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集成感应装置、移动终端及手机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2:08: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感应装置、移动终端及手机。


背景技术:

2.早期的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移动终端上有距离感光孔(ir孔,infrared radiation),目的是在进行通话或者手势控制时,遮挡该距离感光孔来控制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对应的操作。例如当手机靠近耳朵时自动灭屏,当手机远离耳朵时自动亮屏等。具体是通过设置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并在手机或者智能终端的盖板上对应的位置设置丝印红外油墨孔,从而通过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和红外油墨孔感应红外光的多少来实现亮/灭屏效果。
3.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改进,近几年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移动终端又另外增加了环境光感应孔(light sensor孔),目的是通过感应外界可见光线的强弱来自动调整屏幕亮暗,使人眼目视手机屏幕时更舒适;具体是通过设置光感应器件(light sensor),并在手机或者智能终端的盖板上对应的位置设置环境光感应孔,从而通过光感应器件感应外界可见光光线的量来自动调整手机屏幕的亮暗。
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两种孔之间没有关系,位置可以随意放置,但每个类型的孔需要设置对应的传感器件,并且单独设置的方式会增加外壳开孔次数,同时在孔中丝印滤光层的次数增加,从而导致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占用整机的面积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感应装置、移动终端及手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传感器件的方式导致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占用整机的面积较多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感应装置,所述集成感应装置包括壳体、滤光层组及感应模块,所述壳体上设有感应孔组;所述滤光层组设置在所述感应孔组位置处,所述滤光层组用于透过红外光以及可见光;所述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感应孔组对应位置处,以接收透过所述感应孔组的可见光以及红外光。
7.可选地,所述滤光层组包括第一滤光层及第二滤光层,所述第一滤光层覆盖在所述感应孔组的表面;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层上,所述第一滤光层和第二滤光层用于透过红外光及可见光,其中,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结合后,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1%~3%,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
8.可选地,所述第一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所述第二滤光层为扩散白油层。
9.可选地,所述第一滤光层对波段为55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6%~12%,所述第一滤光层对波段为850纳米~950纳米的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第二滤光层对波段为55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27%~43%。
10.可选地,所述感应模块包括感应元件及发射元件;所述感应孔组包括第一感应孔以及与所述第一感应孔相邻设置的第二感应孔;其中,所述感应元件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一感应孔的位置处,所述滤光层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孔内,所述发射元件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二感应孔位置处,所述第二感应孔内设有第三滤光层,所述第三滤光层用于透过红外光。
11.可选地,所述第三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
12.可选地,所述第三滤光层对波段为55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对波段为850纳米~950纳米的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感应孔与所述第二感应孔连通。
14.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体以及如上述的集成感应装置,所述集成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本体上。
15.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手机,所述手机包括手机本体以及如上述的集成感应装置,所述集成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机本体上。
16.本发明技术方案将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功能集成到所述感应模块,在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感应模块的位置开设一个所述感应孔组即可,通过调整所述所述感应孔组内的所述滤光层组,使得只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能够透过,保证所述感应模块自动调整屏幕亮暗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可行性,降低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减小整机面积的占用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集成感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集成感应装置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集成感应装置中感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号说明:
2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感应模块11感应元件12发射元件20感应孔组21第一感应孔22第二感应孔30壳体
ꢀꢀ
23.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6.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8.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本发明所指的“上下”是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即本发明所指的“上下”对应图1的上下方位。
30.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感应装置,请参照图1~图3,所述集成感应装置包括壳体30、滤光层组及感应模块10,所述壳体30上设有感应孔组20;所述滤光层组设置在所述感应孔组20位置处,所述滤光层组用于透过红外光以及可见光;所述感应模块10设置在所述感应孔组20对应位置处,以接收透过所述感应孔组20的可见光以及红外光。
31.在正常装配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10安装在所述壳体30内,且所述壳体30平放时,所述感应模块10位于所述感应孔组20的正下方。透过所述感应孔组20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则会直接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具体的,以手机为例,所述感应孔组20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30的顶部位置处,或者设置在靠近听筒位置处。从而用户在接听电话时,能够通过所述感应模块10进行检测,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尽可能控制除红外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红外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后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控制屏幕自动亮灭的功能。
