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2:43: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闸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


背景技术:

2.闸机,是一种通道阻挡装置,主要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当中,用于管理人流并规范行人出入,主要应用于地铁闸机系统、收费检票闸机系统,因此形成了付费区与非付费区。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实现一次只通过一人,可用于各种收费、门禁场合的入口通道处。
3.目前,工作人员查验通道采用闸机,工作人员需先进行人员工卡识别或身份证识别,识别通过第一道门后,再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正确后才能通过。这就避免不了相关的接触。在疫情期间,有接触就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避免接触,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包括闸机本体,所述闸机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第一闸门与第二闸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闸门和所述第二闸门均转动连接在闸机本体上,闸机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闸门或第二闸门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上设置有无接触识别机构,所述无接触识别机构用于控制驱动机构打开或关闭。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进入时,通过无接触识别机构进行工作人员的信息识别,然后无接触识别机构控制驱动机构打开,驱动机构控制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打开,此时工作人员安全通过,如果只有一道闸门打开或者均不打开,此时工作人员不能通过,不需要进行刷卡,避免接触,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8.可选的,所述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均包括两个门板,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和动力源,所述转动轴与门板固定连接,转动轴与闸机本体转动连接,所述动力源固定设置在闸机本体上,动力源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闸门通过动力源驱动两个门板通过转轴进行开合,第二闸门也通过动力源驱动两个门板通过转轴进行开合,方便了工作人员更快的通过闸机。
10.可选的,两块相互配合的所述门板相互间隔设置,间距为3~10mm。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块门板之间预留间隙,防止两块门板发生碰撞。
12.可选的,所述无接触识别机构包括第一人脸识别组件和第一虹膜识别组件,所述第一人脸识别组件固定设置在第一闸门上,所述第一虹膜识别组件固定设置在第二闸门上,第一人脸识别组件与第一虹膜识别组件均朝向工作人员进入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人
脸识别组件控制第一闸门的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一虹膜识别组件控制第二闸门的动力源驱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闸门通过第一人脸识别组件进行人脸识别,识别成功后第一人脸识别组件控制动力源,使动力源驱动第一闸门打开,供工作人员通过;第二闸门通过第一虹膜识别组件进行虹膜识别,识别成功后第一虹膜识别组件控制动力源驱动,使动力源驱动第二闸门打开,供工作人员通过。
14.可选的,所述无接触识别机构还包括第二人脸识别组件和第二虹膜识别组件,所述第二虹膜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闸门远离工作人员进入方向,所述第二虹膜识别组件控制第一闸门的动力源驱动,所述第二人脸识别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闸门远离工作人员进入方向,所述第二人脸识别组件控制第二闸门的动力源驱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人脸识别组件和第二虹膜识别组件的设置,使闸机可以进行双向通过,工作人员按照相同的识别方式,可以从闸机处查验进入,也可以从闸机处查验出去。
16.可选的,所述第一人脸识别组件与所述第二虹膜识别组件对动力源的控制方向相反,所述第二人脸识别组件与所述第一虹膜识别组件对动力源的控制方向相反。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动力源的控制方向相反,使工作人员双向进出的时候,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的打开方向都是相对工作人员的相同的方向,使工作人员双向进出时都能比较顺利。
18.可选的,所述闸门本体上转动连接有翻转屏幕,所述闸机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翻转屏幕转动的驱动件,所述翻转屏幕上设置有红外感应组件,所述红外感应组件控制驱动件驱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进行查验信息的查看时,通过红外感应组件控制驱动件驱动,使驱动件驱动翻转屏幕打开,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工作人员触碰,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20.可选的,所述闸机本体上设置有流水指示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流水指示灯指示当前闸机的工作状态,方便工作人员找到正确的闸机并通过。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无接触识别机构的设置,工作人员通过时,只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当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均成功时,即可通过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不需要进行刷卡等接触式操作,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进入方向的结构视图。
