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与流程

2022-03-19 18:44: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视疲劳、眼部刺激、眼红、视力模糊等眼部的不适症状。参照图1,这些症状一个重要的病因是用户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1’屏幕亮度高于电子设备1’背景亮度,从而在电子设备1’的屏幕侧形成亮区,但在电子设备1’背面侧形成暗区,这样就导致了屏幕亮度和电子设备背景亮度之间的不协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用户眼睛根据背景环境调节的瞳孔大小和显示屏亮度不相适应,长时间盯着显示屏阅读就很容易视觉疲劳,影响视觉健康。
3.以手机为例,手机作为智能移动终端,除了显示屏外,还集成了众多传感器及发光元件,其中就包括设于手机正面听筒附近的光线感应器,以及设于手机背面的闪光灯。在初步的解决屏幕与背景亮度不协调的现有方案中,利用设置于听筒附近的光线传感器监测周围环境的亮度,然后再根据检测值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然而,这种方案,一方面在屏幕亮度调低至接近极限值时同样会引发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在黑暗环境下使用时,光线传感器还会接收用户面部反射的显示屏的光线,因此不能准确反映背景环境的亮度,从而难以准确协调屏幕与背景之间的亮度。
4.在进一步的解决方案中:针对光线感应器,采用了多个传感器来感应环境光强,显然这一方面会增加硬件成本,另一方面,多个传感器的排布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便于用户手握,且容易因用户手部遮挡导致误判环境光强。针对环境光的增补,还叠加利用了设于手机背面的闪光灯,即根据周围环境的亮度的检测值自动打开闪光灯进行补光协调屏幕与背景之间的亮度。但是,闪光灯通常的用途是手电筒或拍照补光,其主要适用于照亮中远距离物体,并且固定设置在手机背面的边缘或转角处,如此,一方面左右补光不均匀,另一方面若没有合适的反射面,补光强度容易过高或过低,因此,利用手机固有的闪光灯进行补光以协调屏幕的亮度仍然无法充分保障用户视觉健康。
5.此外,手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保持竞争力对于手机存在多种严苛的设计要求,例如与便携性相关的手机厚度、手机重量以及抗跌落性,并且为了提升续航性,手机内部设计空间也非常有限。
6.因此,如何提出这样的技术方案仍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即适应多种类型的手机、并在不明显损害手机原有性能的前提下、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以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视力保护装置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且包括:壳体、感光元件及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获取所述感光元件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其中,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壳体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感光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壳体整体呈薄片状且用于贴附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步骤s200,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小于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s300;步骤s300,向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环境光控制信号,以驱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发光和/或改变亮度,以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以使当前环境光亮度与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相匹配,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感光元件的外围且发光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
10.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300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400,向所述移动终端输出屏幕亮度控制信号,以供所述移动终端将屏幕亮度调节至所述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
11.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300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00,关闭所述感光元件;步骤s610,周期性启动所述感光元件,并返回步骤s100。
12.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300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00,关闭所述感光元件;步骤s710,周期性启动所述感光元件;步骤s720,在启动所述感光元件期间,获取所述感光元件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步骤s730,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如果大于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740,其中,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步骤s740,向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环境光下调控制信号,以下调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发光亮度和/或关闭若干发光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并返回执行步骤s720、步骤s730和步骤s740,直至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或者全部发光元件均已关闭。
13.优选地,当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均被关闭后,在执行步骤s730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750;步骤s750,向所述移动终端输出上调屏幕亮度的控制信号,以上调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由用户在所述移动终端中输入得到,或者,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由云端下发至所述移动终端。
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所述视力保护装置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的,且包括:壳体、感光元件及多个发光元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环境亮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感光元件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其中,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壳体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感光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壳体整体呈薄片状且用于贴附于所述移动终端的背面;阈值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小于第一阈值,则运行环境光控制模块;环境光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输出环境光控制信号,以驱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发光和/或改变亮度,以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以使当前环境光亮度与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相匹配,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分别位于所述感光元件的外围且发光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
