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组织夹的制作方法

2022-03-08 22:51: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组织夹。


背景技术:

2.组织夹,常在微创手术中用于夹持组织,其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夹臂的夹持使目标组织固定于两个夹臂之间,从而起到止血、结扎作用。
3.现有技术中,组织夹包括两个夹臂。两个夹臂仅仅依靠它们自身的弹力抵接在一起以夹持组织,而仅仅依靠弹力并不可靠,两个夹臂容易脱离,从而使得夹持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组织夹,该组织夹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不会脱离,从而使得两个夹臂能实现可靠的夹持。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组织夹,包括基部,还包括与所述基部相连的第一夹臂、和与所述基部相连的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卡接部和容置空间;所述组织夹具有夹持状态,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卡接,所述第一部分至少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部分至少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第一中间部、和与所述第一中间部相连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基部相连,所述第一中间部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一卡接部自所述第一中间部延伸;所述第二夹臂还包括第二中间部和与所述第二中间部相连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中间部与所述基部相连,所述第二中间部位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二卡接部自所述第二中间部延伸,所述容置空间设置于所述第二中间部;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的接合处。
7.作为优选,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卡接,并且所述第一部分被所述第二部分抵顶,使得所述第一部分抵顶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壁。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悬臂。
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所述悬臂的末端。
10.作为优选,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悬臂的所述末端相卡接,并且所述悬臂的所述末端抵顶所述第一部分使得所述第一部分抵顶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壁。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部,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突部卡接于所述卡接槽,使得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卡接。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均设置有所述突部,所述第一部分、所述
第二部分均设置有所述卡接槽。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突部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卡接槽均为多个。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突部和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卡接槽均为多个,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突部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卡接槽均为多个。
15.作为优选,所述突部包括突部阻挡面和突部引导面,所述卡接槽包括卡接槽阻挡面和卡接槽引导面;所述突部阻挡面与所述卡接槽阻挡面抵接以阻止所述第一卡接部后退;所述突部引导面与所述卡接槽引导面抵接或者所述突部引导面与所述卡接槽引导面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所述突部与所述卡接槽脱离,从而响应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行进。
16.作为优选,所述突部阻挡面和所述卡接槽阻挡面均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中心轴线,所述突部引导面和所述卡接槽引导面均与所述中心轴线成钝角。
17.作为优选,所述容置空间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夹臂的通孔。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臂还包括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臂还包括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面;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夹持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面中的至少另一个设置有凹陷部;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相耦合。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面均设置有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一夹持面和所述第二夹持面均设置有所述凹陷部。