2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出去方向的结构视图。
26.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视图。
27.图4是图1中翻转屏幕的结构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0、闸机本体;110、第一闸门;111、门板;120、第二闸门;200、驱动机构;210、转动
轴;300、无接触识别机构;310、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20、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30、第二人脸识别组件;340、第二虹膜识别组件;400、翻转屏幕;410、红外感应组件;500、流水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参照图1,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包括闸机本体100,闸机本体100由两道相互平行的长方体装置构成,闸机本体100包括进入的一端和出去的一端。闸机本体100进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闸门110,闸机本体100出去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闸门120,第一闸门110和第二闸门120相互平行设置。第一闸门110包括两块门板111,第二闸门120也包括两块与第一闸机相同的门板111。每个闸门的两块门板111相互接触,两个相互接触的门板111相互接触的一侧设置为不规则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一个门板111上设置有截面为梯形的凸起,另一个门板111上对应位置开设有梯形的开口,两个门板111相互配合,使门板111之间配合更加紧密。两块相互配合的所述门板相互间隔设置,间距为3~10mm,本实施例中采用最佳距离5mm。作用是防止关门时两块门板发生碰撞,预留间隙。闸机本体100进入的方向固定设置有流水指示灯500。
32.参照图1和图2,第一闸门110与第二闸门120的门板111均转动连接在闸机本体100上,第一闸门110和第二闸门120上设置有无接触识别机构300,无接触识别机构300用于进行工作人员的无接触识别。无接触识别机构300包括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20、第二人脸识别组件330和第二虹膜识别组件340,人脸识别组件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组件对工作人员进行虹膜识别,使在满足人脸识别的情况下,一些双胞胎等情况也可以被识别出来。
33.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固定设置在第一闸门110靠近工作人员进入方向的一个门板111上,第二虹膜识别组件340固定设置在第一闸门110远离工作人员进入方向的一个门板111上。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20固定设置在第二闸门120靠近工作人员进入方向的一个门板111上,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固定设置在第二闸门120远离工作人员进入方向的一个门板111上。
34.参照图1和图3,闸机本体100上设置有驱动机构200,驱动机构200用于驱动门板111转动。驱动机构200包括转动轴210,转动轴210固定设置在门板111靠近闸机本体100的一侧,转动轴210转动连接在闸机本体100上。闸机本体100上固定设置有动力源,动力源驱动转动轴21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可以采用伺服电机,使无论工作人员从哪一端进入闸机,门板111都会向远离工作人员的方向转动。
35.其中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和第二虹膜识别组件340控制第一闸门110的动力源驱动,并且二者驱动动力源的方向不同;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20和第二人脸识别组件330控制第二闸门120的动力源驱动,并且二者驱动动力源的方向不同。
36.参照图2和图4,闸机本体100上转动连接有翻转屏幕400,翻转屏幕400沿打开或闭合的方向转动连接在闸机本体100上,翻转屏幕400上设置有红外感应组件410,工作人员可以用手对红外感应组件410进行感应。闸机本体100上设置有驱动件,驱动件用于驱动翻转屏幕400反翻转,红外感应组件410用于控制驱动件驱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可以采用电机。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无感、无接触式双重查验员工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通过流水指示灯500找到合适的闸机,当工作人员通过闸机进入时,通过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成功后,第一人脸识别组件310控制动力源驱动,通过动力源驱动门板111打开,此时第一闸门110打开。同时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20对工作人员进行虹膜识别,当虹膜识别成功后,第一虹膜识别组件320控制动力源驱动,通过动力源驱动门板111打开,此时第二闸门120打开。如果工作人员想查看查验信息,此时工作人员用手感应红外感应组件410,红外感应组件410控制翻转屏幕400打开,然后进行信息查验。
38.当工作人员要从闸机的另一端出来时,重复上述步骤进行人员验证,时工作人员可以双向通过闸机,且不需要进行接触。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