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10:39: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锁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动车电池盒通常采用自带的机械锁将电池盒锁在车架上,而机械锁是采用钥匙进行开关控制,车主大多会携带多把钥匙,由于电动车上的钥匙比较多,在开锁和关锁时极为不方便,为解决现有的电动车电池盒开锁的繁琐,设计了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以解决现有电池盒锁普遍采用钥匙开关的机械锁,导致车主开锁不方便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包括锁壳体、锁体和电机,锁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电机的放置位,锁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容纳锁体的滑道;
6.电机的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用于限位锁体在滑道内移动的凸轮;
7.锁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机驱动的电路板;
8.锁壳体还装配设置有后座体。
9.进一步的,锁体包括锁销和弹簧,锁销对应设置在滑道内,锁销内设有用于容纳弹簧的空腔,弹簧的一端与锁销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锁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10.锁销靠近凸轮的一侧壁上设有供凸轮动作的豁口。
11.进一步的,锁壳体内设有若干与后座体固定用的固定杆,固定杆内侧设有装配孔;
12.锁壳体上还固定设置有若干与车架固定用的安装杆,安装杆内侧设有安装孔,电池盒锁通过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13.后座体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对位固定件,对位固定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对位固定件对称设置,对位固定件上设有与装配孔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贯穿安装板,后座体通过螺栓与锁壳体固定连接。
14.进一步的,每组对位固定件包括卡合板和固定块,卡合板固定设置在安装板的侧壁上,固定块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固定块的侧壁与卡合板固定连接;
15.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用于限位电机的支撑块;
16.安装板上设有与安装杆对应的贯穿孔。
17.进一步的,电路板上集成有主控单元u2,主控单元u2连接有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与电机输入端电连接;
18.主控单元u2分别通过lc滤波电路和通讯模块连接电动车电源端;
19.主控单元u2还连接有辅助电路一。
20.进一步的,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单元u3,电机驱动单元u3的vcc管脚通过连
接端口j1连接电动车电源端,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1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4管脚,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2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3管脚,电机驱动单元u3的out1管脚和out2管脚通过连接端口j3连接电机输入端;
21.电机驱动单元u3还连接有辅助电路二;辅助电路二包括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电容c9连接在电机驱动单元u3的out1管脚和out2管脚之间;
22.电容c10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vcc管脚,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23.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2管脚,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24.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1管脚,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电阻r6,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gnd管脚;
25.电阻r6与电机驱动单元u3的gnd管脚之间连接有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6管脚和通过电容c11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26.进一步的,lc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一端与连接端口j1的1管脚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
27.还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1的阴极端连接在电感l1与连接端口j1之间的连接线路上,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电感l1与主控单元u2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分别并联连接有电容c3和电容c4,电容c3和电容c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连接。
28.进一步的,通讯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阴极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p14管脚,二极管d2的阳极端分别连接主控单元u2的p15管脚和电阻p7,电阻p7的另一端与连接端口j1的3管脚连接。
29.进一步的,辅助电路一包括电阻r1,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p00管脚,主控单元u2的p00管脚还通过电容c5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主控单元u2的vcap管脚与dvss管脚之间并联连接有电容c6和电容c7,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与dvss管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8,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还连接有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端通过电阻r2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5管脚。
30.进一步的,主控单元u2还连接有连接端口j2,连接端口j2的1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连接端口j2的2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27管脚,连接端口j2的3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1管脚,连接端口j2的4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3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通过远程控制电路板驱动电机,电机带动凸轮旋转,实现锁销动作,该电池盒锁不单独使用钥匙开锁,增加了车主出行的便利;
3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结构简单易制作,操作方便,现场操作效果好,使用范围广泛,可进行大量推广。
附图说明
3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部分细节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体、电机和凸轮俯视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座体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主控单元u2电路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机驱动模块电路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滤波电路图;
