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针头及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14:14: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头及注射器。


背景技术:

2.整容又称整复外科或成形外科,治疗范围主要是皮肤、肌肉以及骨骼等创伤、疾病,先天性或后天性组织或器官的缺陷与畸形。治疗包括修复与再造两个内容,以手术方法进行字体的各种组织移植,也可采用异体、异种组织或组织代用品来修复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组织缺损或畸形,以改善或恢复生理功能和外貌。
3.在传统的微整形手术中,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注射或骨膜上注射的时候,通常将需要注射的组织代用品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打入注射器内,随后给注射器安装上针头,即可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注射或骨膜注射,以达到微整形的目的。
4.但是,发明人认为,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在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注射或骨膜上注射的时候,医护人员难以对皮下血管的位置进行精确分辨,注射针头极易扎破皮下血管,若此时对皮下进行注射,会导致皮下淤血,乃至组织代用品进入血管造成血管栓塞,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本技术提供一种针头及注射器。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针头,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针头,包括针管和针座,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将针管分隔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所述分隔组件将针座分隔为注射腔和回流腔,所述下腔室和回流腔相连通,所述上腔室和注射腔相连通,所述下腔室的长度长于上腔室的长度,所述注射腔与针座底部开口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注射或骨膜上注射的时候,针管首先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随着针管的进一步运动,针管的尖端刺入皮肤,在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下腔室的尖端首先与患者皮肤接触,同理在刺破血管时,下腔室也首先与血管接触,此时下腔室内并无组织代用品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填充物,从而能够有效引出刺破血管的血液流出,同时避免组织代用品进入血管内造成血管栓塞以及患者皮下淤血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显著地提高了实用性。
9.可选的,所述分隔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设置于针管内并将针管分隔为下腔室和上腔室,所述下隔板设置于针座内并将针座分隔为回流腔和注射腔,所述下隔板与上隔板之间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头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上隔板对针管内部进行分隔,通过下隔板对针座内部进行分隔,使针管以及针座内部形成两个互不相连通的空腔,下腔室与回流腔一体连通形成一个空腔,上腔室与注射腔一体连通形成另一个空腔,两个空腔彼此之间并不连通,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将组织代用品注射入血管中造成血管栓塞,
提高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11.可选的,所述下隔板设置为弧形,所述下隔板的凸面朝向针座底部开口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射的过程中,注射物流经针座进入针管内,在此过程中,通过弧形设置的隔板,显著地降低了注射物与隔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阻力,进而方便了医护人员将注射物注入患者真皮皮下或骨膜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13.可选的,所述回流腔的内壁上开设有贯穿针座侧壁的通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头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针头的尖端刺破血管之后,此时下腔室相较于上腔室先一步接触血液,且由于通孔平衡了体内体外的气压,血液即可通过下腔室流入回流腔内,此时医护人员即可观察到血液渗出,此时及时停止推进,并拔出针头,对患者渗血部位进行止血操作,通过开设通孔,进一步方便了工作人员观察针头的位置,从而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实用性。
15.可选的,所述针座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通孔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针头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当针头的尖端刺破血管之后,血液通过下腔室流入回流腔内,随后即可通过连接管排出,在针头使用完毕之后,也可通过连接管将回流腔内残留的血液进行吸收,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17.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注射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8.一种注射器,包括活塞芯杆,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一种针头,所述针座设置于活塞芯杆。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的时候,将待注射物注入活塞芯杆内,随后将针头安装至活塞芯杆上,即可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在注射的过程中,若刺破血管,血液通过下腔室流入回流腔内,若未刺破血管,医护人员即可通过活塞芯杆推动注射物进入针座内的注射腔内,进而通过上腔室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注射或骨膜上注射。
20.可选的,所述活塞芯杆包括套筒和滑动设置与套筒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远离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套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注射器的过程中,通过按压活塞杆即可带动注射物进入针座内的注射腔,当需要带动活塞杆朝向远离针座的方向运动的时候,使用者可将拇指穿入套环内,通过拇指带动套环运动实现带动活塞杆运动以达到回抽的目的,方便了工作人员带动活塞杆运动,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与安全性。
22.可选的,所述套环与活塞杆转动连接,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定套环的偏转角度。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注射器的使用之后,带动套环运动,使套环朝向活塞杆偏转,进而通过限位件对套环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注射器所占的空间,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注射器进行携带和运输,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4.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设置为卡块,所述卡块设置于活塞杆上,所述卡块上开设有供套环卡入的卡槽。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套环的位置进行限定的时候,工作人员带动套环偏转,使套环卡入卡槽内,即可对套环在活塞杆上的位置进行限定,操作简单方便,结构简单,成本较为低廉,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以及适用范围。
26.可选的,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套环保持竖直状态。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射器的使用过程中,当解除限位件对于套环的位置限定之后,套环即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具有保持竖直状态的运动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避免了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套环的位置,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效率。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在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下腔室首先与患者皮肤接触,同理在刺破血管时,下腔室也首先与血管接触,此时下腔室内并无组织代用品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填充物,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组织代用品进入血管内造成血管栓塞以及患者皮下淤血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显著地提高了实用性;