15.优选地,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屏幕亮度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输出屏幕亮度控制信号,以供所述移动终端将屏幕亮度调节至所述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所述阈值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小于第一阈值,则
还运行屏幕亮度控制模块。
16.优选地,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阈值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由用户在所述移动终端中输入得到,或者,所述第一阈值由云端下发至所述移动终端。
1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且包括:壳体、感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及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被配置为执行程序或功能电路实现任意所述的控制方法。
18.【有益效果】
19.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视力保护装置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控制方法用于处于视力保护装置中的控制电路板,获取感光元件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第一阈值后,驱动多个发光元件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控制移动终端的屏幕下调至预设区间的亮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环境光亮度与屏幕亮度相匹配;并且由于一方面驱动多个发光元件产生预设亮度的环境光,另一方面又下调屏幕亮度,从而使得无需产生过亮的环境光来匹配屏幕亮度,并减小了整体功耗(发光元件无需过亮、屏幕亮度下调),即,不会明显损害手机的续航能力,由此可见,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
20.此外,视力保护装置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从而使得视力保护装置可贴附于多种移动终端的背面,例如避开移动终端背面的摄像头矩阵或移动终端背面对应无线充电线圈的区域,改善了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采用手机壳固定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贴附的方式固定视力保护装置与移动终端,使得视力保护装置能够适配于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无需针对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制备不同的手机壳,从而减小了开模成本,使得视力保护装置的贴附更容易。
21.壳体整体呈薄片状,因此在贴附于移动终端背面后不会明显的凸出移动终端的背面,可以方便地插入裤袋等扁平状收纳空间;并且在移动终端跌落并以背面朝下的姿态滑动时,与壳体侧面冲击力对应的力臂小,因而难以使视力保护装置从移动终端上脱落,改善了视力保护装置的使用寿命。
22.由于感光元件位于壳体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而多个发光元件位于壳体的边侧且发光面朝向壳体的外侧,从而,能够减小发光元件的光源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也就是,可以避免发光元件对感光元件的检测带来干扰。
23.本发明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4.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图中:
25.图1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贴附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29.图5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发光元件驱动控制方法流程图;
30.图6为本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发光元件驱动控制方法流程图;
31.图7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请参考图2,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贴附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结构示意图,视力保护装置2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1的背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视力保护装置2用于贴附于背面中心区域,具体而言,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居中地贴附于移动终端1的背面。具体地,可以通过卡扣、粘接或吸附等可拆卸方式贴附于移动终端1的背面。移动终端1的背面既可以指移动终端1本身的外壳背面,也可以为目前流行、用户额外为移动终端1安装的抗摔或装饰性保护外壳的背面。
33.关于视力保护装置2与移动终端1的电连接方式,在一种实施例中,视力保护装置2可以通过软排线31、连接器32与移动终端电连接,具体地,视力保护装置2可以通过软排线31、连接器32与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也可以通过软排线31、连接器32从移动终端取电,其中,连接器32可以是例如type c接口、mini usb接口等,具体地,依据移动终端本身的接口类型而定。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视力保护装置2也可以与移动终端1之间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在其它实施例中,软排线31、连接器32也可以只为视力保护装置2提供电源;视力保护装置2也可以内置电池。
34.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视力保护装置2在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之前相对移动终端独立,在具体实施例中,视力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0、感光元件20、多个发光元件30及控制电路板(未示出附图标记);控制电路板位于壳体10内,感光元件20和多个发光元件30设置在控制电路板上。
35.在具体实施例中,感光元件20可以是一个感光二极管,也就是,无需采用多个感光元件20。发光元件30则用于向移动终端1的背侧发光,以增强移动终端1背侧的环境光的亮度。具体的,发光元件30优选地为led灯珠。
36.控制电路板既用于为感光元件20及发光元件30提供驱动电路、控制电路以及提供承载平台,还用于提供用于安装视力保护装置2的安装面。控制电路板背壳体10的一面以及壳体10的邻近控制电路板的端面均用以与移动终端1的背面贴合固定如此可以增大安装面的面积,从而增加贴附的牢靠性。
37.进一步地,连接器32的一端设有公头51,公头51用于与移动终端1的侧面接口连接,连接器32的内部设有连接公头51与排线31的转接电路结构,排线31自连接器32周面引出。本实施例中,相比沿连接器32与移动终端1侧面接口之间的插接方向引出,排线31从连接器32的周面引出由于排线31的弯折程度更低,因此可以更好地防止应力集中,从而提高排线31的可插拔的次数,进而提高了视力保护扁盒装置100的耐用性。
38.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器32的另一端设有母头52,母头52与公头51电连接,也就是,在公头51插入移动终端后,其它设备可以通过该母头52与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互。母头52可以与移动终端原本的接口相同,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母头52,使得视力保护装置2在复用移动终端原有接口提供电源时,还使得其它设备可以通过该母头52与移动终端进行
数据交互,即不影响移动终端的原有接口功能。