20.本发明提供的组织夹,具有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第一夹臂具有第一卡接部,第二夹臂具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相卡接使得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不会脱离,避免夹持失效。进一步地,第二夹臂还包括容置空间,在夹持状态,第一卡接部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卡接部的第二部分相卡接,第一部分至少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第二部分至少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第一部分抵顶于容置空间的壁,增大了第一部分与容置空间的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脱离,从而进一步避免夹持失效。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组织夹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组织夹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b处放大图;图4是图2中c处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的组织夹的另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组织夹的再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组织夹处于夹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组织夹沿d-d方向的剖视图;图9为图8中e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23.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
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4.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组织夹100,其包括基部10、与基部10相连的第一夹臂20、和与基部10相连的第二夹臂30。第一夹臂20包括第一卡接部21和第一夹持部24,第二夹臂30包括第二卡接部31、第二夹持部34和容置空间,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31卡接以将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均保持于夹持位置,以使得组织夹100处于夹持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在夹持状态,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相互靠近,基部10、第一夹臂20及第二夹臂30形成大致u字形。在夹持状态,第一夹臂20与第二夹臂30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在手术时,位于夹持空间内的组织被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夹持、固定。在夹持状态,第一卡接部21的一部分和第二卡接部31的一部分卡接,第一卡接部21的一部分称为第一部分,第二卡接部31的一部分称为第二部分,第一卡接部21的第一部分与第二卡接部31的第二部分相卡接,第一部分至少位于容置空间内,第二部分至少位于容置空间内。“至少位于容置空间内”包括:仅位于容置空间内,或者,同时位于容置空间内、外。除了第一部分卡接第二部分以外,第一部分还被第二部分抵顶,使得第一部分抵顶于容置空间的壁,由此,增大了第一部分与容置空间的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卡接部21从夹持位置后退从而避免夹持失效。
25.第二部分包括悬臂,具体地,第二部分包括悬臂的末端。在夹持状态,第一部分与悬臂的末端相卡接,并且悬臂的末端抵顶第一部分使得第一部分抵顶于容置空间的壁。第一部分抵顶于容置空间的壁,增大了第一部分与容置空间的壁之间摩擦力,防止第一卡接部21从夹持位置后退从而避免夹持失效。
26.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中的至少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突部卡接于卡接槽,使得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相卡接。突部包括突部阻挡面和突部引导面,卡接槽包括卡接槽阻挡面和卡接槽引导面。突部阻挡面与卡接槽阻挡面抵接以阻止第一卡接部21从夹持位置后退,从而防止夹持失效。突部引导面与卡接槽引导面抵接或者突部引导面与卡接槽引导面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在第一卡接部21行进时突部与卡接槽可以脱离,从而可以调整第一夹臂20与第二夹臂3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对于组织的夹紧程度,或者适应不同厚度的组织。具体地,突部阻挡面和卡接槽阻挡面均大致垂直于第一卡接部21的中心轴线,垂直有利于突部阻挡面和卡接槽阻挡面相抵接后阻止第一卡接部21从夹持位置后退,突部引导面和卡接槽引导面均与第一卡接部21的中心轴线成钝角,成钝角有利于在第一卡接部21行进时突部引导面和卡接槽引导面相互引导,不会相互干涉。上述垂直或钝角基于组织夹100处于夹持状态而被描述,这只是为了描述方便,显然,即使组织夹100未处于夹持状态,突部阻挡面、突部引导面相对于突部所在部件其它部分的位置和角度,卡接槽阻挡面、卡接槽引导面相对于卡接槽所在部件其它部分的位置和角度保持不变。
27.进一步地,在夹持状态,夹持空间形成于第一夹臂20的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臂30的第二夹持部34之间。更进一步地,在夹持状态,夹持空间形成于第一夹臂20的第一夹持部24的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臂30的第二夹持部34的第二夹持面之间。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凸出部42,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两者中的至少另一个设置有凹陷部41。也就是说,凸出部42设置于第一夹持面和/或第二夹持面,相应地,凹陷部41设置于第二夹持面和/或第一夹持面。在夹持状态,凸出部与凹陷部相耦合。“凸出部与凹陷部相耦合”包括:凸出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进入凹陷部,或者,凸出部接近但不进入凹陷部。无
论哪一种情形,凸出部都可以将组织压入凹陷部。因此,组织既有被压入凹陷部41内的部分,还有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的部分,压入凹陷部41内的部分与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的部分互相牵拉,避免了被夹持组织产生滑移,保证了固定组织的效果。
28.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a自b延伸”,可由a与b一体成型而实现,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的方式。
2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可活动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请参照图1和图2,第一夹臂20包括第一主体部22,第一主体部22包括与基部10相连的第一中间部23、和与第一中间部23相连的第一夹持部24。第一卡接部21自第一中间部23延伸,第一卡接部21包括第一突部27和第一卡接槽25。如图2所示,第一卡接部21自第一中间部23沿大致向上的方向延伸。大致向上包括但不限于垂直向上。
