数生成赛道路段模型,实现了赛道的高效生成。同时针对模块形式的赛道路段模型连接处可能无法平滑连接的情况,通过基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融合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使得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连接处可以平滑过渡,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68.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69.步骤101,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70.具体而言,为了提高赛道模型的生成效率,可以采用模块的形式依次生成不同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同时,为了避免提前预设大量不同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赛道路段模型。其中,赛道参数可以为转弯角度、弯道半径、赛道宽度、赛道长度、倾斜角度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71.基于所述赛道参数,可以生成多种不同类型赛道模型。设置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可以实现通过若干赛道路段模型拼接形成自定义形状的赛道,且生成快速。
7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示例,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可以基于不同的参数如赛道宽度、赛道长度、赛道坡度、倾斜角度等,依次生成赛道路段模型201、与赛道路段模型201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202,与赛道路段模型202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203。
73.步骤102,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74.在设置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之后,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可能由于不同的赛道参数,从而导致无法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如图3所示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可以由于赛道宽度不同以及倾斜角度不同,从而导致赛道路段模型之间只是相邻,而无法很好地衔接。
75.在此情况下,为了使赛道可以较好地衔接,可以获取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
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以便对赛道路段模型进行进一步融合处理。
76.步骤103,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77.在获取得到第一坐标以及第二坐标之后,可以基于第一坐标以及第二坐标,融合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使当前赛段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可以较好地衔接起来,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从而可以实现赛道模型的高效生成,且生成的赛道模型经过融合处理,赛道各处皆可以较为平滑的过渡,生成效果较好。
78.在具体实现中,可以保持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不变,将第一坐标作为参考,调整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使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完全重合,且过渡平滑,从而完成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之间的融合。
79.也可以保持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以及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不变,并且将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以及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调整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使得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整体是平滑过渡的,从而完成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之间的融合。
8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示例,如图3所示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可以由于赛道宽度不同以及倾斜角度不同,从而导致赛道路段模型301与赛道路段模型302之间无法融合。在此情况下,可以保持上一赛道路段模型301的第一坐标不变,将第一坐标作为参考,对当前赛道路段模型302的第二坐标进行调整,使当前赛道路段模型302的起点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301的终点完全重合,且过渡平滑,从而完成当前赛道路段模型302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301之间的融合,融合后赛道路段模型如图4所示。
81.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实现通过若干赛道路段模型拼接形成自定义形状的赛道,且生成快速;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赛道模型中各处皆可以较为平滑的过渡,生成效果较好。
82.参照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83.步骤501,将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
84.为了提高赛道模型的生成效率,可以采用模块的形式依次生成不同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同时,为了可以生成连续的赛道模型,在一赛道路段模型生成完成之后,可以将该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以便后续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85.在具体实现中,由于赛道通常可以具有一定宽度。由此,赛道路段模型可以包括位于赛道左侧、位于赛道右侧、位于赛道中间的三条曲线。由于赛道左侧以及赛道右侧的曲线所处的位置与赛道路段模型的倾斜角度、赛道宽度等存在关联。由此,为了使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可以将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中间曲线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间曲线的起点,以使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可以相邻。
8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示例,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所述赛道路段模型可以包括位于赛道左侧的曲线601、位于赛道中间的曲线602,以及位于赛道右侧的曲线603。其中,若需要扩宽赛道距离,则可以扩宽曲线601与曲线602之间的距离,并扩宽曲线603与曲线602之间的距离。若需要设置赛道倾斜,则可以调整曲线601以及曲线603的高度,使曲线601与曲线602之间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且曲线603与曲线602之间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以使赛道产生倾斜。
87.步骤502,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
88.具体而言,为了避免提前预设大量不同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赛道路段模型。其中,赛道参数可以为转弯角度、弯道半径、赛道宽度、赛道长度、倾斜角度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89.由此,在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之后,可以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从而可以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在三维场景中的坐标。
