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0:58: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的周边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视频终端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视疲劳、眼部刺激、眼红、视力模糊等眼部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一个重要的病因是用户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屏幕亮度高于电子设备背景亮度,从而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侧形成亮区,但在电子设备背面侧形成暗区,这样就导致了屏幕亮度和电子设备背景亮度之间的不协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用户眼睛根据背景环境调节的瞳孔大小和显示屏亮度不相适应,长时间盯着显示屏阅读就很容易视觉疲劳,影响视觉健康。
3.在众多的视频终端中,手机的应用最为普遍,因此在用户使用手机过程中解决屏幕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问题最为迫切。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除了显示屏外,还集成了众多传感器及发光元件,其中就包括设于手机正面听筒附近的光线感应器,以及设于手机背面的闪光灯。
4.在初步的解决屏幕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现有方案中,利用设置于听筒附近的光线传感器监测周围环境的亮度,然后再根据检测值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然而,这种方案,一方面在屏幕亮度调低至接近极限值时同样会引发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在黑暗环境下使用时,光线传感器还会接收用户面部反射的显示屏的光线,因此不能准确反映背景环境的亮度,从而难以准确协调屏幕与背景之间的亮度。
5.在进一步的解决屏幕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现有方案中,还叠加利用了设于手机背面的闪光灯,即根据周围环境的亮度的检测值自动打开闪光灯进行补光协调屏幕与背景之间的亮度。但是,第一,闪光灯通常的用途是手电筒或拍照补光,其主要适用于照亮中远距离物体若没有合适的反射面,补光强度容易过高或过低;第二,由于闪光灯固定设置在手机背面的边缘或转角处,如此在开启补光后左右补光不均匀;第三,由于仅仅检测环境亮度并以此作为补光模式的触发条件,该触发条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屏幕与背景亮度的协调度,从而导致要么不必要地启动补光,要么补光强度过低或过高。因此,现有的利用手机固有的闪光灯进行补光技术方案仍然无法充分保障用户视觉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用户在暗光环境下使用移动终端时可适当进行补光以保障用户视觉健康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的非边缘线区域,并在附接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之前相对所述移动终端独立;
9.所述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包括壳体及电路板,
10.所述壳体上设有感光孔槽、设于所述感光孔槽外围的多个导光孔槽以及位于所述感光孔槽与导光孔槽之间的挡光部;
11.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设有视力保护控制器以及与所述视力保护控制器电连接的感光模块、通信模块和照明模块;
12.所述感光模块包括对应所述感光孔槽设置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的感光面朝向移动终端的背侧,所述感光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13.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通信连接,且至少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传输的反映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
14.所述视力保护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并根据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向所述照明模块输出照明控制信号或照明调节信号;
15.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对应所述导光孔槽设置的发光元件,用于根据所述照明控制信号发光,或者根据所述照明调节信号调节发光的亮度,以使所述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相匹配。
16.优选地,所述感光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照明模块发光后以预设模式继续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17.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接收在所述照明模块发光后所述移动终端传输的反映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
18.所述视力保护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向所述照明模块输出照明控制信号或照明调节信号;
19.所述照明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照明调节信号进一步调节发光的亮度,以使所述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相匹配;