32.用户在平常使用时,则可以通过检测用户当前使用场景的可见光亮度来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用户的使用体验由当前使用场景下的可见光决定,当光线较强时,则需要提高屏幕亮度当光线较暗时,则需要降低屏幕亮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所述滤光层组的作用下,尽可能控制除可见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可见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实现检测可见光光线的量,从而实现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
33.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在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检测精度,所述滤光层组需要尽可能减小红外光与可见光之间的干涉。具体的,可见光波长为550nm,红外光波长为850nm~950nm。所述滤光层组由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组成,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层上,所述第二滤光层用于通过可见光,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结合后,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1%~3%,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从而尽可能减小
所述可见光的透过率,避免可见光与红外光之间的相互影响。
34.具体的,所述第一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ir油墨层),采用丝印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滤光层覆盖在所述滤光层组上,所述第一滤光层对波段为55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6%~12%,所述第一滤光层对波段为850纳米~950纳米的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第二滤光层为扩散白油层,所述第二滤光层对波段为550纳米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为27%~43%,在所述第二滤光层的作用下,还能够将可见光的光线打散,提高光线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其光敏度以保证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进行结合后,利用油墨的透过率同时管控可见光和红外光,外界的光线穿过所述感应孔组20后会传输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其中所述感应模块10通过接收到的可见光光线的量差异来自动调整屏幕的亮暗,通过接收到的红外光多少来实现屏幕亮/灭屏的操作。
36.本发明技术方案将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功能集成到所述感应模块10,在所述壳体30对应所述感应模块10的位置开设一个所述感应孔组20即可,通过调整所述所述感应孔组20内的所述滤光层组,使得只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能够透过,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自动调整屏幕亮暗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可行性,降低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减小整机面积的占用率。
37.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所述集成感应装置的集成度,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红外发射功能集成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中,具体的,所述感应模块10包括感应元件11及发射元件12;所述感应孔组20包括第一感应孔21以及与所述第一感应孔21相邻设置的第二感应孔22;其中,所述感应元件11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一感应孔21的位置处,所述滤光层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孔21内,所述发射元件12设置在对应所述第二感应孔22位置处,所述第二感应孔22内设有第三滤光层。
38.所述感应孔组20由所述第一感应孔21和所述第二感应孔组20成,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孔21对应设置在所述感元件上方,从而使得可见光和红外光能够透过并投射到所述感应元件11上,以实现自动控制屏幕亮暗或者自动控制屏幕亮灭的功能。而所述第二感应孔22对应设置在所述发射元件12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感应元件11与所述发射元件1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如1mm~2mm等,所述第二感应孔22仅能够透过红外光,从而所述发射元件12能通过所述第二感应孔22向外发射红外信号,从而实现遥控或者其他功能。
39.所述第三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油墨的粘稠程度,或者调整油墨的类型,从而改变滤光层最终过滤光线的波长以及透过率等等。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滤光层设置为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感应孔21与所述第二感应孔22连通。也即仅在所述壳体30上开设一个孔,及可实现所述感应元件11和所述发射元件12同时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实现对应功能。从而进一步降低本发明所述集成感应装置的制造成本,以及降低整机的面积占用率。
41.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本体以及如上述的集成感应装置,所述集成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本体上。
42.在正常装配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10安装在所述壳体30内,且所述壳体30平放
时,所述感应模块10位于所述感应孔组20的正下方。透过所述感应孔组20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则会直接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具体的,以手机为例,所述感应孔组20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30的顶部位置处,或者设置在靠近听筒位置处。从而用户在接听电话时,能够通过所述感应模块10进行检测,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尽可能控制除红外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红外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后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控制屏幕自动亮灭的功能。
43.用户在平常使用时,则可以通过检测用户当前使用场景的可见光亮度来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用户的使用体验由当前使用场景下的可见光决定,当光线较强时,则需要提高屏幕亮度当光线较暗时,则需要降低屏幕亮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所述滤光层组的作用下,尽可能控制除可见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可见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实现检测可见光光线的量,从而实现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