4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通讯模块电路图;
4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辅助电路一电路图;
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口j1和连接端口j2电路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锁壳体;101-固定杆;102-安装杆;2-锁体;201-锁销;2011-豁口;202-弹簧;3-电机;4-凸轮;5-电路板;6-后座体;601-安装板;602-对位固定件;6021-卡合板;6022-固定块;603-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4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51.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动车智能电池盒锁,包括锁壳体1、锁体2和电机3,锁壳体1内设有用于容纳电机3的放置位,锁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容纳锁体2的滑道;
52.电机3的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用于限位锁体2在滑道内移动的凸轮4;
53.锁壳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机3驱动的电路板5;
54.锁壳体1还装配设置有后座体6。
55.如图3所示,锁体2包括锁销201和弹簧202,锁销201对应设置在滑道内,锁销201内设有用于容纳弹簧202的空腔,弹簧202的一端与锁销201固定连接,弹簧202的另一端与锁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
56.锁销201靠近凸轮4的一侧壁上设有供凸轮4动作的豁口2011。
57.锁壳体1内设有若干与后座体6固定用的固定杆101,固定杆101内侧设有装配孔;
58.锁壳体1上还固定设置有若干与车架固定用的安装杆102,安装杆102内侧设有安装孔,电池盒锁通过螺栓与车架固定连接;
59.如图4所示,后座体6包括安装板601,安装板601上固定设置有对位固定件602,对位固定件602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对位固定件602对称设置,对位固定件602上设有与装配孔对应的安装孔,安装孔贯穿安装板601,后座体6通过螺栓与锁壳体1固定连接。
60.每组对位固定件602包括卡合板6021和固定块6022,卡合板6021固定设置在安装板601的侧壁上,固定块6022固定设置在安装板601上,固定块6022的侧壁与卡合板6021固定连接;
61.安装板60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限位电机3的支撑块603;
62.安装板601上设有与安装杆102对应的贯穿孔。
63.电路板上集成有主控单元u2,主控单元u2连接有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与电机输入端电连接;
64.主控单元u2分别通过lc滤波电路和通讯模块连接电动车电源端;
65.主控单元u2还连接有辅助电路一。
66.如图5和图6所示,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电机驱动单元u3,电机驱动单元u3的vcc管脚通过连接端口j1连接电动车电源端,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1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4管脚,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2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3管脚,电机驱动单元u3的out1管脚和out2管脚通过连接端口j3连接电机输入端;
67.电机驱动单元u3还连接有辅助电路二;辅助电路二包括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电容c9连接在电机驱动单元u3的out1管脚和out2管脚之间;
68.电容c10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vcc管脚,电容c10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69.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2管脚,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70.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in1管脚,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电阻r6,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机驱动单元u3的gnd管脚;
71.电阻r6与电机驱动单元u3的gnd管脚之间连接有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6管脚和通过电容c11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72.如图7所示,lc滤波电路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一端与连接端口j1的1管脚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
73.还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1的阴极端连接在电感l1与连接端口j1之间
的连接线路上,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电感l1与主控单元u2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分别并联连接有电容c3和电容c4,电容c3和电容c4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端连接。
74.如图8所示,通讯模块包括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阴极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p14管脚,二极管d2的阳极端分别连接主控单元u2的p15管脚和电阻p7,电阻p7的另一端与连接端口j1的3管脚连接。
75.如图9所示,辅助电路一包括电阻r1,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主控单元u2的p00管脚,主控单元u2的p00管脚还通过电容c5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主控单元u2的vcap管脚与dvss管脚之间并联连接有电容c6和电容c7,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与dvss管脚之间连接有电容c8,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还连接有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端通过电阻r2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5管脚,通过发光二极管d1反映主控单元u2的工作状态。
76.如图10所示,主控单元u2还连接有连接端口j2,连接端口j2的1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cc管脚,连接端口j2的2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27管脚,连接端口j2的3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p31管脚,连接端口j2的4管脚连接主控单元u2的dvss管脚。
77.电路工作逻辑:开锁:主控单元u2通过连接端口接收到中控(车辆ecu)的开锁指令后,控制电机驱动单元u3工作,电机驱动单元u3通过a/b焊接导线连接电机,驱动电机正向转动,直到主控单元u2通过电机工作电流采样电阻r6检测到电机过流时,主控单元u2控制电机驱动单元u3停止工作,电机停止转动,此时锁销收回,完成开锁(这部分需要机械配合同步完成)。主控单元u2延时3秒钟后,控制电机驱动单元u3让电机反向转动,直到电机过流停止转动,锁销回位;
78.关锁:锁头插入锁孔,锁销会将锁头锁住,这部分功能由机械结构独立完成,电路不参与控制。
79.本方案实施时,关锁时:由锁销斜面开始移动,锁销的斜面沿滑道向内挤压,由此压缩弹簧积攒弹性势能,当锁销被压缩至与锁壳体侧面平齐,则等待锁销与锁孔对齐,对齐时弹簧积攒的弹性势能释放使锁销弹出,伸进锁孔,卡住电池仓部位;开锁时:远程控制端(手机app,小程序等)发出开锁信号,信号由控制端传递给服务器,服务器再将开锁信号传递给电动车中控单元,中控单元将信号传递给电池仓锁上的电路板,电路板将信号传递给电机,电机旋转带动凸轮旋转,凸轮旋转带动锁销向内移动,当电路板检测到电机上的堵转电流后停止电机旋转,此时锁打开,然后电路板再给电机反转信号,电机反转归位,弹簧将锁销弹出,开锁完成。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