20.所述照明控制信号包括第一侧控制信号与第二侧控制信号,所述第一侧控制信号用于指示调节所述移动终端显示屏的亮度,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第一侧控制信号;所述照明模块用于根据第二侧控制信号发光,以使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与所述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
21.优选地,所述照明调节信号包括第一侧调节信号与第二侧调节信号,所述第一侧调节信号用于指示调节所述移动终端显示屏的亮度;
22.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第一侧调节信号;所述照明模块用于根据第二侧调节信号发光,以使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与所述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
23.优选地,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第二侧调节信号包括所述发光元件的开启数量以及对应的驱动电流大小。
24.优选地,所述导光孔槽为长条形,所述导光孔槽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感光孔槽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导光孔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多个发光元件呈两列分布在所述感光模块的感光元件的左右两侧,每一列所述发光元件对应一个所述导光孔槽设置。
25.优选地,所述感光模块用于在所述照明模块发光后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26.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照明参考值对应的环境光亮度低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第二照明参考值反映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高于第二预设值时,所述视力保护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照明参考值及第二照明参考值产生照明控制信号。
27.优选地,所述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线组件,所述电连接线组件的一头与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面接口连接,另一头分别与所述感光模块、通信模块、视力保护控制器以及照明模块电连接;
28.所述电连接线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侧面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电源管理模块连接,以至少传输从所述移动终端取得并用以输送至所述感光模块、视力保护控制器以及照明模块的电能。
29.优选地,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通信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30.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包括壳体与电路板,电路板上的感光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亮度,感光模块包括感光元件,由于感光元件对应壳体的感光孔槽设置,感光面朝向移动终端的背侧,并且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开屏幕光亮的发射光线,因此该检测可准确地反映环境光的光强,从而产生有利于后续的照明控制的第一照明参考值。
31.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还设有通信模块并至少用于接收来自移动终端的反映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如此,综合第一照明参考值在需要进行照明时护眼照明控制器可以产生这样照明控制信号:照明模块根据该照明控制信号进行照明,使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与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从而避免过早照明、照明过强或照明太弱等照明不适当的情形。
32.由于壳体在感光元件与照明模块的发光元件之间设有挡光部,因此在发光元件发光后,挡光部可以对发光元件的横向光线进行遮挡,避免发光元件的光线对感光元件的检测带来干扰,从而在照明模块初次发光以实现有利于视力保护的照明氛围后,方便感光模块准确地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强度值以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进而视力保护控制器结合第二照明参考值准确地进行反馈调节控制以产生照明调节信号,照明模块根据该照明调节信号形成更加适合的照明氛围,特别是能够适应环境光亮度发生变化的情形,例如用户手持移动终端在不同照明程度的环境走动。
33.此外,由于护眼照明控制装置在附接于移动终端背面之前相对移动终端独立,因此,在左右居中地被附接于移动终端背面的非边缘区域时,照明模块可以做到左右照明均匀,从而更好地在移动终端背面一侧充分照亮设定范围的空气或邻近的物体形成足够的漫反射,进而形成有利于保障视力健康的照明氛围。
34.本发明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35.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36.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附接于移动终端背面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38.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附接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图5中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图5中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图7中结构的俯视图;