30.2.通过弧形设置的隔板,显著地降低了注射物与隔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阻力,进而方便了医护人员将注射物注入患者皮下,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31.3.血液通过下腔室流入回流腔内,随后即可通过连接管排出,在针头使用完毕之后,也可通过连接管将回流腔内残留的血液进行吸收,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32.4.在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的时候,将待注射物注入活塞芯杆内,随后将针头安装至活塞芯杆上,即可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或骨膜上注射,在注射的过程中,若刺破血管,血液通过下腔室流入回流腔内,若未刺破血管,医护人员即可通过活塞芯杆推动注射物进入针座内的注射腔内,进而通过上腔室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
33.5.通过拇指带动套环运动实现带动活塞杆运动的目的,方便了工作人员带动活塞杆运动,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34.6.通过限位件对套环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注射器所占的空间,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注射器进行携带和运输,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针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针头的部分剖视图;
3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注射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40.图标:1、针管;11、针座;12、安装套;2、分隔组件;21、上隔板;22、下隔板;3、下腔室;31、上腔室;32、回流腔;33、注射腔;34、通孔;35、连接管;4、活塞芯杆;41、套筒;42、活塞杆;5、套环;6、安装座;61、安装轴;7、限位件;71、卡槽;8、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
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4.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5.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46.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47.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9.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针头。
50.参照图1、2,一种针头,包括针管1、针座11、安装套12和分隔组件2。针管1安装在针座11上,针座11远离针管1的一端安装在安装套12上,针管1、针座11与安装套12相互连通。分隔组件2将针管1分隔为下腔室3和上腔室31,分隔组件2将针座11分隔为注射腔33和回流腔32,下腔室3和回流腔32相连通,上腔室31和注射腔33相连通,下腔室3的长度长于上腔室31的长度,注射腔33与针座11底部开口连通。
51.其中,参照图2,分隔组件2包括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上隔板21设置于针管1内并将针管1分隔为下腔室3和上腔室31,下隔板22设置于针座11内并将针座11分隔为回流腔32和注射腔33,下隔板22与上隔板21之间固定连接。
52.在针头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上隔板21对针管1内部进行分隔,通过下隔板22对针座11内部进行分隔,使针管1以及针座11内部形成两个互不相连通的空腔,下腔室3与回流腔32一体连通形成一个空腔,上腔室31与注射腔33一体连通形成另一个空腔,两个空腔彼此之间并不连通,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将组织代用品注射入血管中造成血管栓塞,提高了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53.参照图2,下隔板22设置为弧形,下隔板22的凸面朝向针座11底部开口设置。
54.在注射的过程中,注射物流经针座11进入针管1内,在此过程中,通过弧形设置的
隔板,显著地降低了注射物注入血管内的风险,进而方便了医护人员将注射物注入患者皮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操作。
55.参照图2,回流腔32的内壁上开设有贯穿针座11侧壁的通孔34。在针头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针头的尖端刺破血管之后,此时下腔室3相较于上腔室31先一步接触血液,且由于通孔34平衡了体内体外的气压,血液即可通过下腔室3流入回流腔32内,此时医护人员即可观察到血液渗出,此时及时停止推进,并拔出针头,对患者渗血部位进行止血操作,通过开设通孔34,进一步方便了工作人员观察针头的位置,从而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实用性。
56.参照图2,针座11的外壁上设置有连接管35,连接管35与通孔34连通。
57.在针头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当针头的尖端刺破血管之后,血液通过下腔室3流入回流腔32内,随后即可通过连接管35排出,在针头使用完毕之后,也可通过连接管35将回流腔32内残留的血液进行吸收,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与安全性。
5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针头的实施原理为:
59.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对患者进行真皮皮下或骨膜上注射的时候,针管1首先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随着针管1的进一步运动,针管1的尖端刺入皮肤,在刺入皮肤的过程中,下腔室3首先与患者皮肤接触,同理在刺破血管时,下腔室3也首先与血管接触,此时下腔室3内并无组织代用品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填充物,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组织代用品进入血管内造成血管栓塞以及患者皮下淤血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患者的二次伤害,显著地提高了实用性。
6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注射器。
61.参照图3,一种注射器,包括活塞芯杆4,还包括如上的一种针头,针座11设置于活塞芯杆4。
62.参照图3、4,活塞芯杆4包括套筒41和滑动设置与套筒41内的活塞杆42,活塞杆42远离套筒41的一端设置有套环5。
63.在使用注射器的过程中,通过按压活塞杆42即可带动注射物进入针座11内的注射腔33,当需要带动活塞杆42朝向远离针座11的方向运动的时候,使用者可将拇指穿入套环5内,通过拇指带动套环5运动实现带动活塞杆42运动的目的,方便了工作人员带动活塞杆42运动,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64.参照图4,活塞杆42远离针座1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安装座6,安装座6上铰接有安装轴61,套环5的两端与安装轴61之间固定连接。
65.参照图4,活塞杆42上设置有限位件7,限位件7用于限定套环5的偏转角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限位件7设置为卡块,卡块固定设置在活塞杆42上,卡块上开设有供套环5卡入的卡槽71,卡槽71的顶部开口大于套环5的宽度,卡槽71的底部宽度小于套环5的宽度。从而能够将套环5卡紧在卡槽71内,达到对套环5的位置进行限定的目的。
66.完成注射器的使用之后,带动套环5运动,使套环5朝向活塞杆42偏转,将套环5卡入卡槽71内,从而对套环5的位置进行限定,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注射器所占的空间,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注射器进行携带和运输,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67.参照图4,活塞杆42上设置有弹性件8,弹性件8用于驱使套环5保持竖直状态。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弹性件8设置为扭簧。扭簧套设在安装轴61上,扭簧的一端与安装轴6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6的侧壁固定连接。
68.在注射器的使用过程中,当解除限位件7对于套环5的位置限定之后,套环5即在弹性件8的作用下具有保持竖直状态的运动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避免了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套环5的位置,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效率。
6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注射器的实施原理为:
70.在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的时候,将待注射物注入活塞芯杆4内,随后将针头安装至活塞芯杆4上,即可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在注射的过程中,若刺破血管,血液通过下腔室3流入回流腔32内,若为刺破血管,医护人员即可通过活塞芯杆4推动注射物进入针座11内的注射腔33内,进而通过上腔室31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
71.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