39.请参考图4,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电路板,相对于在移动终端执行控制方法,本实施例在控制电路板上执行控制方法,可以不用过多地占用移动终端的资源,从而,不会明显影响移动终端的性能,改善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公开的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步骤s100,获取感光元件20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其中,感光元件20位于壳体10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孔槽可以是孔,也可以是槽等。请参考图3,壳体10整体呈薄片状且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可以是移动终端自己的背面,也可以是移动终端保护套等的背面);壳体10中间区域设置有感光孔槽,感光元件20位于感光孔槽内,感光面朝向壳体10的外侧,从而,能够避免发光元件30的光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20,也就是,提高了感光元件20检测环境光的精度。无需多个感光元件20从不同的角度来采集环境光,并基于不同角度的数据来计算环境光,本实施例获取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可以减少运算复杂度。
41.步骤s200,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构成阈值区间,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第一阈值可以是例如5lx,第二阈值可以是例如7lx,也就是,阈值区间为例如5-7lx,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也可以根据经验来确定,或者动态调整,例如,阈值区间也可以是4-6lx、5-8lx、4-8lx等。本实施例中,如果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s300和步骤s400。
42.步骤s300,向多个发光元件30输出环境光控制信号,以驱动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30发光和/或改变亮度,以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以使当前环境光亮度与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相匹配。该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可以是手机屏幕亮度的最低值,也可以是其他合适亮度值,例如对人眼最舒适的值,如与电子书屏幕的亮度值类似,等等。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发光元件30发光,可以向移动终端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其中,多个发光元件30分别位于感光元件20的外围且发光面朝向壳体10的外侧。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30分别位于壳体10的边侧,例如方形壳体相对的两侧或多侧,再如圆形壳体上靠近外边缘的边侧。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驱动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部分发光元件发光,也可以驱动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全部发光元件发光;被驱动发光的发光元件,发光亮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预设亮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动态调节的。对于动态调节的预设亮度,可以通过用户来设置预设亮度,也可以从云端获取预设亮度,具体地,通过移动终端配套的app来获取预设亮度,并将该预设亮度数据发送给控制电路板。对于采用动态调节预设亮度的实施例,可以根据适应不同的环境来产生预设亮度,避免预设亮度过亮或过暗。例如,在空旷的环境中,预设亮度可以亮一些,在较小的环境中,预设亮度可以暗一些。
43.步骤s400,向移动终端输出屏幕亮度控制信号,以供所述移动终端将屏幕亮度调节至所述预定的移动终端屏幕亮度,例如,供移动终端将屏幕亮度下调至预设区间的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下调屏幕的亮度,可以使屏幕亮度与当前环境光亮度匹配,并节省移动终端的功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预设区间为30%-50%,优选为40%,从而使得用户眼部更舒适,并且能够节省功耗。需要说明的是,30%-50%是以屏幕本身亮度为基准,当采用数值例如1-100来表征屏幕亮度时,预设区间可以为例如40-50,优选为40。
4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步骤s300、步骤s400之间的执行先后顺序。
45.为了减小视力保护装置的功耗,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在步骤s300之后,还包括:步骤s500,关闭感光元件20。本实施例中,通过关闭感光元件20,一方面可以减小因感光元件工作本身带来的功耗,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感光元件20触发控制电路板工作所带来的功耗。
46.为了动态调节发光元件的亮度,以使得发光元件产生的环境光超过第一阈值,请参考图5,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发光元件驱动控制方法流程图,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之后,还包括:
47.步骤s610,周期性启动感光元件20。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周期的具体时长。
48.步骤s620,在启动感光元件20期间,获取感光元件20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
49.步骤s630,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具体地,可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如果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第一阈值,则执行步骤s640。
50.步骤s640,向多个发光元件30输出环境光上调控制信号,以上调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30发光亮度。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增加被驱动发光的发光元件30数量来上调发光亮度,也可以上调发光元件本身的亮度来上调发光亮度。并返回执行步骤s620、步骤s630和步骤s640,直至当前的环境光亮度超过第一阈值。
51.为了动态调节发光元件的亮度,以使得发光元件产生的环境光小于第二阈值,请参考图6,为本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发光元件驱动控制方法流程图,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500之后,还包括:
52.步骤s710,周期性启动感光元件20。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610和步骤s710是同一个步骤。
53.步骤s720,在启动感光元件20期间,获取感光元件20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620和步骤s720是同一个步骤。
54.步骤s730,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本实施例中,如果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740,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630和步骤s730可以由同一个动作来执行,也就是,在获取当前的环境光亮度之后,可以将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分别与第一阈值、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当然,也可以将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先与第一阈值比较,如果大于第一阈值,则将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先与第二阈值比较;反之,也可以将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先与第二阈值比较,如果小于第二阈值,则将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先与第一阈值比较。