44.图9为图8中沿ix-i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图8中沿xi-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号说明
[0047][0048]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请参照图1至图10,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的非边缘线区域,并在附接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之前相对移动终端200独立;
[0050]
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包括壳体10及电路板60,
[0051]
壳体10上设有感光孔槽111、设于感光孔槽111外围的多个导光孔槽112 以及位于感光孔槽111与导光孔槽112之间的挡光部14;
[0052]
电路板60安装在壳体10内,并设有视力保护控制器61以及与视力保护控制器61电连接的感光模块62、通信模块63和照明模块64;
[0053]
感光模块62包括对应感光孔槽111设置的感光元件20,感光元件20的感光面朝向移动终端200的背侧,感光模块62用于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0054]
通信模块63用于与移动终端200通信连接,且至少用于接收移动终端200 传输的反映移动终端200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
[0055]
视力保护控制器61用于接收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并根据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向所述照明模块输出照明控制信号或照明调节信号;
[0056]
照明模块64包括对应导光孔槽112设置的发光元件30,用于根据照明控制信号发光,以使移动终端200背侧的背景亮度与移动终端200的屏幕亮度相匹配;
[0057]
感光模块62还用于在照明模块64发光后以预设模式继续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0058]
通信模块63还用于接收在照明模块64发光后移动终端200传输的反映移动终端200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
[0059]
视力保护控制器61还用于接收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并根据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确定是否产生照明调节信号;
[0060]
照明模块64还用于根据照明调节信号进一步调节发光的亮度,以使移动终端200的屏幕亮度与移动终端200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
[0061]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包括边缘区域和被边缘区域围绕的中心区域。至少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的主体部位附接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区域。移动终端200具有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或oled显示屏,用户手持移动终端200观看视频等应用时,如图1所示,显示屏发出的亮光将照亮人的面部。在照明不佳的暗光环境中,人眼的瞳孔的大小会大于相同显示屏亮度条件但亮光环境下的人眼瞳孔的大小,如此,长时间观看显示屏则很容易视觉疲劳影响视觉健康。
[0062]
壳体10优选地为塑胶材质并采用注塑工艺成型,当然壳体10也可以采用不锈钢等其他材质。壳体10可以通过卡扣、粘接或吸附等可拆卸方式等附接到移动终端200的背面;电路板60则优选地通过粘接或吸附等可拆卸方式等附接到移动终端200的背面。移动终端200的背面既可以指移动终端200本身的外壳背面,也可以为目前流行、用户额外为移动终端200安装的抗摔或装饰性保护外壳的背面。例如壳体10或电路板60与移动终端的背面可拆卸贴合固定,或者两个部件同时与移动终端的背面可拆卸贴合。壳体10可以通过磁吸性材质形成邻近敞口端面,从而可以与移动终端金属外壳可拆卸吸附。
[0063]
优选地,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还包括壳体10,壳体10包括顶壁11 及侧壁12,侧壁12自顶壁11边缘延伸并与顶壁11围合形成一容腔13;该电路板60固定盖合在容腔13的敞口处。如此有利于使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 100主体结构的厚度尽可能地小,从而保证发明贴附式护眼补光装置100的便携性。感光孔槽111及导光孔槽112则开设在顶壁11上。感光孔槽111、导光孔槽以及下面实施例中的过线孔槽121既可以是孔,也可以是槽。优选地,
对应于每一个导光孔槽112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30。
[0064]
电路板60既用于近地为感光元件20及发光元件30提供驱动电路、控制电路以及提供承载平台,还用于提供用于安装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的安装面。通过连接电连接线组件,至少可通过移动终端200给感光元件20及发光元件30供电,为了利用移动终端200进行补光控制。在优选地的实施中,若将壳体10设置成扁平的盒状,那么相比在垂直于移动终端200背面的方向上将壳体10设置成封闭状,直接利用电路板60盖合壳体10的敞口,有利于使补光主体的厚度尽可能地小,从而保证发明贴附式护眼补光装置100的便携性。
[0065]
视力保护控制器61具体地为芯片,视力保护控制器61与感光模块62之间、视力保护控制器61与通信模块63之间以及视力保护控制器61与照明模块64之间的电连接关系以及信号传递的方式就单个环节而言可以采用现有的方式。感光模块62包括感光元件20以及与感光元件20相连的驱动电路;通信模块63可以为无线通信模块63也可以为有线通信模块63,在有线通信的实施例中,通信模块63可以包括type c,或者micro usb等手机常见的有线通信接口单元;照明模块64包括发光元件30,例如led,以及与发光元件 30连接的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包括可用于控制发光元件30启闭以及发光功率。