44.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在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检测精度,所述滤光层组需要过滤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之外的光线。具体的,可见光波长为550nm,红外光波长为850nm。所述滤光层组由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组成,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透过红外光以及可见光,也即仅红外光和可见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一滤光层;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层上,所述第二滤光层用于通过可见光,也即仅可见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滤光层。
45.具体的,所述第一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ir油墨层),采用丝印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滤光层覆盖在所述滤光层组上,从而保证只有可见光和红外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滤光层为扩散白油层,所述第二滤光层只有可见光能够透过,并使通过此孔的光线打散均匀化。所述第一滤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6%~12%,所述第一滤光层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第二滤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27%~43%。
4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进行结合后,利用油墨的透过率同时管控可见光和红外光,外界的光线穿过所述感应孔组20后会传输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其中所述感应模块10通过接收到的可见光光线的量差异来自动调整屏幕的亮暗,通过接收到的红外光多少来实现屏幕亮/灭屏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结合后,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1%~3%,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
47.本发明技术方案将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功能集成到所述感应模块10,在所述壳体30对应所述感应模块10的位置开设一个所述感应孔组20即可,通过调整所述所述感应孔组20内的所述滤光层组,使得只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能够透过,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自动调整屏幕亮暗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可行性,降低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减小整机面积的占用率。
48.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手机,所述手机包括手机本体以及如上述的集成感应装置,所述集成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机本体上。
49.在正常装配的情况下,所述感应模块10安装在所述壳体30内,且所述壳体30平放时,所述感应模块10位于所述感应孔组20的正下方。透过所述感应孔组20的可见光或者红外光则会直接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具体的,以手机为例,所述感应孔组20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30的顶部位置处,或者设置在靠近听筒位置处。从而用户在接听电话时,能够通过
所述感应模块10进行检测,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尽可能控制除红外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红外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后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控制屏幕自动亮灭的功能。
50.用户在平常使用时,则可以通过检测用户当前使用场景的可见光亮度来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用户的使用体验由当前使用场景下的可见光决定,当光线较强时,则需要提高屏幕亮度当光线较暗时,则需要降低屏幕亮度,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所述滤光层组的作用下,尽可能控制除可见光之外的光无法通过所述感应孔组20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可见光透过所述滤光层组投射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从而实现检测可见光光线的量,从而实现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
51.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在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检测精度,所述滤光层组需要过滤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之外的光线。具体的,可见光波长为550nm,红外光波长为850nm。所述滤光层组由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组成,所述第一滤光层用于透过红外光以及可见光,也即仅红外光和可见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一滤光层;所述第二滤光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层上,所述第二滤光层用于通过可见光,也即仅可见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滤光层。
52.具体的,所述第一滤光层为红外油墨层(ir油墨层),采用丝印的方式,将所述第一滤光层覆盖在所述滤光层组上,从而保证只有可见光和红外光能够透过,所述第二滤光层为扩散白油层,所述第二滤光层只有可见光能够透过,并使通过此孔的光线打散均匀化。所述第一滤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6%~12%,所述第一滤光层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所述第二滤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27%~43%。
5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进行结合后,利用油墨的透过率同时管控可见光和红外光,外界的光线穿过所述感应孔组20后会传输到所述感应模块10上。其中所述感应模块10通过接收到的可见光光线的量差异来自动调整屏幕的亮暗,通过接收到的红外光多少来实现屏幕亮/灭屏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滤光层和所述第二滤光层结合后,对可见光的透过率为1%~3%,对红外光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5%。
54.本发明技术方案将自动调整屏幕亮暗的功能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功能集成到所述感应模块10,在所述壳体30对应所述感应模块10的位置开设一个所述感应孔组20即可,通过调整所述所述感应孔组20内的所述滤光层组,使得只有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能够透过,保证所述感应模块10自动调整屏幕亮暗以及自动调整屏幕亮灭的可行性,降低整个生产制造成本增加,且减小整机面积的占用率。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