90.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基于赛道参数,确定相邻的顶点之间的第二坐标的位置变化,其后可以基于上一确定的顶点的第二坐标以及位置变化信息,确定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从而实现依次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9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赛道参数包括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
92.所述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的步骤,包括:
93.s11,对于当前顶点,基于所述转弯角度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方向角;
94.具体而言,在赛道路段模型为弯道的情况下,赛道参数可以包含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由此,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可以相应地具有圆心。可以以圆心作为原点,确定一当前顶点相对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方向角。
95.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基于转弯角度以及预设的赛道路段模型的顶点数量,确定每一顶点相对于相邻顶点的单点旋转角度。例如,在转弯角度为90度,顶点数量为10个的情况下,每一顶点相对于相邻顶点的单点旋转角度为10度。
96.其后,可以基于赛道路段模型所处的位置以及单点旋转角度,确定每一顶点在基于圆心向三维场景的地面投影得到的平面坐标系中所处的象限,并进一步确定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方向角。
97.在具体实现中,当前顶点的方位角endfop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计算:
98.endfop=180-(rowverscount-1)
×
singleangle
ꢀꢀ
(1)
99.endfop=(rowverscount-1)
×
singleangle
ꢀꢀ
(2)
100.其中,rowverscount为当前顶点以起点开始按序排列的序号,singleangle为单点旋转角度。在当前顶点处于第二象限或者第三象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式(1)计算得到方向角,在当前顶点处于第一象限或者第四象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式(2)计算得到方向角。
10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示例,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
其中,点701可以为该弯道形式的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在该赛道路段模型的中间曲线上,可以设置有8个顶点。同时,在赛道路段模型的转弯角度为180度,从而每一顶点相对于相邻顶点的单点旋转角度为25.71度。在中间曲线上,可以将顶点702作为起点,从右至左依次排列顶点。对于顶点702来说,其序号为1,相对于圆心701处于第一象限,则顶点702的方位角为(1-1)
×
25.714=0
°
。对于顶点703来说,其序号为2,相对于圆心701处于第一象限,则顶点703的方位角为(2-1)
×
25.71=25.714
°
。对于顶点704来说,其序号为3,相对于圆心701处于第一象限,则顶点704的方位角为(3-1)
×
25.714=51.428
°
。对于顶点705来说,其序号为7,相对于圆心704处于第二象限,则顶点705的方位角为180-(7-1)
×
25.714=25.714
°
。对于顶点706来说,其序号为8,相对于圆心701处于第二象限,则顶点706的方位角为180-(8-1)
×
25.714=0
°

102.s12,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103.在确定每一顶点的方向角之后,可以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进一步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104.具体而言,可以第二坐标(xa,ya)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105.xa=xo l
×
cos(fop)
ꢀꢀ
(3)
106.ya=yo l
×
sin(fop)
ꢀꢀ
(4)
107.其中,fop为每一顶点相对于圆心的方向角,xo为圆心的横坐标,yo为圆心的纵坐标。l为长度,其基于赛道宽度与弯道半径计算得到。具体地,若顶点位于赛道路段模型中接近圆心一侧的曲线上,则长度l即为赛道宽度。若顶点位于赛道路段模型中中间的曲线上,则长度l为赛道宽度与1/2弯道半径之和。若顶点位于赛道路段模型中远离圆心的曲线上,则长度l为赛道宽度与弯道半径之和。
10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示例,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若旋转半径为r,赛道宽度为l,对于顶点702来说,其方向角为0,且位于赛道路段模型中中间的曲线,则其坐标为(xo r l/2,yo r l/2)。对于顶点707来说,其方向角为0,且位于赛道路段模型中接近圆形一侧的曲线,则其坐标为(xo r,yo r)。
109.可选地,对于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来说,其可以基于预设的赛道长度以及赛道宽度,直接生成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其后,设置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与上一生成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对齐,从而使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生成的赛道路段模型相邻。
110.可选地,若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存在坡度,则可以基于输入的坡道角度以及赛道长度,基于三角函数计算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在高度方向上的偏移量,并相应地调整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使直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整体倾斜所述坡道角度。
111.可选地,若弯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存在坡度,则可以在确定弯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上每一顶点的平面坐标之后,基于输入的坡道角度以及相邻顶点之间间隔的赛道长度,基于三角函数计算得到顶点在高度方向上的偏移量,并相应地调整顶点,使弯道类型的赛道路段模型具有坡度。
112.可选地,若赛道路段模型朝向赛道左侧或者赛道右侧发生倾斜,则可以处于输入
的倾斜角度以及赛道宽度的一半,基于三角函数计算赛道路段模型左右两侧曲线上的顶点在高度方向上的偏移量。若赛道路段模型朝向赛道左侧倾斜,则可以左侧曲线上的顶点坐标在高度方向上向下偏移所述偏移量,右侧曲线上的顶点坐标在高度方向上向上偏移所述偏移量。若赛道路段模型朝向赛道右侧倾斜,则可以右侧曲线上的顶点坐标在高度方向上向下偏移所述偏移量,左侧曲线上的顶点坐标在高度方向上向上偏移所述偏移量。从而使赛道倾斜。
113.步骤503,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生成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114.在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坐标之后,即可以基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在三维场景中所处的位置,并进一步进行渲染,得到赛道路段模型。
115.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16.s21,获取缩放比例参数;
117.具体而言,在赛道路段模型生成完成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赛道路段模型的宽度进行调整,以使赛道路段模型的生成过程可以更加灵活。
118.由此,可以采用缩放的方式,对赛道路段模型的宽度进行调整。为了确定应如何缩放赛道路段模型,可以获取缩放比例常数。
119.s22,采用所述缩放比例参数调整所述赛道路段模型,以调整所述赛道路段的宽度。
120.在获取得到缩放比例常数之后,可以采用缩放比例参数对赛道路段模型进行调整,使赛道路段模型整体缩小或整体放大,从而实现对赛道路段模型的宽度进行调整。
121.具体而言,在缩放赛道路段模型的过程中,可以以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作为缩放的基点,从而可以保持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为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避免缩放赛道路段模型可能导致赛道路段模型无法之间无法融合的情况。