[0066]
第一照明参考值可以为环境光光强值,也可以为经过换算的环境光光强等级,例如将环境光的强弱程度分为10个等级。第二照明参考值可以为移动终端200屏幕的背光亮度值,也可以为屏幕最大亮度的百分比,例如20%的亮度。照明控制信号既可以仅指示照明模块64发光,也可以同时指示照明模块64 发光和指示调节屏幕的亮度。
[0067]
假设将环境光的强弱程度由弱至强分为10个等级,屏幕亮度按屏幕最大亮度的百分比进行衡量,那么在第一照明参考值反映的环境光的光强值为3,且第二照明参考值反映的屏幕亮度为20%时,照明控制信号可以仅指示照明模块64以环境光强值5作为照明目标而发光;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照明参考值反映的环境光的光强值为2,且第二照明参考值反映的屏幕亮度为30%时,照明控制信号可以既指示照明模块64以环境光强值6作为照明目标而发光,又指示调节移动终端200显示屏的亮度至25%,此时通信模块63还用于将照明控制信号发送至移动终端200。
[0068]
由于用户可能在不同环境光亮度的物理空间之间移动,或者用户所处的物理空间以及移动终端200的姿态不属于一般的情形,因此,仅依赖初次护眼照明前的环境光亮度的检测结果进行照明,则可能导致护眼照明效果不理想的状态。通过在照明模块64初次发光后继续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接收反映当下移动终端200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从而方便视力保护控制器61进行反馈调节控制,进而使护眼照明控制装置能够更好地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并进行照明。
[0069]
为了防止在照明模块64初次发光后对感光元件20的后续检测造成干扰,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发光元件30与感光元件20之间的挡光部14。如此,挡光部14可以遮挡发光元件30直射感光元件20的光线。
[0070]
为了方便安装,视力保护控制器61、感光模块62、通信模块63和照明模块64集成安装在同一块电路板60上。
[0071]
本发明的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附接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包括壳体10与电路板60,电路板60上的感光模块62用于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感光模块62包括感光元件20,由于感光元件20对应壳体10的感光孔槽111设置,感光面朝向移动终端200
的背侧,并且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开屏幕光亮的发射光线,因此该检测可准确地反映环境光的光强,从而产生有利于后续的照明控制的第一照明参考值。
[0072]
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还设有通信模块63并至少用于接收来自移动终端200的反映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如此,综合第一照明参考值在需要进行照明时视力保护控制器61可以产生这样照明控制信号:照明模块64 根据该照明控制信号进行照明,使移动终端200的屏幕亮度与移动终端200 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从而避免过早照明、照明过强或照明太弱等照明不适当的情形。
[0073]
由于壳体10在感光元件20与照明模块64的发光元件30之间设有挡光部 14,因此在发光元件30发光后,挡光部14可以对发光元件30的横向光线进行遮挡,避免发光元件30的光线对感光元件20的检测带来干扰,从而在照明模块64初次发光以实现有利于视力保护的照明氛围后,方便感光模块62准确地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强度值以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进而视力保护控制器61结合第二照明参考值准确地进行反馈调节控制以产生照明调节信号,照明模块64根据该照明调节信号形成更加适合的照明氛围,特别是能够适应环境光亮度发生变化的情形,例如用户手持移动终端200在不同照明程度的环境走动。
[0074]
此外,由于护眼照明控制装置在附接于移动终端200背面之前相对移动终端200独立,因此,在左右居中地被附接于移动终端200背面的非边缘区域时,照明模块64可以做到左右照明均匀,从而更好地在移动终端200背面一侧充分照亮设定范围的空气或邻近的物体形成足够的漫反射,进而形成有利于保障视力健康的照明氛围。
[0075]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2及图3,可以理解的是,若仅控制照明模块64 进行护眼照明,那么容易出现以下情形:若屏幕亮度过高,例如屏幕最高亮度的90%,且根据实际情况照明模块64最高能将环境光强值改变至7(将环境光的强弱程度由弱至强分为10个等级),而根据既定的评判标准这种情形屏幕亮度与背景光亮度不属于理想的协调状态。为了增大本发明护眼照明控制装置的适应范围,
[0076]
感光模块62还用于在照明模块64发光后以预设模式继续(例如继续一次或者继续循环多次)检测移动终端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0077]
通信模块63还用于接收在照明模块64发光后移动终端传输的反映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的第二照明参考值;
[0078]
视力保护控制器61还用于接收第一照明参考值以及第二照明参考值向照明模块输出照明控制信号或照明调节信号;
[0079]
照明模块64还用于根据照明调节信号进一步调节发光的亮度,以使移动终端背侧的背景亮度与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相匹配;
[0080]
照明控制信号包括第一侧控制信号与第二侧控制信号,第一侧控制信号用于指示调节移动终端200显示屏的亮度,通信模块63还用于向移动终端200 发送第一侧控制信号;照明模块64用于根据第二侧控制信号发光,以使移动终端200的屏幕亮度与移动终端200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