31.进一步地,第一夹臂20还包括加强部26,加强部26位于第一卡接部21和第一夹持部24的接合处,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卡接部21的强度,防止第一卡接部21自与加强部26接合的部位及邻近部位产生断裂所带来的夹持失效以及产生幅度较大的变形所导致的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脱离带来的夹持失效。
32.第二夹臂30包括第二主体部32,第二主体部32包括与基部10相连的第二中间部33、和与第二中间部33相连的第二夹持部34。第二卡接部31自第二中间部33延伸以形成悬臂。悬臂与第二中间部33相连,并且悬臂为悬空状态,从而使得悬臂可弹性变形。悬臂产生弹性变形以允许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相抵接时的相对移动,并且使得悬臂抵顶第一卡接部21。
33.请参照图1、图2、图5和图6,第二中间部33设置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例如是通孔35。悬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孔35内。在夹持状态,在通孔35内,悬臂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卡接于第一卡接部21,从而使得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卡接的位置至少位于通孔35内。卡接的位置是指: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卡接时,第一卡接部21参与卡接的部分和第二卡接部31参与卡接的部分所处的位置。“至少位于通孔35内”的含义是:至少包括位于通孔35内的情形。由此,仅位于通孔35内,同时位于通孔35内、外,上述两种情形均属于“至少位于通孔35内”。如下文所述,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卡接的位置至少位于通孔35内有利于提升夹持的有效性。优选的,悬臂位于通孔35内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悬臂的末端。
34.请参照图8和图9,在夹持状态,悬臂发生弹性变形后对第一卡接部21位于通孔35内的部分施以抵推力,悬臂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抵顶第一卡持部21。悬臂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抵顶第一卡持部21,使得第一卡接部21的、在卡接位置处远离基部10的一个侧面抵顶于通孔35的壁。由于悬臂的弹性作用,悬臂对第一卡接部21产生抵顶力,由于第一卡接部21与通孔35的壁相抵顶,相对于第一卡接部21未抵顶通孔35的壁的情形,所述抵顶增加了第一卡接部21与通孔35的壁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第一卡接部21后退,从而避免了夹持失效。因此,设置容置空间或者具体地设置通孔35,并且将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卡接的位置设置于容置空间或者通孔35内,能提升夹持的可靠性。
35.悬臂的、位于容置空间内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二突部37和/或第二卡接槽36。悬臂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卡接部21卡接包括第二突部37抵持于第一卡接槽25,和/或第一突部27抵持于第二卡接槽36。也就是说,悬臂位于容置空间内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卡接部21相卡接,由突部抵持于卡接槽而实现。突部设置于以下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悬臂位于容置空间内的至少一部分、在夹持状态位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卡接部21的部分;卡接槽设置于以上两者中的至少另一个。优选地,第一卡接部21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槽25和多个第一突部27,用来调节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对组织夹持的松紧程度,并且可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组织。在第一卡接部21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槽25和多个第一突部27的情况下,优选地,第二突部37和第二卡接槽36为多个,增加了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之间的卡接部位数量,进一步保证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之间卡接的可靠。
36.如图3、图4、图9所示,第一突部27包括第一突部阻挡面271和第一突部引导面272,第一卡接槽25包括第一卡接槽阻挡面251和第一卡接槽引导面252,第二突部37包括第二突部阻挡面371和第二突部引导面372,第二卡接槽36包括第二卡接槽阻挡面361和第二卡接槽引导面362。如图3所示,第一卡接槽25位于第一突部27上方,第一突部引导面272与第一卡接槽引导面252是同一面。可选地,当第一卡接槽25位于第一突部27下方时,第一突部阻挡面271与第一卡接槽阻挡面251为同一面。如图4所示,第二突部37位于第二卡接槽36下方,第二突部引导面372与第二卡接槽引导面362是同一面。可选地,当第二突部37位于第二卡接槽36上方时,第二突部阻挡面371与第二卡接槽阻挡面361为同一面。本段内容中的上、下方向基于图2至图4所示。
37.第一突部阻挡面271与第二卡接槽阻挡面361相抵,用于第一突部27与第二卡接槽36抵接从而阻止第一卡接部21沿大致向下的方向后退以防止夹持失效。第二突部阻挡面371与第一卡接槽阻挡面251相抵,用于第二突部37与第一卡接槽25抵接从而阻止第一卡接部21沿大致向下的方向后退以防止夹持失效。第一突部引导面272与第二卡接槽引导面362相接触或它们之间有缝隙,用于在第一卡接部21沿大致向上的方向继续行进时,第一突部27与第二卡接槽36可脱离。第二突部引导面372与第一卡接槽引导面252相接触或它们之间有缝隙,用于在第一卡接部21继续沿大致向上的方向行进时,第二突部37与第一卡接槽25可脱离。突部与卡接槽脱离,使得随着第一卡接部21的行进,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的相互位置可以被调整,并且在调整后卡接,从而调节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对组织夹持的松紧程度,并且可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组织。第一卡接部21向下和向上的方向以图7、图8为准。第一突部阻挡面、第一卡接槽阻挡面、第二突部阻挡面、第二卡接槽阻挡面分别与第一卡接部21的中心轴线大致垂直,第一突部引导面、第一卡接槽引导面、第二突部引导面、第二卡接槽引导面与第一卡接部2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分别为钝角。第一卡接部21后退(即向下)的方向、行进(即向上)的方向以及中心轴线大致平行。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本段描述的内容,图7至图9中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的相互位置已经被调整,第一卡接部21沿大致向上的方向行进了,使得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对组织夹持得更紧。