122.步骤504,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123.在设置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之后,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可能由于不同的赛道参数,从而导致无法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如图2所示的赛道路段模型的示意图,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可以由于赛道宽度不同以及倾斜角度不同,从而导致赛道之间无法衔接。
124.在此情况下,为了使赛道可以较好地衔接,可以获取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以便对赛道路段模型进行进一步融合处理。
125.步骤505,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26.在获取得到第一坐标以及第二坐标之后,可以基于第一坐标以及第二坐标,融合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使当前赛段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可以较好地衔接起来,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从而可以实现赛道模型的高效生成,且生成的赛道模型经过融合处理,赛道各处皆可以较为平滑的过渡,生成效果较好。
12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
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128.s31,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
129.具体而言,在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此时当前赛道路段模型可能由于转弯角度与弯道半径等赛道参数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同,从而导致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无法很好地融合。由此可以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以确定后续应如何调整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130.s32,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131.具体而言,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每一顶点受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影响可以不同。例如,对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其受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最大的影响,其应该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完全重合。而对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其可以受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最小的影响,其不需要基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进行调整。而对于其他顶点,其越接近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则可以收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更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132.s33,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以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33.在确定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之后,可以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确定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调整幅度,并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从而可以基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更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实现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34.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135.s41,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在保持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以使相邻顶点坐标之间的差值接近。
136.具体而言,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可能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可以平滑过渡,此时不仅需要对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进行调整,还需要对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调整。同时,为了避免对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与与其他赛道路段模型之间由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被调整而导致无法融合,可以保持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的第一坐标不变,确保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与其他赛道路段模型保持融合状态。其后,由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对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整体形状具有较大影响,可以通常保持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
137.其后,可以将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调整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使得上一赛道路段模型
与当前赛道路段模型整体是平滑过渡的,从而完成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以及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之间的融合。
138.在具体实现中,调整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可以采用拉普拉斯平滑算法、差值平滑算法等使线条平滑过渡的算法,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139.所述方法还包括:
140.s51,基于所述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在所述赛道模型,左右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
141.对于赛车类、跑酷类等游戏,为了避免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由于控制赛车、虚拟角色形象等玩家操控对象离开赛道模型从而导致可能的异常情况,可以在赛道作为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以便保持玩家操控对象可以始终处于赛道模型中。
142.具体地,由于空气墙模型的走向与赛道模型的走向可以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直接基于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确定空气墙模型底端曲线的坐标。其后,可以进一步确定空气墙模型的高度,并将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平面坐标作为空气墙的平面坐标,基于赛道模型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以及空气墙模型的高度确定空气墙顶部曲线的坐标,从而可以快速生成空气墙模型。
143.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实现通过若干赛道路段模型拼接形成自定义形状的赛道,且生成快速;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赛道模型中各处皆可以较为平滑的过渡,生成效果较好。