[0081]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接收到第一侧控制信号后可以调节显示屏的亮度,例如调节自发光的oled的亮度,或液晶显示屏的背光亮度。即,通过使照明控制信号在包括第二侧控制信号外还包括第一侧控制信号,移动终端200这一侧调节屏幕的亮度,而与此同时照明模块64发光进行补光照明,从而屏幕亮度与背景光亮度可以达到更理想的协调状态,并
且还能以更低的照明功率达到,例如将屏幕亮度从90%降低至20%,而照明模块64仅需将环境光强值增强至5。
[0082]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在用户手持移动终端200进入暗光背景时,为了解决屏幕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问题,在初次照明后,若仅仅将屏幕亮度调暗,则即使将屏幕调节至最暗可能仍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或者因为屏幕亮度过暗使得屏幕失去原有的功用;如果仅仅照明,在某些设定的前提下,例如屏幕亮度较高以及物理空间过于开阔时,即使将照明控制在最大强度,仍然无法解决屏幕亮度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问题。为了更大程度地解决该问题,增加本发明护眼照明控制装置的适应范围,照明调节信号包括第一侧调节信号与第二侧调节信号,第一侧调节信号用于指示调节移动终端200显示屏的亮度;通信模块 63还用于向移动终端200发送第一侧调节信号;照明模块64用于根据第二侧调节信号发光,以使移动终端200的屏幕亮度与移动终端200背侧的背景亮度相匹配。
[0083]
本实施例中,将照明调节信号细分为包括两侧的控制信号,即包括用于照明模块64的第二侧调节信号,也包括供移动终端200调节控制屏幕的第二侧调节控制信号,从而增大了调节范围,在更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屏幕亮度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问题。
[0084]
进一步地,请进一步参照图3、图5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照明模块64 包括多个发光元件30,第二侧调节信号包括发光元件30的开启数量以及对应的驱动电流大小。
[0085]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发光元件30,一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位置进行发光,从而更好使特定范围的物体或空气产生漫反射,形成有利的环境光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发光元件30的开启数量也可以达到更大的光强范围。针对每一个发光元件30对其电流也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其亮度,结合发光元件30 的开启数量,可以更大程度地控制照明模块64对环境光亮度的调节范围。
[0086]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对左右两侧的环境光亮度进行调节,以尽可能达到均匀的效果,导光孔槽112为长条形,导光孔槽112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感光孔槽111的左右两侧,两个导光孔槽11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多个发光元件30呈两列分布在感光模块62的感光元件20的左右两侧,每一列发光元件30对应一个导光孔槽112设置。
[0087]
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各设一个导光孔槽112,并且每一个导光孔槽112 内均设有多个发光元件30,从而可以更好地通过自适应控制调节环境光亮度。
[0088]
优选地,为了更方便地对环境光亮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以及让用户更好地习惯与适应本发明护眼照明控制装置的调节机制,感光模块62用于在照明模块64发光后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并据此产生第一照明参考值。
[0089]
进一步地,在第一照明参考值对应的环境光亮度低于第一预设值,且第二照明参考值反映的移动终端200屏幕亮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视力保护控制器 61根据第一照明参考值及第二照明参考值产生照明控制信号。
[0090]
本实施例中,接着前面实施例中的例子,假设将环境光的强弱程度由弱至强分为10个等级,屏幕亮度按屏幕最大亮度的百分比进行衡量,那么在第一照明参考值反映的环境光的光强值为2低于第一预设值5,且第二照明参考值反映的屏幕亮度为30%高于第二预设值20%时,视力保护控制器61可以根据第一照明参考值衡量第二照明参考值偏离理想屏幕亮度的程度,也可以根据第二照明参考值衡量第一照明参考值偏离理想环境光光强值的程度,然后综合第一照明参考值及第二照明参考值产生照明控制信号,该照明控制信号既
可以仅指示照明模块64发光,例如以环境光强值5作为护眼照明目标而发光;也可以同时指示照明模块64以环境光强值5为目标而发光且指示移动终端200以屏幕亮度25%或20%背光。
[0091]
进一步地,请进一步参照3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还包括电连接线组件,电连接线组件的一头与移动终端200的侧面接口连接,另一头分别与感光模块62、视力保护控制器61以及照明模块64电连接;
[0092]
电连接线组件用于通过移动终端200的侧面接口与移动终端200的电源管理模块连接,以至少传输从移动终端200取得并用以输送至感光模块62、视力保护控制器61以及照明模块64的电能。
[009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连接线组件可以为感光模块62、通信模块63、视力保护控制器61以及照明模块64从移动终端200取电,而视力保护控制器61无需自备电源装置,如此可以减轻护眼照明控制装置的重量并减少其体积,从而保证护眼照明装置的便携性。
[0094]
可以理解的是,有线通信连接对于电接触的要求更高,在实际应用中以带 micro usb接头的数据实现为例,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数据线与移动终端 200连接后虽然可以实现充电功能,但却无法实现数据传输。因此,为更加方便用户使用。优选地,通信模块63与移动终端200通信建立蓝牙通信连接。通过既利用通信模块63与移动终端200通信连接,又利用电连接线组件从移动终端200取电,从而形成了有线用于供电,而无线用于信号传输的连接架构,从而既保证了电能的传输,又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蓝牙通信为成熟无线通信技术,相应的零配件采购成本低,因此有利于保证无线通信的可靠性以及护眼照明控制装置的生产成本。