38.第一夹持部24具有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部34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用于夹持组织。两个夹持面中,一个夹持面设置有凹陷部41,另一个夹持面设置有与凹陷部41相耦合的凸出部42,凹陷部41自夹持面的平坦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凸出部42自
夹持面的平坦部分向上凸出形成,本段中的上、下方向均基于图2。需要说明的是,平坦部分大致为平面,并非仅包括平面。优选地,每个夹持面均设置有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对于任意一个夹持面的任意一个凹陷部41,另一个夹持面具有与上述任意一个凹陷部41位置对应的一个凸出部42。耦合包括以下情形,在夹持状态,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的一部分进入另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耦合还包括其它情形:在夹持状态,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接近但不进入另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或者,在夹持状态,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全部进入另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无论是耦合的哪一种情形,当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均位于夹持位置以夹持组织时,组织被夹持在两个夹持面之间,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对组织产生作用力,将两个夹持面之间的组织的一部分压入另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使得该部分组织被挤压于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之间。除了被挤压于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之间的组织以外,还有组织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
39.当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均位于夹持位置,组织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24的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部34的夹持面之间,组织既有被压入凹陷部41内的部分,还有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的部分,压入凹陷部41内的部分与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的部分互相牵拉,避免了被夹持组织产生滑移,保证了组织固定的效果。优选地,每个夹持面均设置有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被压入凹陷部41内的组织既有沿第一方向被压入第一夹持部24的第一夹持面的凹陷部41内的第一部分,也有沿第二方向被压入第二夹持部34的第二夹持面的凹陷部41内的第二部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于夹持面的平坦部分,由此,第一部分组织、第二部分组织、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的组织之间互相牵拉,进一步避免了被夹持组织产生滑移,进一步保证了组织固定的效果。上述滑移包括在平行于夹持面的平坦部分的任一方向上的滑移。需要说明的是,凹陷部41凹陷的深度有限,凸出部42凸出的高度也有限,不会压伤组织,也不会对组织过度牵拉导致组织损伤。
40.优选地,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均为多个,多个凹陷部与多个凸出部相配合以提升对组织的固定效果。优选地,多个凹陷部41成排设置,多个凸出部42也成排设置,每一排凹陷部41与每一排凸出部42交错,实现对组织的施力方向交错,组织被压入的方向也交错,提升对组织的固定效果。优选地,凹陷部41和凸出部4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对组织均匀施力。
41.优选的,本发明中的组织夹100一体成型而制得。
42.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织夹100包括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第一夹臂20包括第一卡接部21和第一夹持部24,第二夹臂30包括第二卡接部31和第二夹持部34,第一卡接部21和第二卡接部31卡接以将组织固定于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之间,第二卡接部31的一部分与第一卡接部21卡接,所述卡接的位置位于第二主体部32的容置空间内,卡接后第一卡接部21抵持于容置空间的壁。第一卡持部21、第二卡持部31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突部,第一卡持部21、第二卡持部31两者中的至少另一个设置有卡接槽。突部卡接于卡接槽,使得第一卡接部21与第二卡接部31相卡接。第一夹持部24和第二夹持部34各自包括一个夹持面,当第一夹臂20和第二夹臂30均位于夹持位置,两个夹持面相互靠近以夹持组织,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与另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位置对应,从而使得一部分组织夹持于一个夹持面的凹陷部41与另一个夹持面的凸出部42之间,另一部分组织被夹持于两个夹持面之间,从而阻止被夹持组织滑移,使组织相对于两个夹臂保持固定。
4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
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上述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后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