55.步骤s740,向多个发光元件30输出环境光下调控制信号,以下调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30发光亮度。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减少被驱动发光的发光元件30数量来下调发光亮度,也可以下调发光元件本身的亮度来下调发光亮度。并返回执行步骤s720、步骤s730和步骤s740,直至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第二阈值。
5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使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匹配,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730时,如果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大于第二阈值,则执行步骤s750;
57.步骤s750,向移动终端输出上调屏幕亮度的控制信号,以上调移动终端的屏幕亮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向移动终端输出上调屏幕亮度的控制信号后,移动终端可以自行上调屏幕亮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步骤s740与步骤s750之间的执行先后
顺序。
58.为了避免视力保护装置一直处于工作模式,减小整体功耗,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判断移动终端是否亮屏;如果亮屏,则执行步骤s100,否则,不执行步骤s100。具体地,可以通过亮屏时移动终端输出的触发信号来触发启动步骤s100,也可以周期性启动判断操作,判断是否亮屏。
5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由用户在移动终端中输入得到,或者,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由云端下发至移动终端。具体地,可以为移动终端配套app,用户在app上输入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也可以由app接收云端下发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在具体实施例中,当采用云端下发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时,云端可以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从而使得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更具有适应性,由此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
60.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视力保护装置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视力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0、感光元件20、多个发光元件30及控制电路板。
61.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电路板,请参考图7,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视力保护装置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包括:环境亮度获取模块100、阈值判断模块200、环境光控制模块300和屏幕亮度控制模块400,其中:
62.环境亮度获取模块100用于获取感光元件20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其中,感光元件20位于壳体10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感光面朝向壳体10的外侧,壳体10整体呈薄片状且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
63.阈值判断模块200用于判断当前的环境光亮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如果小于第一阈值,则运行环境光控制模块300和屏幕亮度控制模块400;
64.环境光控制模块300用于向多个发光元件30输出环境光控制信号,以驱动多个发光元件30中的若干个发光元件30发光,向移动终端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其中,多个发光元件30分别位于感光元件20的外围且发光面朝向壳体10的外侧;
65.屏幕亮度控制模块400用于向移动终端输出屏幕亮度控制信号,以控制移动终端的屏幕下调至预设区间的亮度,以使屏幕亮度与当前环境光亮度匹配。
6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亮屏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移动终端是否亮屏;如果亮屏,则运行环境亮度获取模块100,否则,不运行环境亮度获取模块100。
6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阈值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由用户在移动终端中输入得到,或者,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由云端下发至移动终端,其中,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
68.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视力保护装置,请参考图2和图3,视力保护装置用于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中心区域,并在附接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之前相对移动终端独立,视力保护装置包括:壳体10、感光元件20、多个发光元件30及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与移动终端可断开电连接;控制电路板被配置为执行程序或功能电路实现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方法。
69.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视力保护装置及控制方法、装置,视力保护装置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控制方法用于处于视力保护装置中的控制电路板,获取感光元件采集到的当前环境光亮度,当当前的环境光亮度小于第一阈值后,驱动多
个发光元件提供预设亮度的环境光,控制移动终端的屏幕下调至预设区间的亮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环境光亮度与屏幕亮度相匹配;并且由于一方面驱动多个发光元件产生预设亮度的环境光,另一方面又下调屏幕亮度,从而使得无需产生过亮的环境光来匹配屏幕亮度,并减小了整体功耗(发光元件无需过亮、屏幕亮度下调),即,不会明显损害手机的续航能力,由此可见,在改善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改善用户在暗光环境使用手机时的视觉健康。
70.此外,视力保护装置用于贴附于移动终端的背面,从而使得视力保护装置可贴附于多种移动终端的背面,例如避开移动终端背面的摄像头矩阵或移动终端背面对应无线充电线圈的区域,改善了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采用手机壳固定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贴附的方式固定视力保护装置与移动终端,使得视力保护装置能够适配于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无需针对不同尺寸的移动终端制备不同的手机壳,从而减小了开模成本,使得视力保护装置的贴附更容易。
71.壳体整体呈薄片状,因此在贴附于移动终端背面后不会明显的凸出移动终端的背面,可以方便地插入裤袋等扁平状收纳空间;并且在移动终端跌落并以背面朝下的姿态滑动时,与壳体侧面冲击力对应的力臂小,因而难以使视力保护装置从移动终端上脱落,改善了视力保护装置的使用寿命。
72.由于感光元件位于壳体中间区域的感光孔槽内,而多个发光元件位于壳体的边侧且发光面朝向壳体的外侧,从而,能够减小发光元件的光源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也就是,可以避免发光元件对感光元件的检测带来干扰。
7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步骤编号(字母或数字编号)来指代某些具体的方法步骤,仅仅是出于描述方便和简洁的目的,而绝不是用字母或数字来限制这些方法步骤的顺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了,相关方法步骤的顺序,应由技术本身决定,不应因步骤编号的存在而被不适当地限制。
7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75.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