[0095]
进一步地,电路板60上设有连接器接口66,电连接线组件包括排线40、第一连接器50及第二连接器70;排线40一头与第一连接器50连接,第一连接器50用于与移动终端200的侧面接口可插拔连接;排线40另一头与第二连接器70连接,第二连接器70用于与连接器接口66可插拔连接,如图6所示。
[0096]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60、电连接线组件及移动终端200两两可拆卸连接,壳体10与电路板60作为一个整体可轻易地从一个移动终端200拆卸并安装另一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并且电路板60可以搭配具有不同长度不同标准的连接器来适配不同的移动终端200,从而使得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移动终端200以及具有不同接口标准的移动终端200。如此,对移动终端200的便携性影响小、易于附接从而方便新用户接纳,从而利于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的推广。
[0097]
替代地,电路板60上也可以不设置连接器接口,此时,排线40的另一头也不设置第二连接器,排线40的另一头可焊接至电路板60,如图4所示。
[0098]
进一步地,过线孔槽121开设在侧壁12的远离顶壁11的边缘处而呈开放的结构,所述连接器接口延伸到所述过线孔槽121内。从而用户可以使用与原来移动终端200侧面接口适配的连接器为移动终端200充电或与移动终端200 实现数据传输。
[0099]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2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及电路板60 的外形均为矩形,过线孔槽121居中地开设在位于靠近移动终端200的侧面接口一侧的侧壁12上,排线40自电路板60的一侧边居中地引出。
[0100]
本实施例中,由于移动终端200的侧面接口若用于充电和/或传输数据,则一般左
右居中设置,因此排线40自电路板60的一侧边居中地引出时,一方面可以参考排线40本身贴合包括壳体10及电路板60的主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排线40弯折,使排线40自身也更好地贴附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
[0101]
进一步地,侧壁12的邻近容腔13敞口的端面与侧壁12内壁面的连接处设有台阶形凹部122,电路板60的边缘部嵌置在台阶形凹部12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壳体10上设置台阶形凹部122供电路板60的边缘部嵌置,从而使得电路板60可以得到更好的限位。
[0102]
进一步地,电路板60背离容腔13的一面以及侧壁12的邻近容腔13敞口的端面均用以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可拆卸贴合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一并利用壳体10的邻近容腔13敞口的端面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贴合固定,例如通过将用于固定的不干胶涂覆在壳体10邻近容腔13敞口的端面上,同时也将不干胶涂覆在电路板60背离容腔13的一面或在电路板60的背面设置磁吸件。
[0103]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满足对于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与移动终端 200背面之间可拆卸式贴合固定的需求,提升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的可拆卸次数,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还包括磁吸件(图未示出),磁吸件设于容腔13并固定在电路板60的内侧面,磁吸件用于在电路板60背离容腔13 的一面以及壳体10的邻近容腔13敞口的端面贴合移动终端200的背面时与移动终端200的金属壳体10吸附。
[0104]
本实施例中,相比采用不干胶粘接的贴合固定的方式,通过采用磁吸件吸附的方式使得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更适于反复地贴合固定于移动终端 200的背面以及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分离,同时又不限于拆卸/贴附的次数。
[0105]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3,图7以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0 及发光元件30的顶面均低于顶壁11背离容腔13敞口的表面,如图9中的d1 大于零;壳体10在感光元件20及发光元件30之间设有挡光部14。本实施例中,由于优选地感光元件20还用于在发光元件30进行初始补光后检测移动终端200背侧的环境光亮度以提供用于进一步调节发光元件30亮度的反馈信号,因此,壳体10在感光元件20与导光元件之间设置导光部可以避免发光元件 30对感光元件20的检测带来干扰。
[0106]
进一步地,参照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挡光部14与电路板60的内侧面之间采用遮光胶水粘接。通过设置遮光胶水连接挡光部14与电路板60,如此可以避免因装配间隙或松动而产生漏光。遮光胶水通常为普通胶水添加深色遮光着色剂调制而成,例如调制的黑色胶水。
[0107]
进一步地,参照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挡光部14包括第一环形壁 15,第一环形壁15连接在感光孔槽111的边缘处,第一环形壁15自容腔13 的内壁面向靠近电路板60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环形壁15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均呈由内至外的渐扩状,第一环形壁15的内端低于感光元件20的顶面,第一环形壁15的内端通过遮光胶水与电路板60粘接。