14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145.参照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赛道模型的生成装置的结构框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146.模型生成模块801,用于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147.坐标获取模块802,用于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148.融合模块8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49.可选地,所述模型生成模块包括;
150.起点设置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
151.第二坐标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
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
152.模型生成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生成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153.可选地,所述赛道参数包括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
154.第二坐标确定子模块包括:
155.方向角确定单元,用于对于当前顶点,基于所述转弯角度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模型生成模块的方向角;
156.第二坐标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157.可选地,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158.差值计算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
159.权重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160.融合子模块,用于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以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61.可选地,所述融合模块包括:
162.平滑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在保持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以使相邻顶点坐标之间的差值接近。
163.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164.缩放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缩放比例参数;
165.宽度调整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缩放比例参数调整所述赛道路段模型,以调整所述赛道路段的宽度。
166.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167.空气墙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在所述赛道模型左右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
168.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169.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9所示,包括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和通信总线904,其中,处理器901,通信接口902,存储器903通过通信总线9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170.存储器9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171.处理器901,用于执行存储器9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
172.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
173.获取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一坐标以及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第二坐标;
174.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75.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生成与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相邻的赛道路段模型的步骤,包括;
176.将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的终点作为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起点;
177.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
178.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坐标生成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
179.可选地,所述赛道参数包括转弯角度以及弯道半径;
180.所述基于预设的赛道参数,由起点至终点依次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每一顶点的第二坐标的步骤,包括:
181.对于当前顶点,基于所述转弯角度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当前顶点相对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方向角;
182.基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的圆心的坐标、所述当前顶点的方向角、以及所述弯道半径,确定所述所述当前顶点的第二坐标。
183.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184.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二坐标之间的坐标差值;
185.根据顶点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对应的融合权重;
186.采用所述融合权重以及所述坐标差值,调整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中顶点的坐标,以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
187.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坐标以及所述第二坐标,融合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得到连续的赛道模型的步骤,包括:
188.在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与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下,在保持所述上一赛道路段模型起点的第一坐标与所述当前赛道路段模型终点的第二坐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坐标与所述第二坐标,以使相邻顶点坐标之间的差值接近。
189.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90.获取缩放比例参数;
191.采用所述缩放比例参数调整所述赛道路段模型,以调整所述赛道路段的宽度。
192.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93.基于所述赛道模型中左右两侧顶点的坐标,在所述赛道模型左右两侧生成空气墙模型。
194.上述终端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195.通信接口用于上述终端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196.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197.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198.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001,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
199.在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赛道模型的生成方法。
200.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2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0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20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