[0108]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壁15的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呈由内至外的渐扩状,从而方便将环境的光引入至感光元件20;第一环形壁15的内端低于感光元件 20的顶面则有利于使感光元件20尽可能多地接收到环境光线。此外由于第一环形壁15最为靠近感光元件20,因此利用第一环形壁15进行遮光一方面可以实现壳体10的轻量化设计,另一方面因为第一环形壁15内端周长相对较少,因此还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遮光胶水的用量。
[0109]
进一步地,壳体10还包括设于顶壁11内侧面的第二环形壁16,第二环形壁16连接
在导光孔槽112的边缘处,第二环形壁16自顶壁11的内侧面向靠近电路板60背面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环形壁16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呈由内至外的渐扩状,第二环形壁16的内端低于发光元件30的顶面,第一环形壁 15及第二环形壁16的位于感光元件20及发光元件30之间的部位形成挡光部 14。
[0110]
本实施例中,与第一环形壁15相对应地,第二环形壁16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呈由内至外的渐扩状,如此方便将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线导出至环境,同时又不至于发光元件30的光线过于发散;第二环形壁16的内端低于发光元件30的顶面则可以使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可能通过导光孔槽112发出。此外,复用第一环形壁15及第二环形壁16以构成挡光部14,一方面简化了壳体10 的结构,另一方面同时也形成双层的挡光结构,从而提升了挡光的效果。
[0111]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2至图3,图5、图7以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壁15及第二环形壁16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均由斜面和/或锥面构成,第一环形壁15外侧入口处内壁面的倾斜角大于第二环形壁16外侧入口处内壁面的倾斜角,如图9中大于图10中的大于图9中的本实施例中,由内之外的渐扩状内壁面由斜面和/或锥面构成可以简化相应结构方便生产制造;第一环形壁15入口斜角大于第二环形壁16入口斜角,通过这种区别化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任意相邻的两个导光孔槽112发出的光束在过近的距离交叉,从而影响对于环境光亮度的检测;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地扩大第一环形壁15的入口、引入足够多的环境光线,从而提高了感光元件20检测灵敏度。优选地,第一环形壁15外侧入口处内壁面的倾斜角为60度,第一环形壁15 外侧入口处内壁面的倾斜角为30度,即图9中等于图10中的均为 60度;图9中等于30度。优选地,第二环形壁16内端的内壁面与发光元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可以方便发光元件30装入。为了更好地固定发光元件30并防止发光元件30因高温而发生氧化,第二环形壁16内填充凝固有包裹发光元件30透明胶(图未示出)。
[011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壁15包括位于外侧入口处的倾斜段151,以及连接在倾斜段151内端的直筒段152,第一环形壁15外侧入口处的内壁面形成在倾斜段151,直筒段152用于限位感光元件20的封装基台。
[0113]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环形壁15的横斜面形状设置成两段相接的形状,如此,在保证引入足够光亮的同时,又能避免占用感光元件20的安装空间,实现对感光元件20封装基台的限位,以及增强挡光部14的挡光隔离效果。优选地,参照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倾斜段151内壁面的延伸面与直筒段152内壁面的延伸面的交线高于或接近于感光元件20的顶面。
[0114]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2、图3、图5、图7以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环形壁16内端的内壁面与发光元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从而可以方便发光元件30装入。为了更好地固定发光元件30并防止发光元件30因高温而发生氧化,第二环形壁16内填充凝固有包裹发光元件30透明胶(图未示出)。
[0115]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60的内侧面与容腔13的内壁面之间填充有固定胶水。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胶水固定连接电路板60及壳体10,相比采用卡扣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是一种结构更简单的增加壳体10与电路板60之间的连接强度的
方式。胶水固定连接电路板60及壳体10后使得两者之间不易于脱离,一方面增加了耐用性,另一方面还使得视力保护照明控制装置100更适于反复地贴合固定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以及与移动终端200的背面分离。
[0116]
进一步地,参照图6,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60上设有容腔13连通的点胶孔65,点胶孔65用于在电路板60的内侧面与容腔13的内壁面之间填充固定胶水。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点胶孔65可以方便在将电路板60盖合壳体 10上的敞口,即保证电路板60与壳体10之间预设的位置关系后,在电路板 60的内侧面与容腔13的内壁面之间填充固定胶水。
[0117]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0118]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